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传奇(连载之二十四)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f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鲁的后代
  石鲁去世以后,他的小儿子石果讲了几句话。他说:“如今看到许多人发狂般地追名逐利,得名而丧格。爸爸不热名利,却身后千载传名……爸爸去了,他带走了多少灵感和才智的秘密,有谁知晓?我们多么可笑,活在人世间忙忙碌碌,追逐时髦,经营小聪明。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失去一位智者到底有多大的损失?”讲得真好!
  也只是在石鲁去世以后,我才开始接触到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酷似他父亲年青时的外貌。但他还缺少他父亲的气魄和言谈,当然,他还太年轻。经过时间转动的锤炼,他的气魄会大起来,他的谈锋会锐利起来。尽管这样,稍作几次交谈后,我便体察到他的思想成熟度,大大超过了他的年龄,他对事物的见解,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都显然高出同龄人一筹。这无疑是因为他特殊的家庭经历,家庭熏陶所形成。
  他走着他父亲的同一条路,也学画。
  门里出身对一个年轻人往往也是利弊各半。利者:条件好,接触多,吸收快;弊者:由于好条件往往产生无形的优越感,近而不知其贵。
  这两方面于石果影响都不算大,利之方面因为十年浩劫冲掉了,他不可能更多地进入他父亲创作的美妙环境,无好条件也谈不上多接触、快吸收;弊者也因利者消失而消失,他何来优越感之有?他的学画只能从熏陶影响转为自觉兴趣,从双方抵消的空白地带走了出来。
  我看到了他微少的几幅作品,那格调仍像他的父亲,即使他接触的教导未必有某些学生多,但生活在画家的家庭,无意中的“偏食”多见,必然给他带来巨大的影响。
  京剧艺术家袁世海曾对他的学生说:“要把我揉碎了变成你,而不要把你揉碎了变成我。”
  石鲁不一定讲过这样的话。但石鲁讲过:“走自己的路,……以己之所长,独创新风。”“画勿重复,纵有粗细高下之分,绝非新品。”
  石鲁讲过:“齐白石,吴昌硕,我们都可以超越,大胆地超越!”“对老前辈,一是要尊重,二是不迷信。”他希望学生和后代都能画出自己的风貌,而不要和他一样。
  我相信,石果会画出自己的风貌的,不过不是马上,这需要时间。
  他的文笔也很细腻、流畅,他完全可以绘画、文章“双管齐下”,那么,他就更像他的父亲了。
  石鲁的大儿子石强,听说也是一个搞美术的,主要侧重理论方面的研究,好长一段时间里,他给他的父亲做着类似“秘书”的工作。这肯定对他研究美术理论会获益不浅。我几次登门都未见到他,但却在墙上他父亲的遗像旁边看见一首他写给父亲的诗。俗话说“文如其人”,“诗言志”,那么也算是见到了他,对他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我顺便抄录了下来:
  清 明 怀 感
  爸爸……
  您走了,走得那样急,
  走了八个月,
  永远地走了……
  您留下了,
  留下了
  沉重的目光,
  凝视着我,
  关切着我,
  我的生活,我的事业,
  我的思想,我的言行。
  是告诫还是赞同?
  是鼓励还是批评?
  如果,
  我
  利用着您光荣的旗帜,
  却迷恋着人世的浮华,
  奴颜卑膝,不择手段地
  去追求可怜的虚荣。
  如果,
  我
  满口的道德文章,
  却利欲熏心,
  贪图享乐,放荡人生。
  如果,
  我
  是这样的人,
  难道不能
  自称:
  您的儿子,
  仅因为
  有着您的血统?
  不!
  您绝不会
  承认
  这样的“继承”,
  您绝不会
  容忍
  行尸走肉的品行。
  也绝不会
  给这样的子孙
  留下
  您的品德和才能。
  陵园
  清明
  洁白的大理石
  春天的花丛
  我和爸爸的目光在交流,
  我们的思想在共鸣。
  敬爱的爸爸,
  永恒地
  留在我们中间吧!
  以您伟大的品德
  支援我们,
  去排除那毒气的沾染,
  去战胜那卑俗的平庸。
  爸爸
  我将永远
  和您在一起,
  不仅是您的儿子,
  而是
  作为您的学生,
  真正的学生,
  永远的学生。
  和有志者一起,
  完成
  您的理想和征程。
  使您开创的艺术事业
  化为
  新时代的
  春风!
  从诗的角度讲,他这首诗写得可能不合规范,也不够精炼,但我仍觉得写得不错,情真意切,就像人们说石鲁唱歌一样,虽然唱得不算好,但很有感情。
  或者说,石强根本不是要写诗,他是在说话,是在向他逝去的父亲倾倒着心底最深处的话,这许多也只是开了个头而已……
  石鲁的女儿石丹,在石鲁追悼会上有一个发言,那是代表他全家的。
  她这样讲着她的父亲:
  您的英灵,向着宇宙的无限空间冉冉升起,鸟瞰这人类的大地,神舟的崇山峻岭,咆哮的黄河,广阔的高原。鸟瞰着您生前曾经生活和描绘过的一切地方……
  ……此时此刻,我们不是在这里诀别;我们不会永别;我们还要永远永远地交谈下去;我们将从您的身上永远汲取力量、信心、智慧和勇气。
  敬爱的父亲,您的慈爱恩育教导了我们,我们已经成长起来了,您后继有人,您尽可放心了……
  我永远忘不了她最后那两句话,在她向父亲的遗像三鞠躬后,回过身来对追悼会上的领导,她父亲的生前好友和全场的同志们说:
  “按父亲生前的习惯,他一定会吩咐我代表他向你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深深的感谢。”
  我每想及此,便泪眼模糊,忆起石丹那长长的一躬,忆起她说的“按父亲生前的习惯……”
  石鲁去了。他不仅留下了四个儿女,留下了美德,他还给人间留下了那么多的爱……
  石鲁的事业也不仅仅有他的儿女,还有无数的有志青年会把它延续下去。   尾声、天上人间
  一夜之间,古都长安少了一个人。
  俗话说: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是的,这确实是个颠覆不破的真理。不信你看,天又亮了,瞬间又黑了。地球若无其事地转着……无情的日月星辰,在平平静静的变换中,无时无刻给人间带来着生生死死,它是那样不可捉摸、不可抗拒。人的生命在它面前犹如一星浮尘,轻轻一嘘,就嘘掉了。掉进了那个百代圣哲也揣摩不透的黑暗世界,无影无踪,永远地消失了……
  尽管是这样的吧,石鲁的离去还是给无数人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使中国画坛特别是“长安画派”这块发祥地缺少了点什么。也许长安一时还顾不得考虑那些,然而,灵君归去楚山空,过不了多久,他死后所留下的空白就会被人意识过来。人们的悲哀不正说明石鲁对于中国美术界(自然也包括陕西)实在是太至关重要的么?
  大概宇宙看惯了人间的一切戏剧,才变得如此冷酷无情,但人类依旧按着人类的意愿安排着自己的事情。
  石鲁的追悼会在钟楼旁边的“陕西人民剧院”举行。
  唁电似雪片飞来长安,花圈如潮水涌进大厅。石鲁的生前故旧、战友、亲朋、学生从全国的各个角落纷沓而至,还有那无数未曾见过石鲁但敬仰他的为人,热爱他的艺术的干部、战士、工人、农民……
  按原来的计划已远远容纳不下这过多的哀悼之意。省委书记临时指示:“不拘形式,按大家的意愿要求。”多好的省委啊!一个有组织的自发的追悼会在催人泪下的哀乐声中开始了……自齐白石之后,还没有哪一个画家的逝世有这样隆重庄严的场面,有这样高的礼遇,牵动了这么多人的心……灵车开出的时候,倾巷倾街、交通也为之阻塞了。
  我目送灵车,没有跟随而去,这是因为留恋那难离的追悼大厅。厅堂前后如林的挽联挽幛,是石鲁的亲朋好友用书画特有的形式,寄托着他们的哀思,琳琅满目,写了那么多。
  生生死死啊!生是欢乐,却有痛苦;死是悲哀,却很宁静。
  默默林立的联幛,如泪低垂,无声胜似有声。
  这上面的文字原都不是为发表而用的,它只是要伴随石鲁的躯壳一同付之一炬,但看得出来,每一幅都千斟万酌,希望用少少的言词,表达那多多的深重的追怀之情。
  我抄录了微微几件,杯水见海也足以体察石鲁的品格、道德、艺术、影响,以一当万省却了我许多不准确的评价和笨拙的形容。
  苏一平、朱丹等三十人挽词:
  战友情怀,泪眼回望,最是延河饮马处;
  屈子风骨,身心尽献,争来岱岳放歌时。
  蔡若虹、黄胄挽词:
  魑魅忌才高,招来秦岭秋声,长安叶落;
  画图悲梦短,留得东方曙色,北国春回。
  李琦挽词:
  石师离去,忆延安手把手教,同志情深不禁泪下;
  巨子睡了,抚心脏依然炽热,搏击奋进永不止息。
  丁井文、钟涵、钱绍武挽词:
  石破天惊竟同一哭,山高水源不绝长歌。
  郭琦挽词:
  惯惹千夫之指,野怪乱黑,毁誉随他。论九则明,讵识长安画派,艺苑争夺添异彩。
  不是赤子之心,谐谑痴狂,高下在我。天胡不吊,永怀蜀道故人,黄垆谁与话平生。
  王子云、何正璜挽词:
  古城书画幸会,秋雨时节,一朝痛失巨匠;
  新纪琴剑和鸣,春光在望,九泉当慰平生。
  王家广挽词:
  当代奇才,今赴玉楼。召行诸公后,我来吊唁王老子。
  名标艺苑,兼擅鸟虫。书在绝笔前,君去相招阮步兵。
  方济众、何挺挽词:
  漫漫征途,越西秦天险,穿刀丛鬼域,满腔赤诚心向党;
  迢迢前路,寻马列真理,探艺道精微,一片丹忱为人民。
  茹桂挽词:
  画坛垂典范,清节流芳百载;
  艺海失明珠,遗作永耀千秋。
  令狐彪挽词:
  古长城外,到延河饮马,转战陕北,迎东方欲晓;
  醒花如梦,经黄河岸边,春到人间,看华岳松风。
  叶坚、闫玉英挽词:
  暴风雄鹰,华岳松风,洪流怒涛,傲雪梅影,嗟乎!
  识途老马,瘦土枯兰,白月华梦,秋雨荷田,噫兮!
  壮志未酬上九天!
  钟明善、付嘉义等四人挽词:
  不作风波与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
  高峡、舒岭挽词:
  石破天惊,丹青雨洒,野怪乱黑,奇才难铸任毁誉,长歌当哭缅恩师;
  鲁砚微凹,朱墨神飞,真善美新,风骨百炼凭口碑,高山仰止诒惠教。
  音协陕西分会挽词:
  抒马列之壮怀兮,染中华之春容;
  载恢弘之业绩兮,胜云霄于九重。
  西安音协挽词:
  献毕生于工农兮,尽赤子之忠贞;
  历人间之不平兮,发烈士之豪情。
  中央美院国画系挽词:
  菁菁兮艺木苑里一代宗师;
  落落乎革命关头真乃铁汉。
  中央美院附中挽词:
  积三闾忧伤,岂三秦独失椽笔;
  开九州风气,今九畹长滋幼兰。
  (全文完)(责编:魏佩)
其他文献
“乾元”二字在中国古代圣人所集成的《易经》这本解开宇宙人生密码宝典的书籍中被精辟归结为“开创”之意。其代表性八卦符号列“乾”(即天)为首,“释天象创生人与万物使之循环复始而息息不生”,语意简练却包含着大自然芸芸众生对上苍的崇拜等朴素哲理。  “乾元重宝”钱是我国唐代中期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所铸行以铜材为主的货币,制内方外圆,亦为“重宝”钱名的开端。初铸品钱径大多26~30毫米,重6~10克,以
期刊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收藏界》2010年第11期第84页,看到北京陈瑞海先生写的《“金国通宝”银质大钱赏析》文章。特别是看到这枚大钱的书法风格时,就觉得这枚大钱不真。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是研究古陶瓷的,不是研究古钱币的,由我来评点古钱币似乎越位过界。但我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粗知历代书法流变情况。本文就这枚“金国通宝”大钱的时代风格谈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行家指教。  “金国通宝”字
期刊
田黄—产于福建寿山的寿山石,是印章中的极品。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均被作为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故田黄石又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其身价无与伦比。从田黄石的属性看,凡经雕镌的艺术品,都可以当作文物看待,因为它不能复制,属没
期刊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翁仁,字静斋,一字静村,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善指头画,人物、花鸟、草虫、林木,均指挥如意。有《一路功名到白头图》,著笔枯劲,款署丁酉,系乾隆中叶人。”此外,《砚田斋笔记》《三洲画史》《半人琐记》《淮关小志》《续纂山阳县志》也有其擅指画,兼治印的记载。  翁仁是清乾隆中叶的画家,擅指头画。指头画,也称指画、指墨,是用手指代笔作画。据文献记载,指画最早起源于唐代。唐人张彦
期刊
近几年,大陆的拍卖市场每年交易额达到上千亿,齐白石、傅抱石、张大千等名家书画作品极为火爆。业内人士称,以齐白石作品为例,真正流入拍场的真迹,也就千件左右,其余九成以上都是赝品。  “名家作品怎么会越拍越多?”知名收藏鉴赏家刘文杰认为,齐白石作品根本不是有些伪专家所称的有四万余件,不需要懂字画鉴定,仅从数据分析就可以看出,有多少赝品横行市场。  赝品横行亟待整治  《经济参考报》报导,1956年版的
期刊
传统的中国书画,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印章使用规则和规律,画与印已经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印章成了传统书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印章作为篆刻艺术,有很多种类:  按其形状,可分为:方形、圆形、扁形、腰圆、半圆、椭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  按其篆刻方法,可分为:朱文(阳文)和白文(阴文)两种形式。朱文印章一般白多朱少,盖出来的印白底红字;白文印章一般朱多白少,盖出来的印红底白字。  按其
期刊
程门是浅绛瓷的祖师爷,得到一件程门的作品是玩浅绛瓷的藏友们梦寐以求的目标。随着近年来浅绛瓷热的升温,程门的作品价格不断地攀高:2011年4月28日的苏州东方15周年拍卖会上,程门父子合作的一对琮瓶,以84万元成交。同年10月份,在英国的宝龙拍卖会上,程门的山水瓷板以49万元人民币成交。程门作品是浅绛收藏圈顶级藏家们竞相追逐的对象,作为一般的收藏爱好者,要想获得一件程门的作品,可谓难上加难。  所以
期刊
2013年元旦,树群兄自河北携江栖梧梅花四方帽筒来汉,给我带来春天的信息。  树群兄走后,寒潮来袭,将此帽筒抱坐于电暖器前,赏玩抚摸,不舍得放手。许多匆匆往事奔来眼前,让人感慨……  初与江栖梧的梅花相逢,算来已近五年。  是一套四节食盒。缺一节,所余有三,有一节略有小磕。胎质厚实,其重坠手。所幸盖上有干支款,署有官厂的其中一节也还在(图1),主要的信息没有缺失。由此知道栖梧其人其梅及其御窑画师身
期刊
吴之(1900-1977年),初名士绥,字之,以字行,改名,号子。幼承家学,稍长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尝得吴昌硕、王一亭等名家指点,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为“白社”画会的创始人之一,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对中国画系的学科贡献极大。吴之工书法,善诗词,擅长写意花鸟画。其画深受吴昌硕一派画风影响,出入于青藤、八大、石涛、李诸家,融会贯通,别出新意;又直接师法自
期刊
“混水”是景德镇青花彩绘工艺的一门特殊技法。目前,笔者所见相关混水的释义都不够准确、简明、清晰。近些年来,论述古代青花瓷的文章,时有成化时期开始有混水的观点,且人云亦云,流传颇广。混水在景德镇青花史上是一项重大的革新工艺,廓清混水的含义,探讨其演变形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围绕这一问题,笔者从现代混水的工具形状、制造、操作、功效等方面观察分析,对比“混水”一词出现的前后时代青花彩绘特征,试作初步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