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纯自然的审美心胸即为以一颗纯真之心来感知、观照世界。陶渊明真纯自然的审美心胸,主要源于他崇尚自然的思想,其崇尚自然的思想具体体现在返回自然,抱朴含真,顺应自然这几点上,这一思想是真纯自然审美心胸的灵魂。在这样的审美心胸涵养下,其作品流露出了一种平淡朴素自然之美。
【关键词】:陶渊明;真纯自然;审美心胸
无论是把文学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还是把文学当做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高尚事业,都容不得庸鄙卑污而虚情假意的创作心态。“审美心胸”是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应该具有的主观精神状态,是一种超功利的直观、虚以受物,抛弃一切是非得失的思考打算, 与物同一,从中体现出主体生命的创造自由,其实质是人以其独立人格寻求与天地相参, 以人的自然与万物的自然相融合。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对于审美心胸的观点,有老子的“涤除玄鉴”,南朝宋宗炳的“澄怀味象”,北宋郭熙的“林泉之心”以及明朝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这些观点是相通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表述了文学创作审美心胸的特性——非功利性、无利害性,用空明澄澈的眼界和心境观照宇宙、人生。中国文学史上历代文人在创作中,有不少是抱持这种心态,其中陶渊明便是杰出代表。本文将以其文学作品为例来探讨他真纯自然的审美心胸。
“真”在字典中含义丰富,在这里是指本性、本原之意。“纯”于此处是指纯粹、质朴,此处的“自然”是指一种状态,意谓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陶渊明真纯自然的审美心胸,主要源于他崇尚自然的思想,在这样的审美心胸涵养下,其作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一种平淡朴素之美。
一、崇尚自然的思想是真纯自然审美心胸的灵魂
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形影神序》说“神辨自然以释之。”“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
1.1返回自然的思想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同时也指某种自由的状态。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诗人看来,隐居山林、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世俗的功名利禄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天性,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自然而然,才能得到自由。陶渊明常常吟咏归鸟:“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旧栖。”(《归鸟》)“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诗人借着眷恋山林的归鸟,表达了他的向往。
1.2 抱朴含真的原则
“抱朴含真”是陶渊明在精神修养方面的原则,对于其真纯自然审美心胸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朴”本是道家的观念,有时候指的是道,“复归于朴。”(《老子》第二十八章)有时又指未曾受到各种人为干扰的素朴的人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 陶渊明所谓“抱朴含真”(《劝农》)、“抱朴守静”(《感士不遇赋》),更多地是指素朴的人性。关于“真”,《连雨独饮》说:“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百情远,是忘了世情,但还没有忘天。再进一步,连天也忘却了。但天并未离去,它体现为“真”,即天真,任真才是首要的原则。“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真風告逝,大伪斯兴。” (《感士不遇赋》)真,是一种人格追求,也是一种美学追求,陶渊明正是把这两种追求结合起来的人。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结合。
1.3 顺应自然的思想
陶渊明顺应自然的思想,又表现为对自然变化的顺应。他在《形影神》三首中第三首《神释》中明确提出“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其中,委运是随顺自然之意,纵浪,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大化,指大自然的变化。几句诗表达的主要意思即为顺应自然的变化。“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行迹凭化迁,灵府长独闲”(《戊申岁六月遇火》)等诗句都表达了他顺应自然的思想。
无论是返回自然,还是抱朴含真,抑或是顺应自然,都是陶渊明顺应自然的思想,正是凭借这一思想,陶渊明在文学创作中能以一颗真纯自然的心去感知美、赏鉴美、创造美。
二、陶渊明诗的平淡自然之美
陶渊明以一颗真纯自然、非功利的心去创作,其作品必然发乎情性,出乎自然。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2.1日常生活的诗化
陶渊明善于以一颗真纯的赤子之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真纯自然的审美心胸涵养下,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美,使日常事物审美对象化,让日常生活充满诗意。
首先,他写日常生活的常见之景。例如《时运》:“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在一个春天的清晨,青山从夜雾中显现出来,仿佛洗过一般,山峦间余剩的烟云已被涤荡,天宇中还剩一抹淡淡的云。有南风吹来,禾苗在风中起伏。
其次,陶诗中的意象日常化,不是奇伟 、瑰怪、非常之不常见意象。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青松、秋菊、飞鸟。如“秋菊有佳色”《饮酒其七》“青松在东园”(饮酒其八)“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桑麻日已长。”(《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写日常生活之景,写日常事物,真正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人间词话》)。
2.2陶诗的语言自然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答庞参军》)这些诗句,没有华丽的词藻,不矫饰,没有夸张的手法,纯用白描,平淡朴素。 元好问在《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里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直写胸中天”说得好!他的诗是他的由其审美心胸决定的,他的诗歌之所以有平淡自然之美,正是因为他真纯自然之审美心胸。
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只有具有了像陶渊明般真纯自然的审美心胸,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世界,去感受日常,我们才能发现周围事物的美和诗意。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3
[2]黄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讲义》
[3](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5]《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陶渊明;真纯自然;审美心胸
无论是把文学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还是把文学当做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高尚事业,都容不得庸鄙卑污而虚情假意的创作心态。“审美心胸”是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应该具有的主观精神状态,是一种超功利的直观、虚以受物,抛弃一切是非得失的思考打算, 与物同一,从中体现出主体生命的创造自由,其实质是人以其独立人格寻求与天地相参, 以人的自然与万物的自然相融合。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对于审美心胸的观点,有老子的“涤除玄鉴”,南朝宋宗炳的“澄怀味象”,北宋郭熙的“林泉之心”以及明朝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这些观点是相通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表述了文学创作审美心胸的特性——非功利性、无利害性,用空明澄澈的眼界和心境观照宇宙、人生。中国文学史上历代文人在创作中,有不少是抱持这种心态,其中陶渊明便是杰出代表。本文将以其文学作品为例来探讨他真纯自然的审美心胸。
“真”在字典中含义丰富,在这里是指本性、本原之意。“纯”于此处是指纯粹、质朴,此处的“自然”是指一种状态,意谓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陶渊明真纯自然的审美心胸,主要源于他崇尚自然的思想,在这样的审美心胸涵养下,其作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一种平淡朴素之美。
一、崇尚自然的思想是真纯自然审美心胸的灵魂
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形影神序》说“神辨自然以释之。”“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
1.1返回自然的思想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同时也指某种自由的状态。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诗人看来,隐居山林、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世俗的功名利禄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天性,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自然而然,才能得到自由。陶渊明常常吟咏归鸟:“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旧栖。”(《归鸟》)“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诗人借着眷恋山林的归鸟,表达了他的向往。
1.2 抱朴含真的原则
“抱朴含真”是陶渊明在精神修养方面的原则,对于其真纯自然审美心胸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朴”本是道家的观念,有时候指的是道,“复归于朴。”(《老子》第二十八章)有时又指未曾受到各种人为干扰的素朴的人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 陶渊明所谓“抱朴含真”(《劝农》)、“抱朴守静”(《感士不遇赋》),更多地是指素朴的人性。关于“真”,《连雨独饮》说:“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百情远,是忘了世情,但还没有忘天。再进一步,连天也忘却了。但天并未离去,它体现为“真”,即天真,任真才是首要的原则。“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真風告逝,大伪斯兴。” (《感士不遇赋》)真,是一种人格追求,也是一种美学追求,陶渊明正是把这两种追求结合起来的人。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结合。
1.3 顺应自然的思想
陶渊明顺应自然的思想,又表现为对自然变化的顺应。他在《形影神》三首中第三首《神释》中明确提出“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其中,委运是随顺自然之意,纵浪,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大化,指大自然的变化。几句诗表达的主要意思即为顺应自然的变化。“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行迹凭化迁,灵府长独闲”(《戊申岁六月遇火》)等诗句都表达了他顺应自然的思想。
无论是返回自然,还是抱朴含真,抑或是顺应自然,都是陶渊明顺应自然的思想,正是凭借这一思想,陶渊明在文学创作中能以一颗真纯自然的心去感知美、赏鉴美、创造美。
二、陶渊明诗的平淡自然之美
陶渊明以一颗真纯自然、非功利的心去创作,其作品必然发乎情性,出乎自然。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2.1日常生活的诗化
陶渊明善于以一颗真纯的赤子之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真纯自然的审美心胸涵养下,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美,使日常事物审美对象化,让日常生活充满诗意。
首先,他写日常生活的常见之景。例如《时运》:“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在一个春天的清晨,青山从夜雾中显现出来,仿佛洗过一般,山峦间余剩的烟云已被涤荡,天宇中还剩一抹淡淡的云。有南风吹来,禾苗在风中起伏。
其次,陶诗中的意象日常化,不是奇伟 、瑰怪、非常之不常见意象。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青松、秋菊、飞鸟。如“秋菊有佳色”《饮酒其七》“青松在东园”(饮酒其八)“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桑麻日已长。”(《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写日常生活之景,写日常事物,真正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人间词话》)。
2.2陶诗的语言自然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答庞参军》)这些诗句,没有华丽的词藻,不矫饰,没有夸张的手法,纯用白描,平淡朴素。 元好问在《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里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直写胸中天”说得好!他的诗是他的由其审美心胸决定的,他的诗歌之所以有平淡自然之美,正是因为他真纯自然之审美心胸。
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只有具有了像陶渊明般真纯自然的审美心胸,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世界,去感受日常,我们才能发现周围事物的美和诗意。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3
[2]黄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讲义》
[3](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5]《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