拓展评价功能 促进学生发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w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体验。淡化终结性评价与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评价功能转变将成为许多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崭新的评价观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评价,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使学生不断受到激励、推动,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树立向上的自信心,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1 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科学教学的调控者。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使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
  
  2 自评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自我内在性评价。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
  
  3 学生互评能建立一种伙伴激励的机制。学生间相互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与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生之间互评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与体察,强调关注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的反思,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4 家长参与评价能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他们对孩子寄予极大的希望。让家长参与评价,在看了自己孩子所写的详尽观察记录和精辟感想后,为孩子写评语,这样不仅使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了解,教师也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信息。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评价要依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与实施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
  
  1 科学知识。主要评价各单元各课时最基本的、对学生今后发展有较大意义的知识,即课程中要求了解、知道、掌握、运用、探究的知识。
  
  2 科学探究。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评价学生对待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的态度。
  
  4 行为习惯。主要评价学生在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以外显的信息为主。
  
  三、评价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不是否定已有的评价方法。各种评价方法都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与评价内容服务的,必须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应避免在评价方法改革中出现赶时髦与形式化的现象。
  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中有着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够充分体现个体差异。成长记录袋里装有成长评价手册、荣誉证书、观察记录、小制作和小发明作品等,代表着学生成功与收获的材料。通过回顾,学生学会和自己的昨天比,和自己的过去比,感到自己的进步。
  
  四、评价时机全程化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新的评价强调对教学全过程参与,即对学生在学习开始的时候,要进行前置性评价,学习之中要开展形成性评价,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要进行终结性评价,实现评价时机全程化。
  评价的重点不在于评价学生记忆的准确性,也不在于评价学生掌握知识、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或实地观察中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与行为表现,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
  
  五、激励性展示评价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通过成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欣赏,进而确信自我价值,激发自我潜能。《科学课程标准》特别注重通过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足够的成功,让学生通过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品味科学家发现的喜悦,让学生用情感、智慧和理性去体味成功的滋味与价值。
  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地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与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不因为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足而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总之,评价是为了让今天的希望成为明天的现实,我们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他文献
黑白画,顾名思义,即只有黑白两色的画,黑的很暗,白的很亮,使整个画面充满着装饰感与节奏感。如今大多数的孩子,拥有很多的彩色蜡笔、彩色铅笔甚至各种颜料,对多彩的世界已是司空见惯,希望认识更多的新鲜事物。基于此我就将黑白画推荐给他们,孩子们喜爱上了黑白画,也创作出了许多极富创新的作品。    一、引入黑白画的意义    有的人认为,没有色彩的画怎么会漂亮?其实,黑白也是色彩,它们是最单纯的色彩。单纯也
每一门学科都承载着育人的重任,诚然,英语学科也不例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育,而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用英语表达思想必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因素。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把握各种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创设良好的育人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基本要素之一,教
实行和推进新课标,已经过了好几个年头,绝大部分老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行为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对话互动……但我认为现在我们对新课标的理念的理解尚需深层化、合理化、科学化,勿要片面化、简单化、形式化,不要脱离数学去片面追求生活化、情景化,把数学课上成综合课,还谓之为学科融合。有的老师为了导入新课,播放长时间的动画影片,谓之为创设情境,或让学生长时间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当好学生的“营养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自己的安身立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坚持一个“博”字    现在,很多小学生仅仅局限于看那些作文之类的读物。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作恰当的调控,使学生跳出
要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注意引导、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使我们的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由“厌学”转变为“愿学”、“乐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性。为此,本文试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一问题作初探,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 
中华古诗文历史悠久、意境深远、气势非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下面,谈谈我在引领学生们诵读古诗文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忙趁东风放纸鸢    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记忆的黄金时期,感受古诗文的忧郁、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启智慧、丰富内心世界,培养阅读兴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一个小学生的作文,应该是一颗颗心灵闪耀,应该是色彩斑斓、各具特色的。可综观小学作文,充满个性的作文实在并不多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学者整齐划一的作文要求,千人一面的指导方法,千篇一式的指导形式。结果,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不仅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实施  (课堂教学节录)  老师组织学生把手伸进冷水、温水、烫水中让学生感受,注意到每位学生不同表现,体会同学之间表现出的不同感觉。  师:把手伸进不同水里你有什么感觉?  生:痛、热、麻、痒、火辣辣、打寒战……  师:老师一直在想,这么多的感觉,我们到底能不能把它画出来昵?  (大部分的学生大声地回答“可以”,少部分摇头,一脸茫然。)  师:好,现在就请认为“可以”的学生到自己的位置上试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美术字的欣赏,初步掌握空心字书写要领。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汉字的演变”资料。  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白纸。  学生也查找有关“汉字的演变”资料。    教学流程  一、交流、欣赏汉字的演变  1,师生共交流 
《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也就是说,善于思考,才有可能对各种情况有所准备,有所准备,才能做好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这种思想,用在教学上也是至理名言。作为教师,不论其专业水平多高,对教材多么熟悉,经验多么丰富,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思想无比活跃的学生面前,都必须认真备课才能走上讲台。那么,新课程中,我们该怎样备课呢?    一、变“硬”为“软”,扩大学习的空间    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