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上一节市级公开课,执教的篇目是《掌声》。《课标》里中年段的阅读目标中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求,于是,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有一环节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一次试上过程中,在学生初读完课文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请了两个学生回答,其中一个学生把课文几乎读了一遍,我让学生再精简些,台下便没有孩子敢举手了,后来随机点了一个学生,结果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文章这里找个词语,那里找个词语,拼凑成一段话,我内心开始慌了起来,不知道该怎么让孩子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看着学生个个低着头,不敢抬头与我目光交流,我十分着急。为了不耽误时间,我直接代替学生把课文主要内容说了出来。笔者总结,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们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看着我。课后,专家以及同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研讨。有的老师说,其实概括的训练就是走个过场,找几个好孩子,肯定能说出来。有的老师却说,既然作为训练,就应该在课堂上看到孩子在概括能力这一块的进步,否则就是无效的训练,我们每一步的教学都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于是,我再次深入研究文本,确定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教孩子学会概括,于是,开始了第二次试上。课堂上这一环节的处理是这样的:
师:围绕着课题掌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出示一屏词语:残疾、默默地、犹豫、感动,不再忧郁,勇气)老师给了一些文中的关键词,试着用这些关键词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自己说一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把句子说通顺、说连贯、说完整。
课堂上立刻热闹了起来,孩子们边看黑板边说,同桌交流得很是积极,笔者给了孩子有近五分钟时间去练习自己说、同桌说,课堂里小手林立。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和充分说的时间,再加上有方法的指引,孩子们的概括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生:小英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他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走路的样子。一天上演讲课,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小英很犹豫,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同学们给她鼓掌,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师:认真听了,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或者有些地方可以更简单一些。再自己说一说。
于是又是一片小手举起,笔者请了一个坐在后排的女生。
生:小英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演讲课上,轮到她时,她很犹豫。同学们给她两次掌声,她很感动,不再犹豫了,鼓足了生活的勇气。
该生抓住了关键词,连贯完整简洁地说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纷纷鼓掌,笔者相机采访班里其他同学鼓掌的理由。有了正确合适的方法指引,概括训练落到实处,真正地促进了孩子的概括能力。于是,笔者相机总结:
师:想想看,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
生:围绕课题,抓关键词。
师:是啊,抓住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这些关键词,围绕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以后要学会这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当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还有其他方法。
当我第二次试上完成后,走出课堂,自认为这一堂课的重难点处理得很成功,孩子真正地学会了概括的方法。同时,我也有了以下感悟与思考: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根本。一切的教应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学习的本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要打造“学为中心”的教学生态,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生活在“学为中心”的教学生态中。学生学习的真实问题就是课堂学习跳动的心脏。“学贵有疑”,有问题才有习得,才有提升,学习的过程才有意义。教师真正从学情出发,把握这一难点,关注每个孩子,才有了精彩的生成。
方法是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上每一个能力的训练都要有方法的指引,文本不同,学生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第二次试上,教师给了一些描写小英掌声前后的一些关键词语,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一些进步,但依然说得不是很到位,于是老师要求学生补充,能简单的地方简单一些,把句子说通顺完整连贯,孩子们呈现的结果很好。
实践是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本节课上,教师重视概括能力的实践,让学生提高概括能力,让学生充分实践,教他们如何组织语言,把话说完整说通顺,给孩子充分时间练说,四人一小组说、同桌说,互相倾听,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集体评说,这一过程,学生真正地参与实践,细读文本,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最后形成自己的语言,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完《掌声》这一课,学生们都为自己而鼓掌。這样的磨课历程充分体现了笔者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着教学行为的改善,体现着师生的共同成长。
第一次试上过程中,在学生初读完课文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请了两个学生回答,其中一个学生把课文几乎读了一遍,我让学生再精简些,台下便没有孩子敢举手了,后来随机点了一个学生,结果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文章这里找个词语,那里找个词语,拼凑成一段话,我内心开始慌了起来,不知道该怎么让孩子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看着学生个个低着头,不敢抬头与我目光交流,我十分着急。为了不耽误时间,我直接代替学生把课文主要内容说了出来。笔者总结,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们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看着我。课后,专家以及同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研讨。有的老师说,其实概括的训练就是走个过场,找几个好孩子,肯定能说出来。有的老师却说,既然作为训练,就应该在课堂上看到孩子在概括能力这一块的进步,否则就是无效的训练,我们每一步的教学都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于是,我再次深入研究文本,确定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教孩子学会概括,于是,开始了第二次试上。课堂上这一环节的处理是这样的:
师:围绕着课题掌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出示一屏词语:残疾、默默地、犹豫、感动,不再忧郁,勇气)老师给了一些文中的关键词,试着用这些关键词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自己说一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把句子说通顺、说连贯、说完整。
课堂上立刻热闹了起来,孩子们边看黑板边说,同桌交流得很是积极,笔者给了孩子有近五分钟时间去练习自己说、同桌说,课堂里小手林立。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和充分说的时间,再加上有方法的指引,孩子们的概括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生:小英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他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走路的样子。一天上演讲课,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小英很犹豫,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同学们给她鼓掌,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师:认真听了,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或者有些地方可以更简单一些。再自己说一说。
于是又是一片小手举起,笔者请了一个坐在后排的女生。
生:小英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演讲课上,轮到她时,她很犹豫。同学们给她两次掌声,她很感动,不再犹豫了,鼓足了生活的勇气。
该生抓住了关键词,连贯完整简洁地说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纷纷鼓掌,笔者相机采访班里其他同学鼓掌的理由。有了正确合适的方法指引,概括训练落到实处,真正地促进了孩子的概括能力。于是,笔者相机总结:
师:想想看,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
生:围绕课题,抓关键词。
师:是啊,抓住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这些关键词,围绕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以后要学会这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当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还有其他方法。
当我第二次试上完成后,走出课堂,自认为这一堂课的重难点处理得很成功,孩子真正地学会了概括的方法。同时,我也有了以下感悟与思考: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根本。一切的教应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学习的本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要打造“学为中心”的教学生态,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生活在“学为中心”的教学生态中。学生学习的真实问题就是课堂学习跳动的心脏。“学贵有疑”,有问题才有习得,才有提升,学习的过程才有意义。教师真正从学情出发,把握这一难点,关注每个孩子,才有了精彩的生成。
方法是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上每一个能力的训练都要有方法的指引,文本不同,学生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第二次试上,教师给了一些描写小英掌声前后的一些关键词语,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一些进步,但依然说得不是很到位,于是老师要求学生补充,能简单的地方简单一些,把句子说通顺完整连贯,孩子们呈现的结果很好。
实践是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本节课上,教师重视概括能力的实践,让学生提高概括能力,让学生充分实践,教他们如何组织语言,把话说完整说通顺,给孩子充分时间练说,四人一小组说、同桌说,互相倾听,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集体评说,这一过程,学生真正地参与实践,细读文本,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最后形成自己的语言,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完《掌声》这一课,学生们都为自己而鼓掌。這样的磨课历程充分体现了笔者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着教学行为的改善,体现着师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