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素质等原因,使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新的形势。基于此,考虑从政策教育、就业观念指导、信息服务、强化大学生自主意识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是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就业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参加工作,从事经济或其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就业指导一方面是指高校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顺利实现就业所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指高校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学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其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新形势
(一)我国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
现实上看,我国高等教育仍没有能解决好类型、层次、科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人才市场结构之间的协调问题,高等学校纷纷趋向学术型,学生及其家长存在着强烈的“高学历、高学位”的追求情结,学术型人才培养过剩和创新能力不足、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足和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在实践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难、难指导就业的现象。
(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
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局面。
(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素质。
由于我国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然而,大学生们的精英情结并未完全淡化。一方面,大学生们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多大学生吃不起苦,在现实利益中更多地优先考虑物质生活条件,就业取向趋于“功利化”。另一方面,这一情结也造成了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人才的过剩,因为大家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把留在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作为自己职业方向的首选。
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都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一)更新就业指导观念。
首先,必须明确就业指导工作是以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工作。指导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工作的性质,端正服务观念,转变管理意识,切实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应是大学的最后一课。用人单位在录用时注重人才的质量而不单是文凭。要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其竞争力,仅靠毕业前的临时教育是不行的,而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所受到的培养和指导中。
最后,就业指导工作应具有完整性。大学生就业后,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完全终结,还需要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大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用以指导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正确定位,成功就业。
(三)就业信息服务。
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信息的取得。搜集信息、分析和预测信息,把准确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帮助他们确定求职方向和目标。学校应加大投资,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因特网上设立本校主页,介绍大学生情况,并鼓励学生设立自己的网页,进网择业。
(四)大学生自主意识。
高校就业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要教育大学生破除“等、靠、要”的旧的思想,使他们明白,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等、靠、要”是统招统分体制下的一种陈旧思想,是一种缺乏竞争与激励机制的传统体制,它使大学生养成了单纯依附国家、依赖社会、被动等待分配的不健康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竞争和机遇并存的就业环境,一些大学生不是激流勇进,而是思慕起过去的那种落后的体制。
四、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培养机制的滞后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素质等原因,使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新的形势。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大学生本人的事情,它关系着高校办学的质量与效益、关系着学校的兴衰和国家的稳定。因而,考虑从政策教育、就业观念指导、信息服务、强化大学生自主意识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是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国敬.大学生就业指导[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2]李华琼.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1):27.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就业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参加工作,从事经济或其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就业指导一方面是指高校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顺利实现就业所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指高校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学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其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新形势
(一)我国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
现实上看,我国高等教育仍没有能解决好类型、层次、科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人才市场结构之间的协调问题,高等学校纷纷趋向学术型,学生及其家长存在着强烈的“高学历、高学位”的追求情结,学术型人才培养过剩和创新能力不足、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足和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在实践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难、难指导就业的现象。
(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
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局面。
(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素质。
由于我国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然而,大学生们的精英情结并未完全淡化。一方面,大学生们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多大学生吃不起苦,在现实利益中更多地优先考虑物质生活条件,就业取向趋于“功利化”。另一方面,这一情结也造成了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人才的过剩,因为大家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把留在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作为自己职业方向的首选。
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都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一)更新就业指导观念。
首先,必须明确就业指导工作是以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工作。指导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工作的性质,端正服务观念,转变管理意识,切实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应是大学的最后一课。用人单位在录用时注重人才的质量而不单是文凭。要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其竞争力,仅靠毕业前的临时教育是不行的,而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所受到的培养和指导中。
最后,就业指导工作应具有完整性。大学生就业后,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完全终结,还需要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大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用以指导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正确定位,成功就业。
(三)就业信息服务。
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信息的取得。搜集信息、分析和预测信息,把准确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帮助他们确定求职方向和目标。学校应加大投资,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因特网上设立本校主页,介绍大学生情况,并鼓励学生设立自己的网页,进网择业。
(四)大学生自主意识。
高校就业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要教育大学生破除“等、靠、要”的旧的思想,使他们明白,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等、靠、要”是统招统分体制下的一种陈旧思想,是一种缺乏竞争与激励机制的传统体制,它使大学生养成了单纯依附国家、依赖社会、被动等待分配的不健康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竞争和机遇并存的就业环境,一些大学生不是激流勇进,而是思慕起过去的那种落后的体制。
四、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培养机制的滞后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素质等原因,使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新的形势。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大学生本人的事情,它关系着高校办学的质量与效益、关系着学校的兴衰和国家的稳定。因而,考虑从政策教育、就业观念指导、信息服务、强化大学生自主意识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是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国敬.大学生就业指导[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2]李华琼.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