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核心素养框架中居重要地位,它是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基础、内核,也是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和重要途径。
随着对核心素养的探索与思考,小学语文测试的命制也在发生转变。在提法上,以“积累与运用”取代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改变传统过于偏重记忆的检测,从“语言文字运用”角度考查学生对常用字词、成语、古诗文等语言材料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摒弃繁、细、难、偏的“碎片化”试题,以“板块”主题统整知识之间的联系,统整积累与运用之间的关系,统整语文和生活之间的桥梁。试卷削枝强干,考查本学段中最基础、最重要、最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的内容。
下面,我们从一些看似平易的试题中去体会命题者蕴含的思考—
【題1】 看图写字
【题2】 看拼音写字词
dà yàn
在高空排队飞翔。
bān mǎ
在草原奔跑。
luò tuo
在沙漠旅行。
mì fēng
在花丛传粉。
qīng tíng
在荷花上闻香。
【解析】
在低年级,识字、写字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每册教材要求掌握的数百个生字,如何帮助学生识记?是孤立识记、机械地抄写,还是捕捉生字背后隐形的联系、在新的语境中积累、运用?
上述两道试题让我们看到字、词积累的新思路,命题者立足全册教材,把需要掌握的生字重新梳理、归类……以新的形式、面貌出现。
题1考查的是一年级的字词,每一行内容都是有联系的整体:第一行是人身体的各部分名称(一个人 头发 牙齿 双手),在图片的提示下正确运用;第二行主谓短语(马儿能奔驰 池塘养鱼虾 田地种庄稼),把“驰 池 地”这几个形近字组成三个情境,考查运用,也帮助学生记忆;第三行用动宾短语(扔标枪 踢足球 学游泳 练竞走)展示一连串运动项目。
题2重点考查与动物相关的生字词,同时渗透简单句式训练。命题者以“(谁)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的句式,把5个短句合成一组“排比”的语境,展现动物各式各样的生活习性,生机盎然。
【题3】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和加点字或词语的意思最接近?
严厉
A 严明 B 庄严 C 严谨 D 严肃
【题4】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或成语填入画线处最恰当?
每到国庆节,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景区___________。
A 济济一堂 B 川流不息 C 人流如潮D 争先恐后
【题5】皮球掉进树洞里了,怎样才能把它拿出来呢?几个孩子一商量就有办法了。这真是“ ”。
A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B 言必信,行必果
C 人心齐,泰山移
D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
【解析】
题3~题5是2018年江苏省五年级学业质量监测“积累与运用”中的试题,考查视角和形式让我们对“语文积累”有新的认识。无论是词语、成语、还是格言警句的积累都不是机械记忆,而是在语言文字运用中考查对意思的理解,注重学生真实的积累和恰当运用的能力。
题3考查准确理解词语,没有要求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而是提供一组相关词语,让学生挑选与“严厉”在意义上最接近的词语。这组词语都有“严”字,但在词义上有细微差别,“严明”侧重制度、纪律公正、分明;“庄严”侧重于庄重;“严谨”侧重于言行严密谨慎;而“严厉”和“严肃”侧重于态度、状态让人感到敬畏。对词语意义微小差别的辨析不仅反映出学生词汇量的有效积累,还能体现学生对词语的感情色彩、用法等更全面的把握。
题4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提供的语境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所积累的成语的能力。四个选项中“济济一堂”和“争先恐后”的干扰性较低,学生大多在“川流不息”和“人流如潮”之间游移,这两个词语都表现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川流不息”除了指行人多,还含有车辆多像水流一样连接不断的意思。但提供的语言环境中有“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这两个信息,“车辆多”显然不合适这一规定情境。这道题的正确选项是C“人潮如流”。
题5是对经典语言积累的考查。要求学生不仅能积累格言警句,初步理解它们的意思并能在提供的任务语境中恰当运用。为了检测学生格言警句记忆、理解的准确性,精心挑选了与任务情境有关联的警句作为干扰项。四个选项中“言必信,行必果”讲的是信守承诺,干扰性比较低,其余三个选项都是与“合作”有关的警句,选择难度比较大。“人心齐,泰山移”和“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是强调团结力量大。而“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则侧重人多智慧广,联系题干中“几个孩子一商量就有办法了”具体语境,正符合要求,正确答案是A。
【题6】照样子,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 例:徐虎骑着自行车,带着工具箱,挨家挨户上门修理。
(1)孟郊_________着身上的衣服,______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2)泼水节那天,人们提着____,____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
(3)雨后,小妹妹_______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
(4)早上,我________着书包,________着歌,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2. 例: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朵朵花儿开放。
(1)荷叶像________,静静地在荷塘举着。
(2)只见风推着帆,帆带着船,像_______ ____一样飞快地前进。
(3)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__
________一样。
(4)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
【题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中写道:“水,成了村子里_______。”看到水,我们想到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水是美丽的。你看,“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_______。”
3.水也能显现英雄本色,“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
4. 在你的眼中,水还是_________,请你为“水”写一条公益广告语:______________。
【解析】
句式训练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儿童书面语言比较匮乏,教材典范语言正是滋养儿童言语世界的资源。题6和题7展示了非标准化测试情况下对句式的考查。题6“照样子,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是把出现在不同课文中的动宾短语、打比方的句式进行归类、重组,整合成一个新板块,帮助学生从课文中的典型短语积累到生活中的迁移运用。板块积累有利于学生在运用中体悟语言的表达范式,为低年级的写话巧妙铺垫。
题7以“水”为话题,整合课内外资源,让学生多层次触摸“水”文化。成语、古诗、现代诗歌、课文,在话题的引领下重新组合,学生从孤立的课文里走出来,从不同视角丰富“水”的内涵,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水”的珍贵,品味古诗中“水”的奇妙,领悟现代诗中“水”的寓意,最后表达对“水”的认识。
【题8】
看“门”上方的四字横批选择春联,将序号填入“门”中。
1. 勤劳门第春光好
2. 户外风光翠欲流
3. 阶前春色浓如许
4. 和睦人家喜事多
【解析】
考试时正值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张贴春联,应时应景,命题者设计“选择春联”这项很新鲜、也很有意思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既感受到过年的气氛,又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试题尝试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多数学生只要求能够根据门上横批将对联配对即可,少数学有余力的则鼓励他们区分出上、下联。
本题把春联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应用语文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它有力告诉我们:语文不是阳春白雪,而是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和困难的有力工具。
【命题启示】
一、削枝强干,突出积累能力
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测试,试卷设计体现整体、组合,融語言建构与运用、思维训练、审美熏陶、文化传承于“积累与运用”中,整份试卷结构简约、题型简明、题干的表述简明扼要,呈现出文脉贯通的干净、清爽。
试题设计克制,题目的形式也不复杂多变,虽然题量少,但每道题具有强大的张力,蕴含思维含量。命题者是用统整的视野整体观照《语文课程标准》具体目标,捕捉教材中语文资源和相应年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努力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个学习“板块”,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出温和的建议。
一直保持稳定测试框架的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积累与运用”也让我们更加明确: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主要指学生对常用字词、成语、古诗文等语言材料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试卷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重点设题及组卷,删减与语言文字运用无关的文字游戏、文学常识考查等内容。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以考促教,强化语文学习应少做题、多读书、多积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语用能力的大语文观。
二、注重整合,让积累序列化
科学研究证明,当知识以组块的方式被存储和使用时,更有利于灵活提取和运用。试卷命制要注重整合,由点及面,形成一个个板块,这个板块可以是字、词、词组、句子,甚至片段、篇章,都可以抓住内在的联系,形成更大的板块。
例如,中国的几千个汉字内部有着林林总总的连接方式,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可以按照造字结构、识字方法、词句类型、人文精神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整体的“组块”。从原先一个字的记忆,到块状的记忆,这样的整合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更便于学生理解性地记忆,又为学生写好一句话、一段话打基础。
立足全册教材,有一些语句、段落特别有表现力,蕴涵着汉语表达的规律,命题者可以从单篇走向多篇,从散点走整体,把同一类语言范式进行归类、重组,以崭新的板块出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模仿和迁移这些典范词句,帮助学生在运用中体悟语言的表达范式,达到“久熏幽兰人自香”的效果。
三、创设语境,在运用中积累
积累是重要的,但仅有积累不够,语文的生命源于运用,试卷内容要创设与学生年龄特征相似、熟悉的生活经验情境,在鲜活的语文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要学生填写的字都是他们熟悉、喜爱的事物;把原本孤零零、没有联系的字词放在一段饶有生活情境的画面中,再配上一幅生动、形象、活泼的话;动词的使用、比喻句使用、课本中学到的典范句式、古诗名句等运用到新的语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并不是一道道枯燥无味的试题,它既有趣又有用,学好语文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真实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回忆、筛选、恰当表达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记忆符号,它已内化成为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化为学生的血肉。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
随着对核心素养的探索与思考,小学语文测试的命制也在发生转变。在提法上,以“积累与运用”取代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改变传统过于偏重记忆的检测,从“语言文字运用”角度考查学生对常用字词、成语、古诗文等语言材料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摒弃繁、细、难、偏的“碎片化”试题,以“板块”主题统整知识之间的联系,统整积累与运用之间的关系,统整语文和生活之间的桥梁。试卷削枝强干,考查本学段中最基础、最重要、最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的内容。
下面,我们从一些看似平易的试题中去体会命题者蕴含的思考—
【題1】 看图写字
【题2】 看拼音写字词
dà yàn
在高空排队飞翔。
bān mǎ
在草原奔跑。
luò tuo
在沙漠旅行。
mì fēng
在花丛传粉。
qīng tíng
在荷花上闻香。
【解析】
在低年级,识字、写字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每册教材要求掌握的数百个生字,如何帮助学生识记?是孤立识记、机械地抄写,还是捕捉生字背后隐形的联系、在新的语境中积累、运用?
上述两道试题让我们看到字、词积累的新思路,命题者立足全册教材,把需要掌握的生字重新梳理、归类……以新的形式、面貌出现。
题1考查的是一年级的字词,每一行内容都是有联系的整体:第一行是人身体的各部分名称(一个人 头发 牙齿 双手),在图片的提示下正确运用;第二行主谓短语(马儿能奔驰 池塘养鱼虾 田地种庄稼),把“驰 池 地”这几个形近字组成三个情境,考查运用,也帮助学生记忆;第三行用动宾短语(扔标枪 踢足球 学游泳 练竞走)展示一连串运动项目。
题2重点考查与动物相关的生字词,同时渗透简单句式训练。命题者以“(谁)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的句式,把5个短句合成一组“排比”的语境,展现动物各式各样的生活习性,生机盎然。
【题3】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和加点字或词语的意思最接近?
严厉
A 严明 B 庄严 C 严谨 D 严肃
【题4】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或成语填入画线处最恰当?
每到国庆节,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景区___________。
A 济济一堂 B 川流不息 C 人流如潮D 争先恐后
【题5】皮球掉进树洞里了,怎样才能把它拿出来呢?几个孩子一商量就有办法了。这真是“ ”。
A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B 言必信,行必果
C 人心齐,泰山移
D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
【解析】
题3~题5是2018年江苏省五年级学业质量监测“积累与运用”中的试题,考查视角和形式让我们对“语文积累”有新的认识。无论是词语、成语、还是格言警句的积累都不是机械记忆,而是在语言文字运用中考查对意思的理解,注重学生真实的积累和恰当运用的能力。
题3考查准确理解词语,没有要求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而是提供一组相关词语,让学生挑选与“严厉”在意义上最接近的词语。这组词语都有“严”字,但在词义上有细微差别,“严明”侧重制度、纪律公正、分明;“庄严”侧重于庄重;“严谨”侧重于言行严密谨慎;而“严厉”和“严肃”侧重于态度、状态让人感到敬畏。对词语意义微小差别的辨析不仅反映出学生词汇量的有效积累,还能体现学生对词语的感情色彩、用法等更全面的把握。
题4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提供的语境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所积累的成语的能力。四个选项中“济济一堂”和“争先恐后”的干扰性较低,学生大多在“川流不息”和“人流如潮”之间游移,这两个词语都表现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川流不息”除了指行人多,还含有车辆多像水流一样连接不断的意思。但提供的语言环境中有“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这两个信息,“车辆多”显然不合适这一规定情境。这道题的正确选项是C“人潮如流”。
题5是对经典语言积累的考查。要求学生不仅能积累格言警句,初步理解它们的意思并能在提供的任务语境中恰当运用。为了检测学生格言警句记忆、理解的准确性,精心挑选了与任务情境有关联的警句作为干扰项。四个选项中“言必信,行必果”讲的是信守承诺,干扰性比较低,其余三个选项都是与“合作”有关的警句,选择难度比较大。“人心齐,泰山移”和“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是强调团结力量大。而“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则侧重人多智慧广,联系题干中“几个孩子一商量就有办法了”具体语境,正符合要求,正确答案是A。
【题6】照样子,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 例:徐虎骑着自行车,带着工具箱,挨家挨户上门修理。
(1)孟郊_________着身上的衣服,______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2)泼水节那天,人们提着____,____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
(3)雨后,小妹妹_______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
(4)早上,我________着书包,________着歌,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2. 例: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朵朵花儿开放。
(1)荷叶像________,静静地在荷塘举着。
(2)只见风推着帆,帆带着船,像_______ ____一样飞快地前进。
(3)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__
________一样。
(4)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
【题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中写道:“水,成了村子里_______。”看到水,我们想到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水是美丽的。你看,“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_______。”
3.水也能显现英雄本色,“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
4. 在你的眼中,水还是_________,请你为“水”写一条公益广告语:______________。
【解析】
句式训练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儿童书面语言比较匮乏,教材典范语言正是滋养儿童言语世界的资源。题6和题7展示了非标准化测试情况下对句式的考查。题6“照样子,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是把出现在不同课文中的动宾短语、打比方的句式进行归类、重组,整合成一个新板块,帮助学生从课文中的典型短语积累到生活中的迁移运用。板块积累有利于学生在运用中体悟语言的表达范式,为低年级的写话巧妙铺垫。
题7以“水”为话题,整合课内外资源,让学生多层次触摸“水”文化。成语、古诗、现代诗歌、课文,在话题的引领下重新组合,学生从孤立的课文里走出来,从不同视角丰富“水”的内涵,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水”的珍贵,品味古诗中“水”的奇妙,领悟现代诗中“水”的寓意,最后表达对“水”的认识。
【题8】
看“门”上方的四字横批选择春联,将序号填入“门”中。
1. 勤劳门第春光好
2. 户外风光翠欲流
3. 阶前春色浓如许
4. 和睦人家喜事多
【解析】
考试时正值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张贴春联,应时应景,命题者设计“选择春联”这项很新鲜、也很有意思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既感受到过年的气氛,又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试题尝试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多数学生只要求能够根据门上横批将对联配对即可,少数学有余力的则鼓励他们区分出上、下联。
本题把春联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应用语文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它有力告诉我们:语文不是阳春白雪,而是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和困难的有力工具。
【命题启示】
一、削枝强干,突出积累能力
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测试,试卷设计体现整体、组合,融語言建构与运用、思维训练、审美熏陶、文化传承于“积累与运用”中,整份试卷结构简约、题型简明、题干的表述简明扼要,呈现出文脉贯通的干净、清爽。
试题设计克制,题目的形式也不复杂多变,虽然题量少,但每道题具有强大的张力,蕴含思维含量。命题者是用统整的视野整体观照《语文课程标准》具体目标,捕捉教材中语文资源和相应年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努力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个学习“板块”,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出温和的建议。
一直保持稳定测试框架的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积累与运用”也让我们更加明确: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主要指学生对常用字词、成语、古诗文等语言材料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试卷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重点设题及组卷,删减与语言文字运用无关的文字游戏、文学常识考查等内容。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以考促教,强化语文学习应少做题、多读书、多积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语用能力的大语文观。
二、注重整合,让积累序列化
科学研究证明,当知识以组块的方式被存储和使用时,更有利于灵活提取和运用。试卷命制要注重整合,由点及面,形成一个个板块,这个板块可以是字、词、词组、句子,甚至片段、篇章,都可以抓住内在的联系,形成更大的板块。
例如,中国的几千个汉字内部有着林林总总的连接方式,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可以按照造字结构、识字方法、词句类型、人文精神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整体的“组块”。从原先一个字的记忆,到块状的记忆,这样的整合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更便于学生理解性地记忆,又为学生写好一句话、一段话打基础。
立足全册教材,有一些语句、段落特别有表现力,蕴涵着汉语表达的规律,命题者可以从单篇走向多篇,从散点走整体,把同一类语言范式进行归类、重组,以崭新的板块出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模仿和迁移这些典范词句,帮助学生在运用中体悟语言的表达范式,达到“久熏幽兰人自香”的效果。
三、创设语境,在运用中积累
积累是重要的,但仅有积累不够,语文的生命源于运用,试卷内容要创设与学生年龄特征相似、熟悉的生活经验情境,在鲜活的语文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要学生填写的字都是他们熟悉、喜爱的事物;把原本孤零零、没有联系的字词放在一段饶有生活情境的画面中,再配上一幅生动、形象、活泼的话;动词的使用、比喻句使用、课本中学到的典范句式、古诗名句等运用到新的语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并不是一道道枯燥无味的试题,它既有趣又有用,学好语文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真实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回忆、筛选、恰当表达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记忆符号,它已内化成为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化为学生的血肉。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