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参与意识。就“生物的遗传”中染色体和基因知识的教学,谈谈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一、挖掘教材内容,把握重点和难点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及染色体数目规律是“生物的遗传”一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但教材中对染色体和基因知识的安排,因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了“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的办法,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针对上述情况,我主要选用“自我探究”式的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辅助,趣导教学及展开联想等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题设问题,指导学生自学,诱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都是从思维开始的,因而题设问题就成为电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起点。有了问题,学生自学教材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思维活动就有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性质,从而便能使其智慧力量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种活动中去,以产生发现、探索的强烈愿望和学习动机。如在完成染色体知识的教学时,提出以下问题:人、牛。水稻的体细胞、生殖细胞和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多少?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的关系?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有何关系?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不仅能够回答出教师提设的问题,而且还能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同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能够保持不变?为什么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且成单存在?牛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以说成15对吗?等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学生听教师给结论为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去探求结论。
2.发挥媒体优势,层层设疑,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运用CAI课件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是生命现象变得生动形象,新颖有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极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同时配合恰当的层层设疑,不断驱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思维活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习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时,用CAI课件显示父母体细胞中的每对染色体,在形成生殖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成对的染色体彼此分开为两条分别进入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中。当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时,精子与卵细胞中原有的染色体两两配对,又形成一对对染色体的动态图,同时逐步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数目上时染色体的一半?为什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的相同且成对存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与父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完全相同吗?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稳定对遗传有何意义?直观形象的动画显示,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释疑使学生获知后代体细胞中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即:后代个体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3.以生动、具体的实例为依托,营造融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带着欲望进入学习世界,并激发学生自觉学习
如在引入和完成基因知识的教学时,为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激其思,促其学,我首先发布一则消息:“1995年3月15日,北大一批科学家成功地从一枚特殊的恐龙蛋化石中提取了6个恐龙基因片段。那么,灭绝了6500万年的恐龙,会不会在不太久远的某一天,成为公园里人们争睹的宠物呢?许多人在为这个设想而兴奋。”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恐龙基因片段的发现,会让人联想到恐龙的复活呢?此时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主动去探索什么基因?基因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基因与染色体有什么关系?最后引导学生讨论:用6个恐龙基因片段能否复制出恐龙?这样安排即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又有助于发展学生论辨思维,互相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其学会思考,学会联想,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想以自己的主导作用,来代替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注重到课堂上把知识讲得详尽又详尽,却忽视了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联想的余地,总认为课堂上学生都没有问题了,我的教学任务就圆满完成。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也不愿动脑。现在我在教学中转变了原有观念,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运用已知探索未知,以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
如学完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后,我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一对基因怎样决定生物的性状?为什么父母都是双眼皮,子女却是单眼皮?孩子的某些性状不像母亲却像娘舅?孕妇得了肺结核,生下的孩子往往也有肺结核,这是遗传吗?同时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讨论,给学生以发挥想象及讨论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钻研,多方面、多方位发挥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启蒙和培植,就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单位:青海省湟源县第一中学812100)
一、挖掘教材内容,把握重点和难点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及染色体数目规律是“生物的遗传”一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但教材中对染色体和基因知识的安排,因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了“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的办法,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针对上述情况,我主要选用“自我探究”式的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辅助,趣导教学及展开联想等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题设问题,指导学生自学,诱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都是从思维开始的,因而题设问题就成为电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起点。有了问题,学生自学教材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思维活动就有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性质,从而便能使其智慧力量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种活动中去,以产生发现、探索的强烈愿望和学习动机。如在完成染色体知识的教学时,提出以下问题:人、牛。水稻的体细胞、生殖细胞和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多少?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的关系?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有何关系?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不仅能够回答出教师提设的问题,而且还能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同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能够保持不变?为什么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且成单存在?牛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以说成15对吗?等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学生听教师给结论为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去探求结论。
2.发挥媒体优势,层层设疑,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运用CAI课件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是生命现象变得生动形象,新颖有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极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同时配合恰当的层层设疑,不断驱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思维活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习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时,用CAI课件显示父母体细胞中的每对染色体,在形成生殖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成对的染色体彼此分开为两条分别进入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中。当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时,精子与卵细胞中原有的染色体两两配对,又形成一对对染色体的动态图,同时逐步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数目上时染色体的一半?为什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的相同且成对存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与父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完全相同吗?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稳定对遗传有何意义?直观形象的动画显示,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释疑使学生获知后代体细胞中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即:后代个体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3.以生动、具体的实例为依托,营造融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带着欲望进入学习世界,并激发学生自觉学习
如在引入和完成基因知识的教学时,为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激其思,促其学,我首先发布一则消息:“1995年3月15日,北大一批科学家成功地从一枚特殊的恐龙蛋化石中提取了6个恐龙基因片段。那么,灭绝了6500万年的恐龙,会不会在不太久远的某一天,成为公园里人们争睹的宠物呢?许多人在为这个设想而兴奋。”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恐龙基因片段的发现,会让人联想到恐龙的复活呢?此时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主动去探索什么基因?基因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基因与染色体有什么关系?最后引导学生讨论:用6个恐龙基因片段能否复制出恐龙?这样安排即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又有助于发展学生论辨思维,互相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其学会思考,学会联想,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想以自己的主导作用,来代替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注重到课堂上把知识讲得详尽又详尽,却忽视了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联想的余地,总认为课堂上学生都没有问题了,我的教学任务就圆满完成。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也不愿动脑。现在我在教学中转变了原有观念,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运用已知探索未知,以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
如学完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后,我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一对基因怎样决定生物的性状?为什么父母都是双眼皮,子女却是单眼皮?孩子的某些性状不像母亲却像娘舅?孕妇得了肺结核,生下的孩子往往也有肺结核,这是遗传吗?同时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讨论,给学生以发挥想象及讨论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钻研,多方面、多方位发挥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启蒙和培植,就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单位:青海省湟源县第一中学8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