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查阅2003-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运行总体状况及变迁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及变动趋势,以及可能给未来的国际收支平衡带来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调节方法。
关键词: 国际收支;双顺差;基本平衡
一、引言
2003至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依旧保持“双顺差”格局,顺差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
为4453亿美元,比2003(985)年增长4.52倍。顺差的主要来源或金融帐户或经常帐户,但趋于经常帐户。当前的顺差体现了我国经济竞争力提高、对外资吸引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其隐含的负面因素也同样值得关注。当顺差来自于大量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输出时,会制约一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外投资的净流入,则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求,同时对国内资金的利用可能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如果流入的资金中包含大量游资,则更会对一国的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带来威胁。
二、国际收支运行总体状况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一)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5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达到109%;2006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3.3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8%;与同期GDP之比进一步上升到127%,比2005年上升18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3万亿美元,教上年增长30%,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3-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进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为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奠定了基础。
(二)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双顺差”格局,顺差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国际收支顺差式的不平衡较为突出(见下图一)。
⑴经常项目顺差明显扩大
2007年,经常项目顺差继续扩大,由上年的2533亿美元增加到3718亿美元,已连续五年呈现较快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增长,由上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735亿美元。200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见表2)
2007年,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格局,顺差规模进一步扩大,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1.3%,比2006年上升1.8个百分点。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之一,主要受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
⑵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有所上升,外商直接投资仍保持较大规模。
2007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35亿美元,对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贡献度增加(见表2)。2007年,直接投资顺差1307亿美元,其中,外商来华投资净流入1496亿美元,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中国仍保持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地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89亿美元。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8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3%;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等汇回19亿美元,增长169%;净流出170亿美元,下降20%。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1496美元,较上年增长73%;撤资清算等流出112亿美元,增长32%;净流入1384亿美元,增长77%。 从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部门构成看,2007年我国非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1418亿美元;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78亿美元。(详见表3及图二),中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外汇储备增长较快
外汇储备增加额连续第三年超过2000亿美元,2007年外汇储备规模打到15282.49万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的3.5倍多。
(四)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整体抗风险能力仍然较强。衡量国际收支风险的指标处于良好状态。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5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200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227.01%,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因此近期我国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较小,但是隐性外债、虚假外债(伪造借贷合同用于逃套汇)仍然存在,且外债投资项目不尽理想,使用效益不高,规避风险能力弱。这些都加大了对外债务清偿的压力,给国际收支良性发展带来隐患。
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收支平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货币分为储备货币和非储备货币各国对本国货币对外开放的管理也差别很大.特别是资本项下的国际收支管理差别更大,因此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本国货币不是国际交换的支付手段和世界储备货币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实际上包含了对未来支付的需求,也就是说,能够实现一定储备的国际收支状况才称得上是国际收支平衡,而储备的具体数量则取决于各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是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但我国人民币却不是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人民币的资本项目也还未完全开放。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来讨论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对外汇储备功能的要求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非贸易收支扩大的需求。首先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每年约100亿美元这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其次我国居民对外汇使用的需求,随着对外开放和人员流动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我国在外汇管理上已实行居民可以无目的购买2万美元外汇一旦出现外汇需求的预期,储备规模扩大的要求就会增加。
第二,资源性产品储备的进口需求。我国石油储备规模距离国际平均水平很远要达到西方大
第三,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的风险需求。2005年末中国的储备水平进口还要成倍增加进口需求存在很大潜力。国的FDI存量为6102亿,IMF估计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回报率在13%一14%左右。这就需要每年有800一1000亿美元贸易顺差来弥补外资利润汇出。由于大部分外资收益留在我国进行再投资,所以贸易顺差显得更大而且最近三年汇出的投资收益规模不断扩大,一旦出现外资收益加速汇出经常项目顺差就会大大减少客观上也要求有较高的外汇储备。
第四,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需求。虽然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但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和救助能力还有限。短期资本流动规模大、投机性强是非储备货币国家资本项目开放后的经常现象。一旦发生货币金融危机需要本国自己来承担惨痛的后果和损失。泰国、巴西、墨西哥等前车之鉴不胜枚举。从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提高国际融资能力以及提升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角度来讲高额外汇储备的作用更为重要和突出。
四、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前三者属于经济的对内平衡目标国际收支平衡属于经济的对外平衡目标。国际收支系统地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全部经济交易及相互联系。目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仍然不健全.多种机制之间较难协调一致。从而使这种调节机制收效甚微,给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行和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正统的国际收支理论主要讨论了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但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政策配合理论却将国际收支的调整置于一个内外部平衡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之内,这表明了国际收支调节实际上是一个政策搭配的过程。
就中国情况而言.我们在分析国际收支问题时要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要把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结合起来考虑。我们内部的问题,比如资源利用率低下、投资率过高、劳动力成本低、消费率过低、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等等这些问题都跟我们的外部失衡问题是相关的我们只有解决了这些内部问题外部问题才可以得到根本上的化解。内外部平衡总是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而解决外部失衡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是一个一般均衡的问题。要消除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外部失衡实现基本的国际收支的平衡,显然不是一个部门、采取一方面的措施所能够实现的。国际收支平衡、投资、消费、储蓄等等这些问题不能分开说.它们是统一的最好的办法是从多方面入手,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在体制和政策上进行综合的调整.才能实现均衡。除了在外贸、外资、外汇等方面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外,我们还要扩展思路在一些看起来不相关的领域进行调整.用国内经济体制上的改革或经济变量的调整.来促进外部经济的均衡。
从另一方面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经济运行.也会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例如近年来.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加剧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体现。其中以美国为一极的发达国家经常项目逆差急剧膨胀.而以部分新兴市场和能源出口国为另一极的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张。我国处于这一失衡的后一极。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遭到了一些国家的批评与指责。然而这并不是我国一国的问题,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政策的协调,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比如,在持续逆差情况下,加强国际清算制度鼓励发展易货贸易、协定贸易等非自由外汇结算的贸易形式;在持续顺差情况下,则大力主张国际贸易自由化.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鼓励对外投资等。一般说来,大多数国家在遇到本国持续逆差时.措施比较严厉;在遇到本国持续顺差时则措施比较缓和。由于世界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各国国情差异.各种调节措施对于不同国家使用效果往往不同。就中国而言,限于经济、金融实力,调节难度更大。
参考文献:
[1]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与报告,《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3-2007年.
[3] 杨柳勇,《中国国际收支的超前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变动趋势和调整方向》2002年8月.
关键词: 国际收支;双顺差;基本平衡
一、引言
2003至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依旧保持“双顺差”格局,顺差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
为4453亿美元,比2003(985)年增长4.52倍。顺差的主要来源或金融帐户或经常帐户,但趋于经常帐户。当前的顺差体现了我国经济竞争力提高、对外资吸引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其隐含的负面因素也同样值得关注。当顺差来自于大量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输出时,会制约一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外投资的净流入,则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求,同时对国内资金的利用可能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如果流入的资金中包含大量游资,则更会对一国的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带来威胁。
二、国际收支运行总体状况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一)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5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达到109%;2006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3.3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8%;与同期GDP之比进一步上升到127%,比2005年上升18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3万亿美元,教上年增长30%,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3-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进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为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奠定了基础。
(二)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双顺差”格局,顺差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国际收支顺差式的不平衡较为突出(见下图一)。
⑴经常项目顺差明显扩大
2007年,经常项目顺差继续扩大,由上年的2533亿美元增加到3718亿美元,已连续五年呈现较快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增长,由上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735亿美元。200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见表2)
2007年,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格局,顺差规模进一步扩大,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1.3%,比2006年上升1.8个百分点。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之一,主要受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
⑵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有所上升,外商直接投资仍保持较大规模。
2007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35亿美元,对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贡献度增加(见表2)。2007年,直接投资顺差1307亿美元,其中,外商来华投资净流入1496亿美元,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中国仍保持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地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89亿美元。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8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3%;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等汇回19亿美元,增长169%;净流出170亿美元,下降20%。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1496美元,较上年增长73%;撤资清算等流出112亿美元,增长32%;净流入1384亿美元,增长77%。 从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部门构成看,2007年我国非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1418亿美元;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78亿美元。(详见表3及图二),中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外汇储备增长较快
外汇储备增加额连续第三年超过2000亿美元,2007年外汇储备规模打到15282.49万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的3.5倍多。
(四)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整体抗风险能力仍然较强。衡量国际收支风险的指标处于良好状态。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5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200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227.01%,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因此近期我国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较小,但是隐性外债、虚假外债(伪造借贷合同用于逃套汇)仍然存在,且外债投资项目不尽理想,使用效益不高,规避风险能力弱。这些都加大了对外债务清偿的压力,给国际收支良性发展带来隐患。
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收支平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货币分为储备货币和非储备货币各国对本国货币对外开放的管理也差别很大.特别是资本项下的国际收支管理差别更大,因此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本国货币不是国际交换的支付手段和世界储备货币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实际上包含了对未来支付的需求,也就是说,能够实现一定储备的国际收支状况才称得上是国际收支平衡,而储备的具体数量则取决于各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是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但我国人民币却不是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人民币的资本项目也还未完全开放。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来讨论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对外汇储备功能的要求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非贸易收支扩大的需求。首先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每年约100亿美元这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其次我国居民对外汇使用的需求,随着对外开放和人员流动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我国在外汇管理上已实行居民可以无目的购买2万美元外汇一旦出现外汇需求的预期,储备规模扩大的要求就会增加。
第二,资源性产品储备的进口需求。我国石油储备规模距离国际平均水平很远要达到西方大
第三,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的风险需求。2005年末中国的储备水平进口还要成倍增加进口需求存在很大潜力。国的FDI存量为6102亿,IMF估计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回报率在13%一14%左右。这就需要每年有800一1000亿美元贸易顺差来弥补外资利润汇出。由于大部分外资收益留在我国进行再投资,所以贸易顺差显得更大而且最近三年汇出的投资收益规模不断扩大,一旦出现外资收益加速汇出经常项目顺差就会大大减少客观上也要求有较高的外汇储备。
第四,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需求。虽然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但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和救助能力还有限。短期资本流动规模大、投机性强是非储备货币国家资本项目开放后的经常现象。一旦发生货币金融危机需要本国自己来承担惨痛的后果和损失。泰国、巴西、墨西哥等前车之鉴不胜枚举。从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提高国际融资能力以及提升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角度来讲高额外汇储备的作用更为重要和突出。
四、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前三者属于经济的对内平衡目标国际收支平衡属于经济的对外平衡目标。国际收支系统地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全部经济交易及相互联系。目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仍然不健全.多种机制之间较难协调一致。从而使这种调节机制收效甚微,给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行和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正统的国际收支理论主要讨论了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但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政策配合理论却将国际收支的调整置于一个内外部平衡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之内,这表明了国际收支调节实际上是一个政策搭配的过程。
就中国情况而言.我们在分析国际收支问题时要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要把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结合起来考虑。我们内部的问题,比如资源利用率低下、投资率过高、劳动力成本低、消费率过低、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等等这些问题都跟我们的外部失衡问题是相关的我们只有解决了这些内部问题外部问题才可以得到根本上的化解。内外部平衡总是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而解决外部失衡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是一个一般均衡的问题。要消除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外部失衡实现基本的国际收支的平衡,显然不是一个部门、采取一方面的措施所能够实现的。国际收支平衡、投资、消费、储蓄等等这些问题不能分开说.它们是统一的最好的办法是从多方面入手,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在体制和政策上进行综合的调整.才能实现均衡。除了在外贸、外资、外汇等方面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外,我们还要扩展思路在一些看起来不相关的领域进行调整.用国内经济体制上的改革或经济变量的调整.来促进外部经济的均衡。
从另一方面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经济运行.也会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例如近年来.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加剧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体现。其中以美国为一极的发达国家经常项目逆差急剧膨胀.而以部分新兴市场和能源出口国为另一极的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张。我国处于这一失衡的后一极。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遭到了一些国家的批评与指责。然而这并不是我国一国的问题,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政策的协调,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比如,在持续逆差情况下,加强国际清算制度鼓励发展易货贸易、协定贸易等非自由外汇结算的贸易形式;在持续顺差情况下,则大力主张国际贸易自由化.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鼓励对外投资等。一般说来,大多数国家在遇到本国持续逆差时.措施比较严厉;在遇到本国持续顺差时则措施比较缓和。由于世界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各国国情差异.各种调节措施对于不同国家使用效果往往不同。就中国而言,限于经济、金融实力,调节难度更大。
参考文献:
[1]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与报告,《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3-2007年.
[3] 杨柳勇,《中国国际收支的超前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变动趋势和调整方向》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