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品德课社会化、生活化,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老师,我们必须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把课堂和生活连接起来。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源于生活,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和生活密切相关,小学生处在一种对生活还充满各种新鲜感的阶段,因此,要想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就必须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课堂知识,如此一来,才能真正的学好这门课程。
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活化;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42-01
品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句话说:要想成大事,必须先做人。的确,成大事者先成人,只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合格的人,才能有资格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去干成一番事业,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是其人格塑造最关键的阶段,教师一定要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人格作最深刻的塑造。思想品德课就是教师教育学生做人最主要的辅助工具。我们不能每天就在学生耳边强调让他如何如何做人,这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学生理解不了,也不愿意去理解,所以,教师必须借助这一门课程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从课本上实实在在的例子中了解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然后形成自己完善的品德体系。这在小学阶段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笔。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始终定位于生活,绝对不能离开生活趣谈理论,这样的教学方法对还只是刚刚懂事的小学生来说是根本没有用的,他们不懂,也不愿意去懂。教师只有始终将重点放在生活中,孩子才容易理解,也愿意去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品德对于这个人的人生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品德可以让这个人结交到很多良师益友,可以让这个人的人生一帆风顺,可以让这个人得到大家的认可,更可以让这个人在众人中取得威信。因为品德对于一个人如此的重要,所以,作为品德教师,我们更有义务去在孩子品德塑造的最关键时期去好好教育孩子,让这些孩子从小树立争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以此来推动人生的进步。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二、从生活中选取素材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我们做教师的就要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情境;把一些身边小事拍成录像;一把知识点做成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在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比如在《平安回家》这课中,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进一步认识到车祸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道路交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还可以拍摄一些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让学生从中找出不对的地方,课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找到了错误所在。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明白对的该怎么做,老师再进行概括、提炼,并播放正确回家行走的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经验。
我想,这几个镜头,将会在这个班级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会极力避免这种危险的发生。
三、生活化的课堂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四、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的目的都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终究也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品德教学的目的也是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品德,所以,做到从课堂到生活的迁移才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掌握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考出了好成绩,但没有做到从课堂向生活的迁移,学生在生活中仍然是一个没优秀有品质的人,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就是失败的。所以,一定要教会学生把课堂上掌握得好品德应用到生活中,树立自己的优秀品质,做一个完美的人。
总之,围绕小学品德课社会化、生活化这一理念,我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让小学品德课回归社会、回归生活。
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活化;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42-01
品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句话说:要想成大事,必须先做人。的确,成大事者先成人,只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合格的人,才能有资格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去干成一番事业,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是其人格塑造最关键的阶段,教师一定要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人格作最深刻的塑造。思想品德课就是教师教育学生做人最主要的辅助工具。我们不能每天就在学生耳边强调让他如何如何做人,这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学生理解不了,也不愿意去理解,所以,教师必须借助这一门课程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从课本上实实在在的例子中了解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然后形成自己完善的品德体系。这在小学阶段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笔。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始终定位于生活,绝对不能离开生活趣谈理论,这样的教学方法对还只是刚刚懂事的小学生来说是根本没有用的,他们不懂,也不愿意去懂。教师只有始终将重点放在生活中,孩子才容易理解,也愿意去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品德对于这个人的人生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品德可以让这个人结交到很多良师益友,可以让这个人的人生一帆风顺,可以让这个人得到大家的认可,更可以让这个人在众人中取得威信。因为品德对于一个人如此的重要,所以,作为品德教师,我们更有义务去在孩子品德塑造的最关键时期去好好教育孩子,让这些孩子从小树立争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以此来推动人生的进步。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二、从生活中选取素材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我们做教师的就要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情境;把一些身边小事拍成录像;一把知识点做成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在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比如在《平安回家》这课中,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进一步认识到车祸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道路交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还可以拍摄一些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让学生从中找出不对的地方,课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找到了错误所在。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明白对的该怎么做,老师再进行概括、提炼,并播放正确回家行走的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经验。
我想,这几个镜头,将会在这个班级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会极力避免这种危险的发生。
三、生活化的课堂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四、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的目的都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终究也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品德教学的目的也是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品德,所以,做到从课堂到生活的迁移才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掌握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考出了好成绩,但没有做到从课堂向生活的迁移,学生在生活中仍然是一个没优秀有品质的人,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就是失败的。所以,一定要教会学生把课堂上掌握得好品德应用到生活中,树立自己的优秀品质,做一个完美的人。
总之,围绕小学品德课社会化、生活化这一理念,我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让小学品德课回归社会、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