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述性灵 中西互融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I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西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一直是多年来一个引人注意的话题,上个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方式纷纷进入西方社会,他们的艺术实践对于东西方艺术形式的互融、借鉴,对于观念的传达、理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李若就是其中出色的一员。通过对李若的抒情风景画及海景画的认识,揭示以他为主的一些海外华人艺术家在现代风景画领域做出的贡献及取得的突出成就,认识到当下中西艺术交流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特征和现象。
  关键词 楚文化 抒情风景 结构 东方意境
  
  改革开放后,国内一批艺术家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远涉重洋,在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现代艺术的沃土上,直接汲取西方文明的精髓,吸收多元的艺术营养进行艺术创作。同时又因其早年的文化教育及其成长的环境的熏陶,在某种程度上也把东方文化的某些特征及观念带到了国外,融入到了他们的创作之中,因此这批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之中,既表现出了有东方艺术的特质,又有着西方艺术的形式美感,风格上呈现出多元的价值取向。就整体来看,这一时期旅居海外的这些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同时又因个人的角度和视野的不同,他们之间又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他们在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具有强烈个性化的语言符号。这种符号在展示艺术家各自不同立场和倾向的同时,也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窥探到不同类型的文明交融与碰撞后所留下的痕迹与影响,及在这种影响之下折射出的人类文化在特定时期的发展进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现象。在这些众多的艺术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黄永砅、陈箴、谷文达、徐冰、陈丹青、李自健、罗中立、司徒绵、陈逸飞、李若、潘仲武、粱革、梁卓舒等等。这些艺术家有的是先锋派艺术的代表,有的恪守于传统的绘画之路有的成名于出国之前,有些则是在国内时默默无闻,到达异邦后经过多年的奋斗,最终脱颖而出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西方艺坛获得的普遍认可和评价,成为新时期海外华人艺术家的代言人。其中旅居美国的李若就是其中出色的一员。
  李若,出生在湖南长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湖南是一个让人敬畏和尊重的地方。它不仅在渐次的历史发展中为国家贡献了大批的政治、军事精英,在同一时期的文艺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极具个性的艺术家、作家,他们作品或神秘浪漫、或豪迈奔放,把早期楚文明的瑰丽铺张的浪漫主义的血脉完整的承继下来,在当代艺坛摇曳生姿,构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如沈从文的文字、齐白石的绘画等等,冠盖三湘荆楚大地。他们的作品不仅汇融了古典文化形式的菩华,同时也是时代心灵的写照,在中国现代文艺界、知识界影响至为深远。出生在长沙的李若先生,同样拥有湘江子弟所特有的豪迈、干练、坚忍的性格特质,这种豪迈干练的直觉意识展现在他的油画作品之中,显示出的是大气而明朗、直接而深邃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他对于表现对象纤毫毕现的洞察力及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当然,这种洞察力不仅体现在他油画之中,在他思辨深刻、逻辑严谨、语言犀利的论著中,也闪现着非同寻常的智慧之光。作为艺术界为数不多的兼顾艺术理论研究的画家,李若先生在艺术实践中比别人多了一份认知上的清晰;同时,作为早年即在异乡耕耘的他乡人,坎坷的生活磨砺也使他比别人多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人生体验。这里面有欢乐忧愁,有酸甜苦辣,但种种生活上的障碍并没有影响到作者的创作激情和对于艺术的热爱,也没有影响到那颗为追寻理想而孜孜探索的敏锐之心。
  这种对艺术的痴迷源于李若与生俱来的禀性,艺术的创作过程对他而言是一种忘我无我的境界,沉浸其中乐在其间。在他那些灿烂、明快的画面上:茂密的森林、高峻的山脉、恬静的原野,无不明丽绚烂,即便是滚动的乌云、波涛汹涌的海景,依然洋溢着奔放的激情和明朗的节奏。这一切无不是他心灵的写照,体现了他对于美、对于生活的热爱。这种在困难之中坚忍不拔的进取意识,在困顿面前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也是三湘子弟特有的性格特征,是他们能够屡屡成就大业的基本素质。
  李若于1981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来到河南大学任教,1989年后旅居美国。因为在国内时间较短,他风格成熟时期的作品大多在国外完成。在油画领域,李若是个涉猎面非常广泛的艺术家,肖像、静物、风景、人物、历史画、宗教题材的绘画等,都是画家经常表现得题材。在这些画中,又以风景画最为人们称道。李若居住在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出门不远即是碧波万顷的太平洋。那些阳光明媚、或波涛汹涌的日子是他进行创作的黄金时间,在海边,那些激荡的波涛、嶙峋的怪石、翱翔的海鸥、在阳光下散发出银亮光泽的细碎浪花,无不激发着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在这里,他记下大海在风起浪涌时的倏忽瞬息的变化,运笔昂扬激越,不拘小节,结构气魄雄伟,刻画深入。在风平浪静、艳阳高照的日子里,他则将目光投向宁静的海岸,那些硕大的红木、和远处山体联成一片的怪石,成为他艺术表现的主题,在那些静穆浑厚的景观背后,揭示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奏。
  在艺术史上。海景画家不乏其人,远期的雷斯达尔,近期的印象派画家等,这些画家因为时代的不同,在由细致写实转向抽象表现的风格演变过程中,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海景绘画的艺术特征。比之西方绘画史上传统的海景绘画,李若的海景作品在表现方式上有着全然不同的手法。这既有他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差异,也有着他对于“海”这个表现对象的所特有的视觉感知决定的。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如果是仅仅抓住对象的光色感,仅仅注重大海的表象传达,那么似乎失去了它的灵魂。海的美。除了壮阔的场景,丰富的色泽外,更在于它那非常独特的“结构”,那是由大大小小、千变万化、美妙无穷的形体和线条为音符而构成的交响乐章的综合,隐现于大海的激荡起伏之间。为了明确揭示那些千姿百态的形体结构,准确于形的传递,详尽刻画出他所理解的大海,李若在艺术创作中有意识的吸收了版画艺术的特点,这种处理让画面的形体和色块更加明确和简洁化,也更富于力量的传达。在对于大海“质”的刻画上,针对不同的色泽表现,他在创作中也吸收了一些水彩画的特色,尽可能使每一块颜色的涂抹都“一次而过”而不反复。同时,在画面中大的色块之间,有意表现出有着中国书法效果的“枯笔”、“飞白”的痕迹,这种文化的“嫁接”非常成功,“飞白”、“枯笔”效果多集中于色彩的块面衔接之处,如飞溅的浪花,涌动的暗流等。这样处理对表现大海的质感、海浪的结构、画面的层次,有着明显的强化作用。使激荡壮观的近景与平静柔和的远景相互衬托、融为一体,整个画面显得即宏大壮观,又轻松流畅,艺术的美感与大海的真实状态在这里得到完美的统一。
  李若海景画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他在绘画的初始阶段,喜欢从最亮的颜色开始下笔,这与一般传统的风景画的步骤也有所 不同。传统的绘画艺术大多明、暗色调同时进行,统一安排。以便于协调画面结构和层次之间的对应关系。李若作画时则是先在画面上大面积涂抹浅色,完后才开始深色的处理。并且在他的多数作品之中,深色比重少之又少,大面积的是欢快跳跃的浅色调,包括海景在内的风景画尤其如此。色彩上先由纯白、浅白、灰白依次过渡到淡黄、淡灰、灰黄、灰褐等,而后浅褐、灰褐、熟褐、深褐、墨褐等等,这种恬淡简洁的色相处理既容易统一画面的整体色调,也使画面的表现更加柔和,抒情色彩更加明显。在《追日》、《白色闪电》、《天马行空》、《奔驰》等系列作品中,无不是这种绘画手法的出色运用。
  作品《追日》中,远景是极为壮观的灰褐色山脉,山脚下,洁白的云层腾空而起,近处是一群闪电一样的白色骏马驰骋在无边的草原上,画面大气磅礴雄伟壮阔。《奔驰》则是作者众多风景画中最为出色的作品。它在构图上与《追日》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画面上多了一个层次,在山川白云和奔驰的骏马之间出现了一片清澈的水面,山光云影倒映在水中,整个画面充满了恬静的诗意,较之雄健刚毅的《追日》多了份灵性与神韵,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氛!这种在画面上营造丰富的构成关系,又在结构层次之中寻求抒情性的语言表现来强化作品精神内涵,使画面呈现出更多的象征性倾向,构成了李若风景画语言的另外一个特征。
  一个艺术家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符号是很重要的,个性的展示是任何一个现代艺术家所追寻的,也是很多艺术家艺术之路的终极目标。艺术创作中个性很重要的,但是并非任何的独特型都有意义,为了独特而独特就容易误入歧途,这也是当下很多艺术界出现的一种通病。艺术的个性化语言容易形成,但个性化的作品是否就是高质量、高品质的东西,却值得深思。相对共性而言,个性充其量只是证明了某种可能性,是对于艺术内涵和外延所做的进一步的拓展,与审美品味有时反倒没有太多的联系,有时甚至是相反。
  对于自然的神秘追寻。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对于造物的惊叹与幻想,促使了人们在不倦的探索中逐渐完善对自然理解的,也深化了对自身的认识。欣赏李若的《追日》、《奔驰》系列作品时,会发现在纯净明朗的梦幻般画面上,涌动着一种内在的激情,一种诗意的再现,这使画面脱离了单纯的自然主义的表现,流露着人文主义的关怀。这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既有对自然的讴歌,也有着对于造物的崇敬。如果说海景、《奔驰》等作品中情感的传递比较含蓄、抒情,那么在李若后期的一系列小幅田园画中,这种抒情的艺术风格则得到进一步的延续和发挥。如色彩铺张泼辣的《金色年华》,金黄色的田埂上一株绿叶脱尽的树木,在蔚蓝的天底下,张扬的枝条虬劲有力,四处顾盼,傲然屹立;《大枯树》在蓝天衰草的映衬下,零落的枝叶在空中翻卷,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充溢其间,沉寂剥离的画面自然而然将人们的思绪延伸到了那种空旷孤寂、瑟缩萧飒的情绪之中。《桥那边的房舍》则有着19世纪俄罗斯历史风景画的境界及神韵,丰富的层次处理、明确的结构表现,使整个画面意境显得悠远绵长,呈现着超越理性思维的诗意造型。这些画中放任而自由的表现笔法,已经脱离了他早期的海景、奔马作品中的构图及色彩原则的约束,放任不羁的渲泄着自己内心的燥动与不安,显示了李若所惯有的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
其他文献
[摘要]电影《时时刻刻》打破了电影语言的传统线性叙事的方式,运用意识流手法将三个时空的不同类型女性的命运连接在一起。蒙太奇如梦如幻地将女性内心,通过女性主义的外壳,展现了电影“白日梦”的魅力。电影的母本《时时刻刻》根据《达洛卫夫人》再创作而成,英国女作家吴尔芙的创作过程和最终命运被戏仿,《达洛卫夫人》作为线索影响了不同时空中的女性,这种预言式的奇观和“白日梦”一起,把女性对世界诗意与完整的认识方式
[摘要]大众文化背景下中国影视创作走向了一个极端:片面追求感性,忽略理性,片面追求娱乐功能,忽略了人文关怀和精神引领,从而导致中国影视创作娱乐性的严重失度和创作生态的严重失衡。  [关键词]大众文化 影视 娱乐 创作生态    世纪之交,随着现实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地疯狂涌入,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化转型的特定时期。中国社会的大众生活及其审美表现方式、文艺的价值取向等,都迅速地发生了前所
[摘要]《巴别塔》是好莱坞于2006年推出的一部获得多种奖项的电影,影片以一杆猎枪为线索交叉地讲述了多个故事,展示了人类生存处境中由各种隔阂所带来的悲哀和不幸,以及在隔阂之后人类实现沟通和交流的希望。  [关键词]巴别塔 隔阂 沟通    一、电影《巴别塔》简介    《巴别塔》是好莱坞的墨西哥裔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在2006年创作的一部电影,该片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奖和戛纳影展最
青木正儿在《元人杂剧概说》中,称赞《窦娥冤》说:“此剧为元曲悲剧的第一杰作。”正因如此。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改编为各种地方戏曲上演。窦娥的艺术形象一直活跃在,当今的舞台上,京剧《六月雪》便是其中之一。《六月雪》虽改编自《窦娥冤》,但其改编将原剧的浓厚的悲剧意蕴完全消解,而这其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六月雪》中悲剧意蕴的消解    亚里斯多德在其
[摘要]描绘了纳什的生活片断,折射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人类生存精神环境的一面。  [关键词]数学家传记 数学史 数学文化    1994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奥洛夫·雅格布森宣布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数学家,其中一个是约翰·纳什,以表彰他们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其中两位得奖者当然是教授,而纳什的头衔却有些古怪:访问合作研究员。倘若再打听一下,即使这个头衔
[摘要]《无间道》是香港商业类型片中的佼佼者,与传统同类题材影片相比,它的突破表现在它实现了由注重讲述故事到刻画人物的转变。在刻画人物方面,影片的表现角度和叙述内容非常独特,它刻画了陈永仁和刘建明两个社会价值观截然对立的人物,但是创作者显然的人道主义态度使得影片将镜头深入到人物的人性深处,深刻地表现他们共同的人性挣扎,反思了他们相同的人生和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无间道》 人性 悲剧性   
摘要 美国商业电影为中国商业电影的品牌营销提供了借鉴,中国商业电影的营销要确立产业品牌形象,塑造影业公司品牌,建设人才品牌,发展院线、影院品牌,走品牌营销的核心发展战略之路。  关键词 商业电影 品牌 发展    自从2003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内地票房上以2.5亿元取得本土票房的神话,影视界关于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讨论就不绝于耳。除了在电影的商业营销上大作噱头外,电影实业界更注重在具体影片的市
摘要:日本动漫的流行,“动漫外交”设想的提出,在国内引发了许多争议,日本动漫在商业上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但成功并不代表就是优秀的,日本动漫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极端的一面。我们应该站在发展本民族动漫文化的高度上公正的审视日本动漫,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发展本国动漫,才是抵御文化入侵的根本。  关键词:日本动漫 日本精神 动漫外交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日本动漫陆续登陆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与
摘要:本雅明提出,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凋落的是艺术作品的光韵。而记录片《德拉姆》却用摄影机去追寻即将远逝的文明,成为一部散发着光韵的机械复制艺术品。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冲突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机械复制时代的权力关系。机械复制把符号权力从地域传统手中转移到了专家手中。专家,而不是观众,主导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和消费。专家利用机械感知占有符号资源,通过机械传播与观众建立合谋关系。正是专家对传统的独特情怀使光韵
[摘要]电影中的异语包括外语语词、兄弟民族语和汉语方言、行业语的语词。异语能创造个性语言,营造特殊情调,表现幽默风格。  [关键词]电影 异语 修辞 类型 功能    利用非普通话语词(包括外语语词、兄弟民族语和汉语方言、行业语的语词)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就是异语。在电影中。编剧或导演经常安排一些异语来增加作品的情趣。如《不见不散》中李清和刘元再次相遇时,刘元说:“我现在卖墓地了。你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