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解读《暴力的使用》中病态社会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暴力的使用》是美国作家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短篇名作,叙述一位医生给一个小女孩看病,女孩抵死不张嘴,最后医生用汤匙撬开女孩流血的嘴,检查了女孩的喉咙。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是认知模型的一个种类。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帮助读者不断建构小说中人际关系框架,例如医患关系和社会关系,揭示出病态的社会现实,人物在病态的社会中不断扭曲,最终在心理困惑中走向行为暴力。
  【关键词】:《暴力的使用》;框架;暴力;病态社会
  《暴力的使用》是美国作家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短篇名作,讲述一位医生被请到家里给一个小女孩看病,他需要检查喉咙情况,但女孩誓死不张嘴。面对女孩的敌意,父母无可奈何,医生越来越生气,最后使用暴力,用汤匙撬开女孩流血的嘴。威廉姆斯以小见大,以一件寻常可见的事件表达对社会的控诉。医生本是治病救人,却使用暴力;女孩本是病人,却誓死抵抗;父母本是看护孩子,却适得其反。在威廉姆斯笔下,似乎人人都病态,人人都暴力,而暴力行为之下掩藏的就是整个社会的扭曲和病态。前人对小说主题、人物有所研究,例如Wagner-Martin分析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冲突表达其道德观点(王守仁 刘玉红 赵宇,2012:17);Baker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探究人物的内在心理(1978:7)。前人对人物心理的关注对本文影响很大,提醒本文结合行为暴力,究其内在主题,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之下,在小说基本框架中探究人物心理。
  一、框架理论
  随着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Minsky在论文“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中提出了框架理论,Fillmore将框架引入语言学,他指出“在阐明语言系统时,不仅要描写其语法和词汇,还要描写认知和互动框架”(1976:23)。随后,Fillmore将框架定义为“由概念组成的系统,系统中的概念相互连通,理解其中任何一个就必须以理解整个系统结构为前提”(1982:111),而1985年Fillmore又对框架进行修改“具体统一的知识框架,或经验的整体图式化以及认知结构”(1985:223)。Fillmore的三次定义表明框架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框架不再局限于语法,现在的框架已经来源于人类生活经验,来源于人类的认知概念结构。人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知识,建立框架,并对框架里的体验和知识进行重构、分类和解释。
  二、病态社会下的基本框架
  “框架是有组织的知识束,按照主题或者序列等方式对记忆中的经验加以组织”(韩晓玲 陈中华,2003:1),相关的框架集结在一起构成了有组织的框架系统,在框架系统下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等级体系,比如“Kitchen”厨房框架包含了“Furniture”家具框架,但厨房框架的上层还有 “House”框架。小说《暴力的使用》中涉及多个人物,多个事件,涉及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多个基本框架。例如小女孩与父亲、母亲的关系构成了家庭框架,小女孩作为病人与医生形成了医患框架,并且这几个基本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框架中的空位不断被新的信息填充,旧的框架不断被突破,新的框架不断建构。
  1. 母亲框架下的暴力和病态
  Minsky在框架理论中提出,框架的作用之一就是“对新的对象或者情景做出预期”(韩晓玲 陈中华,2003:1)。Fillmore将框架与原型结合,把作为描写和解释语言意义的框架视为原型框架,例如breakfast早餐的原型框架是人们经过一晚的睡眠后在一天较早的时间所吃的第一顿食物(陈忠平 白解红,2012:16)。相应地,母亲有多个范畴,以母亲作为词汇,能激活多个框架。但作为原型框架,正如朱永生所说,“以mother这个词为例,它能激活“温暖、爱、关心和家庭”的框架”(2005:1)。因此,母亲的原型框架应该是温暖和爱,而在《暴力的使用》中母亲的原型框架在不断瓦解,读者建构的是与温暖和爱相反的母亲框架,即暴力和病态母亲框架。“Fillmore建立的框架网络中,PEOPLE即人物框架的顶级框架下,核心元素为Human”(高彦梅,2015:76),而话语作为Human因素,成为母亲人物框架的重要子框架。
  小说中母亲共说了11个句子,對象分别是女孩和医生,其中对女孩说了5句。在母亲对女孩的5句话语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是“hurt”,并且反复出现命令式。女孩害怕医生伤害她,母亲不但不宽慰女孩,反而威胁和恐吓女孩。如“Come on, do what he tells you do”,“You bad girl”,“If you don't do what the doctor says you'll have to go to the hospital”“admonished her severely”,“the mother yelled at her”这些词汇激活的框架与我们的预测相左,温暖的母亲原型框架已经瓦解,重新建立的母亲框架是暴力和病态的母亲。母亲对女孩失去耐心,不仅言语恐吓,而且施加以暴力行为,例如“taking her and shaking her”。作为听者,医生女孩甚至读者的头脑中预设的框架都被打破,母亲的暴力激发起他人头脑中新的认知活动,建立新的联系,构成新的母亲框架,即暴力母亲框架。
  2.医患框架下的暴力和病态
  不仅小说中母亲的形象是不合常规的,打破了传统的母亲框架,而且故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即医患关系也是病态的。“Fillmore认为研究人类如何根据人际关系、交际意图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利用这些框架对人和事物进行概念上的框定。框定就是把某人某事看作是框架中的成分,并设计出这个成分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朱永生,2005:2)。小说以医生的叙述为视角,医生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行框定,从他眼中看到的事物与人物关系被框定在他的认知框架中。小说中医生与病人Olson一家的关系是框定在医生的认知框架下的,包括医生与病人即女孩之间的医患关系和医生与病人家人之间的医患关系。   2.1 医生与病人医患框架
  首先是医生与女孩之间的医患关系,他框定了正常的病患关系,即医生为病人看病,病人主动配合,病人病好。例如文中“As doctors often do I took a trial shot…”“I smiled in my best professional manner”,一开始医患关系是正常的,医生受职业道德的影响,问病情,保持微笑等。
  但正如Fillmore所说,“对因素在概念上进行框定,并不等于在实践中完全按这种框定行事”(1985:225),因此医生自我框定的认知框架同实际情景出现矛盾,医生逐渐放弃之前的职业束缚,转而构建第二种医患关系,即暴力的医患关系。例如语言上采用大量的命令式“Just open up and let me see”“just open your mouth wide and let me take a look”。此时读者之前储存的正常医患框架已经开始瓦解,医生的行为渐渐偏离正常医患关系。而当女孩不断反抗,甚至采用暴力手段反抗医生的治疗时,如“clawed instinctively for my eyes ”,医生自我框定的正常医患关系彻底坍塌。
  旧的医患关系的坍塌激活了暴力框架和斗争框架,如文中“the battle began” “kill”“fought”“bleed”“attack”表明医患框架已经完全变成暴力和斗争框架。人们储存中的暴力和斗争框架应该是血腥的,痛苦的,但文中多次描述了医生的愉悦感,如“I could have…and enjoyed it”“It was a pleasure to attack her”“my face was burning with it”,表明此时的医生心理已经扭曲,医患关系不仅暴力,并且病态。
  2.2 医生与病人家人医患框架
  医生给女孩看病,与女孩家人尤其是母亲形成重要的医患框架。母亲对医生说了6句话,建构了不断变化的医患关系。母亲最开始时显现出强势和不信任,对医生充满怀疑,“Is this the doctor”表明母亲怀疑医生的身份和能力。而在后面的話语中,医患关系却发生变化,医患框架中的空位被填补。“对同一框架不同理解的理解的冲突,会导致交流障碍,戈尔曼称这种争论为框架争执,二了避免不必要的框架争执,人们在交流中会使用框架提示来表达各自对框架的理解,通过协商形成双方都接受的框架概念”(王娜 吕长发,2009:46),在母亲与医生的医患框架中,母亲怀疑医生,但为了避免争执,母亲采用了框架提示。比如,看似母亲对医生恭敬,“you must excuse me ”“it’s a nice man”,似乎与医生具有相同的框架认知,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医生产生帮助,例如“I tried to,but I couldn‘t see”,甚至在诊断中妨碍医生“Do you think she can stand it,doctor”。因此,医生与母亲形成的医患框架是病态的,两者互相不信任。
  实际上,医生与病人家人的医患框架从一开始就是病态的,是金钱框架。例如“that’s why they were spending three dollars on me”,虽然并未提及买卖,但“spend” “dollar”激活了金钱框架。根据Fillmore的“商业事件”,描述场景时说话人一般会选择一个特定的视角,被称为句子的句法视角,“每个句子都通过选择动词和它所管辖的特定句法型式来激活一个场景中的某个认知视角,”(温格瑞尔 施密特,2009:235),动词buy,pay是从买者的视角而sell, charge 是从卖者的视角出发对商务事件进行描述。
  小说中,说话人将买者they和金钱three dollars纳入视角,为Fillmore商业事件中付出框架,视角在使用spend(付出)时将注意力转到买者和钱上,而不是卖者,表明医生与病人家人形成的关系是金钱关系,医患关系中主导的是病人,而不是医生,医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而这也能从医生跟女孩母亲对话中看出,例如女孩母亲对医生不信任,怀疑 “distrustfully”“Is this the doctor”“eyeing me up and down”。
  三、社会文化框架下的病态
  “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从而形成自身的社会文化框架。每个框架之间存在差异,话语语言学家称之为社会文化框架。所有信息都有社会文化规约性,因为信息知觉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发生的”(刘玉君,2012:636)。文中母亲的暴力,小女孩的暴力和医生的暴力都是社会病态的结果。正如小说第一句话“They were new patients to me”,表面上看只有小女孩一个病人,患的白喉,但they表明社会上所有人都是病人,而new表明这一家人为社会上千千万万病人中新增加的一部分。
  例如“My wife has given her things, you know, like people do, but it don’t do no good. And there’s been a lot of sickness around.”女孩母亲作为社会中的人,不得不受社会影响,“like people do”表明母亲在社会文化的框架下,没有自己的思想,深受社会影响。“a lot of sickness”中“sickness”既指身体上的病痛,更直指社会上的病态。而叙述其为“no good”而不是“bad”表明这种社会病态并没有唤醒人们,人们仍沉醉于还没有到最坏的时候。父亲最后一句“so we tho’t you’d better look her over and tell us what is matter”正是病态社会麻木的最好表征,父亲意识到病态,却不觉醒,依靠医生进行治疗,仍然依靠社会中的人来拯救他们。但实际上,医生不仅治不了病,自己也在病态的社会中病入膏肓,所有人包括医生都无计可施,无法从社会必需中摆脱出来。而这种暴力和病态正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大萧条时代,经济衰退,人们对一切都充满疑虑,内心的渴求与社会的现状发生冲突,社会的病态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状态,人们在疑虑中渴求用暴力解决内心的困惑。   四、结论
  《暴力的使用》是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短篇名作,小说以医生的内心独白作为叙述视角,展现了医生和小女孩一场意志的对抗。看病的只是小女孩,但在病态的社会中,人人都处于病态心理中,渴求通过暴力释放心理困惑。框架是认知概念系统,当人们用语言进行活动时,运用已有的认知资源,激活认知活动,将某一熟知的框架与新的信息进行联系。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例如将女孩母亲的心理与原型框架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对比,帮助读者建构小说中的母亲框架,理解母亲暴力的行为与病态的心理。同时结合框架理论,不断建构小说中人际关系框架,例如医患关系和社会关系,揭示出病态的社会现实,人物在病态的社会中不断扭曲,在心理困惑中走向行为暴力。
  参考文献:
  [1]Baker,W. William’s the Use of Force[J]. Explicator 1978(1):7—8.
  [2]Fillmore,C. Frame Semantics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Conference on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Speech 1976(280):20—32.
  [3]Fillmore,C. Frame Semantics[A].In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ed.).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C].Seoul: Hanshin.1982.
  [4]Fillmore,C. 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Quaderni di Semantica 1985(6):222—254.
  [5]陳忠平、白解红. 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665—675.
  [6]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高彦梅. 《语篇语义框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8]韩晓玲、陈中华. 框架理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1—3.
  [9]刘玉君. 从框架理论析詹姆斯·乔伊斯小说《尤利西斯》[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9):634-637.
  [10]王娜、吕长发. 巧妙的法庭论战—话语推论和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威尼斯商人》“法庭”一场[J],宜宾学院学报,2009(10):45—48.
  [11]王守仁、刘玉红、赵宇.《英美短篇小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2]朱永生. 框架理论对语境动态研究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1-4.
其他文献
【摘要】:在魏晋南北朝以前,风、雨、霜、雪等在内的自然气象意象仅仅作为辅助意象出现在诗歌中,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咏物诗发展以后才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意象出现,南朝气象咏物诗的大量涌现对诗歌的题材选择、创作方式以及艺术技巧等各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推动。气象咏物诗的创作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技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南朝;气象;咏物诗  1、南朝气象诗歌的发源  在《诗经》中有许多关于气象现象的描
期刊
【摘要】:宋代工笔花鸟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具有独特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力。从宋代历史文化的发展方面来看,审美和写实性的发展以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文化蕴涵,已发展成独特的符号元素。然而,本文以《葡萄草虫图》的“写实性”所产生的原因、艺术特征以及艺术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词】:宋代;工笔花鸟画;写实性  引言  “今大原尚作此酒,或寄至都下,犹作葡萄香。”  ——北宋唐慎微在《证类本草》  南宋画家林椿的《葡
期刊
【摘要】:《文心雕龙》是我国传统文论的伟大代表,被称作是“体大虑周”,后来的文论著作即使在论文的基础上可以超过他,但在这一点上是比不上他。整本著作结构完整,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很好的体现了我国传统审美精深与独特的批评视角,是我国历朝历代古代文论研究的重点。  刘勰的文论体系可以概括为“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在这个体系里,“道沿圣以垂文”圣主要指儒家圣人,文指儒家经书,所以这个体
期刊
【摘要】:燕青是《水浒传》中第六十一回出现的人物,虽然燕青的出场时间相对较晚,排名也靠后,但是其一出场就在各类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活跃于小说后四十回中,带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受。燕青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为此受到了小说作者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即对《水浒传》中燕青所具备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展开分析,通过对此研究来进一步感知燕青这一人物创设的美学特征及重要价值,进而学习他身上所展现出来
期刊
【摘要】:真纯自然的审美心胸即为以一颗纯真之心来感知、观照世界。陶渊明真纯自然的审美心胸,主要源于他崇尚自然的思想,其崇尚自然的思想具体体现在返回自然,抱朴含真,顺应自然这几点上,这一思想是真纯自然审美心胸的灵魂。在这样的审美心胸涵养下,其作品流露出了一种平淡朴素自然之美。  【关键词】:陶渊明;真纯自然;审美心胸  无论是把文学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还是把文学当做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高
期刊
【摘要】: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已久,最早见于《左传》,后被改编成多种戏剧、小说等。在这些作品中,元杂剧《赵氏孤儿》和明传奇《八义记》的影响最大。《八义记》对《赵氏孤儿》的情节多有增添、删改之处,故事更加复杂,头绪繁多。在主题和思想意蕴上二者既有相似处,也多有不同点。   【关键词】:《赵氏孤儿》;《八义记》;比较;思想意蕴;原因  “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已久,最早见于《左传》,经过《国语》、《吕氏春
期刊
【摘要】:《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作为中西悲剧的经典代表作品,从戏剧内核、人物性格、内在精神、和剧作结局上都有诸多不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主要从人性的抉择出发,描述悲剧的产生,而纪君祥笔下的《赵氏孤儿》则是仁义与奸佞的较量,是自我利益与大义之间的抉择。  关键词:悲剧;戏剧精神;比较  《哈姆雷特》讲述了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因此为父王
期刊
【摘要】:托尼·莫里森,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作品关注美国黑人历史和当下生活现状,表达对黑人种族压迫下生存现状的冷静思考和深刻研究,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最蓝的眼睛》描写了强势社会对黑人社会的侵蚀,以后殖民主义压迫与反抗为主题,揭示了在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下,黑人反抗意识与白人霸权主义的冲击。小说采用后殖民主义新批评理论方法,着重突出了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的
期刊
2016年暑假,我和父母就做起了出游的打算,和父母一起旅游对我来说是很开心很期待的,一方面不管儿女多大,在父母面前总是孩子,所以在他们面前的自在感,是在其他人面前不可能有的;另一方面父母时间有限,看着父母花白的发丝,内心不禁下了决心,我想在有限的时间内,陪伴父母看看好山好水。这次旅游,我们选择的是滇西,滇西其含义就是云南之西,在云南,和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相比,这个地方知道的人似乎并不多,当年在领
期刊
【摘要】:《终结的感觉》是当代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布克奖获奖作品。本文试用接受美学理论对该小说进行解读,主要以姚斯的“期待视野”和伊瑟尔的“召唤结构”概念作为理论支撑,分析小说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旨在说明读者必须通过随时调整自己的期待视野,响应文本的召唤结构,才能填补空白,实现文本意义的构建。在读者的积极参与下,文本完成了意义的构建,并且展示了其审美价值。  【关键词】:《终结的感觉》;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