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庐中学“讲学稿”最大的特点是“两案合一”,即“讲学稿”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案,既包含教师的教法指导,也包含学生的学法指导;它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进行编写的;它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整个“讲学稿”一般分为“学习目标→学前准备→探究活动→学习体会→自我检测”等五个环节。“讲学稿”既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又把学生“不待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它强调每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实践证明,科学地编写并正确地利用“讲学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發挥;可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地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可以让学生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对本节课进行引思导学,促使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未学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的漏洞,对遗漏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讲学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宗旨。由此看来,“讲学稿”的教改模式的确值得学习、推广。
然而,在对“讲学稿”教改模式学习模仿过程中,很多教师因对“讲学稿”的精髓理解不够深入,只理解其“形”而不理解其“神”,思想上还受到以前教案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致使“讲学稿”的编写陷入了误区,以至于“讲学稿”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那么,教师编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让所编的“讲学稿”做到“形神”兼备呢?笔者认为,编者除了深入理解“讲学稿”的精髓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讲学稿”应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讲案,其服务对象是教师,主要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讲学稿”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讲学稿”是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梳理探究的学习方案,其设计应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很显然,“讲学稿”不能是传统教案的翻版,如果“讲学稿”中只有“教学目标”而没“学习目标”,只有“教学方法”而没有“学习方法”,只有“教学过程”而没有“学习过程”等等,只能说那只能是一个教案而不是一个“讲学稿”,至少不是一个完全的“讲学稿”。真正的“讲学稿”,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要吃透新课程标准,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内容。当然,“讲学稿”更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拘泥于课程标准,设计问题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教师在编写“讲学稿”的时候才不会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才会编出科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符合学生学情的“讲学稿”。
二、“讲学稿”应充分体现学习方法上的“导”
“讲学稿”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编写“讲学稿”时需特别重视这一点。“讲学稿”中应始终贯穿着“导学、导思、导练、导讲”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中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知道,成功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动力。因此,编写“讲学稿”时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递进化”,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讲“看哪段文学、认真观察哪个插图、审题时解题的切入点是什么、研究对象是什么、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这类问题、具体用的是什么方法”等等,这就是具体的学法,需要我们在“讲学稿”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逐层深入的自主学习中完成预设目标。所以,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把引导学生的具体方法渗透到问题设计中,让学生在导中学、导中练,学习的效益才能最大化。
三、“讲学稿”应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讲学稿”不单是引导学生完整地学好该课时内容的有效工具,它还包括引导学生课前的准备、预习和课后的反思与拓展等内容,这才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因此,一篇规范的“讲学稿”,应包含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学习过程,也就是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堂小测、知识巩固和课后反思等五个环节。教师要分课时编写“讲学稿”,做到每课都有主备的教师,负责主备的教师把备好的“讲学稿”交给备课组长审核、定稿。“讲学稿”要做到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及课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提前预设,课后作业的设计等等。所以,教师编写“讲学稿”时,课前要设计一些为学好本课时内容的准备性知识,本课时内容的预习练习和一些必要的准备要求;课中突出重点、分层要求、设计问题、注意递进、检测评价;课后突出知识巩固,学后反思。只有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参与性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基础才能打得更加扎实,学习效率才能有更大的提高。
四、“讲学稿”的编写应照顾所有学生的需要
一篇合格的“讲学稿”,应当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内容设计上,既要有基础题,又要有难度适中题,更应有小部分的难题,目的是力求做到让差等生吃了,让中等生吃好,让优等生能吃饱。这就要求教师在题型的选择上,要精挑细选,慎之又慎。基础题要做到概括性、全面性;适中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拓展延伸题方面,要有较大的难度和梯度,让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升华,得到锻炼。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在编写“讲学稿”时一定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需要,要提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预设,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先整体感知,然后是局部探究,可以先概念的理解,再到实际的运用,最后到拓展迁移等等。只有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要,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适应新课改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学稿”的编写是一个既复杂又精细的工作,我们只有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教材进行认真钻研,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预想、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设计、精心选择,并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实施,才会创建高效课堂,学生的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只要我们精心编写好“讲学稿”,再加上教学中正常的使用,我们新课程的实施必将大放异彩,教学改革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 张敬亚)
实践证明,科学地编写并正确地利用“讲学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發挥;可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地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可以让学生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对本节课进行引思导学,促使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未学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的漏洞,对遗漏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讲学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宗旨。由此看来,“讲学稿”的教改模式的确值得学习、推广。
然而,在对“讲学稿”教改模式学习模仿过程中,很多教师因对“讲学稿”的精髓理解不够深入,只理解其“形”而不理解其“神”,思想上还受到以前教案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致使“讲学稿”的编写陷入了误区,以至于“讲学稿”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那么,教师编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让所编的“讲学稿”做到“形神”兼备呢?笔者认为,编者除了深入理解“讲学稿”的精髓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讲学稿”应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讲案,其服务对象是教师,主要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讲学稿”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讲学稿”是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梳理探究的学习方案,其设计应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很显然,“讲学稿”不能是传统教案的翻版,如果“讲学稿”中只有“教学目标”而没“学习目标”,只有“教学方法”而没有“学习方法”,只有“教学过程”而没有“学习过程”等等,只能说那只能是一个教案而不是一个“讲学稿”,至少不是一个完全的“讲学稿”。真正的“讲学稿”,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要吃透新课程标准,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内容。当然,“讲学稿”更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拘泥于课程标准,设计问题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教师在编写“讲学稿”的时候才不会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才会编出科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符合学生学情的“讲学稿”。
二、“讲学稿”应充分体现学习方法上的“导”
“讲学稿”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编写“讲学稿”时需特别重视这一点。“讲学稿”中应始终贯穿着“导学、导思、导练、导讲”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中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知道,成功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动力。因此,编写“讲学稿”时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递进化”,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讲“看哪段文学、认真观察哪个插图、审题时解题的切入点是什么、研究对象是什么、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这类问题、具体用的是什么方法”等等,这就是具体的学法,需要我们在“讲学稿”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逐层深入的自主学习中完成预设目标。所以,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把引导学生的具体方法渗透到问题设计中,让学生在导中学、导中练,学习的效益才能最大化。
三、“讲学稿”应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讲学稿”不单是引导学生完整地学好该课时内容的有效工具,它还包括引导学生课前的准备、预习和课后的反思与拓展等内容,这才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因此,一篇规范的“讲学稿”,应包含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学习过程,也就是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堂小测、知识巩固和课后反思等五个环节。教师要分课时编写“讲学稿”,做到每课都有主备的教师,负责主备的教师把备好的“讲学稿”交给备课组长审核、定稿。“讲学稿”要做到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及课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提前预设,课后作业的设计等等。所以,教师编写“讲学稿”时,课前要设计一些为学好本课时内容的准备性知识,本课时内容的预习练习和一些必要的准备要求;课中突出重点、分层要求、设计问题、注意递进、检测评价;课后突出知识巩固,学后反思。只有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参与性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基础才能打得更加扎实,学习效率才能有更大的提高。
四、“讲学稿”的编写应照顾所有学生的需要
一篇合格的“讲学稿”,应当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内容设计上,既要有基础题,又要有难度适中题,更应有小部分的难题,目的是力求做到让差等生吃了,让中等生吃好,让优等生能吃饱。这就要求教师在题型的选择上,要精挑细选,慎之又慎。基础题要做到概括性、全面性;适中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拓展延伸题方面,要有较大的难度和梯度,让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升华,得到锻炼。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在编写“讲学稿”时一定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需要,要提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预设,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先整体感知,然后是局部探究,可以先概念的理解,再到实际的运用,最后到拓展迁移等等。只有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要,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适应新课改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学稿”的编写是一个既复杂又精细的工作,我们只有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教材进行认真钻研,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预想、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设计、精心选择,并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实施,才会创建高效课堂,学生的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只要我们精心编写好“讲学稿”,再加上教学中正常的使用,我们新课程的实施必将大放异彩,教学改革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