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中国国际收支的变迁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ryuyu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查阅2003-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运行总体状况及变迁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及变动趋势,以及可能给未来的国际收支平衡带来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调节方法。
  关键词: 国际收支;双顺差;基本平衡
  一、引言
  
  2003至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依旧保持“双顺差”格局,顺差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
  为4453亿美元,比2003(985)年增长4.52倍。顺差的主要来源或金融帐户或经常帐户,但趋于经常帐户。当前的顺差体现了我国经济竞争力提高、对外资吸引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其隐含的负面因素也同样值得关注。当顺差来自于大量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输出时,会制约一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外投资的净流入,则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求,同时对国内资金的利用可能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如果流入的资金中包含大量游资,则更会对一国的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带来威胁。
  
  二、国际收支运行总体状况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一)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5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达到109%;2006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3.3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8%;与同期GDP之比进一步上升到127%,比2005年上升18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3万亿美元,教上年增长30%,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3-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进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为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奠定了基础。
  (二)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双顺差”格局,顺差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国际收支顺差式的不平衡较为突出(见下图一)。
  


  ⑴经常项目顺差明显扩大
  2007年,经常项目顺差继续扩大,由上年的2533亿美元增加到3718亿美元,已连续五年呈现较快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增长,由上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735亿美元。200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见表2)
  2007年,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格局,顺差规模进一步扩大,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1.3%,比2006年上升1.8个百分点。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之一,主要受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
  


  ⑵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有所上升,外商直接投资仍保持较大规模。
  2007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35亿美元,对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贡献度增加(见表2)。2007年,直接投资顺差1307亿美元,其中,外商来华投资净流入1496亿美元,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中国仍保持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地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89亿美元。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8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3%;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等汇回19亿美元,增长169%;净流出170亿美元,下降20%。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1496美元,较上年增长73%;撤资清算等流出112亿美元,增长32%;净流入1384亿美元,增长77%。 从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部门构成看,2007年我国非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1418亿美元;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78亿美元。(详见表3及图二),中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外汇储备增长较快
  


  


  外汇储备增加额连续第三年超过2000亿美元,2007年外汇储备规模打到15282.49万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的3.5倍多。
  (四)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整体抗风险能力仍然较强。衡量国际收支风险的指标处于良好状态。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5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200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227.01%,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因此近期我国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较小,但是隐性外债、虚假外债(伪造借贷合同用于逃套汇)仍然存在,且外债投资项目不尽理想,使用效益不高,规避风险能力弱。这些都加大了对外债务清偿的压力,给国际收支良性发展带来隐患。
  
  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收支平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货币分为储备货币和非储备货币各国对本国货币对外开放的管理也差别很大.特别是资本项下的国际收支管理差别更大,因此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本国货币不是国际交换的支付手段和世界储备货币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实际上包含了对未来支付的需求,也就是说,能够实现一定储备的国际收支状况才称得上是国际收支平衡,而储备的具体数量则取决于各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是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但我国人民币却不是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人民币的资本项目也还未完全开放。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来讨论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对外汇储备功能的要求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非贸易收支扩大的需求。首先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每年约100亿美元这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其次我国居民对外汇使用的需求,随着对外开放和人员流动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我国在外汇管理上已实行居民可以无目的购买2万美元外汇一旦出现外汇需求的预期,储备规模扩大的要求就会增加。
  第二,资源性产品储备的进口需求。我国石油储备规模距离国际平均水平很远要达到西方大
  第三,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的风险需求。2005年末中国的储备水平进口还要成倍增加进口需求存在很大潜力。国的FDI存量为6102亿,IMF估计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回报率在13%一14%左右。这就需要每年有800一1000亿美元贸易顺差来弥补外资利润汇出。由于大部分外资收益留在我国进行再投资,所以贸易顺差显得更大而且最近三年汇出的投资收益规模不断扩大,一旦出现外资收益加速汇出经常项目顺差就会大大减少客观上也要求有较高的外汇储备。
  第四,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需求。虽然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但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和救助能力还有限。短期资本流动规模大、投机性强是非储备货币国家资本项目开放后的经常现象。一旦发生货币金融危机需要本国自己来承担惨痛的后果和损失。泰国、巴西、墨西哥等前车之鉴不胜枚举。从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提高国际融资能力以及提升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角度来讲高额外汇储备的作用更为重要和突出。
  
  四、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前三者属于经济的对内平衡目标国际收支平衡属于经济的对外平衡目标。国际收支系统地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全部经济交易及相互联系。目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仍然不健全.多种机制之间较难协调一致。从而使这种调节机制收效甚微,给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行和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正统的国际收支理论主要讨论了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但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政策配合理论却将国际收支的调整置于一个内外部平衡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之内,这表明了国际收支调节实际上是一个政策搭配的过程。
  就中国情况而言.我们在分析国际收支问题时要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要把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结合起来考虑。我们内部的问题,比如资源利用率低下、投资率过高、劳动力成本低、消费率过低、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等等这些问题都跟我们的外部失衡问题是相关的我们只有解决了这些内部问题外部问题才可以得到根本上的化解。内外部平衡总是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而解决外部失衡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是一个一般均衡的问题。要消除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外部失衡实现基本的国际收支的平衡,显然不是一个部门、采取一方面的措施所能够实现的。国际收支平衡、投资、消费、储蓄等等这些问题不能分开说.它们是统一的最好的办法是从多方面入手,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在体制和政策上进行综合的调整.才能实现均衡。除了在外贸、外资、外汇等方面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外,我们还要扩展思路在一些看起来不相关的领域进行调整.用国内经济体制上的改革或经济变量的调整.来促进外部经济的均衡。
  从另一方面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经济运行.也会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例如近年来.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加剧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体现。其中以美国为一极的发达国家经常项目逆差急剧膨胀.而以部分新兴市场和能源出口国为另一极的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张。我国处于这一失衡的后一极。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遭到了一些国家的批评与指责。然而这并不是我国一国的问题,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政策的协调,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比如,在持续逆差情况下,加强国际清算制度鼓励发展易货贸易、协定贸易等非自由外汇结算的贸易形式;在持续顺差情况下,则大力主张国际贸易自由化.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鼓励对外投资等。一般说来,大多数国家在遇到本国持续逆差时.措施比较严厉;在遇到本国持续顺差时则措施比较缓和。由于世界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各国国情差异.各种调节措施对于不同国家使用效果往往不同。就中国而言,限于经济、金融实力,调节难度更大。
  
  参考文献:
  [1]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与报告,《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3-2007年.
  [3] 杨柳勇,《中国国际收支的超前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变动趋势和调整方向》2002年8月.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几届奥运会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奥运经济,因为奥运会筹备及举办期间延伸出的商机,可以通过良好运作,提高城市吸引力与知名度、增加就业、促进行业发展;如果如果规划不完善、前期准备不足,随着相关产业投资下降也会出现“后奥运经济低谷”。通过对近几届奥运会举办国所产生的奥运经济的分析,得出宝贵的国际经验,进而对我国的奥运经济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奥运经济;后奥运经济低谷;中国经济 
期刊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的前夜,是鲁迅的第二篇小说。鲁迅曾经说过:“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鲁迅在“五四“时期写下的许多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社会本质,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罪恶,彻底批判了整个吃人的旧世界。这些小说,不仅作为“中国新文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弱势群体的数量日益庞大,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一项突出的社会问题,新疆作为一个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更是如此。本文在介绍新疆弱势群体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各级政府扶助弱势群体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了新疆各级政府扶助弱势群体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弱势群体;各级政府;角色定位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中国经历了多充转变:从一个乡村—
期刊
摘 要:由于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远大于保险市场,而且目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为了解决保险公司巨灾风险暴露问题,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有必要对我国实施巨灾保险证券化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我国保险公司用传统方式处理巨灾保险风险的同时,应当进一步考虑将巨灾保险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我国实施巨灾保险证券化虽然面临一些因素的制约,但是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  关键词:巨灾保险;证券化    继今年初我国南
期刊
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把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局限在会计作弊上,我们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应该比会计作弊更广泛,只要是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会计信息,就可以说是一种会计信息失真,它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     一、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   1.从会计学的同性来看。会计学的属性有理论属性和方法局性两方
期刊
摘 要:和谐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强大的引导力、支撑力和驱动力。马克思主义既讲矛盾,亦重和谐,倡导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及社会和谐,由此积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是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和谐;和谐社会    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和共同追求。在追求和谐的实践中,人类创造了深厚的和谐文化
期刊
摘 要:不作为犯罪是刑法中研究的重要的传统问题,但其作为义务的来源抑或范围,理论界则众说纷纭,仅就其中的法规来源来讲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从寻租经济学、法学和经济法学三个角度分别对不作为犯义务的法规来源作了分析,认为义务来源中的法律明文规定应仅限于刑法的明文规定。  关键词:不作为犯罪;义务;法规来源    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必须以不作为人负有一定的作为义务为要件,这是当今刑法界的通说。但是对于不作
期刊
摘 要:中国数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值得我们永远回味、永远研究的。笔者通过对一、二、三这几个自然数字的词汇意义和文化意蕴的初步探究,展现了中国数字文化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一 ; 二;三;文化;意蕴    数,这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郭志成对数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人为自然界天与地作用的产物,人在天地间的生存、运动,宇宙万物都在实践与空间中运动,人可以卜筮等术数手段,得到神的指点和启示,感
期刊
摘 要:并购是企业实现外部增长、多角化经营的一条捷径。企业并购是众多市场行为中的一种,实际上它是一个包括并购企业、被并购企业双方的股东和债权人以及政府等多个参与方的博弈行为。文章以并购和被并购方为主要研究对象,即联想与IBM,尝试性地分析了双方的行为特征,并为以后的国内企业并购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并购;博弈分析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在全球经济和金融日益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温室效应日渐恶化,环境问题危及人类生存。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与不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紧密相连。不及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现有的资源就不能满足持续发展需要,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不能和谐发展下去。因此必须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控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