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我认为,语文课堂的开放,就理念而言,应走出以下误区:
一、开放式语文教学不能提高学生成绩。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片面追求高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扭曲了学校对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每年的业绩考核和奖金福利发放等,无不以学生的统考成绩或名次为根本标准。教师呢?放不开手脚,担心把社会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放进课堂,会占据教学时间,会影响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考试又不会考那些的”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想法。“学生考砸了,我怎么办?”事实上,只要我们不改变这种思维方式,不改变原有的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不但不能推动素质教育前进,甚至会重返填鸭式教学的老路。语文本身的性质告诉我们,只要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得到真正的落实,只要学生的潜能和创新品质得到有效的发挥和挖掘,就会奠定坚实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一基础。靠一时的记忆或许能让学生取得好的分数,却不能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路上一帆风顺。从长远的目的来考虑,只有坚持开放式教学,才能真正地持久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开放式语文教学就是增加教学容量。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开放教学就是把教学内容以外的文章或练习大量拿来,加大学生的训练量或作业量就行了。这是一种误解。开放型教学在本质上是要让课堂学习活动更贴近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对教师提供知识的记忆和重复。实际上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并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拘泥于课本的束缚,重新组合教学内容,虽然加了一些书上没有的内容,却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对教材的优化重组,其实是质量更高的、更贴近学生认知的、更富于趣味的教学资料。重组的最优化教学资源更注重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开放语文课堂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反还能减轻学生对机械知识、重复记忆的反感,始终精神饱满地追求学习的乐趣。
三、开放式语文教学就是把课堂一分为二。有些教师认为,只要一节课用一半的时间来教授新课,一半的时间来讨论,谈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现象,就是开放教学了。开放语文教学并不是时间的等分,它更注重的是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课内外对学生技能和品质的最优化训练。事实上,在新课程标准中,教材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而作为教学内容的课文呢,并不是固定的和唯一的,要求语文教师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和学生实际,合理地取舍增减。“只有教学内容的优化才能让学生的技能和品质锻炼得到最优化。”所以机械地按时间的多少来评判课堂的开放,是十分可笑的。因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引入新课、巩固练习、新授、小结、作业等,只要和当节课的训练目标有紧密的联系,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开放切入点。把时间一分为二,仅仅是形式主义在教学上的体现,不会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没有现代媒体手段的语文课就不是开放式的教学。这其实是一种错误认识,语文课堂的开放主要是从观念、内容、授课技巧、教与学的过程、情感体验等方面展开的。有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当然好,但没有使用多媒体的课堂只要能认真贯彻开放授课的原则,同样是开放教学。开放式授课不是看你的教学设备有多么现代化,而是看你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中是否尊重他的自主意识、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火花、是否真正使学生的人际交往顺利、是否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所以“没有使用多媒体的课堂,一定不是开放式教学课堂”这一说法就显得荒谬可笑,完全没有理论依据。
理清了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正确认识,我们就能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开放语文课堂。
首先要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都是一种交际工具,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谐。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让他们能正确运用这一工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人际交流交往的能力得到锻炼,使心灵受到碰撞,向往并乐于追求人世间的一切美好,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教学资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焕发青春与活力。
其次是精心选择和组织课堂上开放授课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不应停留在教材上,要关注学科的发展,关注课程的整合,精心地选择、组合、优化教学内容,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综合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后须抓住学生情感的切入点。学生所学得的任何知识,都是在学生丰富的内部情感基础上完成的,只有抓住抓好情感这个联结点,语文开放才能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提倡多年的愉快教学法、快乐学习法、体验学习等教学模式也才能真正实现,才能收到应有的功效。
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开放式课堂教学,才能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而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组织者、指挥者和领导者,成为了学生合作自主学习中的首席,教育才能开鲜花,结硕果。
我认为,语文课堂的开放,就理念而言,应走出以下误区:
一、开放式语文教学不能提高学生成绩。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片面追求高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扭曲了学校对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每年的业绩考核和奖金福利发放等,无不以学生的统考成绩或名次为根本标准。教师呢?放不开手脚,担心把社会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放进课堂,会占据教学时间,会影响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考试又不会考那些的”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想法。“学生考砸了,我怎么办?”事实上,只要我们不改变这种思维方式,不改变原有的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不但不能推动素质教育前进,甚至会重返填鸭式教学的老路。语文本身的性质告诉我们,只要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得到真正的落实,只要学生的潜能和创新品质得到有效的发挥和挖掘,就会奠定坚实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一基础。靠一时的记忆或许能让学生取得好的分数,却不能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路上一帆风顺。从长远的目的来考虑,只有坚持开放式教学,才能真正地持久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开放式语文教学就是增加教学容量。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开放教学就是把教学内容以外的文章或练习大量拿来,加大学生的训练量或作业量就行了。这是一种误解。开放型教学在本质上是要让课堂学习活动更贴近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对教师提供知识的记忆和重复。实际上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并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拘泥于课本的束缚,重新组合教学内容,虽然加了一些书上没有的内容,却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对教材的优化重组,其实是质量更高的、更贴近学生认知的、更富于趣味的教学资料。重组的最优化教学资源更注重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开放语文课堂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反还能减轻学生对机械知识、重复记忆的反感,始终精神饱满地追求学习的乐趣。
三、开放式语文教学就是把课堂一分为二。有些教师认为,只要一节课用一半的时间来教授新课,一半的时间来讨论,谈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现象,就是开放教学了。开放语文教学并不是时间的等分,它更注重的是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课内外对学生技能和品质的最优化训练。事实上,在新课程标准中,教材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而作为教学内容的课文呢,并不是固定的和唯一的,要求语文教师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和学生实际,合理地取舍增减。“只有教学内容的优化才能让学生的技能和品质锻炼得到最优化。”所以机械地按时间的多少来评判课堂的开放,是十分可笑的。因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引入新课、巩固练习、新授、小结、作业等,只要和当节课的训练目标有紧密的联系,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开放切入点。把时间一分为二,仅仅是形式主义在教学上的体现,不会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没有现代媒体手段的语文课就不是开放式的教学。这其实是一种错误认识,语文课堂的开放主要是从观念、内容、授课技巧、教与学的过程、情感体验等方面展开的。有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当然好,但没有使用多媒体的课堂只要能认真贯彻开放授课的原则,同样是开放教学。开放式授课不是看你的教学设备有多么现代化,而是看你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中是否尊重他的自主意识、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火花、是否真正使学生的人际交往顺利、是否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所以“没有使用多媒体的课堂,一定不是开放式教学课堂”这一说法就显得荒谬可笑,完全没有理论依据。
理清了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正确认识,我们就能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开放语文课堂。
首先要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都是一种交际工具,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谐。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让他们能正确运用这一工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人际交流交往的能力得到锻炼,使心灵受到碰撞,向往并乐于追求人世间的一切美好,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教学资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焕发青春与活力。
其次是精心选择和组织课堂上开放授课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不应停留在教材上,要关注学科的发展,关注课程的整合,精心地选择、组合、优化教学内容,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综合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后须抓住学生情感的切入点。学生所学得的任何知识,都是在学生丰富的内部情感基础上完成的,只有抓住抓好情感这个联结点,语文开放才能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提倡多年的愉快教学法、快乐学习法、体验学习等教学模式也才能真正实现,才能收到应有的功效。
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开放式课堂教学,才能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而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组织者、指挥者和领导者,成为了学生合作自主学习中的首席,教育才能开鲜花,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