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式学习指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特殊教学方法,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以被动接受为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机会很少,也就不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来发展自己。我们知道,学生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才会更加难忘。这就导致现实中的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作为一名老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是一项长久而又艰巨的任务。下面,我想给大家谈谈本人对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实践和体会.
探究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探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该模式就是通过“设疑—质疑—辩疑—释疑—生疑”的过程,激其趣、引其疑、导其思、育其能,使学生养成善于质疑、勤于探究、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强烈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顺利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可以运用实验、故事、音像多媒体等手段和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创设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一节中,创设观3幅图形,让学生去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说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样的话就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从而能够认真听讲,达到教学目的。
二、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并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在感兴趣的促进下,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讨,边动手操作边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勇于发表意见,敢于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化其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节,设计动手操作的内容动:将一张纸片先滴上一滴墨水,然后对折压平,再重新打开,观察两滴墨水之间的关系。观察、思考:议一议:观察图片揭示轴对称概念: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从而得到轴对称的概念。
三、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首要环节,其根本的任务是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思考问题,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探究性教学能抓住数学概念的属性及其内部联系,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探讨,将概念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不仅能有效地突破难点,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而且学习了科学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在教学一个新的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很重要,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思考和探究,才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为透彻。比如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教学,如果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给出的定义,学生是很难理解轴对称图形概念的本质的。但是如果让学生去慢慢体会到图形的实质,到最后再由学生自己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我想这样得出定义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四、在例题、习题引申拓展中进行探究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灌输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此教师在例、习题教学时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究的时空,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活”起来,有效的办法是:变“先讲后练”为“不讲先试”,如在思考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区别与联系的时候,要让学生动起来,思考交流,积极发言,相互提问,对疑惑处共同探讨,力求借助小组智慧合作解决,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捕捉学生各种信息,如思维的阻塞点、遗漏点等,作适当的点拨,从而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五、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师备课的要求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迁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并且,也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内容,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有些也没必要做探究。
对于适合探究式教学的内容,我们教师备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教学三维目标和自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导学案,教学目标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问题,对定理的掌握应用,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的理解。二是学法指导,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好,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探究的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学生就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体现出来了。
2、设计练习要有典型性、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升华,要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考虑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并预测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注意在设计思考题时,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归纳有关步骤,理解有关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总之,教学中以“探究性”为主线的教学,要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要体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交流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高”的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措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探究性教学的研究,正如“探究”一词本意一样,是一个开放的课题,它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特殊教学方法,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以被动接受为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机会很少,也就不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来发展自己。我们知道,学生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才会更加难忘。这就导致现实中的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作为一名老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是一项长久而又艰巨的任务。下面,我想给大家谈谈本人对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实践和体会.
探究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探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该模式就是通过“设疑—质疑—辩疑—释疑—生疑”的过程,激其趣、引其疑、导其思、育其能,使学生养成善于质疑、勤于探究、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强烈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顺利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可以运用实验、故事、音像多媒体等手段和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创设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一节中,创设观3幅图形,让学生去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说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样的话就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从而能够认真听讲,达到教学目的。
二、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并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在感兴趣的促进下,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讨,边动手操作边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勇于发表意见,敢于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化其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节,设计动手操作的内容动:将一张纸片先滴上一滴墨水,然后对折压平,再重新打开,观察两滴墨水之间的关系。观察、思考:议一议:观察图片揭示轴对称概念: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从而得到轴对称的概念。
三、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首要环节,其根本的任务是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思考问题,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探究性教学能抓住数学概念的属性及其内部联系,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探讨,将概念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不仅能有效地突破难点,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而且学习了科学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在教学一个新的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很重要,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思考和探究,才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为透彻。比如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教学,如果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给出的定义,学生是很难理解轴对称图形概念的本质的。但是如果让学生去慢慢体会到图形的实质,到最后再由学生自己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我想这样得出定义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四、在例题、习题引申拓展中进行探究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灌输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此教师在例、习题教学时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究的时空,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活”起来,有效的办法是:变“先讲后练”为“不讲先试”,如在思考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区别与联系的时候,要让学生动起来,思考交流,积极发言,相互提问,对疑惑处共同探讨,力求借助小组智慧合作解决,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捕捉学生各种信息,如思维的阻塞点、遗漏点等,作适当的点拨,从而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五、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师备课的要求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迁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并且,也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内容,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有些也没必要做探究。
对于适合探究式教学的内容,我们教师备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教学三维目标和自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导学案,教学目标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问题,对定理的掌握应用,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的理解。二是学法指导,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好,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探究的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学生就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体现出来了。
2、设计练习要有典型性、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升华,要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考虑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并预测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注意在设计思考题时,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归纳有关步骤,理解有关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总之,教学中以“探究性”为主线的教学,要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要体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交流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高”的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措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探究性教学的研究,正如“探究”一词本意一样,是一个开放的课题,它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