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小学课业负担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zhilin123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小学生课业负担多有论述,究其原因分析,缺少更深层次上的探讨和论述,针对目前小学生课业负担之现状,有必要对其进行哲学层面上梳理。
  一、小学课业负担及其表现
  “减负”无疑是从政府部门到各级学校关注最多的热点。学习时间过长、家庭作业太多、睡眠时间太少……社会各方的呼声强烈,课程改革——直指“减轻课业负担”,政府和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成效却不十分明显,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更是如此。曾有人做过问卷调查,一个二年级的学生书包重的达到5公斤,里面有语、数、自、思、体、音、美、劳、活动等课本,各种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还有各种辅导资料、试卷、字典、文具等。学生每天家庭作业量少则2至3小时,多则3至4小时,有些学生晚上作业未做完就趴在桌上睡着了。由此可见,小学生课业负担确实过重,这从理论上也可以分析。
  第一,具有客观性。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具有普遍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产生明显差异,无论是小学生本人,还是教师或家长都会感觉到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
  第二,具有相对性。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具有普遍性的前提下,其负担的轻重,随负担的主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体的不同包括主体年级的高低、性别、品质、体质、意志力等的不同。
  以上两种表现,人们往往更容易忽视第二点,所以解决这方面问题时容易“一概而论”。这就需要对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做更深层意义上的分析,即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具有两种表现:
  第一,质和量的不统一。“质”反映了政府、学校和家长根据教育规律,对小学生必须完成作业的内在要求,即小学生必须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和作业。“量”反映了小学生课业的数量要求。二者的不统一,说明了课业量超过了小学生的承受能力,过“度”,其作用已向消极方向转化。
  第二,目的和手段的不协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获得好的名誉以及学校美好的社会评价等都是学生完成课业的目的。当然,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提高。然而,课业负担过重,超越小学生的承受极限,其结果却适得其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毁灭了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使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最终使政府、学校、家长的目的不能实现,手段和目的不协调、不和谐。
  二、原因探析
  1.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考试(科举)就成了筛选和评价等级的重要手段。知识和学生的关系是倾斜的,知识像物化的巨石压在学生的身上,使学生既向往又恐惧,获取精神的快乐荡然无存,而且导致学生不具备创新性,是凝固的、静止的。老师成为二传手,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将考试必备的知识记熟。这种科举考试制度在建立之初的确对政治的繁荣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它的功利性目的违背了知识传播和人类文化传承的真正本质,不断走向形而上学。
  2.家长过高的“期望值”。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导致孩子失败的原因之一。不少家长没有反思自己的期望值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是否超出孩子能承受的范围,没有充分认识孩子在学校面临的激烈竞争局面,却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我们知道,学生之间的比较,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出差距,弥补不足。只是当能力、水平相差不多时,这种对比才有一定的可行性,有助于激发孩子争强好胜的意识,但相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这种对比只能使他们无奈,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慨叹。只能一点点消磨他们原本还有的进取心。如果家长固执地认为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促使孩子奋发努力,提高成绩,那为什么在如此严格要求屡屡催逼督促下,孩子的成绩还是不如人愿,差距依旧存在。
  三、解决出路
  1.建立合理的考试制度。第一,考试方式的多元化。克服单一使用纸笔测验的试卷考试形式,采取开卷、闭卷、口语、动手实践等方式。把终结性考试改为形成性考评和学科竞赛形式。二是实施分层考试。依据课程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层命题考试。第三,实行免试制度。规定凡是在学年度被评为三好学生或在平时评价中取得优秀的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免于卷面考试,这部分学生由学校统一组织参加更高一层次的综合能力测试。
  2.优化“作业设计”。课外作业不仅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好的课外作业,既便于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信息、了解教学效果,又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已学的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3.家长配合,锻炼学生能力。家长要客观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孩子所拥有的智力背景是不同的,相同的知识不同的孩子理解接受能力也不同。只要孩子尽了最大努力,没必要对其加重过量的作业负担,只要他达到所能达到的水平就可以了。作为家长,要在孩子最“困难”的时候,真正帮他一把,扶他一下,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将是来自父母真正的关爱和理解。这种爱的力量与孩子心底默默涌动的决心相融合,有可能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量,它能真正激发孩子的信心和勇气。这种精神,才是孩子人生的一笔财富,也是家长的幸福。
其他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利益,在人民群众中所进行的教育、宣传、组织、动员、激励等思想政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幼儿期的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如何抓住幼儿的年龄和生活特点,让幼儿积极参加科学活动,真正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呢?创设多样的情境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幼儿主动探究、学习。  一、利用直观情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激发兴趣。情境创设的目的就要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兴致
案例背景《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教育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结合校内和校外活动来使德育教育获得实效。  【关键词】 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校园氛围;实践活动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你知道算24点吗?游戏规则是每次出4张牌,看谁先凑出24。比如1、2、4、6;你可以这样算:2-1=1 1×4=4 4×6=24,还可以这样算6 2=8 4-1=3 3×8=24。  谁先算出来,谁就获胜。  我和爸爸、妈妈比赛。第一次我们出的牌3、6、8、9。我紧张的心怦怦的跳,好像都不会思考了。就在我还找不着方向时,爸爸已经汇报结果了。他说:9÷3=3,6-3=3,3×8=24。我还在懊恼自己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解题策略等,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导向作用。那么
本文以基础数学中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从数学思想等七个方面为切入点,展现如何将科研融入到其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从而达到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经济技术日新月异,离不开创新,尤其离不开创新精神,创新越来越成为时代的精神和特征。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
动机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指引着学习的方向,使学习行为朝学习目标前进。
著名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快感,促进思想活跃和精神旺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条件。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