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具有两个功能:一是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水平,是对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评估;二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选拔有学习潜能和特长的新生。因此,中考已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教师,如何让每位初三学生抓住总复习这个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认真研究中考命题趋向,探讨制定最佳复习策略是值得研讨的课题。
一、中考物理试题特点及命题趋向
1、中考物理试题特点
纵观全国各地及陕西省几年来的中考试题,都能按照教育部中考指导意见和要求,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特别加重了对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的考察,普遍强调了能力立意、重在发展、加强实验、联系实际,注意学法和学科之间的融合。创新、探究性试题是试卷亮点,知识覆盖面宽,分布均匀,重点、难点突出,把“考倒”学生变成“考活”学生,“上手容易,得高分难”,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考察的有机结合,区分度高。
考察全国各省市中考物理试卷,题型分布相对稳定,在注重双基考察、保持延续性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素质教育,稳中有变,减少了客观性试题,增加了主观性试题。
(2)加强了与实验有关内容的考察,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
(3)减少了试题总数,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4)开放性试题有所增加,考察学生创新能力。
(5)计算题从数量、分值都相应减少,对应增加到填空题中的观察、实验、分析知识考点上。
(6)试题延续了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特点。
(7)突出素质教育,引导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注意了对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动手、创新能力及学法的考察。
(8)注意导向作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紧贴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
(9)特别重视了物理学科特点。
(10)出现了与时俱进的信息能力考察题目和理化、语文、数学彼此渗透的题目,体现了小综合。
2、命题趋向
二十一世纪教育理念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命题已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基于这种思想,今年中考命题在保持相对延续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改革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大致呈以下趋势。
(1)巩固中创新。中考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第一次选拔性考试,参考人数多,涉及面广,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比高考更大,根据中考的两个功能,中考改革是巩固中创新,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题型的比例会有一定的调整。对物理学科而言,选择题考察的能力层次较低,填空题、作图题对考察的能力层次较高,实验题、计算题能考察不同层次的能力;根据题型功能分析,适当减少选择题的题量和分值,增加填空题和作图题以及实验题的题量和分值是改革的方向。选择题中综合不同知识点在同一题目中可以考察学生双基,这样的题型仍会出现;填空题中会加大实验、创新能力的渗透;计算题题量和分值会保持相对稳定。
②依据物理学科的主题内容是反映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飞跃点、观念上的突变点,故涉及这方面的传统题仍是命题的热点,但对题目有翻新,更新设问变化。
③针对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对物理学中联系实际知识以及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如观察与实验、实验数据列表分析法、图象法、解析法、控制变量法、等,效代换法等)仍需进行考察。
(2)创设新的情景,紧扣时代脉搏。命题多以生活、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面临的、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创设新的情景和问题是近年来中考试题的亮点。其主要触及点有:
①以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如环境污染、能源综合利用、人工降雨、水土保持等问题为载体来命题。
②以学生现实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的如(物理与食物、体育、医学、人体、生产工具等)问题为载体来命题。
③以社会实践和应用如物理与案件侦破、战争、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天文、考古、科技为载体来命题。
(3)以能力立意,加大对学生素质的考察。为了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国家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和造就21世纪一代新人——一批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新一轮课改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因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重视中考试题的导向作用,加大了中考命题的改革力度。
①试验设计题,开放性试题的分量将会更大。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开放性的试验设计题就是考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发散思维,考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这类试题对加强实验教学起了很好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强化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有力地制约了读“死书”、“死”读书的落后的教学方法。
②加大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去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知识积聚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③理科综合试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试题不仅体现在题型的综合、学科内部各部分的联系和综合,也体现在学科间交叉综合,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测试,已体现出将来与高考“3+综合”考试相适应的改革趋势。
④理论推导题和论述题也将继续被采用。表述能力、推理能力和论述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学习物理就要以“物”说“理”,以“理”服人。
(4)加重渗透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我们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还要德才兼备,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养成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合理制定中考总复习策略
在明辨中考目的、方向和命题趋势的同时,要使学生在中考中尽力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教师在总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夯实双基,以不变应万变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总复习的立足点。“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基本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最能体现素质倾向,最具可能成为综合能力的测试点。只有牢牢抓住双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守住科学阵地,使复习阵脚不乱。复习思路按物理知识体系进行不能打破,知识内容不能割裂,大纲强调的重点仍然是复习的重点,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从近年来中考试题知识分布统计,考察双基的内容占卷面70%以上,而学生在这里失分依旧是较多的。因此,应认真、扎实地抓住双基,在紧扣教学大纲、中考说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再织成“知识网”,万不能把总复习搞成知识的重复讲解。帮助学生用类比、归纳等方法分清每个物理量的含义,对容易产生混淆和误解的概念给予重视;帮助学生对每个定义、公式在初中物理中所处的地位、适用条件及范围进行梳理;对要求记忆的有关物理常数以及物理学家和他们的重大贡献以及教材中涉及的仪器、设备、工农业、交通运输、物理现象和与之相对应的物理知识点也不能忽视。
2、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能力的培养固然应立足于平时教学中,但在总复习时,教师应注意将理想化、模型化的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思考,并运用基础知识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探讨一些与已学过的物理知识相关的社会、科技热点问题仍可弥补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历年来中考试题中应用性试题仍是总复习的重要资源,同时教师应会捕捉近年来与物理学相关的新闻信息。但切记不能搞题海战术,乱发、乱印资料,对这一类题目应精选、精练,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基础进行综合分析,抓住问题焦点对应物理知识点入座的方法即可达到目的。
3、注重物理学科内及相关学科间的结合、渗透,培养综合能力
综合知识与能力是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然和必需,自然界原本就是一个整体,物理学的发展本身就与生物、化学、数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以教材为基础,挖掘与其它学科的切入点、联系点,渗透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在“知识上相互迁移,方法上相互借鉴”,例如化学变化引起物理变化、仿生,用数学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解决物理问题,古词,歌曲、通讯报道中的物理知识等,都必须全面综合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
4、加强实验,倡导探索。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切物理成果都源自于实验,没有哪一位物理学家不是实验家。学习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尽管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基本要素是相同的:问题的提出,依据已掌握的知识原理大胆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和数据收集、分析、论证、修正或肯定设想,用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等方法解决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用图象法描述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过去试卷也考实验,但多以考察学生做过的实验为主,难以考察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近年来中考命题向考察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测量、记录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推理结论方向变化。
5、搞好专题复习,提高应变能力
复习课决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人的认识规律是螺旋式上升的——对于一个新事物、新规律不可能一节课就能掌握,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复习课是更高层次上的新授课,帮助学生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单向走向综合,从知识的记忆、理解走向能力的运用,所以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成败。一节好的复习课,学生会有“站在山上望平川”的感受。综合例题要精选、精讲,课后的作业也一定要精选,切忌题海战术,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使之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创造性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总复习中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立足双基,注重学科特点,联系社会实践,培养能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作者单位:725000陕西省安康市第二中学)
一、中考物理试题特点及命题趋向
1、中考物理试题特点
纵观全国各地及陕西省几年来的中考试题,都能按照教育部中考指导意见和要求,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特别加重了对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的考察,普遍强调了能力立意、重在发展、加强实验、联系实际,注意学法和学科之间的融合。创新、探究性试题是试卷亮点,知识覆盖面宽,分布均匀,重点、难点突出,把“考倒”学生变成“考活”学生,“上手容易,得高分难”,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考察的有机结合,区分度高。
考察全国各省市中考物理试卷,题型分布相对稳定,在注重双基考察、保持延续性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素质教育,稳中有变,减少了客观性试题,增加了主观性试题。
(2)加强了与实验有关内容的考察,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
(3)减少了试题总数,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4)开放性试题有所增加,考察学生创新能力。
(5)计算题从数量、分值都相应减少,对应增加到填空题中的观察、实验、分析知识考点上。
(6)试题延续了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特点。
(7)突出素质教育,引导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注意了对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动手、创新能力及学法的考察。
(8)注意导向作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紧贴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
(9)特别重视了物理学科特点。
(10)出现了与时俱进的信息能力考察题目和理化、语文、数学彼此渗透的题目,体现了小综合。
2、命题趋向
二十一世纪教育理念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命题已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基于这种思想,今年中考命题在保持相对延续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改革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大致呈以下趋势。
(1)巩固中创新。中考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第一次选拔性考试,参考人数多,涉及面广,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比高考更大,根据中考的两个功能,中考改革是巩固中创新,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题型的比例会有一定的调整。对物理学科而言,选择题考察的能力层次较低,填空题、作图题对考察的能力层次较高,实验题、计算题能考察不同层次的能力;根据题型功能分析,适当减少选择题的题量和分值,增加填空题和作图题以及实验题的题量和分值是改革的方向。选择题中综合不同知识点在同一题目中可以考察学生双基,这样的题型仍会出现;填空题中会加大实验、创新能力的渗透;计算题题量和分值会保持相对稳定。
②依据物理学科的主题内容是反映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飞跃点、观念上的突变点,故涉及这方面的传统题仍是命题的热点,但对题目有翻新,更新设问变化。
③针对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对物理学中联系实际知识以及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如观察与实验、实验数据列表分析法、图象法、解析法、控制变量法、等,效代换法等)仍需进行考察。
(2)创设新的情景,紧扣时代脉搏。命题多以生活、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面临的、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创设新的情景和问题是近年来中考试题的亮点。其主要触及点有:
①以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如环境污染、能源综合利用、人工降雨、水土保持等问题为载体来命题。
②以学生现实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的如(物理与食物、体育、医学、人体、生产工具等)问题为载体来命题。
③以社会实践和应用如物理与案件侦破、战争、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天文、考古、科技为载体来命题。
(3)以能力立意,加大对学生素质的考察。为了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国家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和造就21世纪一代新人——一批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新一轮课改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因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重视中考试题的导向作用,加大了中考命题的改革力度。
①试验设计题,开放性试题的分量将会更大。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开放性的试验设计题就是考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发散思维,考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这类试题对加强实验教学起了很好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强化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有力地制约了读“死书”、“死”读书的落后的教学方法。
②加大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去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知识积聚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③理科综合试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试题不仅体现在题型的综合、学科内部各部分的联系和综合,也体现在学科间交叉综合,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测试,已体现出将来与高考“3+综合”考试相适应的改革趋势。
④理论推导题和论述题也将继续被采用。表述能力、推理能力和论述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学习物理就要以“物”说“理”,以“理”服人。
(4)加重渗透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我们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还要德才兼备,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养成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合理制定中考总复习策略
在明辨中考目的、方向和命题趋势的同时,要使学生在中考中尽力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教师在总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夯实双基,以不变应万变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总复习的立足点。“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基本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最能体现素质倾向,最具可能成为综合能力的测试点。只有牢牢抓住双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守住科学阵地,使复习阵脚不乱。复习思路按物理知识体系进行不能打破,知识内容不能割裂,大纲强调的重点仍然是复习的重点,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从近年来中考试题知识分布统计,考察双基的内容占卷面70%以上,而学生在这里失分依旧是较多的。因此,应认真、扎实地抓住双基,在紧扣教学大纲、中考说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再织成“知识网”,万不能把总复习搞成知识的重复讲解。帮助学生用类比、归纳等方法分清每个物理量的含义,对容易产生混淆和误解的概念给予重视;帮助学生对每个定义、公式在初中物理中所处的地位、适用条件及范围进行梳理;对要求记忆的有关物理常数以及物理学家和他们的重大贡献以及教材中涉及的仪器、设备、工农业、交通运输、物理现象和与之相对应的物理知识点也不能忽视。
2、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能力的培养固然应立足于平时教学中,但在总复习时,教师应注意将理想化、模型化的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思考,并运用基础知识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探讨一些与已学过的物理知识相关的社会、科技热点问题仍可弥补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历年来中考试题中应用性试题仍是总复习的重要资源,同时教师应会捕捉近年来与物理学相关的新闻信息。但切记不能搞题海战术,乱发、乱印资料,对这一类题目应精选、精练,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基础进行综合分析,抓住问题焦点对应物理知识点入座的方法即可达到目的。
3、注重物理学科内及相关学科间的结合、渗透,培养综合能力
综合知识与能力是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然和必需,自然界原本就是一个整体,物理学的发展本身就与生物、化学、数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以教材为基础,挖掘与其它学科的切入点、联系点,渗透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在“知识上相互迁移,方法上相互借鉴”,例如化学变化引起物理变化、仿生,用数学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解决物理问题,古词,歌曲、通讯报道中的物理知识等,都必须全面综合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
4、加强实验,倡导探索。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切物理成果都源自于实验,没有哪一位物理学家不是实验家。学习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尽管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基本要素是相同的:问题的提出,依据已掌握的知识原理大胆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和数据收集、分析、论证、修正或肯定设想,用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等方法解决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用图象法描述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过去试卷也考实验,但多以考察学生做过的实验为主,难以考察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近年来中考命题向考察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测量、记录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推理结论方向变化。
5、搞好专题复习,提高应变能力
复习课决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人的认识规律是螺旋式上升的——对于一个新事物、新规律不可能一节课就能掌握,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复习课是更高层次上的新授课,帮助学生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单向走向综合,从知识的记忆、理解走向能力的运用,所以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成败。一节好的复习课,学生会有“站在山上望平川”的感受。综合例题要精选、精讲,课后的作业也一定要精选,切忌题海战术,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使之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创造性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总复习中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立足双基,注重学科特点,联系社会实践,培养能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作者单位:725000陕西省安康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