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素质拓展课是起源于战争的体验式学习课程,从其课程特点入手,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入有非常大的优势。课程为学生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红色主题任务,通过经历的“高峰体验”,使学生在锻炼体魄、熔炼团队的同时,亲身体验和平来之不易、缅怀先烈,并很自然地融入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居安思危等“思政”元素,从而获得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本文探讨高校开展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解析高校素质拓展课程“课程思政”优势;并分析高校素质拓展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最后给出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素质拓展课教学的建议。
素质拓展课程近年来已经进入许多高校的体育课选项目录,作为体育必修课成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里的一处“课程思政”亮点。因为高校素质拓展课是起源于战争的体验式学习课程,因为其课程特点,可以将课程内容里的很多任务背景设为中国革命战争时期,要求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红色主题任务;通过经历的“高峰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回顾、分享、反思,使学生在增强自信、熔炼团队的同时,亲身体验和平来之不易、缅怀先烈,并很自然地融入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居安思危等“思政”元素,从而获得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如何使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成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的一处“课程思政”亮点?如何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中润物无声地完成“思政”元素融入的立德树人之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素质拓展课程教学经验,探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解析高校素质拓展课程“课程思政”优势;并分析高校素质拓展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有效可行的实施路径;最后给出实现 “课程思政”目标的建议。
1 高校素质拓展课程的简介
素质拓展课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盟军在北大西洋的航线不断遭到德军潜艇的袭击,被击沉运输船上的水手只有大约5%的人坚持到了救援到来。经過专家的调查,发现:“想要在北大西洋危险恶劣的环境下生还,靠的不仅仅是充沛体能,更需要有良好心理素质,以及是否组成团队集体逃生!”。据此近代英国教育家库尔特·汉恩(kurthahn)提出了“拓展训练”理念,并于1941年创办了一所专门的水兵和军官训练学校,校名为“outward bound”,这所学校就是素质拓展课(拓展训练)的雏形。
2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校要挖掘各类课程与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以此来着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2.2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围堵遏制中国的发展,使国内国外形势都发生了不少的新变化,香港社会的动荡就是香港青年一代受到国外反华势力的蛊惑才发生的,国内也有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带给学生负面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蛊惑,以港为戒,高校的“课程思政”不可或缺!
2.3 育人工作更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育人更是高校教师的首要工作任务。作为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要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帮助并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高校素质拓展课程的 “课程思政”优势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以它“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参悟道理。通过高峰体验发现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学会沟通,增加自信;从而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3.1 素质拓展课程有非常丰富的课程方案资源
素质拓展(拓展训练)在国外有百年的发展史,在中国也传播发展了二十多年,现在已经形成较完善成熟的体验式学习课程体系。因为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拓展团建行业发展很快,不断有新的拓展课程方案被研发出来,所以素质拓展课程有非常丰富的课程方案资源,这些课程方案资源许多都可以改编为红色主题活动,为“课程思政”服务。
3.2 素质拓展课已有课程方案比较容易进行红色主题的改编
因为素质拓展课就是起源于战争的体验式学习,可以将很多课程方案背景设为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要求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红色主题任务;通过经历的“高峰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回顾、分享、反思,使学生在增强自信、熔炼团队的同时,亲身体验和平来之不易、缅怀先烈,并很自然地融入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居安思危等“思政”元素,从而获得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如:以二战海难为背景的跨越断桥和海难墙二个拓展项目,就可以改编为红军长征为背景的飞夺泸定桥和翻越娄山关。
4 高校素质拓展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不是单方说教、强行灌输的政治洗脑,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如何才能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大学生的内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才能得到学生的集体认同?这个过程怎样才能即有趣,有同时具备挑战性和思想性?在高校素质拓展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就是:灵活运用素质拓展课特有的体验式和团队模式进行教学。
4.1 使用“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式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程采用“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即:“先行后知”+“知行合一”的过程,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从体验中成长。体验式学习就是通过语言描述或器械道具等,模拟一个情境背景,为参与者提供有趣又具挑战性的任务,让学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改变与成长。为“课程思政”目标红色课程方案执行采用情景描述、过程体验、回顾分享的学习过程。体验式学习是实践“课程思政”的有力工具。
4.2 使用团队模式教学
素质拓展课要求学生组成多支7-12人的团队,所有团队要在课程中不断地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比赛,这些拥有不同性格和技能的学生为了统一的目标走到一起,共同接受挑战、共同感受成功、共同分享喜悦、共同感受成长。在完成团队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发现队员身上的亮点;学会沟通与奉献;尝试不再抱怨;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培养社会责任感;建立理想信念;形成政治认同;共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建议
结合我国百年来的革命历史,设计更多的红色爱国主义主题课程;以上各点共同充实了素质拓展课的理论基础。制定合理、完整、详细、丰富的可选择性素质拓展课程教案,尽量做到项目描述有趣(融入革命历史事件),任务规则清晰(符合情境逻辑),回顾点评到位(案例和故事)。现在开展的素质拓展课中已经设计了雪山草地、突破封锁线、穿越雷阵、荆棘排雷、旗语战士、海难逃生等红色主题课程。
为了保证安全,素质拓展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需要责任心;还要拥有户外生存、绳索保护、紧急救护等领域的技能;为了提高素质拓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必须拥有“立德树人”的崇高品质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能力。这些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外出调研学习、课程团队定期交流总结等手段实现。
6 结论
体育课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成“全程育人、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身为高校体育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更要担负起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思政”职责。
素质拓展课程应该成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里的一处“课程思政”亮点,作为一名高校素质拓展课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程优势;完善“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对课程教育教学不断总结改进;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积极出力;为高校的“课程思政”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
素质拓展课程近年来已经进入许多高校的体育课选项目录,作为体育必修课成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里的一处“课程思政”亮点。因为高校素质拓展课是起源于战争的体验式学习课程,因为其课程特点,可以将课程内容里的很多任务背景设为中国革命战争时期,要求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红色主题任务;通过经历的“高峰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回顾、分享、反思,使学生在增强自信、熔炼团队的同时,亲身体验和平来之不易、缅怀先烈,并很自然地融入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居安思危等“思政”元素,从而获得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如何使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成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的一处“课程思政”亮点?如何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中润物无声地完成“思政”元素融入的立德树人之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素质拓展课程教学经验,探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解析高校素质拓展课程“课程思政”优势;并分析高校素质拓展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有效可行的实施路径;最后给出实现 “课程思政”目标的建议。
1 高校素质拓展课程的简介
素质拓展课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盟军在北大西洋的航线不断遭到德军潜艇的袭击,被击沉运输船上的水手只有大约5%的人坚持到了救援到来。经過专家的调查,发现:“想要在北大西洋危险恶劣的环境下生还,靠的不仅仅是充沛体能,更需要有良好心理素质,以及是否组成团队集体逃生!”。据此近代英国教育家库尔特·汉恩(kurthahn)提出了“拓展训练”理念,并于1941年创办了一所专门的水兵和军官训练学校,校名为“outward bound”,这所学校就是素质拓展课(拓展训练)的雏形。
2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校要挖掘各类课程与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以此来着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2.2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围堵遏制中国的发展,使国内国外形势都发生了不少的新变化,香港社会的动荡就是香港青年一代受到国外反华势力的蛊惑才发生的,国内也有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带给学生负面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蛊惑,以港为戒,高校的“课程思政”不可或缺!
2.3 育人工作更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育人更是高校教师的首要工作任务。作为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要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帮助并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高校素质拓展课程的 “课程思政”优势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以它“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参悟道理。通过高峰体验发现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学会沟通,增加自信;从而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3.1 素质拓展课程有非常丰富的课程方案资源
素质拓展(拓展训练)在国外有百年的发展史,在中国也传播发展了二十多年,现在已经形成较完善成熟的体验式学习课程体系。因为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拓展团建行业发展很快,不断有新的拓展课程方案被研发出来,所以素质拓展课程有非常丰富的课程方案资源,这些课程方案资源许多都可以改编为红色主题活动,为“课程思政”服务。
3.2 素质拓展课已有课程方案比较容易进行红色主题的改编
因为素质拓展课就是起源于战争的体验式学习,可以将很多课程方案背景设为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要求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红色主题任务;通过经历的“高峰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回顾、分享、反思,使学生在增强自信、熔炼团队的同时,亲身体验和平来之不易、缅怀先烈,并很自然地融入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居安思危等“思政”元素,从而获得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如:以二战海难为背景的跨越断桥和海难墙二个拓展项目,就可以改编为红军长征为背景的飞夺泸定桥和翻越娄山关。
4 高校素质拓展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不是单方说教、强行灌输的政治洗脑,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如何才能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大学生的内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才能得到学生的集体认同?这个过程怎样才能即有趣,有同时具备挑战性和思想性?在高校素质拓展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就是:灵活运用素质拓展课特有的体验式和团队模式进行教学。
4.1 使用“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式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程采用“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即:“先行后知”+“知行合一”的过程,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从体验中成长。体验式学习就是通过语言描述或器械道具等,模拟一个情境背景,为参与者提供有趣又具挑战性的任务,让学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改变与成长。为“课程思政”目标红色课程方案执行采用情景描述、过程体验、回顾分享的学习过程。体验式学习是实践“课程思政”的有力工具。
4.2 使用团队模式教学
素质拓展课要求学生组成多支7-12人的团队,所有团队要在课程中不断地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比赛,这些拥有不同性格和技能的学生为了统一的目标走到一起,共同接受挑战、共同感受成功、共同分享喜悦、共同感受成长。在完成团队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发现队员身上的亮点;学会沟通与奉献;尝试不再抱怨;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培养社会责任感;建立理想信念;形成政治认同;共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建议
结合我国百年来的革命历史,设计更多的红色爱国主义主题课程;以上各点共同充实了素质拓展课的理论基础。制定合理、完整、详细、丰富的可选择性素质拓展课程教案,尽量做到项目描述有趣(融入革命历史事件),任务规则清晰(符合情境逻辑),回顾点评到位(案例和故事)。现在开展的素质拓展课中已经设计了雪山草地、突破封锁线、穿越雷阵、荆棘排雷、旗语战士、海难逃生等红色主题课程。
为了保证安全,素质拓展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需要责任心;还要拥有户外生存、绳索保护、紧急救护等领域的技能;为了提高素质拓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必须拥有“立德树人”的崇高品质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能力。这些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外出调研学习、课程团队定期交流总结等手段实现。
6 结论
体育课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成“全程育人、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身为高校体育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更要担负起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思政”职责。
素质拓展课程应该成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里的一处“课程思政”亮点,作为一名高校素质拓展课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程优势;完善“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对课程教育教学不断总结改进;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积极出力;为高校的“课程思政”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