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庄消失的牛

来源 :大地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wei_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决定把牛卖掉,听了心里不禁茫然。牛对于农村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耕田犁地少不了牛。农忙时节,没有牛你得等到别人都忙完了,才能去借,还得看别人的脸色。当然也会耽误农活,父亲没少吃这样的苦头,常抱怨没有牛“舞不开堂”,于是筹足钱,到远房的亲戚家买了一头小黄牛。骨架高大,皮毛金黄很有精神,牛角锐利,虽然有些瘦但并不影响我们全家对它的好感,都夸父亲好眼力。
  有了牛农忙时节就不显得急促了,父亲每天早出晚归耕田犁地,小黄牛也很卖力,力气大而且不偷懒,不像小寨子麻子伯家的黄牛,白长了一副大架子,做起农活来,你就是口都喊破了,鞭也打折了,它还是慢慢腾腾的闲庭信步,一天下来不见工夫。有了牛父亲种了许多的荒地,他的想法是有了牛农活不太费劲,多种些粮食还可以养些猪鸭鸡。在这些忙碌的日子里,怕牛累垮,母亲常会割来大堆的青草送牛吃,晚上父亲还会给牛送上剩饭剩菜(平时是给猪吃的),给小黄牛开上小灶,生怕牛累着掉膘。就这样小黄牛在父母的精心饲养下,渐渐长大肥壮起来,虽是母牛,打起架来不含糊,从大寨子打到小寨子,威名远扬。四叔家的两头大黄牛(平时架势足)被打得落花流水,有一次打得很激烈,打断了他家一头牛的角,回到家里,四叔因对牛看管无力被四婶狠狠的训斥了一顿,从此两家的牛就不一起放了。后来,有一段时间里,父亲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母亲忙里忙外,牛就被喂成了大“扁鱼”,有气无力的,被四叔家的牛狠狠的回敬了一下,常常是落荒而逃。父亲回到家里,责怪母亲把牛养坏了,每天晚上又悄悄地给牛喂起米饭来,牛又肥壮起来,把四叔家的牛又压下去了,四叔惊叹神奇,实则父亲暗中费了不少工夫。那段日子里牛的胃口被惯坏了,满山头转悠,哞哞地逞能,常常弄坏别人的庄稼,给母亲放牛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她总抱怨父亲把牛惯坏了。
  后来,黄牛有了小牛,小牛长得皮毛光亮,体格健壮,整天活蹦乱跳的跟在大牛的后面,六岁的雨儿喜欢的不得了,他当小牛是会动的玩具。母亲每天早上放牛,他总会缠着要去,还说他放小牛,婆放大牛。一路上他不知疲倦的用小木条把小牛打得飞跑,他以为牛儿是马儿,最后母亲再也不要他去了。有一断时间里,小牛不知什么原因忽然病了,歪歪斜斜的,走起路来一步三摇,母亲很是着急,给它灌药也不见好转,母亲都失去了信心。但小牛却又奇迹般的好起来,如今小牛长得高大健壮惹得远近来的牛客直打主意,但都被母亲拒绝了,母亲常说小牛经过了十磨九难的,才长成如今的样子,有些舍不得。平日里父亲忙农活,母亲放牛,后来母亲脚疼得厉害,经常找不到牛。一个大雨过后的早上,同往常一样,母亲放出牛,两头牛飞快得跑到河边,小牛吃了有毒的垃圾,当场死去,母亲来迟后悔不已。那一天是很悲痛的一天,父亲抱怨母亲,母亲责怪父亲。再后来母亲脚痛的厉害,牛就转给了父亲,父亲常常忙不过来,放牛也就不那么按时了,牛栏里经常伸出个脑袋哞哞直叫。五一假期我回到故乡,父亲忙于插秧,牛在栏里饿的直叫,我在栏边一站,它就像看见救星似的,伸出头有气无力的看着我,乖巧的用嘴亲亲我的衣角,眼神中带有哀求,那一刻让我真正明白牛也是通人性的。我放出牛,在细雨里,看牛在安静的吃草,尾巴一甩一甩,童年的感觉又清晰起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又在山野里重演起来。有时我常这样想,牛是村庄的一部分,吃着草默默地干着农活,它是人类最厚道最善意的朋友,那些同牛打交道离土地很近的人们(我们常常忽视他们)是我们真正的衣食父母。
  当我再次从远方归来,老远就看见牛栏空了,三根门闩栓着,我便明白了一切,有一种莫名的忧伤从心里涌起。然而好奇的儿子总是会问:“婆婆,我们的牛到哪儿去了?”那样的问题更让人觉得忧伤。牛是庄稼人的宝,作出这样的选择是不容易的,听父亲说第一次把牛赶去市场时,牛似乎有了预感,挣脱缰绳跑了回来。如今谁都不愿再提起牛来,因为那会勾起一种叫怀念的东西,父母还会互相埋怨,还会引起争吵。我想它现在一定生活在另一个村庄,干着耕地犁田的老本行,还是一样的有力,那一家人待它一定很好,体格一定健壮如初。说实话我是有些舍不得相随多年的黄牛,而它又是在家中最困难时被迫卖掉的,这更增加了忧伤的程度。秋后的田野里,没有什么庄稼,一大群黄牛悠闲的吃着草,放牛娃们都嬉戏着玩去了,我也曾像他们一样在山野里长大,温和的阳光下,母亲因脚痛坐在田埂上看着牛,身后的背篓里放着红薯和柴刀,母亲不时的用刀削着红薯。这样的场景定格在我的脑海,是记忆里最真切的一帧画面。那叮叮叮叮的牛铃声就响在记忆,是记忆里最朴实最原生态的音乐。如今的村庄,年轻力壮的后辈们都离她而去,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其实是某种难以抗拒的诱惑)。村庄显得有些老态了,牛也少了许多,村子寂静的很,虽然也有鸡鸣狗吠,但毕竟不够响亮沉实,那调子不足以打动山村应有的节奏,不足以敲响一个山村的耳朵。弥漫在整个村庄上空的牛粪味挥之不去,那是村庄的一种记忆--一种朴实而又深沉的记忆,它不会随时间的流失而消亡。多年来,故乡在某个毫不起眼的角落里孤独的存在,它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我的心灵,它失去了一些原本属于它的东西,让我有了一种莫名的忧伤,譬如她走失了她的牛就让我时时想起。如今的故乡里,父母这一代人都老了,像一些耕作了一生的老黄牛,腿脚都不灵便了。父亲好酒,每天都喝一点,对我们天南地北的谈旧事,也管不管你愿不愿意听,喝了点酒有了精神,在田间地头转一转,打量着这些曾经耕作过的土地。我没有父亲那样有力的臂膀和腿脚,就像一个蜗居在故乡怀抱里的旁观者,瘦弱的我帮不上什么,土地上的那些劳作我都无能为力,这让父亲很失望,他认为山村的孩子应该会耕田犁地,应该有那么一股牛劲。
  牛没有了,田地照样还得耕种,每到用牛时,父亲都会去上游的村子,叫上一个外号“螃蟹”的拖踏中年人,那人每天早晨姗姗来迟,扛着犁赶着一头也很拖踏(很疲)的老黄牛,田里他来来回回慢悠悠的犁,到处是他吆喝牛(实际上是责骂牛)的声音,大伙笑他那牛是他推着走的。而那头黄牛也实在是走不动了,累得直喘气。如果用牛来划定一个村庄的早晚,早上是牛哞哞的叫着走出村子;傍晚则是牧童归来时的吆喝。如今的故乡没有了牛,村子的时间变得模糊--早晚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村子里能吃苦耐劳的长辈们渐渐走远了,又长出些新的面孔--稚嫩的面孔,瘦弱的躯干,长而黄的头发(染的),叼着高级的香烟,津津乐道的不是土地而是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他们甚至轻视父母,像土地上长出的一些早熟的瓜果(一看就是催熟的)。我有些惊诧,有些茫然。
  如今的故乡,牛越来越少了,对于它的“流失”人们都变得漠不关心。人们把它作为一种纯粹的商品,在市场上买卖,讨价还价后,它们大多被人赶上车,捆绑着、拥挤着、迷茫着去了一个"恐怖"的地方(屠宰场)。它们就这样离开村庄,离开土地离开山川……我想我们真的就不再需要牛了吗?若干年以后牛从村庄消失了,我们不仅失去了牛,也失去了另外一些有用的东西。那种熟悉的眼神,亲吻(啃草)大地的动作,尾巴摇晃着的样子,以及扶犁时弯弓前行的架势石刻般凝固在若干年前的记忆上,岁月将它们一点点风化销蚀,也抹上一些淡淡的青苔,而我们后人的后人面对冷漠的石壁在那里努力的猜呀猜……
  
  (谢茂春,70年代人,古丈翘水河畔的教书先生,一位朴实的文学爱好者。在偏远的苗乡与试管、酒精灯为伴,与一些苗乡的孩子为伴。曾在《团结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
其他文献
曾无数次梦见,于依山傍水处,建一陋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躬耕垄中,手植豆苗,亲种稻粟,忙碌时热火朝天,汗滴禾下土;闲暇时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夜幕降临之时,摆一壶清茶,执一柄蒲扇,静看月上柳梢头,聆听虫唱蛙鸣。一直很向往这种生活,安静,幸福......这是人生对于美,对于自由的诠释,花开云涌。  如今,在喧囂的城市里穿梭,来来往往都是陌生的脸孔。走在热闹的街道上,
期刊
美不美,乡中水。提起自己故乡,人们常常骄傲无比:“我是喝故乡水长大的!”  还有一说;香不香,家乡粮。所以人们又常自豪不已:“我是吃故乡粮长大的!”  而我,只顾乐于向世人郑重其事地宣称:知道我是怎么长大的么?我听鸟!  大约从我呱呱坠地到蹒跚试步到牙牙学语,第一个为我编织心灵花环的自然是母亲。  丛林草莽确确实实够得上称之为鸟的天国。我敢打赌我在乱草之间随意撒一泡尿,常常扑楞楞惊起一片山鸡。  
期刊
一切都是从祖辈那里挖来的很透彻很裸露的东西,古朴、典雅、粗犷、原始、神秘,还横溢着丝丝儿捉摸不透的怪异。伴着那溪水的潺潺流淌,那老水车吱吱呀呀的吟唱,篝火燃起来了,熊熊的火苗子蹿着礼花般的火星子呼呼地往上舔着,舔红了大湘西的天。帷幕徐徐拉开,湘西艺术节的帷幕,从东拉向西、从南拉向北,一块又厚实又宽大的帷幕。山水景观的神奇,文化底蕴的厚重,民族风情的浓郁,点点滴滴展现在凤凰古城的苗家篝火塘中,展现在
期刊
椿木岭是以椿树命名的山寨,寨上飘香迷人。  椿木岭最亮丽动人的季节便是山岭上椿树飘香的时候,那时,山岭上的椿树刚刚长出嫩芽,一朵朵火苗似的挂满了枝头,那时的山岭上完全是一片动人心魄的艳红。  秀儿喜欢那个迷人的季节,每当春日来临,她都要去山岭上采摘椿芽,因为那时的椿芽鲜艳欲滴,把它做成菜肴,其味纯野而脆香。所以,秀儿每日里都要采摘一些。  同往日一样,这日清早秀儿又要出门,当她快迈出门坎时,身后就
期刊
几百年很长也很短  可以诞生几个王朝  但只可以成就一棵乌金木  每一棵乌金木都是奇迹  小杰与乌金木  乌金木其正式的英文名称为“Zingana”  中文音译“津甘纳”  小杰给他取了个名叫“乌金木”  于是在中国就这样叫开了  偶然的机缘遇到了乌金木  与小杰是一见钟情的热烈  随着设计的深入  发现更奇妙无穷  乌金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不同切法肌理不同  树与树又不同  同一棵树部位不同
期刊
父亲说过,我家有族亲在辰州,尽管山高水远,每年都要去看看免得生疏。  我12岁那年,他便讲,又有好几年了,该去了。为了让后辈不能忘记,叫我也随他去,而且说我已不小了。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亲戚们是1921年遭天灾逃到那里去谋生的。  那年月没有公路,交通很是不便。五更时分我们就点着火把上路了。走了几个时辰才走出树荫蔽日的山间小路,来到一条开阔的河边。在这杳无人烟的野水滩头,我们要走的路被水隔断了
期刊
杨辉隆的诗  □杨辉隆    腹 地      1    回老家的路上  路很徒峭 母亲站立村口  了望的目光削平了坎坷  来来往往  我如履平地      2    老家很近  老家也很远  近处是母亲的乳头  远处是我带血的脐带  腹地因此而神圣      3    我在腹地生存的时间太久  生存是一种艰辛  儿奔生 娘奔死  那年 我看母亲是少妇  现在 我看母亲是老媪      4    
期刊
从湘西古镇王村到沅陵的风滩—— 百里酉水:两岸峭壁夹峙,中间一湾碧水,到处悬泉垂玉,飞瀑流银,奇石争妍,怪柏竞秀……  且不说大自然这支巨笔是何等的绝妙,更有那劳动人民为酉水镶上的粒粒明珠,晶莹璀灿,灵气氤氲。    人生的确太累,太劳神,太费力。于是就向往大自然的自然自在,清幽闲适,向往它的随形就势,率性由情,向往它的无牵无挂、轻松无机……,于是有那么一天便溜出钢筋水泥的巨笼,躺在了古镇王村的吊
期刊
这是一面鼓,月牙白的鼓面上是一只掌翅的蝶,妖艳的紫红色翅膀上盛放黑色的痕,像干枯的血。  鼓架隐约而纤细地藏在鼓面里,若隐若现。  鼓锤仿佛是用某种动物的骨头制成的,透着惨淡的阴森……  这是一面鼓,诡异、阴冷,陈列在博物馆的拐角处。  有人说,夜半时分,总能听见鼓的方向传来女人的笑声,有人说,月光下看过一个女人,阴冷阴冷的月光,长发及地,在鼓边舞蹈,宛如一只展翅的蝶。  博物馆的馆主却说不过是谣
期刊
那些日子,带着满身的伤痛,带着全心的疲惫,我如一片为秋所伤的落叶,回归泥土,回归根之所系----儿时久久居住的小屋。窗外小河依旧汩汩流淌,白浪如龙翻腾,涛声似风吹松阵。只是我已左脚致伤,多数时间都得静静地躺在床上,枕着水声度过漫长的养病时光。     一  窗外,水声哗哗传来。然而我的心境已不像先前那般平静,独自一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翻来复去地不能入睡。妻去学校已有两日了。前日早晨,看着她早早地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