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二者一脉相承。文言文是“源”,现代语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搞好文言文教学可以奠定现代语文教育的根基。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不应该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继承和发展;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二者一脉相承。文言文是“源”,现代语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搞好文言文教学可以奠定现代语文教育的根基。
但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重诵读而轻理解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要多读多背。想的是即使学生理解不了,只要读熟、背诵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理解了。诚然,多读多背并没有错,但却很容易导致过分强调诵读而忽视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而学生在读背时也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都懒得看。使得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
鉴于此,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二、重讲解而轻自学
就常规课堂而言,现今的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译+处理课后练习”。老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串讲”“文言文要字字落实”。我个人觉得讲得多,并没有实效,至于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确实要下功夫落实的。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所谈到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说:“什么是文言文的基本训练呢?首先是讲求字义,……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意义不同的意义。”
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串讲”、“字字落实”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逐字逐句地串讲翻译,表面上看,学生好象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一种不动脑筋的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因此就产生厌倦。
这就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主张人人动手,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天下。教师着重讲一些比较难懂的和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和特殊的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等,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比老师一手包办要好的多。
三、重文字而轻内容
对于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一种观点:重点讲解字词句,学生能逐句翻译就万事大吉,至于主题思想的了解,写作特点的领悟似乎可有可无,最多也是概括一下段意或中心。其实这种做法是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的误解。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等等。
四、重课内轻课外
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对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还是相当重视的。花费大量的精力精讲细练,学生也因此对课内的文言文很熟悉,尤其是大纲中所规定的基本篇目。这固然是好事,但是否就意味着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呢?我并不这样认为。最明显的例子是一旦拿一篇课外文言文来考查学生,虽然难懂的地方都作了注释,学生还是叫苦不迭,不明其义,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偏重于课内而忽视了课外。具体有以下三点:第一,忽视古今对比联系。一讲古文,就跨越千年,不联系现在。这样就使学生觉得文言文脱离时代,显得高深莫测。其实教师如果稍加对比联系,就会使学生不仅觉得有意思,而且还很容易理解记忆。古今意义有别的字词就更多了,应该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学过一课或几课整理一次,日积月累,收获定然不小。第二,忽视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等知识的补充。教师应结合课文对此作相应的编程。可以补充古代战争、古人姓名、字号、古人的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古代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等,使学生有个大概了解。这对阅读课外文言文很有帮助。
第三、忽视迁移能力的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课外文言文读得少,练得少。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训练,仅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有必要选择一些与课外有关的、难易适度的文言文作为材料训练学生,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是历史淘洗留下的的精华,文言文教学,从大方面来说,可以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增强学生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进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修身养性,提高个人做人与为文的品位。总之,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不应该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继承和发展;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二者一脉相承。文言文是“源”,现代语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搞好文言文教学可以奠定现代语文教育的根基。
但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重诵读而轻理解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要多读多背。想的是即使学生理解不了,只要读熟、背诵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理解了。诚然,多读多背并没有错,但却很容易导致过分强调诵读而忽视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而学生在读背时也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都懒得看。使得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
鉴于此,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二、重讲解而轻自学
就常规课堂而言,现今的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译+处理课后练习”。老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串讲”“文言文要字字落实”。我个人觉得讲得多,并没有实效,至于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确实要下功夫落实的。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所谈到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说:“什么是文言文的基本训练呢?首先是讲求字义,……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意义不同的意义。”
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串讲”、“字字落实”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逐字逐句地串讲翻译,表面上看,学生好象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一种不动脑筋的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因此就产生厌倦。
这就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主张人人动手,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天下。教师着重讲一些比较难懂的和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和特殊的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等,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比老师一手包办要好的多。
三、重文字而轻内容
对于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一种观点:重点讲解字词句,学生能逐句翻译就万事大吉,至于主题思想的了解,写作特点的领悟似乎可有可无,最多也是概括一下段意或中心。其实这种做法是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的误解。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等等。
四、重课内轻课外
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对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还是相当重视的。花费大量的精力精讲细练,学生也因此对课内的文言文很熟悉,尤其是大纲中所规定的基本篇目。这固然是好事,但是否就意味着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呢?我并不这样认为。最明显的例子是一旦拿一篇课外文言文来考查学生,虽然难懂的地方都作了注释,学生还是叫苦不迭,不明其义,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偏重于课内而忽视了课外。具体有以下三点:第一,忽视古今对比联系。一讲古文,就跨越千年,不联系现在。这样就使学生觉得文言文脱离时代,显得高深莫测。其实教师如果稍加对比联系,就会使学生不仅觉得有意思,而且还很容易理解记忆。古今意义有别的字词就更多了,应该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学过一课或几课整理一次,日积月累,收获定然不小。第二,忽视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等知识的补充。教师应结合课文对此作相应的编程。可以补充古代战争、古人姓名、字号、古人的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古代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等,使学生有个大概了解。这对阅读课外文言文很有帮助。
第三、忽视迁移能力的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课外文言文读得少,练得少。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训练,仅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有必要选择一些与课外有关的、难易适度的文言文作为材料训练学生,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是历史淘洗留下的的精华,文言文教学,从大方面来说,可以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增强学生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进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修身养性,提高个人做人与为文的品位。总之,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不应该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