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这是全市上下落实“十二五”规划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在创新中转型,上海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就在于创新,解决民营经济当前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要靠创新,推进经济转型的发展也要靠创新。
创新是个好概念,也总被人们挂在嘴边,但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何谓创新?怎样创新?于是,这些似乎人人都懂,人人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的问题,记者将它们抛给了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企业老总,看看他们眼中的创新究竟是什么模样。
创新要“有用”
谈起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王越首先想到的是“吸引”和“不容易”。他说:“创新这个词很吸引人,人类总是不断地去创新。这是人类能够进化的一个核心要素。然而,创新的确不太容易,涉及很多因素。”王越院士归纳了创新必须具备的四大因素。
第一,要有创新意识。为什么去创新?有创新机会在眼前你是否能抓住?这都取决于你是否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兴趣、责任等等,创新意识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先决条件,是创新的第一要素。
第二,要有创新精神。任何一种创新,尤其是重要的创新,往往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既然是创新,当然是由破到立,破掉一些旧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要跟各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甚至是跟人类现在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作斗争。所以说,把创新这个概念落实到行动中,需要很强的毅力。王越院士特别指出:“人文精神很重要,它教你克服困难、淡泊名利,创新精神归根到底就是人文精神,深层次来说,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取向。”
第三,要有创新能力。什么是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基本知识,没有基本知识,赤手空拳无法创新;其次要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人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知识,但就是不能掌握运用这个环节,这就无法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
第四,要有合作精神。哪怕是纯科学的研究,也需要团队合作,需要围绕课题,在探索实验的环境下分工协作。跟团队比赛一样,如果几个参赛者在一起互相埋怨,他们肯定做不成功。合作精神需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在王越院士看来,以上这些创新要素的配备在中国来说都涉及到广义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他非常赞同通过举办科技竞赛的方式推动创新。“科技竞赛是一种挑战,是给人们一个机会,体验克服困难,体验团队合作,体验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的结合。更重要的是重在参与,参与的过程会带来经验、总结与反思,这都是非常宝贵的、其他活动难以给予的体验。”王越举例说,现在国内高校越来越多地举办国际性赛事,让国内的学生能与国外的同龄人同场竞技,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年轻人之间的交流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创新体验,潜移默化中,还能培养人们的国际化视野。
想象中,院士研究的是那些和我们实际生活沾不上边的高深问题,但王越却再三强调:创新要能解决人们实际碰到的、老百姓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要对人有好处,对社会发展有好处,这才是“有用”的创新。比如,当前我们的创新就可以围绕节能减排这些对人类和社会发展有正面意义的目标来做。“将创新与现实结合非常有意义。结合社会、科技、经济和民生来进行创新,会在各个方面产生益处。”
采访尾声,王院士对于创新的一番感性解读,让我们认识到,他除了是位科学家外,也不乏人文情怀——创新很艰难,但从一点一滴做起,你会慢慢发现一种科学技术的美,掌握这种科技之美,是创新的更高境界,也是更高层次的享受。
创新要“主动”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杰对于创新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创新不是一场竞赛,不是要战胜谁,而是去促成一种转变。在我看来,创新是一种自信,一种自傲,一种从自身出发去改变、去寻找的路径。”如果要归纳创新的目的,很简单,“为求好而创新”,抱着这样的想法去创新,慢慢的大家会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到精。李杰院长强调:“创新不是为了赚取个人利益的短期行为,创新文化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将创新创造的价值影响社会。”
同样是大学教授,同样谈创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国治脑子里冒出来的,就是人们做的各种有意思的创新项目,比如用眼睛控制汽车行驶,这一项目能造福手脚不方便的残疾人,再比如血糖测试仪,演皮影戏的机器人,等等。徐国治微笑着说,善于创新的人永远是充满智慧的。
徐教授不久前的一次美国之行也令他感触颇多。“出门坐出租车,车上的GPS 导航系统就和国内的很不一样。我们的导航系统太复杂,啰嗦一堆,不够人性化,而美国的导航系统就像是在放动画片,不用看说明书就会用,就能懂。这样简单明了的系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驾驶员集中注意力,不会因系统繁琐而分了心。”“超市买东西,我也发现了新奇的东西。美国超市的推车里就有条形码扫描装置,消费者把商品放进购物车就能完成扫描,这样,消费者在到达柜台之前电脑系统就已经算好了账,结账自然无需排队了。”这些应用虽然谈不上大的创新,但确实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很贴近生活。其实,很多创新都源于生活中的发现,源于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冲动。
创新要好奇
采访英特尔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戈峻时,他刚从美国飞回来。他说,“我观摩了奥林匹克科技创新比赛,获奖者与奥巴马总统会面的整个过程。”他坦言,参与这场赛事让他对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邀请到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来参加颁奖典礼,他的演讲非常精彩,提出的观点特别有意义,很愿意与大家分享。”戈峻给我讲述了沃尔特?艾萨克森关于创新的思考——创新在什么时候发生?创新是在我们每一个人挑战自己意识和能力之外的时候发生。你要去挑战,突破你所理解的范围,看看还能做什么,这时候创新就发生了。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创新者?伟大的创新者并不是纯粹的科学家,他们同样在艺术、经济、商业方面有才能,创新者要把科技与社会、与市场、与身边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结合得好就能获得成功。
与此同时,两位参赛者的话也触动到了戈峻。有一位说,创新是好奇心力量的驱使,好奇心促使你去问为什么、去找答案。另一位说的是,越探究越美丽。的确如此,科学技术越往深里探索,越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妙。戈峻说,国际大公司英特尔在国内外举办各类创新竞赛,就是希望把探究、创新的想法、机会带到人们的身边,通过极具挑战的比拼,发挥人们的创意。戈峻这样总结:怎样的人才称得上创新型人才?一位美国女孩在大赛中的“创新”让戈峻记忆犹新。她的项目做的是用传感技术寻找地雷。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女孩说,她了解到莫桑比克因战争遗留下很多地雷,经常有当地居民被炸伤,她要做这个项目使他们免遭地雷伤害。竞赛组委会也表示,把奖授予这个项目不是因为项目在科技上水平多高,而是女孩善于观察生活,这个项目推广后能给社会带来巨大价值。“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要能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要。”戈峻指出,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创新能力外,还应有团队合作能力及项目领导能力。
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英特尔的理念是把最新的科技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如今,这一赛事已在印度、墨西哥、马来西亚和美国成功复制。在戈峻看来:“竞赛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比赛本身,更是一个集中展示人们创新能力的大舞台,能体现产学研的合作,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 本文作者系《解放日报》经济部记者)
上海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这是全市上下落实“十二五”规划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在创新中转型,上海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就在于创新,解决民营经济当前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要靠创新,推进经济转型的发展也要靠创新。
创新是个好概念,也总被人们挂在嘴边,但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何谓创新?怎样创新?于是,这些似乎人人都懂,人人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的问题,记者将它们抛给了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企业老总,看看他们眼中的创新究竟是什么模样。
创新要“有用”
谈起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王越首先想到的是“吸引”和“不容易”。他说:“创新这个词很吸引人,人类总是不断地去创新。这是人类能够进化的一个核心要素。然而,创新的确不太容易,涉及很多因素。”王越院士归纳了创新必须具备的四大因素。
第一,要有创新意识。为什么去创新?有创新机会在眼前你是否能抓住?这都取决于你是否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兴趣、责任等等,创新意识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先决条件,是创新的第一要素。
第二,要有创新精神。任何一种创新,尤其是重要的创新,往往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既然是创新,当然是由破到立,破掉一些旧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要跟各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甚至是跟人类现在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作斗争。所以说,把创新这个概念落实到行动中,需要很强的毅力。王越院士特别指出:“人文精神很重要,它教你克服困难、淡泊名利,创新精神归根到底就是人文精神,深层次来说,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取向。”
第三,要有创新能力。什么是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基本知识,没有基本知识,赤手空拳无法创新;其次要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人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知识,但就是不能掌握运用这个环节,这就无法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
第四,要有合作精神。哪怕是纯科学的研究,也需要团队合作,需要围绕课题,在探索实验的环境下分工协作。跟团队比赛一样,如果几个参赛者在一起互相埋怨,他们肯定做不成功。合作精神需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在王越院士看来,以上这些创新要素的配备在中国来说都涉及到广义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他非常赞同通过举办科技竞赛的方式推动创新。“科技竞赛是一种挑战,是给人们一个机会,体验克服困难,体验团队合作,体验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的结合。更重要的是重在参与,参与的过程会带来经验、总结与反思,这都是非常宝贵的、其他活动难以给予的体验。”王越举例说,现在国内高校越来越多地举办国际性赛事,让国内的学生能与国外的同龄人同场竞技,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年轻人之间的交流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创新体验,潜移默化中,还能培养人们的国际化视野。
想象中,院士研究的是那些和我们实际生活沾不上边的高深问题,但王越却再三强调:创新要能解决人们实际碰到的、老百姓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要对人有好处,对社会发展有好处,这才是“有用”的创新。比如,当前我们的创新就可以围绕节能减排这些对人类和社会发展有正面意义的目标来做。“将创新与现实结合非常有意义。结合社会、科技、经济和民生来进行创新,会在各个方面产生益处。”
采访尾声,王院士对于创新的一番感性解读,让我们认识到,他除了是位科学家外,也不乏人文情怀——创新很艰难,但从一点一滴做起,你会慢慢发现一种科学技术的美,掌握这种科技之美,是创新的更高境界,也是更高层次的享受。
创新要“主动”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杰对于创新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创新不是一场竞赛,不是要战胜谁,而是去促成一种转变。在我看来,创新是一种自信,一种自傲,一种从自身出发去改变、去寻找的路径。”如果要归纳创新的目的,很简单,“为求好而创新”,抱着这样的想法去创新,慢慢的大家会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到精。李杰院长强调:“创新不是为了赚取个人利益的短期行为,创新文化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将创新创造的价值影响社会。”
同样是大学教授,同样谈创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国治脑子里冒出来的,就是人们做的各种有意思的创新项目,比如用眼睛控制汽车行驶,这一项目能造福手脚不方便的残疾人,再比如血糖测试仪,演皮影戏的机器人,等等。徐国治微笑着说,善于创新的人永远是充满智慧的。
徐教授不久前的一次美国之行也令他感触颇多。“出门坐出租车,车上的GPS 导航系统就和国内的很不一样。我们的导航系统太复杂,啰嗦一堆,不够人性化,而美国的导航系统就像是在放动画片,不用看说明书就会用,就能懂。这样简单明了的系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驾驶员集中注意力,不会因系统繁琐而分了心。”“超市买东西,我也发现了新奇的东西。美国超市的推车里就有条形码扫描装置,消费者把商品放进购物车就能完成扫描,这样,消费者在到达柜台之前电脑系统就已经算好了账,结账自然无需排队了。”这些应用虽然谈不上大的创新,但确实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很贴近生活。其实,很多创新都源于生活中的发现,源于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冲动。
创新要好奇
采访英特尔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戈峻时,他刚从美国飞回来。他说,“我观摩了奥林匹克科技创新比赛,获奖者与奥巴马总统会面的整个过程。”他坦言,参与这场赛事让他对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邀请到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来参加颁奖典礼,他的演讲非常精彩,提出的观点特别有意义,很愿意与大家分享。”戈峻给我讲述了沃尔特?艾萨克森关于创新的思考——创新在什么时候发生?创新是在我们每一个人挑战自己意识和能力之外的时候发生。你要去挑战,突破你所理解的范围,看看还能做什么,这时候创新就发生了。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创新者?伟大的创新者并不是纯粹的科学家,他们同样在艺术、经济、商业方面有才能,创新者要把科技与社会、与市场、与身边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结合得好就能获得成功。
与此同时,两位参赛者的话也触动到了戈峻。有一位说,创新是好奇心力量的驱使,好奇心促使你去问为什么、去找答案。另一位说的是,越探究越美丽。的确如此,科学技术越往深里探索,越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妙。戈峻说,国际大公司英特尔在国内外举办各类创新竞赛,就是希望把探究、创新的想法、机会带到人们的身边,通过极具挑战的比拼,发挥人们的创意。戈峻这样总结:怎样的人才称得上创新型人才?一位美国女孩在大赛中的“创新”让戈峻记忆犹新。她的项目做的是用传感技术寻找地雷。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女孩说,她了解到莫桑比克因战争遗留下很多地雷,经常有当地居民被炸伤,她要做这个项目使他们免遭地雷伤害。竞赛组委会也表示,把奖授予这个项目不是因为项目在科技上水平多高,而是女孩善于观察生活,这个项目推广后能给社会带来巨大价值。“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要能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要。”戈峻指出,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创新能力外,还应有团队合作能力及项目领导能力。
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英特尔的理念是把最新的科技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如今,这一赛事已在印度、墨西哥、马来西亚和美国成功复制。在戈峻看来:“竞赛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比赛本身,更是一个集中展示人们创新能力的大舞台,能体现产学研的合作,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 本文作者系《解放日报》经济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