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师要做到: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形成概念,充分发挥直观演示的作用;通过知识的系统化巩固概念。教师必须适时地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使知识结构系统化和结构化。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引入 形成 巩固
小学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又是数学教材结构与小学生数学认识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因素。因此,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正确地掌握了基本概念,就等于抓住了知识网络结构中的纲,就可以纲举目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既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又要使学生有意义地获取基本概念。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从四、五年级起,概念的抽象程度逐步增加,要使四、五年级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对具体的材料和经验性的知识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测量、新旧知识相联系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使学生快捷深入地理解概念。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做到: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学生的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小学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小学生从掰手指到简单地运用计算机,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打好概念基础,教师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在学习比较数值大小时,“2”和“3”的大小,可以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选择3个苹果时,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3”,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还可利用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比较熟悉的一些知识,概括出新的概念。例如在引入平行四边形概念时,先出示两组不同长度的四根小木棒,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后,再把这四根小棒钉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然后教师又进行演示,把它向其中一头拉斜,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的形状,引导学生说说这时的长方形变形后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可以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这样就在小学生思维中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二、通过直观演示形成概念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因此,要充分发挥直观演示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演示,以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等直观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明晰的概念。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才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这样,既能顺应学生学习心理,又能使学生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愉快地获得真正的理解。例如小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通过观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将米尺与铅笔、身高、课桌面的长度进行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内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又如教学圆锥体积时,可先用纸做三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接着再让学生思考,找出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动用已学过的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给学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直观演示和讲解,既复习了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计算圆锥体体积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通过知识的系统化巩固概念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自成体系,尽管分散在不同章节中,但它们总是一环扣紧一环的,紧密相连的,形成了知识的链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地通过比较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到一个段落之后,如一个章节一个单元或是一本书,教师必须适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使知识结构系统化和结构化,再经过适当练习,调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构建新认知结构。要向学生揭示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学习了质数、质因数、互质数三个概念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区别和梳理找出其中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让学生在知识链条中理解和记忆概念,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又如学习了“约数和倍数”一章,“整除—约数—倍数—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就是个知识链条。要让学生巩固这些概念,就应该使学生对这个链条有整体的认识。
总之,对于小学基本概念的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智力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引入 形成 巩固
小学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又是数学教材结构与小学生数学认识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因素。因此,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正确地掌握了基本概念,就等于抓住了知识网络结构中的纲,就可以纲举目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既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又要使学生有意义地获取基本概念。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从四、五年级起,概念的抽象程度逐步增加,要使四、五年级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对具体的材料和经验性的知识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测量、新旧知识相联系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使学生快捷深入地理解概念。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做到: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学生的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小学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小学生从掰手指到简单地运用计算机,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打好概念基础,教师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在学习比较数值大小时,“2”和“3”的大小,可以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选择3个苹果时,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3”,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还可利用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比较熟悉的一些知识,概括出新的概念。例如在引入平行四边形概念时,先出示两组不同长度的四根小木棒,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后,再把这四根小棒钉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然后教师又进行演示,把它向其中一头拉斜,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的形状,引导学生说说这时的长方形变形后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可以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这样就在小学生思维中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二、通过直观演示形成概念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因此,要充分发挥直观演示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演示,以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等直观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明晰的概念。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才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这样,既能顺应学生学习心理,又能使学生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愉快地获得真正的理解。例如小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通过观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将米尺与铅笔、身高、课桌面的长度进行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内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又如教学圆锥体积时,可先用纸做三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接着再让学生思考,找出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动用已学过的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给学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直观演示和讲解,既复习了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计算圆锥体体积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通过知识的系统化巩固概念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自成体系,尽管分散在不同章节中,但它们总是一环扣紧一环的,紧密相连的,形成了知识的链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地通过比较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到一个段落之后,如一个章节一个单元或是一本书,教师必须适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使知识结构系统化和结构化,再经过适当练习,调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构建新认知结构。要向学生揭示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学习了质数、质因数、互质数三个概念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区别和梳理找出其中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让学生在知识链条中理解和记忆概念,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又如学习了“约数和倍数”一章,“整除—约数—倍数—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就是个知识链条。要让学生巩固这些概念,就应该使学生对这个链条有整体的认识。
总之,对于小学基本概念的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智力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