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一直致力于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让学生诵读丰富的经典内容,以“林一树”课程的方式实施,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通过多样的形式,获得心智的发展,为人生打下厚实的基础。
一、整体架构,让诵读的内容更适切
“国学经典”浩如烟海、篇目众多,该选择哪些内容,既适切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能达到对传统文化普及、启蒙的效果?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群策群力,在“林一树”课程中进行整体架构,在语文的“乔木林课程”和“草本园”课程中均予以落实。
“乔木林”课程以制定的经典诵读校本方案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备年段教研组自身的思考,确立了备年段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低年级以《三字经》《笠翁对韵》为主,中年级以《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增广贤文》为主,高年级以《小古文》《论语》为主,每个年级除此之外,还补充适量的经典诗文诵读。在选择诵读内容的过程中,我们以权威出版社的少儿版读物为主,校本化编选部分诵读材料,努力贴近学生认知特点,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便于学生探究、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日有所诵》,鼓励教师选择适切的国学经典篇目引领学生诵读;倡导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有机渗透国学经典内容,让学生浸润于国学经典文化之中。
“草本园”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和年段特点出发,由国学经典底蕴深厚的老师自主开发课程:低年段的“读绘唐诗”选择浅显易懂、诗中有画的唐诗,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方式中主动积累;中年段的“唐诗里的故事”,带领学生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知晓蕴含在诗歌中的故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高年段的“诗词鉴赏”,带领学生品味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形成个性化的解读,丰富底蕴;低、中、高年段的“小主持人”,教给学生朗读、吟诵诗词的方法,使学生读得有味……
在实践中,我们还根据实践的效果不断调整所选择的诵读内容,以求更符合儿童特点,更适切儿童的需求。
二、内外结合,让诵读的时间更充裕
为了推进实践的效果,备年级每周都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依据确定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开展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交流感晤收获。
我们要求每个班级每天早读利用五分钟集体诵读;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合理地运用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帮助学生不断重温经典,时时处处感受经典的魅力。比如,笔者在教学《成语故事》时,课前为孩子出示成语故事的古文,带领学生摇头晃脑地诵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学习,感受文言文的精妙;课后,鼓励学生诵读其他的成语故事小古文,背诵自己喜爱的小古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时时浸润在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感受其魅力,享受诵读乐趣。
我们还积极鼓励家长与孩子每日抽出少量的时间交流、诵读国学经典:家长可以为孩子讲述或者听孩子讲述《古今贤文》中的故事,可以和孩子一起以绘画的方式再现诗歌的情境,可以与孩子赛一赛经典诗句……
三、广采博纳,让诵读的形式更丰富
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着眼“熏陶”,注重“感晤”,主要以激发兴趣、主动积累、促进内化、陶冶情操为目标,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在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既重形式又重过程”的原则,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让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又要让学生愉快地诵读,轻松地记忆,提高学习经典的质量。
我们不断学习、合理借鉴他人成功的做法,并结合不同年段的學生认知特点加以运用。如,“故事改编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面再现法”——将一些画面精美、意境悠远的诗歌画下来,让学生通过绘画来展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变成“题画诗”,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在绘画中理解诗歌内涵,在诵读中想象诗歌画面;“表演内化法”——让学生将经典的故事改编成剧本,分角色进行表演,在创作、练习的过程中促进对经典故事的内化,在表演的过程中再现故事的情境,诠释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吟唱法”——下载相关内容的视频和音频,让学生和着音乐吟唱,在适切的音乐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盎然的兴趣中记忆相关内容……
不论何种方法,我们都始终坚持“诵读”为本,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多样的诵读形式旨在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诵读经典。
四、科学推进,让诵读的过程更充实
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我们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科学推进,注重诵读的过程,在营造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经典。
1.关注年段特点,体现要求的差异性
低年段的学生识字少、理解能力弱,所以,我们对低年级的诵读倡导“口诵心惟,有序重复”,通过反复刺激和循序渐进地推进,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我们对中年级的诵读倡导“口诵心惟,适度拓展”,通过教师提供的拓展材料和学生自身的探究所得,对所诵读的国学经典内容适度进行拓展,进行弹性评价——“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多积累。
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国学经典文化熏陶,理解、记忆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应该关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与创造。因此,我们对高年级的诵读倡导“口诵心惟,模仿创造”,鼓励学生在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中大胆运用,指导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模仿创作,真正将国学经典文化融于血液之中。
2.基于儿童特点,倡导方法的趣味性
低年级段,我们要求教师每天情感丰富、抑扬顿挫地为学生做示范,带着学生一起读,通过不断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感,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 诵读的过程与方法应倡导趣味性。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如读、表演、图文演示、唱等方式在学生和经典之间架起桥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我们通过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集体吟诵、分组竞赛、个人展示等不同形式或交替或同时进行,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诵读的过程中,我们针对适切的内容,适时采用前文所列举的“故事改编法”“画面再现法”“表演内化法”等不同方法,让学生吟诵得有趣,积累得主动。
以四年级的《增广贤文》诵读主题活动为例。活动前期,四年级全体语文老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学生量身打造“摇头晃脑吟贤文”“工工整整书贤文”“声情并茂话贤文”“活学活用大汇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中,老师们利用晨读课、诵读课及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开展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的东风引导学生认真书写自己喜爱的贤文,还充分挖掘《增广贤文》读本的资源,利用班队课搭建舞台,让学生分享与贤文相关的历史故事。
通过师生们的精心筹备,精彩的汇报演出为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演出中,老师、家长、学生齐上阵,吟唱、吟诵、讲故事、演课本剧、知识竞答、畅谈亲子共读、情境赠贤文……这些独具匠心、形式新颖的活动再一次掀起了同学们诵读贤文的热潮。整个活动历时一学期,在这一学期中,学生主动积累,积少成多,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中悄然吸纳国学经典文化,收获颇丰。
3.倡导主题推进,保障过程的实效性
“主题推进”是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在“全民皆兵”的热潮中,集体与个性展示的结合,能助燃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之火。前文所提及的四年级《增广贤文》经典诵读活动仅是诸多成功案例中的一个,类似的主题活动还有一年级的“走进春天”经典诵读活动、二年级的《三字经》经典诵读活动、三年级的“月思”经典诵读活动、四年级的“赠贤文”经典诵读活动、五年级的“走进苏轼”经典诵读活动、六年级的《论语》经典诵读活动等。
这些活动从方案的制定到活动的实施、结果的呈现,均是备语文教研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开发更多的主题活动,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系列。
4.着眼学生未来,凸显发展的持续性
国学经典的诵读意在“激发其兴趣,丰厚其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应充分彰显我校学生“扎根、吸纳、向上、舒展”的素养特质。如果教师一味强行要求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内涵,往往会让快乐的经典诵读变成学生的一种精神负担。很多的内容也许学生现在毫不理解或似懂非懂,但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精神世界的不断发育,他们迟早会理解。
我们始终牢记,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和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帮学生丰富文化底蕴,积累对一生有用的語言,让学生传承中华文化,铸造民族精神。
一、整体架构,让诵读的内容更适切
“国学经典”浩如烟海、篇目众多,该选择哪些内容,既适切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能达到对传统文化普及、启蒙的效果?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群策群力,在“林一树”课程中进行整体架构,在语文的“乔木林课程”和“草本园”课程中均予以落实。
“乔木林”课程以制定的经典诵读校本方案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备年段教研组自身的思考,确立了备年段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低年级以《三字经》《笠翁对韵》为主,中年级以《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增广贤文》为主,高年级以《小古文》《论语》为主,每个年级除此之外,还补充适量的经典诗文诵读。在选择诵读内容的过程中,我们以权威出版社的少儿版读物为主,校本化编选部分诵读材料,努力贴近学生认知特点,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便于学生探究、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日有所诵》,鼓励教师选择适切的国学经典篇目引领学生诵读;倡导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有机渗透国学经典内容,让学生浸润于国学经典文化之中。
“草本园”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和年段特点出发,由国学经典底蕴深厚的老师自主开发课程:低年段的“读绘唐诗”选择浅显易懂、诗中有画的唐诗,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方式中主动积累;中年段的“唐诗里的故事”,带领学生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知晓蕴含在诗歌中的故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高年段的“诗词鉴赏”,带领学生品味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形成个性化的解读,丰富底蕴;低、中、高年段的“小主持人”,教给学生朗读、吟诵诗词的方法,使学生读得有味……
在实践中,我们还根据实践的效果不断调整所选择的诵读内容,以求更符合儿童特点,更适切儿童的需求。
二、内外结合,让诵读的时间更充裕
为了推进实践的效果,备年级每周都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依据确定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开展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交流感晤收获。
我们要求每个班级每天早读利用五分钟集体诵读;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合理地运用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帮助学生不断重温经典,时时处处感受经典的魅力。比如,笔者在教学《成语故事》时,课前为孩子出示成语故事的古文,带领学生摇头晃脑地诵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学习,感受文言文的精妙;课后,鼓励学生诵读其他的成语故事小古文,背诵自己喜爱的小古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时时浸润在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感受其魅力,享受诵读乐趣。
我们还积极鼓励家长与孩子每日抽出少量的时间交流、诵读国学经典:家长可以为孩子讲述或者听孩子讲述《古今贤文》中的故事,可以和孩子一起以绘画的方式再现诗歌的情境,可以与孩子赛一赛经典诗句……
三、广采博纳,让诵读的形式更丰富
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着眼“熏陶”,注重“感晤”,主要以激发兴趣、主动积累、促进内化、陶冶情操为目标,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在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既重形式又重过程”的原则,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让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又要让学生愉快地诵读,轻松地记忆,提高学习经典的质量。
我们不断学习、合理借鉴他人成功的做法,并结合不同年段的學生认知特点加以运用。如,“故事改编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面再现法”——将一些画面精美、意境悠远的诗歌画下来,让学生通过绘画来展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变成“题画诗”,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在绘画中理解诗歌内涵,在诵读中想象诗歌画面;“表演内化法”——让学生将经典的故事改编成剧本,分角色进行表演,在创作、练习的过程中促进对经典故事的内化,在表演的过程中再现故事的情境,诠释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吟唱法”——下载相关内容的视频和音频,让学生和着音乐吟唱,在适切的音乐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盎然的兴趣中记忆相关内容……
不论何种方法,我们都始终坚持“诵读”为本,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多样的诵读形式旨在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诵读经典。
四、科学推进,让诵读的过程更充实
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我们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科学推进,注重诵读的过程,在营造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经典。
1.关注年段特点,体现要求的差异性
低年段的学生识字少、理解能力弱,所以,我们对低年级的诵读倡导“口诵心惟,有序重复”,通过反复刺激和循序渐进地推进,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我们对中年级的诵读倡导“口诵心惟,适度拓展”,通过教师提供的拓展材料和学生自身的探究所得,对所诵读的国学经典内容适度进行拓展,进行弹性评价——“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多积累。
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国学经典文化熏陶,理解、记忆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应该关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与创造。因此,我们对高年级的诵读倡导“口诵心惟,模仿创造”,鼓励学生在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中大胆运用,指导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模仿创作,真正将国学经典文化融于血液之中。
2.基于儿童特点,倡导方法的趣味性
低年级段,我们要求教师每天情感丰富、抑扬顿挫地为学生做示范,带着学生一起读,通过不断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感,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 诵读的过程与方法应倡导趣味性。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如读、表演、图文演示、唱等方式在学生和经典之间架起桥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我们通过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集体吟诵、分组竞赛、个人展示等不同形式或交替或同时进行,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诵读的过程中,我们针对适切的内容,适时采用前文所列举的“故事改编法”“画面再现法”“表演内化法”等不同方法,让学生吟诵得有趣,积累得主动。
以四年级的《增广贤文》诵读主题活动为例。活动前期,四年级全体语文老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学生量身打造“摇头晃脑吟贤文”“工工整整书贤文”“声情并茂话贤文”“活学活用大汇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中,老师们利用晨读课、诵读课及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开展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的东风引导学生认真书写自己喜爱的贤文,还充分挖掘《增广贤文》读本的资源,利用班队课搭建舞台,让学生分享与贤文相关的历史故事。
通过师生们的精心筹备,精彩的汇报演出为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演出中,老师、家长、学生齐上阵,吟唱、吟诵、讲故事、演课本剧、知识竞答、畅谈亲子共读、情境赠贤文……这些独具匠心、形式新颖的活动再一次掀起了同学们诵读贤文的热潮。整个活动历时一学期,在这一学期中,学生主动积累,积少成多,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中悄然吸纳国学经典文化,收获颇丰。
3.倡导主题推进,保障过程的实效性
“主题推进”是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在“全民皆兵”的热潮中,集体与个性展示的结合,能助燃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之火。前文所提及的四年级《增广贤文》经典诵读活动仅是诸多成功案例中的一个,类似的主题活动还有一年级的“走进春天”经典诵读活动、二年级的《三字经》经典诵读活动、三年级的“月思”经典诵读活动、四年级的“赠贤文”经典诵读活动、五年级的“走进苏轼”经典诵读活动、六年级的《论语》经典诵读活动等。
这些活动从方案的制定到活动的实施、结果的呈现,均是备语文教研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开发更多的主题活动,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系列。
4.着眼学生未来,凸显发展的持续性
国学经典的诵读意在“激发其兴趣,丰厚其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应充分彰显我校学生“扎根、吸纳、向上、舒展”的素养特质。如果教师一味强行要求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内涵,往往会让快乐的经典诵读变成学生的一种精神负担。很多的内容也许学生现在毫不理解或似懂非懂,但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精神世界的不断发育,他们迟早会理解。
我们始终牢记,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和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帮学生丰富文化底蕴,积累对一生有用的語言,让学生传承中华文化,铸造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