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权处分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yiyang9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的财产的行为,是债权行为还是物权行为,学界颇有争议。我国《合同法》第51条不承认物权行为与物权合意,而把处分和负担合成了一个法律行为。构成无权处分需具备以下三个要件:行为人实施了处分行为;处分行为是行为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的;行为人没有处分权。我国应采用物权行为理论,我国的无权处分法律体系的建设可从德国的物权行为理论中借鉴经验。
  关键词:无权处分;物权变动;善意取得
  
  以他人财产进行交易,这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一个法律问题。无权处分制度就是这些方案中较具独特性的一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复杂繁冗的经济交易现象亟待法律的规范和调整。无权处分作为当今民
  事法律中较为突出的一个课题,将越显其重要和关键。
  
  一、无权处分的基本涵义
  
   (一)无权处分的概念
  无权处分,顾名思义即指无处分权而实施的处分行为。由于处分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无权处分的概念也呈现出多样性。我国《合同法》第51条对无权处分作了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的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如何正确理解其中的“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的财产”的行为,到底是债权行为还是物权行为,学界对此争论不休,认识也始终没能达成统一。[1]从条文本身的用词看,《合同法》第51条中的无权处分应该是指没有处分权而与相对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至于处分行为导致物权变动只能视作是履行合同义务的结果。法条本身不承认物权行为与物权合意,合同法的立法者刻意把处分和负担合成了一个法律行为。所以其本质是无权处分人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与相对人订立了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从而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至于处分行为导致物权变动的结果,也只能视作是履行合同义务的结果。如果无权处分人在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该合同即为有效合同,反之,视为无效合同。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要构成无权处分行为在满足行为人无财产处分权;行为人以自己名义实施了处分行为;实施处分行为,即无处分权人订立了关于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等三个构成要件的同时,就生效要件言,处分行为表面上还必须符合合同生效的要件:①行为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不存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情形;③不违反法律及社会公共利益,本条同时也是无权处分与禁止处分的区别;④满足法律所要求的形式。
  (二)无权处分的构成要件
  无权处分的构成是指无权处分的法律构成要件,构成无权处分需具备以下三个要件:
  1、行为人实施了处分行为
  处分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所谓事实上的处分,是指就标的物视为物质的变形、改造或毁损等物理上的事实行为。所谓法律上的处分系指变更、限制或消灭对于物的权利。由于事实上处分他人财产的关系完全可以由侵权行为制度调整,无须再纳入无权处分制度中,所以,无权处分制度主要调整的是法律上的处分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无权处分人实施了处分行为,这种处分行为作为法律行为的一种,在形式上应符合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就成立要件而言,除有无权处分人外,还应包括无权处分人与订约相对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双方达成一致意思表示等。因为若不符合这些要件,处分行为自然认为其不存在。
  2、处分行为是行为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的
  如果行为人以他人名义行使处分,则构成代理,即便行为人未经他人同意(不享有处分权)就以他人名义行使处分行为,也仅仅构成无权代理(或表见代理),不是我们所说的无权处分。以自己之名义或以他人之名义行使处分行为,是无权处分与无权代理在处分行为上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无权处分行为人必须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处分行为。
  3、行为人没有处分权
  处分首先是一种民事行为,是法律行为的一种具体样态。处分权即处分能力,是指为有效处分行为法律上的地位。处分权反映了处分人与被处分人的权利标的物的关系,因此,也可将处分权的概念界定为在法律上得就权利标的物为有效处分的权能。行为人没有处分权包括非财产权人就他人之权利无处分权及处分权受限制的财产权人就自己的权利无处分权两种情形,但传统民法理论很少对处分权进行精确分析,处分权在传统的权利体系中也并没有显耀的位置,至今民法学者也没有形成共识。由于处分是一种对权利进行处分的权利,处分权所反映的也是处分与被处分的权利标的的关系,更多的学者愿意将其理解为处分能力。
  (三)无权处分与相关法律行为的区别
  1、无权处分与无权代理的区别
  第一,无权处分是行为人以自己的名义行使的法律行为;无权代理是行为人以他人名义行使的法律行为。第二,无权处分的行为方式是处分行为;无权代理的行为方式为法律行为的代理。
  2、无权处分与无因管理的区别
  第一,无权处分中行为人是以自己名义行使法律行为;而在无因管理中,行为人具体以什么人的名义处理事务并不会影响无因管理的构成。第二,无权处分是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而在无因管理中,行为人应将管理利益和行为的结果归于本人。[2]
  
  二、我国学界有关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观点及评析
  
  (一)无权处分行为无效说
  该观点认为无权处分行为是一种无效的行为。《合同法》第51条并非是关于无权处分效力的一般规定,而是无权处分行为为无效行为的例外。无效说得以论证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合同法》第132条第1款明文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出卖人有权处分的”。该条规定属于合同法上的强制性规定。而依据《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因为出卖他人的财产是对他人财产的一种损害,属于法律上的强制性禁止规定,所以该种行为理应认定为无效行为。第二,由于出卖人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处分权,因此属于合同法中不能履行给付标的物的情形,也应认定该合同无效。
  (二)无权处分行为效力待定说
  梁慧星认为,根据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无权处分人处分他人的财产,在经过权利人追认或者是在订立合同后,无权处分人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对合同双方产生约束力,且合同取得了自始的效力;相反,权利人不追认或无权处分人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处分权的,该合同因为不能满足合同的生效要件而自始无效,该合同无效,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3]
  (三)无权处分行为完全有效说
  此学说认为,出卖人负有获取标的物的处分权,并移转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的义务,如果出卖人不能履行此项义务,须对买受人承担违约责任。鉴于债权合同的效力与合同履行的法律效果并不完全一致,物权变动的不能实际发生不能作为反推债权合同无效的法律依据。从促进交易,保护合同安全的角度来说,合同当事人间订立合同,均是在信赖对方能履行合同义务的基础之上,期盼着合同能够履行,从而实现合同目的。
  三、我国无权处分制度的构建
  无权处分制度总是与一国立法宗旨、价值目标及物权立法模式密切相关,可以说,无权分制度是物权立法模式体系化的结果。
   (一)采用物权行为理论
   1、物权行为理论概要
   萨维尼认为,私法上的契约,以各种不同的制度和形态出现,甚为繁杂。首先是基于债之关系而成立的债权契约,其次是物权契约,并被广泛适用。交付具有一切契约的特征,是一个真正的契约,一方面包括占有的现实交付,另一方面包括移转所有权的意思表示。如果在买卖契约中,一般人只想到债权契约,却忘记了交付之中也含有一项与买卖合同相完全分离的,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的物权契约。
  [4]
   2、接受物权行为理论的理由
   (1)物权行为是法学理论演绎的结果
  物权合同理论的发展,纯粹是法学理论演绎的结果,是基于法学理论内在统一的需要而发展出来的理论,尽管该理论具有诸如交易安全等缺陷,但这仅仅是物权合同理论带来的好处,而不是物权合同理论本身提出的依据。[5]
   (2)承认物权行为理论,是整个债法适用的需要
  承认物权行为理论,是整个物权法逻辑体系上的需要,如果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立法和理论,在严格区分物权与债权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中,许多问题将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之中,随之,物权法上的公示与公信制度也就失去其主要意义。
   (3)善意取得制度无法取代物权行为理论
  在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国家,善意取得制度较大地承担了物权行为理论的积极作用,但是,善意取得制度仍然无法代替物权行为理论。[6]善意取得制度是一种以牺牲财产“静的安全”为代价而保护财产“动的安全”的制度架构。依学界通说,该制度系指动产占有人以动产所有权的移转或其他物权的设定为目的,移转占有于善意第三人时,即使动产占有人无处分动产的权利,善意受让人仍可取得动产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制度。
   (二)无权处分行为立法建议物权行为理论无疑是解决无权处分问题,保护交易安全的最佳制度选择。我国的无权处分法律体系的建设可以从德国的物权行为理论中借鉴经验,让其符合民法理论概念清晰化、体系化的要求,满足复杂的经济生活的需求,避免了重犯《法国民法典》体系不清的弊病。即使出现财产纠纷之诉,由于物权行为理论无因性原则,买受人只须证明其与处分人之间有物权行为,即不动产登记或动产的交付,就能取得该物上的权利,而无须再提出更多的证据。该理论在举证上简洁明了,诉讼上经济方便,能更好地促进物的流转。这对第三人来说是有利的,当事人利益的平衡能够很好地促进商品的流通。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2]易军、宁红丽:《合同法分则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版,第194页。
  [3]江平、杨振山:《民商法律评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版,第78页。
  [4]转引自崔建远:《无权处分辨——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解释与适用》,载《法学研究》2003年版,第54页。
  [5]梁慧星:《物权变动与无权处分》,载王利明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无权处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6]王利明:《论无权处分》,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第33页。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温室效应日渐恶化,环境问题危及人类生存。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与不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紧密相连。不及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现有的资源就不能满足持续发展需要,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不能和谐发展下去。因此必须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控制
期刊
摘 要:在查阅2003-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运行总体状况及变迁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及变动趋势,以及可能给未来的国际收支平衡带来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调节方法。  关键词: 国际收支;双顺差;基本平衡   一、引言    2003至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依旧保持“双顺差”格局,顺差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  为4453亿美元,比20
期刊
摘 要: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本土存在着三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儒教①。本文采用前辈学者的这一界定,试图从“游戏”这一适用于三教中带有自身定义的特殊语词来审视其各自对待精神自由的态度,并且试着来探讨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格中的诗兴成分与之的关系。  关键词:游戏;游戏三昧;物化②;游仙;乐道;诗兴人格    席勒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充分是人。”③可以这样说,此在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精神,首先概括介绍图书馆服务的职能和功能,其次指出和谐社会与图书馆作用的一致性。强调图书馆服务中应关注弱势群体,注重阅读的人文环境;同时呼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使其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人文精神;阅读;职业精神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图书馆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
期刊
摘 要:随着2008年6月1日欧盟正式实施的REACH法规,由于REACH法规在注册、评估、授权、限制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中国纺织品及相关企业都受到了重大影响。中国企业的成本大大提高、竞争力降低、出口贸易额减少、企业发展受挫;同时,也将会对中国纺织类企业未来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产生了正面促进作用。  关键词:REACH法规;影响    REACH法规已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对于我国的纺织业
期刊
摘 要: 量刑建议权是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求刑权的有力途径,也是国家刑罚权运行的重要方面。本文从量刑建议的法律依据出发,指出检察机关公诉时提出量刑建议的必要性,并对量刑建议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公诉权;求刑权;量刑建议权    一、公诉量刑建议的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检察权包括刑事案件的公诉权、直接
期刊
摘 要: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的重要造景素材,是水体绿化、美化、净化不可缺少的材料,它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保持物种多样性,净化水体的重要生态意义。该文就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发展前景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水生植物;应用;前景    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的重要造景素材,是水体绿化、美化、净化不可缺少的材料,它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保持物种多样性,净化水体的重要生态意义。    
期刊
摘 要:作为支撑政府——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的一支重要力量,非营利组织承担着政府改革后转移出的部分社会经济职能,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非营利组织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相辅相成,其生存和发展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而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挥将有效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正确定位。因此,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需要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根据市场
期刊
摘 要:新疆少数民族食俗文化受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经济结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烤食习俗,并且与中原食俗互相学习,具有扩散性和交融性的特点,为中华饮食文明注入了鲜活的力量。此外,新疆少数民族食俗文化在性别角色、婚俗、精神信仰等民俗事象中都有所体现。它在丰富世界饮食文明、平衡膳食、发展旅游业等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但其在经济方面也存在着局限性。  关键词:食俗文化;新疆少数民族;意义      新疆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军营中的建设对军队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在实现途径上必须走对官兵进行教育引导与文化熏陶相结合的路子。  关键词:军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论灌输与引导;文化熏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