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九院红阳厂连续5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7年荣获国家某工程突出贡献奖、“国防科技工业工艺创新先进集体”、国防科工委系统“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10月,该厂自主研发的军民结合项目——摩托艇亮相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源于一位具有独到战略眼光、敏锐创新精神、强烈责任意识、扎实工作作风的领跑者李京喜和他的创新团队。2009年4月23日,李京喜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随着军民融合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军品一头独大、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红阳厂将面临重大考验。”2004年,李京喜在工厂发展的关键时刻来到红阳厂,在到任后的第一次干部会上,面对仍然红火的科研生产形势,李京喜却对全体干部职工提出了居安思危,居危思进的要求。
李京喜的忧思,并没有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鸣,而是让许多人对他的能力和眼光产生了怀疑。因为红阳厂已连续17年盈利,而且手头的科研生产任务依然繁重。
“不创新,就不能抓住机遇、谋求发展;不创新,就难以应对挑战、化解风险;不创新,就无法凝聚人心、实现超越。创新,是现实的要求和历史的责任。”
面对压力,有着战略眼光与创新思维的李京喜,用一篇《以创新为责、以创新为荣》的文章,从观念到管理、从技术到机制阐明自己的观点,“创新要着眼长远,创新要军民结合,创新要善于牵引,创新要重视集成,创新要优化流程,创新要整合资源,创新要勇于尝试,创新要宽容失败。”精彩的文字和独特的观点,逐渐在干部职工中引起了共鸣。
思想坚冰在渐渐消融,李京喜趁热打铁,与班子成员一道,开始了全方位的创新变革。企业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制度体系建设管理办法陆续出台;“小核心、大协作”的资源配置模式逐渐形成;沿用多年的“推动式”管理模式向“拉动式”生产转变;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全员安全风险抵押,自主式质量管理,人防、物防、技防并重的保密保卫联防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李京喜带领红阳厂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国内最大的搅拌摩擦焊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并成功应用于航天型号产品;大型数控旋压技术的应用顺利解决了科研生产生产的瓶颈;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检测试验设备为高科技产品的研制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41个攻关预研课题确立,项目管理方法在各项目组全面推行;两项课题被列为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多项部级、院级标准编制任务定点红阳;引入民用资本的合资合作项目经过充分论证获得批准,所属分厂按照公司制独立运作,依法治企成为行动纲领。
创新的过程是艰难困苦的,但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中,收获了一次次观念转变和效率的提升,收获了一项项成果产生和荣誉的取得。工厂跻身国家重点产品总装厂之列;成为国内首家在试验产品中成功应用搅拌摩擦焊的单位;大型曲面回转壳体旋压成型实现量产;成功入围科工集团复合材料工艺分中心;搅拌摩擦焊和高效数控加工两个国防基础科研课题通过结题评审;20多项专利获得授权,5项管理创新成果受到国防科工委表彰。特别是自主研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三人乘座摩托艇,不仅先后通过CE、ISO9001和挪威、卢森堡国际船级社认证,以及国家鉴定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掌握了摩托艇设计与制造的核心技术,获得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播出,成为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
摩托艇项目的成功开发,使国防科工委军民结合产业投资项目、科工集团出口创汇基地项目、湖北省军民结合扶持项目落户于红阳厂。
责任,成就事业辉煌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成为红阳人的行为准则,“上效国家、下惠职工”成为班子成员共同的追求。作为军工企业负责人,李京喜用执着诠释“责任”的深刻内涵。
2005年,我国首次重要演练工作历史性地落在了红阳厂和李京喜的肩头。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李京喜抓方案策划,抓计划分解,抓组织协调。用3 个月的时间筹备10天的演练,虽然费心费力费神,但10天环环相扣圆满成功的演练,充分展示了工厂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控制能力以及管理水平,为国家开展类似演练提供了模板,全面验证了演练的可行性,并且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既提升了企业形象,又赢得了各方的支持,为快速提升总装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周密细致的策划,全方位的动员和保障,使得总装效率提高3倍,并成功克服外部配套协作不畅等重重困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演练产生的凝聚力和建立的快速反应机制显现出威力,有力地推动了工厂能力的提升,更成为工厂文化的重要内容。
“要完成我们繁重的生产任务,就要带好我们的队伍,要让每一个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在李京喜的倡导下,红阳厂率先聘任“高级技术工人专家”,积极开展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考评机制,深入推进全员岗位技能达标活动,发掘各类人员潜力,初步形成了“以能力定岗位,凭贡献定收入”,“自己决定自己的薪酬,今年决定明年的收入”的格局,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近年来,工厂录用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与高校合作开办了两个在职硕士研究生班;在连续四届全国“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红阳厂创下了连续四次入围全国决赛的辉煌成绩,两名选手分获工种第二名和第四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为了激发职工学技术、钻技术的热情,工厂破格聘任获奖工人为高级技师。
李京喜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按照“确保重点、适当交流、使用新人、保持稳定”的原则,优化了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改善了工作作风,强化了战斗力。
“厂兴才能民惠。”李京喜用通俗的道理告诉干部职工:只有工厂发展了,职工的生活才能更加殷实。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厂职工一路走来,不仅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军品任务,民品产值也一路攀升:从几百万到几千万,连年翻番,使红阳厂成为九院民品产值上升最快的企业之一。
工厂发展了,广大职工的精神境界也得到升华。在冰雪灾害中,在汶川地震中,在每年的爱心捐助中,捐助参与率和捐助金额,都位居九院前列,不仅充分展示了军工企业职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红阳厂干部职工的精神风貌。
奉献,铸造企业和谐
“作为工厂的主人,我们要善于学习,勤奋努力,关注细节,敏感主动,力争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好。”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的,李京喜总是率先垂范。
在李京喜的作息表里,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为了工厂的快速发展,仅2007年,李京喜就先后23次133天奔波于全国各地,解决摩托艇生产、销售遇到的许多难题。为了参加摩托艇发动机技术攻关,他从病房里拔下输液针头就匆匆赶回工厂。
榜样的力量影响着大家。在他拼命精神的感召下,从摩托艇研制到现在,红阳厂干部职工从未休过“双休日”。凭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毅力,在18个月的时间里,红阳厂职工不仅攻克了摩托艇一个个难关,而且把产品带进了国际市场,成为了工厂打入国际市场最有影响力的民用产品之一。
一个企业,仅有军品远远不够,于是李京喜以前瞻的视野,不断探索新的运行机制,推动工厂的变革,先后成立了湖北三江航天涂装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和湖北三江船艇科技有限公司,提前实现了“成立两个以上专业公司”的规划目标,从而改善了民品发展环境。民用产业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增强了全厂职工做大做强的决心和信心。
李京喜通过不懈努力,赢得了全厂干部职工的认同,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但他心里明白: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仅仅因为工作是远远得不到干部职工的长久信任和拥护的,他把亲人般的爱献给了全厂干部职工。
在科研生产任务异常繁重的时候,他要求各单位尽量少安排或者不安排加班;在连续三年的高温季节,在全厂实行集中休假。对于新入厂职工,李京喜更是用兄长、朋友的身份融入其中,专门抽时间与他们一起谈思想、聊发展,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年轻人闪光的思维,更是予以鼓励。连续三年的中秋节,他和年轻人一起度过。他要求工会、团委越是在生产任务繁忙的时候,越要见缝插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厂上下践行“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理念,呈现出和谐向上的局面。
面对过去的成果,面对工厂的未来,他考虑最多的还是企业发展。他把创新当成习惯,把工作作为乐趣,把责任变成动力,用自己的智慧为红阳厂的发展注入更大的能量。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九院红阳厂)
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随着军民融合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军品一头独大、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红阳厂将面临重大考验。”2004年,李京喜在工厂发展的关键时刻来到红阳厂,在到任后的第一次干部会上,面对仍然红火的科研生产形势,李京喜却对全体干部职工提出了居安思危,居危思进的要求。
李京喜的忧思,并没有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鸣,而是让许多人对他的能力和眼光产生了怀疑。因为红阳厂已连续17年盈利,而且手头的科研生产任务依然繁重。
“不创新,就不能抓住机遇、谋求发展;不创新,就难以应对挑战、化解风险;不创新,就无法凝聚人心、实现超越。创新,是现实的要求和历史的责任。”
面对压力,有着战略眼光与创新思维的李京喜,用一篇《以创新为责、以创新为荣》的文章,从观念到管理、从技术到机制阐明自己的观点,“创新要着眼长远,创新要军民结合,创新要善于牵引,创新要重视集成,创新要优化流程,创新要整合资源,创新要勇于尝试,创新要宽容失败。”精彩的文字和独特的观点,逐渐在干部职工中引起了共鸣。
思想坚冰在渐渐消融,李京喜趁热打铁,与班子成员一道,开始了全方位的创新变革。企业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制度体系建设管理办法陆续出台;“小核心、大协作”的资源配置模式逐渐形成;沿用多年的“推动式”管理模式向“拉动式”生产转变;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全员安全风险抵押,自主式质量管理,人防、物防、技防并重的保密保卫联防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李京喜带领红阳厂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国内最大的搅拌摩擦焊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并成功应用于航天型号产品;大型数控旋压技术的应用顺利解决了科研生产生产的瓶颈;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检测试验设备为高科技产品的研制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41个攻关预研课题确立,项目管理方法在各项目组全面推行;两项课题被列为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多项部级、院级标准编制任务定点红阳;引入民用资本的合资合作项目经过充分论证获得批准,所属分厂按照公司制独立运作,依法治企成为行动纲领。
创新的过程是艰难困苦的,但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中,收获了一次次观念转变和效率的提升,收获了一项项成果产生和荣誉的取得。工厂跻身国家重点产品总装厂之列;成为国内首家在试验产品中成功应用搅拌摩擦焊的单位;大型曲面回转壳体旋压成型实现量产;成功入围科工集团复合材料工艺分中心;搅拌摩擦焊和高效数控加工两个国防基础科研课题通过结题评审;20多项专利获得授权,5项管理创新成果受到国防科工委表彰。特别是自主研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三人乘座摩托艇,不仅先后通过CE、ISO9001和挪威、卢森堡国际船级社认证,以及国家鉴定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掌握了摩托艇设计与制造的核心技术,获得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播出,成为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
摩托艇项目的成功开发,使国防科工委军民结合产业投资项目、科工集团出口创汇基地项目、湖北省军民结合扶持项目落户于红阳厂。
责任,成就事业辉煌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成为红阳人的行为准则,“上效国家、下惠职工”成为班子成员共同的追求。作为军工企业负责人,李京喜用执着诠释“责任”的深刻内涵。
2005年,我国首次重要演练工作历史性地落在了红阳厂和李京喜的肩头。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李京喜抓方案策划,抓计划分解,抓组织协调。用3 个月的时间筹备10天的演练,虽然费心费力费神,但10天环环相扣圆满成功的演练,充分展示了工厂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控制能力以及管理水平,为国家开展类似演练提供了模板,全面验证了演练的可行性,并且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既提升了企业形象,又赢得了各方的支持,为快速提升总装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周密细致的策划,全方位的动员和保障,使得总装效率提高3倍,并成功克服外部配套协作不畅等重重困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演练产生的凝聚力和建立的快速反应机制显现出威力,有力地推动了工厂能力的提升,更成为工厂文化的重要内容。
“要完成我们繁重的生产任务,就要带好我们的队伍,要让每一个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在李京喜的倡导下,红阳厂率先聘任“高级技术工人专家”,积极开展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考评机制,深入推进全员岗位技能达标活动,发掘各类人员潜力,初步形成了“以能力定岗位,凭贡献定收入”,“自己决定自己的薪酬,今年决定明年的收入”的格局,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近年来,工厂录用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与高校合作开办了两个在职硕士研究生班;在连续四届全国“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红阳厂创下了连续四次入围全国决赛的辉煌成绩,两名选手分获工种第二名和第四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为了激发职工学技术、钻技术的热情,工厂破格聘任获奖工人为高级技师。
李京喜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按照“确保重点、适当交流、使用新人、保持稳定”的原则,优化了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改善了工作作风,强化了战斗力。
“厂兴才能民惠。”李京喜用通俗的道理告诉干部职工:只有工厂发展了,职工的生活才能更加殷实。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厂职工一路走来,不仅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军品任务,民品产值也一路攀升:从几百万到几千万,连年翻番,使红阳厂成为九院民品产值上升最快的企业之一。
工厂发展了,广大职工的精神境界也得到升华。在冰雪灾害中,在汶川地震中,在每年的爱心捐助中,捐助参与率和捐助金额,都位居九院前列,不仅充分展示了军工企业职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红阳厂干部职工的精神风貌。
奉献,铸造企业和谐
“作为工厂的主人,我们要善于学习,勤奋努力,关注细节,敏感主动,力争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好。”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的,李京喜总是率先垂范。
在李京喜的作息表里,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为了工厂的快速发展,仅2007年,李京喜就先后23次133天奔波于全国各地,解决摩托艇生产、销售遇到的许多难题。为了参加摩托艇发动机技术攻关,他从病房里拔下输液针头就匆匆赶回工厂。
榜样的力量影响着大家。在他拼命精神的感召下,从摩托艇研制到现在,红阳厂干部职工从未休过“双休日”。凭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毅力,在18个月的时间里,红阳厂职工不仅攻克了摩托艇一个个难关,而且把产品带进了国际市场,成为了工厂打入国际市场最有影响力的民用产品之一。
一个企业,仅有军品远远不够,于是李京喜以前瞻的视野,不断探索新的运行机制,推动工厂的变革,先后成立了湖北三江航天涂装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和湖北三江船艇科技有限公司,提前实现了“成立两个以上专业公司”的规划目标,从而改善了民品发展环境。民用产业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增强了全厂职工做大做强的决心和信心。
李京喜通过不懈努力,赢得了全厂干部职工的认同,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但他心里明白: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仅仅因为工作是远远得不到干部职工的长久信任和拥护的,他把亲人般的爱献给了全厂干部职工。
在科研生产任务异常繁重的时候,他要求各单位尽量少安排或者不安排加班;在连续三年的高温季节,在全厂实行集中休假。对于新入厂职工,李京喜更是用兄长、朋友的身份融入其中,专门抽时间与他们一起谈思想、聊发展,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年轻人闪光的思维,更是予以鼓励。连续三年的中秋节,他和年轻人一起度过。他要求工会、团委越是在生产任务繁忙的时候,越要见缝插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厂上下践行“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理念,呈现出和谐向上的局面。
面对过去的成果,面对工厂的未来,他考虑最多的还是企业发展。他把创新当成习惯,把工作作为乐趣,把责任变成动力,用自己的智慧为红阳厂的发展注入更大的能量。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九院红阳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