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莲”百味焕新姿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ge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紫砂壶自古便享负盛名,它因茶而生,是泡茶、斟茶、饮茶的常用器物,在国人引以为重的茶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泥料独特,其壶器具有保温时间长,不易因温差而爆裂,同时能持久保持茶香浓郁,延缓茶汤的发霉、变馊等优越性能特征,因此人们将其推崇为“世间茶具之首”,有“名陶名器,天下无相”的美誉。与此同时,紫砂壶的艺术和人文性能优势也愈加凸显,并且越来越受到世人重视,丰富了壶的器物属性,使之得以因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而进一步深入人心。
  紫砂壶“莲”(见图1)是一把将传统造型风格和禅莲文化内容结合起来,并运用紫砂语言进行优化创意的作品,突出形象上的“新意”和人文上的“禅意”,注重艺术和人文特征的表现,达到禅“莲”百味焕新姿的效果。该壶围绕“莲”这一线索展开,通过造型、装饰和内涵将“莲”贯穿起来,将禅文化、莲文化提升为作品的意境主题。
  在造型方面,“莲壶”主体遵循传统形态特征,简约而不失细腻,虽只为尺寸小壶,却把光器、花器和筋纹器的主要风格融于一体。壶身由流畅温婉的曲线构成,肩腹部鼓出,腰部内收,底平,整体饱满圆润,丰腴端雅,圆壶口开口较大,恰与底直径一样,上下对应,更具完整的美感;壶身上刻画四道浅浅的筋纹,由上到下舒展自然,形成抽象的花瓣状,使得壶身好似一朵待放的莲花;壶盖为平盖,压于壶口,稳健而不失轻盈质地;盖顶中央,含苞待放的莲花形壶钮不仅生趣可爱、圆润灵气,更对应壶身,也呈四瓣状,将细节与主体巧妙对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三弯壶嘴探出壶身,向前方伸展,耳形壶把则蓄力向后延展,两者前呼后应,凸显出一种拉伸的力量,与自然界中莲花的生命力相得益彰,同时嘴、把上均以轻盈的棱线刻画出线、面交接的美感,圆中寓方、精美无比,更抽象地呈现出莲花的筋脉。整把壶在造型上显得尤为骨肉亭匀,颇有玉润之质,其抽象的莲花形态又注入了花器精髓,“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美感脱颖而出,使人抚之、品之,更添爱怜之情,不忍释手。在装饰方面,“莲壶”充分运用陶刻技法,以刀代笔,呈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壶口矮颈一圈刻传统吉祥“回纹”,纹路清晰,优化了单调的壶体胎面;壶身上刻莲花图案、花叶交错,烂漫清新、生机盎然,营造出自然气韵,其画面布局合理、线条流畅、刀法有力,有一股琢砂质感,金石气息浓郁。整个图案虽简洁空灵,但却并不单调,并与壶体相配,使之表现得更为丰富,提升了作品的律动感和人文感。
  禅文化是指以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它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包含着丰富的智慧精华。而莲花一直被人们视为禅的物化象征,心若莲花万般禅,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好比修行之人,虽然身处四大五蕴之地,心中却好似莲花,看遍五浊世界,终修成正果。此壶以“莲”命名,塑莲形,刻莲画,无不传达着禅韵内涵,其整体具空灵、清远之境,呈现出禅莲风姿,以实体之态表达禅文化这一核心内涵。如若注入一壶茶,品茗凝神,壶味、茶味和禅味皆遁入其中,悠远之意自在无常,成为一道禅机,而这亦是紫砂壶“莲”的人文蕴意所在。
  紫砂壶是集实用、艺术和人文于一体的手工艺品,除了优越的实用性能外,它的艺术性和人文性更是促进其长久发展的推动力所在,它的造型变化莫测、装饰绚丽多姿,恰到好处地融入了历史、人文、思想等内容,提升了整体内涵价值,也是中华几千年茶文化的延续与拓展,因此,紫砂壶不仅是一种器物,更是一门艺术、一门文化。时至今日,无论是制壶还是用壶、藏壶,都应当关注和重视作品的内在风格特征,挖掘其独特的艺术和人文意蕴。
其他文献
摘 要 宜兴以紫砂壶闻名于世,享誉海内外,但紫砂壶并非独秀,陶刻陶板画亦有独到之处。陶刻陶板画作为陶瓷艺术作品之一,相较于其他陶刻于紫砂壶、陶瓶上的陶刻作品来说,更具有纯粹的艺术性,它集书画艺术手法与陶刻于一体,在展现中国古典艺术美的同时,又将传统手工艺以简朴的方式表现出来。  关键词 陶刻;中国画;太行人家  中国作为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是拥有悠久的制陶史,而陶刻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文明时期,
期刊
窑变主要是指陶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和气氛发生变化而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古人对窑变的定义,相对来说,更加宽泛,甚至将陶瓷器型的变化也包括在内。  在紫砂艺术里,窑变作为特殊的紫砂艺术和手法,吸引着一批艺人去为之探索。所谓紫砂窑变,是在小小紫砂壶的表面形成氧化和还原不同的气氛,导致紫砂壶器表面生成不同的色彩,赋予古老的紫砂壶耳目一新的感觉。  紫砂个人风格的形成,最重要的成分
期刊
明代文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创始篇》中曾记载:“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讲述了紫砂壶诞生的时间和过程。宜兴紫砂,得天独厚,冠绝于世,它因茶而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在品类众多的饮茶器皿中,唯紫砂壶被世人视作最佳茗具,不仅因其材质特殊,适合泡茶品茗,更在于其
期刊
宜兴是紫砂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紫砂渐呈欣欣向荣之势,成为中国陶瓷工艺的代表之一。紫砂壶不单单是一件煮茶器物,紫砂艺人在创作时将中国传统文化、吉祥符号、宗教文化、政治思想及自身感悟融入其中,赋予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共鸣,增加壶的收藏价值,这也是紫砂工艺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代文人雅士喜饮茶、性高洁、好清雅,自然重视盛茶器具的雅致。晋代时期,茶文化和紫砂文化开
期刊
紫砂花货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紫砂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符。所谓紫砂花货是紫砂艺人将自然形态中富有美学价值的部分,采用浮雕或半浮雕的手法设计出的紫砂壶,形象地展现中华民族的生活画卷,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指出,紫砂花货的创作与自然形态密切相关,通过粗中取精、艺术加工,将之升华成高于生活的艺术品,满足人们精神的诉求。因此,紫砂花货是立足于自
期刊
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人也习惯借具体物象来表达心中愿景,例如:松柏象征长寿,石榴暗示多子,葫芦寓意福禄。寓情、寓意是紫砂壶艺创作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等在心灵手巧的艺人手中,演变为承载美好祝愿的紫砂作品,如“鱼化龙壶”寓意吉祥,鱼跃龙门,平步青云,名利双收;“报春壶”寓意春暖花开,好运来临;利用竹子、蝙蝠谐音制作而成的“祝福壶”,寓意祝福无限。  吉祥如意历来是中华民族恒久的美
期刊
宜兴紫砂壶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的洗礼,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上兴久不衰。早在西汉末年,就有“五行相杂,以成百物”之说,而紫砂俗称“五色土”,对应五行,紫砂壶便是金、木、水、火、土的结晶。古往今来,因紫砂壶的盛名,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他们认为将五行、五色捧在手上,就如同把大千世界揣进怀里,心拥万物之根本。紫砂壶不仅美观实用,其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令人神往。紫砂壶的制作注重点、线、面结合,其造型是重中之重,
期刊
紫砂陶艺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色彩,是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自明、清以来,紫砂精品层出不穷,无数能工巧匠穷尽毕生,使紫砂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工艺体系,其制作技法更是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丰富的紫砂陶类型中,紫砂茗壶可谓独树一帜,深受世人钟爱,紫砂壶的制作从采泥炼制、造型构思、布局设计、制作装饰到控温烧成,都是一代代紫砂艺人长期摸索实践的成果,紫砂茗壶逐步从日用陶发展成精妙的工艺
期刊
紫砂壶素以千姿百态、层出不穷的造型而独树一帜,也因此备受世人推崇,且延续着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在漫长的紫砂艺术发展过程中,历代壶艺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的壶艺形态,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目前紫砂壶的造型可分为花货、光货和筋囊货三大类,且各具风格、各呈其态。与讲究几何形态格局的光货和筋囊货相比,花货造型的造型艺术更具有个性与活力。  花货,即自然形态作品,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来作为
期刊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历代文人雅士为它如痴如醉,为它作诗咏赋。紫砂壶泥料原产于宜兴丁蜀地区,更有一代文豪苏轼在晚年来到丁蜀,对灵秀山水流连忘返,自此悠然地过上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生活。宜兴紫砂壶文化是文化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因着文人雅士高山流水般的情怀而更加独树一帜,它是历史的结晶,是人们思想与智慧的产物,而它作为艺术品展现自身观赏价值的同时,又作为生活的实用品让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