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蛇之珠,非凡之气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r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工艺美术学上,紫砂壶虽然从诞生至今不过六百余年,却自成一派、别具风格。一则缘由其与中国人饮茶习俗的相通性,使之得以顺势发展;二则源于其自身优越的性能、丰富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紫砂壶的创作与其发展是呈投入回报正比的,所以创作构思对于一把壶的效果呈现是极其重要的,一代代制壶艺人为此付出了聪明才智,其中更有大师泰斗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对于紫砂壶创作而言,传统和创新始终是围绕不止的话题,而历代制壶艺人无不是在这条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着。
  紫砂壶“灵蛇之珠”(见图1)就是一件基于传统造型,再适当添加创新元素的作品,其整体端庄厚重,融入灵蛇之珠这一人文内容,在细节装饰中进一步输入蛇的特征等,使之具有一定的内涵底蕴。现以此壶为例,谈一谈其创作随感。
  1 取灵蛇之珠为题,寓非凡之气
  蛇是中国十二生肖之一,它被人们加以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予以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紫砂陶艺中,以蛇为题材的紫砂壶历来种类、数量较多,风格各异,自然界中蛇的形象,在不一样的艺术转化以及紫砂语言独特的表现效果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和人文质感。“灵蛇之珠壶”顾名思义也是一把取蛇作题材的紫砂壶,但是在创作题材的确定过程中,又进一步深入,择“灵蛇之珠”这一成语含义,并以此作为贯穿整把壶的主线,引导造型装饰的具体表达。灵蛇之珠,即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后比喻非凡的才能,曹植《与杨德祖书》中便有云“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也。”整壶以“灵蛇之珠”命名,言简意赅,寓非凡之气。
  2 塑灵蛇之珠造型,显生动之凡
  紫砂壶“灵蛇之珠”的造型围绕其主题展开,集圆器与花器特征于一体,既保持了圆器珠圆玉润的质感,又增添了花器生动灵气的韵味。壶身筒高挺,呈上窄下宽梯形圆柱状,肩与底上下平行,整体显得饱满大气,其线条感极为强烈,曲线勾勒组合,使器型在视觉上达到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骨肉亭匀的效果和美感。与此同时,壶体其它辅件的配置比例亦十分和谐,壶盖圆鼓,向上凸起,合于壶口之上,严丝合缝;嘴、把、钮设计灵巧细腻,三弯流、圈把满足了实用之效,出水顺畅如流,提携舒适自在,遵循传统特征,而其造型则独创蛇形风格,显得生动非凡。三弯壶嘴塑成蛇头状,双目炯炯、精神矍铄,壶把方中呈圆,顶部平而折角圆润,至底部收尾呈翻卷状,好似摇摆的蛇尾,嘴把前呼后应,好似蠕动中的灵蛇,静中寓动,富有生命气息。壶钮同样设计成蛇形,一条灵巧的小蛇构成一个拿捏舒适的桥钮,其抽象而不失个性,提升了整把壶的形象气质。无论是壶嘴、壶把还是壶钮,其上均以流畅的大小半圆曲线纹装饰,构成独特的蛇鳞状,使整壶造型更为生趣盎然。
  3 刻灵蛇之珠文字,点内蕴之睛
  该壶除了在造型上注重与主题的对接,并且进行了创意设计外,它对人文意蕴的表现力亦十分丰富,而文字篆刻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紫砂陶刻装饰根植于众多姊妹艺术的熏陶,它以刀代笔,在壶体表面进行刻画,对作品文化意境的表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这把壶上,壶身一侧刻“灵蛇之珠”四字,字体尽显洒脱飘逸,如灵蛇游弋,阴刻线条上覆黑漆,如隽永墨字,将中国书法的笔墨神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得金石篆刻技法,进一步呈现刀刻风骨,由此达主旨之味,点内蕴之睛,更易形成人与壶的品位共鸣,使非凡之气渗透壶韵,感触人心。
  4 总 结
  从工艺技术角度来看,紫砂壶是我国陶器制品的代表之一,从文化方面分析,紫砂壶又是中国陶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紫砂壶除了依然作为一项手工艺制品而备受世人亲睐外,它亦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内涵载体,逐渐深入到人们心中。作为当代制壶艺人,创作一把紫砂壶应着重强调研发思路,将实用需求、艺术创新、人文精神及情感诉求等提炼融合,使作品更好地回归生活、贴近实质、解析文化、服务大众。
其他文献
窑变主要是指陶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和气氛发生变化而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古人对窑变的定义,相对来说,更加宽泛,甚至将陶瓷器型的变化也包括在内。  在紫砂艺术里,窑变作为特殊的紫砂艺术和手法,吸引着一批艺人去为之探索。所谓紫砂窑变,是在小小紫砂壶的表面形成氧化和还原不同的气氛,导致紫砂壶器表面生成不同的色彩,赋予古老的紫砂壶耳目一新的感觉。  紫砂个人风格的形成,最重要的成分
期刊
明代文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创始篇》中曾记载:“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讲述了紫砂壶诞生的时间和过程。宜兴紫砂,得天独厚,冠绝于世,它因茶而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在品类众多的饮茶器皿中,唯紫砂壶被世人视作最佳茗具,不仅因其材质特殊,适合泡茶品茗,更在于其
期刊
宜兴是紫砂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紫砂渐呈欣欣向荣之势,成为中国陶瓷工艺的代表之一。紫砂壶不单单是一件煮茶器物,紫砂艺人在创作时将中国传统文化、吉祥符号、宗教文化、政治思想及自身感悟融入其中,赋予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共鸣,增加壶的收藏价值,这也是紫砂工艺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代文人雅士喜饮茶、性高洁、好清雅,自然重视盛茶器具的雅致。晋代时期,茶文化和紫砂文化开
期刊
紫砂花货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紫砂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符。所谓紫砂花货是紫砂艺人将自然形态中富有美学价值的部分,采用浮雕或半浮雕的手法设计出的紫砂壶,形象地展现中华民族的生活画卷,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指出,紫砂花货的创作与自然形态密切相关,通过粗中取精、艺术加工,将之升华成高于生活的艺术品,满足人们精神的诉求。因此,紫砂花货是立足于自
期刊
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人也习惯借具体物象来表达心中愿景,例如:松柏象征长寿,石榴暗示多子,葫芦寓意福禄。寓情、寓意是紫砂壶艺创作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等在心灵手巧的艺人手中,演变为承载美好祝愿的紫砂作品,如“鱼化龙壶”寓意吉祥,鱼跃龙门,平步青云,名利双收;“报春壶”寓意春暖花开,好运来临;利用竹子、蝙蝠谐音制作而成的“祝福壶”,寓意祝福无限。  吉祥如意历来是中华民族恒久的美
期刊
宜兴紫砂壶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的洗礼,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上兴久不衰。早在西汉末年,就有“五行相杂,以成百物”之说,而紫砂俗称“五色土”,对应五行,紫砂壶便是金、木、水、火、土的结晶。古往今来,因紫砂壶的盛名,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他们认为将五行、五色捧在手上,就如同把大千世界揣进怀里,心拥万物之根本。紫砂壶不仅美观实用,其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令人神往。紫砂壶的制作注重点、线、面结合,其造型是重中之重,
期刊
紫砂陶艺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色彩,是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自明、清以来,紫砂精品层出不穷,无数能工巧匠穷尽毕生,使紫砂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工艺体系,其制作技法更是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丰富的紫砂陶类型中,紫砂茗壶可谓独树一帜,深受世人钟爱,紫砂壶的制作从采泥炼制、造型构思、布局设计、制作装饰到控温烧成,都是一代代紫砂艺人长期摸索实践的成果,紫砂茗壶逐步从日用陶发展成精妙的工艺
期刊
紫砂壶素以千姿百态、层出不穷的造型而独树一帜,也因此备受世人推崇,且延续着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在漫长的紫砂艺术发展过程中,历代壶艺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的壶艺形态,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目前紫砂壶的造型可分为花货、光货和筋囊货三大类,且各具风格、各呈其态。与讲究几何形态格局的光货和筋囊货相比,花货造型的造型艺术更具有个性与活力。  花货,即自然形态作品,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来作为
期刊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历代文人雅士为它如痴如醉,为它作诗咏赋。紫砂壶泥料原产于宜兴丁蜀地区,更有一代文豪苏轼在晚年来到丁蜀,对灵秀山水流连忘返,自此悠然地过上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生活。宜兴紫砂壶文化是文化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因着文人雅士高山流水般的情怀而更加独树一帜,它是历史的结晶,是人们思想与智慧的产物,而它作为艺术品展现自身观赏价值的同时,又作为生活的实用品让人
期刊
宜兴紫砂壶自古便享负盛名,它因茶而生,是泡茶、斟茶、饮茶的常用器物,在国人引以为重的茶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泥料独特,其壶器具有保温时间长,不易因温差而爆裂,同时能持久保持茶香浓郁,延缓茶汤的发霉、变馊等优越性能特征,因此人们将其推崇为“世间茶具之首”,有“名陶名器,天下无相”的美誉。与此同时,紫砂壶的艺术和人文性能优势也愈加凸显,并且越来越受到世人重视,丰富了壶的器物属性,使之得以因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