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0406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式。然而,现在中学生在作文中常常表现为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笔者认为善于积累素材,借鉴范文,重视日常练笔和作文评价是促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作文 中学生 创造力
  
  作文是学生创造力的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积累、情感态度、文化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然而,现在中学生在作文中常常表现为有的胸中无素材,有的不知如何遣词造句,有的干脆翻抄他人作品,呈现出创造力贫乏的势态。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少有写法指导,常常使学生束手无策。其实,作文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总结的几点方法。
  一、善于积累素材,点石成金
  俗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即便生花妙笔也难绘锦绣文章。素材的获取除了通过阅读积累,还可以经由生活实践得到。人们常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对已获素材的整理、甄别、筛选,使原来原生态的、粗糙的素材脱胎换骨,注入作者自己的经验、感知和精神思想,进而成为写作前必要的物质储备。代表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素材,将倍增素材的表现力、感染力,使文章血肉丰满、神采飞扬,使主旨显豁而富于张力。从而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效果。
  要培养中学生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留意生活中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这样,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著名学者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进行积累既是学习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又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头脑中的语言材料增多了,具有丰厚的语言积淀,说话时就能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就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此外,写作的源头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涉世不深,不具有高度的概括、提炼能力,像鲁迅先生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或者“以一个为基础,合成其它”创作方法,学生是难以掌握的。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以读促写。
  二、善于借鉴范文,取其精华
  朱熹认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给后人的精神宝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而那些中华经典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千挑万选,从而成为千秋万代炎黄子孙安生立命的精神支柱。正所谓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有选择地多读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医救愚昧,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强化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和乐趣。因此,在作文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借鉴优秀作品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优美的表达方式转变成自己的写作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模仿应在学生初学写作时起到导航作用,绝不是抄袭、套作,而是学会选材,学会构思,学会谋篇,写出学生生活里的真善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重视日常练笔,养成习惯
  叶圣陶在谈写作时说:“写作其实没有什么技巧,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养成写作的习惯”。据推算:中学生写作水平要基本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各类练笔不少于50万字。因此写日记、周记、美文摘抄、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体验的文章,凡遇有写作的机会绝不放过,把练笔作为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即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美文,从读美文中积累习作经验,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能让学生学习优美词句逐渐丰富自已的文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其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喜欢作文,爱上作文。让学生享受充分的自由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为此,在教学实验中,应鼓励学生不拘形式的自由表达,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逐渐养成热爱写作的习惯。
  四、重视作文评价,提高鉴赏力
  鉴赏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而成,重视对学生鉴赏力的培养将对其科学分析和是非判断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效果。因此,作文评价的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替学生的作文给出一个终结性的结论,这样不但教师批改作文劳神费力,而且学生也收获甚微,更有学生把教师的批语当成“耳旁风”。要真正起到以批促改的功效,教师应适当把批改的功夫放在指导学生互批作文上,通过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点拨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作文修改。无论是优秀习作,还是典型病例,都可以变教师一个人评说为师生各抒己见,共同评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欣赏到身边作品的优点,发现别人作品中的问题,同时也明确了自己作文中的优缺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再次习作的欲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其他文献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益和质量的目的。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体会。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学
[摘 要]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入手导入新课,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活动课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  [关键词]知识经验 情感共鸣 体验和感受    课程改革,让教师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教学注入活力。课改工作千头万绪,我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我的课改工作的突破口,在实践中还颇有成效,这个突破口就是: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
【摘要】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培养实验兴趣入手,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 兴趣 和谐 创新    生物学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担任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探究性。许多实验的探究都要求学生动手完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体育在职业教育中是不可缺少一部分,体育课除需要在满足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而职业学校“职业”性的特点,体育课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体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欲望和满足感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
教师为习作教学难而感到棘手;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一提写作文就感到头疼,要么觉得没什么可写,要么心中有话写不出来;家长对此更是束手无策,写作文成了我们大家“心中永远的痛”。许多学生迫于无奈只好求助于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结果《作文大全》、《获奖作文》、《描写词典》之类的书汗牛充栋,塞满了书包,习作抄袭成风,程式化、成人化、泛政治化倾向严重。造成此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
[摘要]人文精神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也强调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交际意识和应用观念。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能够主动“质疑”。本文将英语教学与人本教学有机结合,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质疑积极性的影响及培养学生质疑习惯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人文;教师;质疑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
[摘 要]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提倡合作、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合理分组 有效合作 勇于探究 科学评价    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使合作、探索性学习成为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呢?    一、认真学习课改理论,大胆实践、总结、反思    从上数学课的一些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有
农村中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战场,农村中学尤其是像我们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紧张等诸多因素,学校的体育设施简陋,师资队伍匮乏等因素成为制约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发展的“瓶颈”。苏北是江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学生人数比例较大,农村化的特点较为突出。如何开展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其具有良好的体育习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对学
美国著名教育家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为。”顾名思义,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我批判地依据自我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模式,通过反思、自我检查、自我修正等方式,修正自我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从而通过教学反思努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  2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后,体育课堂还要不要传授“运动技能”,这成了教学争论的一个焦点。从毛振明教授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体育课不仅要教运动技能,而且还要强化运动技能教学。  [关键词]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模式    通过多次参加市上组织的观摩课,研讨课以及赛课,总体感觉大多体育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老师教授学生技能技巧上下的工夫不够,没有过重强调运动技能教学,而是一种淡化,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学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