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运用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i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律适用的过程实则是逻辑上的三段论,进行三段论的过程也是一个法律证成的过程。法律证成又有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区分。现实生活中,法院的判决书就是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典型运用。本文通过对某一刑事判决书的分析来进一步补充三段论中断裂的条件以使整个判决在形式上形成一条完整的逻辑链。
  关键词:法律适用;外部证成;内部证成;三段论
  一、法律适用的一般原理
  (一)法律适用的概念
   法律适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公民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这种意义上的法律适用一般被称为法的实施。狭义的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其职权范围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事项的活动,特指拥有司法权的机关及司法人员依照法定方式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的活动。本文采用狭义的法律适用概念。
  (二)法律适用的步骤
   整体上来说,法律人适用有效的法律规范解决具体个案纠纷的过程在形式上是逻辑中的三段论。推理过程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具体来说,法律人适用法律解决个案纠纷的过程,首先要查明和确认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其次要选择和确定与上述案件事实相符合的法律规范,作为大前提;最后以整个法律体系的目的为标准,从两个前提中推导出法律决定或法律裁决。
  (三)法律适用与证成
   前述的法律适用步骤,可表述为:特定的法律人将一个法律规范N适用于由事实构成的一个案件C,得到一个正当的法律决定D。作为大前提的法律规范是怎样得到的?是法律人按照一定的解释方法对法律文本或法的渊源的解释的结果。因此,法律适用的过程可以简述为:S→TR→N\-i→CF→D,S代表法律文本即法的渊源,TR代表法律解释规准,N\-i代表裁判的大前提或解释结果,CF代表特定案件事实,D代表法律决定或判决。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法的渊源S还是法律解释方法或规准TR,还是解释结果N\-i,都是被用来支持法律决定D的;只不过S和TR都是直接支持N\-i的。因此,法律规范适用的过程也是一个法律规范证成的过程。因为“证成”往往被定义为给一个决定提供充足理由的活动或过程。
  (四)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区分
   从法律证成的角度看,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合理性取决于下列两个方面:一、法律决定是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前提中推导出来的;二、推导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是合理的、正当的。从上述的视角出发,法律证成可分为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即法律决定必须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相关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来,属于内部证成;对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的证成属于外部证成。前者关涉的只是从前提到结论之间推论是否是有效的,而推论的有效性或真值依赖于是否符合推理规则或规律。后者关涉的是对内部证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对前提的证立。内部证成保证了结论是从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来,它对前提是否是正当的、合理的没有任何的保障。
  二、以某判决书为例看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运用
  郭成友抢劫案
  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2009)甬慈刑初字第326号
  公诉机关: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郭成友。
   2008年12月30日12时许,被告人郭成友至慈溪市杭州湾新区三洋村周羊东区49号被害人应永远住宅,用手扳断窗户栏栅后爬窗入室内,在实施盗窃时被应永远发现,被告人郭成友为抗拒抓捕对应永远以掐脖子的方式进行伤害,并持刀进行威胁,后郭成友被抓获。经鉴定,被害人应永远的伤势构成轻微伤。
   上述事实,被告人郭成友在开庭审理过程中亦无异议,并有被害人应永远的陈述笔录、证人应林达的证言笔录、扣押物品清单、现场勘验笔录、现场照片、法医学人身损伤程度鉴定书、门诊病历、公安民警出具的处警经过及被告人郭成友的身份证明等证据证实,足以认定。
   本院认为,被告人郭成友在入户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在户内当场实施暴力,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被告人郭成友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但未获取财物也未造成被害人轻伤以上后果,是犯罪未遂,依法可以比照既遂犯减轻处罚。被告人郭成友自愿认罪,可酌情从轻处罚。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第(一)项、第二十三条、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郭成友犯抢劫罪(未遂),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千元。
   二、供犯罪所用的作案工具西瓜刀一把(已随案移交本院),予以没收。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书面上诉的,应当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二份。
  审判员:王国强 陈秀尧 俞建行
  二〇〇九年三月三日
  (一)对判决书的分析
  从上面的判决书中,可将判决结果拆分成如下三个三段论:
  1. 大前提T1:《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小前提T2:被告人郭成友在入室盗窃时(尚未窃取到财物)为抗拒抓捕对应永远以掐脖子的方式进行伤害,并持刀进行威胁。
   结论:郭成友成立转化的抢劫罪。
  2. 大前提T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对于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
   小前提T2:郭成友至应永远住宅,用手扳断窗户栏栅后爬窗入室内,在实施盗窃时被应永远发现,郭成友以掐脖子的方式伤害应永远,并持刀进行威胁。
   结论:郭成友构成转化的入户抢劫罪。
  3. 大前提T1:《刑法》第2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小前提T2:被告人郭成友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但未获取财物也未造成被害人轻伤以上后果。
   结论:郭成友是犯罪未遂,可以减轻处罚。
  (二)运用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来分析以上三个三段论
   1. 对于第一个三段论而言,从大前提T1到小前提T2存在两个断裂的条件,第一个断裂是,大前提中规定的是在构成盗窃罪的前提下,为抗拒抓捕而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才转化为抢劫罪。而小前提所陈述的事实是郭成友在因盗窃被发现而实施暴力抗拒抓捕时还并未窃取到财物。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未窃取到财物且又不存在多次盗窃的情况下,是不成立盗窃罪的。因此,大前提T1到小前提T2之间需要另外一个内部证成来支持郭成友虽然未窃取到财物,但依然可以转化成抢劫罪这一结论。而能支持这一结论的理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条的规定。由于这是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意见,因此它具有权威性,不需要新的证成来证明它的正当性。
  第二个断裂是,前提中并未说明“掐脖子”和“持刀相威胁”属于暴力,对这一点应当进行说明。根据通说观点,转化型抢劫中的暴力是指“行为人在盗窃、诈骗、抢夺后当场对被害人实施的、足以抑制一般被害人反抗的物理性的强制力量。”因此,加上这两个前提后,第一个三段论可以补充为:
   大前提T1:《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前提T1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条第5项规定,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使用凶器或以凶器相威胁的,转化为抢劫犯。
   前提T13:转化型抢劫中的暴力是指足以抑制一般人反抗的物理性的强制力量。
   前提T14:掐脖子以及持刀相威胁属于足以抑制一般人反抗的物理性强制力量。
   小前提T2:被告人郭成友在入室盗窃时为抗拒抓捕对应永远以掐脖子的方式进行伤害,并持刀进行威胁。
   结论:郭成友构成转化的抢劫罪。
   在这个三段论中加入T12,T13和T14之后,该法律推理至少在推理的形式上是比较完整的。这也突显出该判决中需要证成的第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是郭成友是否构成转化的抢动罪。
  2. 第二个三段论。该三段论从前提到结论之间存在两个概念的断裂,即需要说明“暴力”及“入户抢劫”的含义。由于“暴力”的概念已在第一个推理过程中得到了补充,这里只需在第一个三段论成立的基础上说明“户”的含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抢劫罪中的“入户抢劫”有明确的解释,即: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本案中,应永远的住宅具备“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这一特征,因此属于“户”的概念。因此,经修正的第二个三段论如下:
   大前提T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对于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
   前提T12: “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
   前提T13: 应永运的住宅符合“户”的概念。
   前提T14: 转化型抢劫中的暴力是指足以抑制一般人反抗的物理性的强制力量。
   前提T15:掐脖子以及持刀相威胁属于足以抑制一般人反抗的物理性强制力量。
  (下转第49页)
其他文献
宽严相济是我国重要的刑事司法政策,要求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笔者详细查阅了A县公诉部门最近几年的全部案卷,企图从中发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基层公诉部门得以贯彻执行的状况、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一、公诉环节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现状   在公诉环节,由于刑事案件尚未进入到审判环节,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尚未确定,宽严主要体现为犯罪嫌疑人因诉讼所受到的惩罚性待遇和承
期刊
近年来,我院党组在加强基层检委会建设、规范检委会制度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配强配好检委会专职委员,让检委会专职委员有职有权,充分发挥检委会专职委员的作用,促进了检委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了检委会的议案议事质量和工作效率,较好地发挥了检委会的决策、监督作用,得到了上级检察院的好评。  一、配强配好检委会专职委员,明确专职委员的工作职责   2007年元月,我院党组根
期刊
摘 要: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必须以不作为者负有一定的作为义务为要件,而先行行为是作为义务的产生来源已为各国刑法理论所承认。本文主要探讨了行行为的范围,认为先行行为既可以是违法行为,也可以是合法行为,也包括犯罪行为;先行行为可以是不作为,且不限于有责行为。  关键词: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先行行为;范围   不作为犯罪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一定的行为,能够实施却没有实施而造成了危害结果的犯罪。对于先行行
期刊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开展检察调研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检察理论与应用研究,繁荣发展检察理论,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检察工作深入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检察队伍的重要途径。现笔者结合该院检察调研工作实际,就深刻认识新形势
期刊
摘 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仍然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潜伏着巨大的社会危害性,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稳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教育和保护青少年是全社会的责任,司法机关、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都应该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期刊
摘 要:2011年12月21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上诉机构就欧盟、美国诉菲律宾在对蒸馏酒征税问题上违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94(以下简称GATT1994)第三条第一、第二款国民待遇原则一案作出报告。该案是一起经过双方磋商,在磋商未果情况下,经过专家组,上诉机构审议而完整适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处理争议的完整案例。在本案中,专家组以及上诉机构主要论证焦点集中于菲律宾在征
期刊
摘 要:  公益诉讼是法律监督的一种形式,是法律监督职能的延伸;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检察机关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其社会收益是大于诉讼成本的,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公益诉讼制度的每一项机制必须从诉讼成本与社会收益角度予以全面的权衡,才可使公益诉讼制度的预期价值得到较好的实现。  关键词:公益诉讼制度;法律经济学;诉讼成本;诉讼收益    近年来,随着国有资产流失、环境公害事件、产品
期刊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被列为继吸毒贩毒和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危害,也成为危害社会秩序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因素。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从14周岁至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而在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同样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的文化滞后问题,还是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本文就根据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特点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分析,以便采
期刊
摘 要:  职务犯罪审查逮捕批捕权上提一级改革后,对自侦部门工作办案时效、质量、证据标准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侦查工作压力加大,侦查部门同上级侦查监督部门工作对接出现问题,应转变传统侦查模式,提高侦查水平,并加强部门间协作,才能积极应对改革。  关键词:职务犯罪;批捕权上提;办案实效;配合协调   为了解决同一检察机关同时行使职务犯罪侦查、逮捕、起诉权而造成的权力集中、监督弱化
期刊
摘 要:刑事侦查程序集中体现了刑事诉讼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两大目的。在我国,刑事侦查程序是一个独立的阶段,是刑事诉讼极为重要的部分,是整个刑事诉讼结构大厦的基础。同时,侦查阶段也是强制力运用最多,因而也是最容易发生侵犯公民基本人权的阶段。正如孙长永学者所言:“在一定意义上说,真正决定中国犯罪嫌疑人命运的程序不是审判而是侦查”。因此,不断完善我国刑事侦查程序,对于刑事诉讼的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都具有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