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q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公开课的思考,对文化经典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教学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文化经典;语文教学;有效性;公开课
  一、关于“语文教学内容”
  本节语文课我根据文言文教学和文化经典教学的特点,预定了“文字内容”“文化内涵”两项教学内容。
  1.文字内容
  主要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业水平和一中语文组的传统制定的。在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意义不只在于实词虚词的积累、语法现象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从课程标准上看,强调“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与文本展开对话……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因此,作为文化经典的文本,对于字、词、句的意思理解比较到位了,才有可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文本内容。
  本次课堂对于“文字内容”的检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抓住学生好为人师的心理和对课堂问答形式的熟悉,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请一位学生扮演孔子,然后六位学生扮演颜渊等学生,用现代汉语来问答。在翻译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论语》中意义和语法的准确理解,为文化经典文本的阅读理解打下好的基础。最后通过PPT将重点的词汇、句式做一个测试总结,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又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这一课堂教学内容的预设。
  2.文化内涵
  学生扫清词语障碍后,在理解儒家思想等方面还是存在比较多的困難的,如何做到会的不讲,有困惑的解答,没发现问题的引导学生思考,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应该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一直是一线教师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虽然很多学者教授也在致力于这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但尚不能细致到每个文本,而且对文本的核心内容也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有一个很好的定位:“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目的要求非常明确,因此,只有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将教什么的探究放在首要的位置,深入探讨语文学科的性质,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语文课堂该教的内容,才有可能达到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于有意无形中在人生的暗道上点一盏明灯,指引学生前行。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课,学生读起来有很多困惑,孔子学生问仁,孔子的回答可谓丰富多彩,有时甚至答非所问,可是这些放在一起似乎又有某些联系,最后笔者确定紧紧抓住“仁”这个核心的内涵,根据5则文本内容,通过6个问题,从“仁”的基本含义、自处和处世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感受,孔子之“仁”看似繁杂之下的统一。
  二、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教师的教学终点
  因为是文科班的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是相对比较浓厚的,课前预习的工作做得也相对到位。但是从语文能力上看,背诵记忆、机械接受的能力较好,质疑、反思的能力相对有限,虽能主动提问,但是问题质量有待提高。
  教师的教学终点,从这篇课文的教学来看重在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儒家学说中“仁”这一核心,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教学的最终目的来看,希望能打开一扇通向文化经典的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能独立前行,当然,这是一个愿景,光靠一节课无法做到,需要长期而不懈的努力。
  三、关于本课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本课在师生互动上是比较成功的,能够让相对沉闷的高中课堂变得活跃些,对于提升学生对语文科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有一定的帮助。当然,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这种教学的方式也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同时,为了课程教学的完整,在文本的具体分析中,6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的时候相对有限,对于部分学生恐怕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师的教学预设。
  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片段
  一、导入
  学习《论语》已经有段时间了,越接近经典文本本身,我们越能够看到一个走下神坛,真诚、坦率、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感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老师形象,正所谓“去圣乃得真孔子”。(《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三联书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课,课前大家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这课围绕“仁”展开。(PPT)
  二、教学过程
  “仁”在中国古代史中是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PPT)(范畴: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的反应)
  1.本课几个学生提问了:颜渊、仲弓、樊迟、子贡、曾子,子夏也参与了讨论。提问学生,通过《论语》中的“四科十哲”,让学生对本次在课文中提问的学生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PPT)
  2.默读课文,研究一下人物说话的口吻、语气、心理、神态,看学生怎么问、老师怎么答才合适。请一位学生扮演孔子,然后六位学生扮演颜渊等学生,用现代汉语来问答。
  3.在翻译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论语》中意义和语法的准确理解,为文化经典文本的阅读理解打下好的基础。(重点字词的解说(PPT))
  4.这课回答一个中心问题是“仁”,那么关于“仁”孔子做了哪些解答,看上去好像答案很复杂,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5.关于“仁”,在前五则中孔子做了哪些回答?(直接用文中的话表达)(PPT)
  6.具体分析文本的前五则,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重、难点)
  A.孔子对“仁”做了哪些方面的解读。
  B.对于不同学生问“仁”,孔子的解答为何不同。
  问题:(1)颜渊问“仁”,孔子为何回答“礼”,是否答非所问?(由此分析“仁”与“礼”的关系)
  (2)对于仲弓,孔子从哪个方面讲“仁”?(联系以往孔子对仲弓的评价)
  (3)对樊迟的回答很简单,但却阐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仁”的本质)
  (4)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5)孔子对“仁”从不同方面,根据不同对象做了很好的阐释,说了这么多,“仁”是不是很难做到呢?
  7.归纳总结什么是“仁”?(PPT)如何做到“仁”?(PPT)
  哪一句最能体现“仁”,推己及人的基本含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小结(PPT)。
  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忠或恕。从自处的角度看,孔子所说的“仁”意味着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来说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样说来,“仁”就是人对礼的自觉,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从处世的角度看,“仁”的根本含义是对他人的关怀,或者说“仁”的本质是爱人,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推己及人。“仁”不是一种具体的现象,而是一种境界。
  9.拓展。
  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在《论语》中也多处有关“仁”的论述。请同学们在课后找出《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其他论述,综合起来加深你对孔子所说的“仁”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张红,李群.对借文化经典促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思考[J].语文世界,2010(11).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编辑 马燕萍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教师是刚步入教学阵地的新兵,又是学校工作的中流砥柱。从某种意义上讲,新教师状况不但直接影响今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决定着未来教育事业的成败。但是,万事开头难。思想政治课新教师刚刚走上讲台总是有比较多的困惑,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能力、教研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教学思维的开阔度上、在教学资源的积累上、在教学经验上、驾驭课堂的能力等方面与中
说起课堂是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场所。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又能使每位学生都想跃跃欲试、彰显自我呢?  一、开放式导入,使人畅然  我在作文指导课《如何写好想象作文》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想走进同学们的想象空间畅游吗?想和同学比一比谁的想象力更丰富吗?当学生流露出质疑的眼神,带着好奇的心步入课堂之时,我首先展示了一位学生的想象画,让学生仔细欣赏这幅
摘 要: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唤醒学生尚未被开发的能力。创造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生物课堂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怎样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和提高能力呢?本文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并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创造;活力;新课程;课堂教学    学校教育,课堂是主战场、主阵地。生物教师应该重视组织
新课程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彰显活力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力,就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每一節课都是不可预设的,不可
摘 要:李吉林老师说:“作文指导的主要功夫就是在习作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构建动态、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问题、音乐、图像、游戏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习作,让学生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而“情动辞发”。  关键词:习作教学;创设意境;乐于表达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关键在于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
摘要:信息时代里,传统教学模式已暴露出很大的局限性,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语文教学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以《天上的街市》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探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语文课堂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天上的街市  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运用多媒体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热捧的方式。而评价一堂语文课,常会就幻灯片是否精美、幻灯片是否多样、字体和画
摘 要:新课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也应以此为出发点,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走向生成、走向开放,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预见到最有利于学生生成的内容,以此构建学习内容;其次要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并预见到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此确定学习形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往往出乎意料,因此,根据学情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就显得
摘 要:把课讲到学生的心里去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探讨了解决此问题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学生;课堂;主体性  把课讲到学生心里去,这样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讲到学生心里去,就是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就是要学生自觉地“我要学”,而不是被动地“要我学”;就是要学生学得高兴忘情,而不是要学生学得愁眉苦脸;就是要学生学会学牢,而不是学的时候会考的时候啥也不会
摘 要:一场轰轰烈烈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在全国开展了十余年的时间,涌现出了许多观念新、步伐快、做法独特的较为成功的典范,但在全国的绝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学校,特别是那些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农村边远学校,教育改革步履维艰。就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一些粗浅的做法。  关键词:教育改革;改革方略;基础教育  一、阻碍教育改革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教育资源匮乏  1.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摘 要:教学过程的真谛就是要促进学生接受知识,发展成长。然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求学过程却是艰难而曲折的。这就对一线教师提出了严肃的课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潜能,将苦涩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享受进步与成功的愉悦旅程。从初中语文给学生作业添加无声批语的角度作了点滴尝试,取得效果较为理想,愿与同仁分享。  关键词:作业;批语;激励  给学生作业写批语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