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特色 特色化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wh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从国家以及我省出台的今后十年的发展规划来看,普通高中在经过20年左右的数量化和规模化发展之后,已历史性地全面进入集约化、质量化的发展轨道,而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不能再是呆板的千篇一律、同质化的发展,应该是生动的富有个性、各具特色的竞争。“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工程”的实施,为江苏普通高中创造了“二次发展”的转型期和机遇期,尤其为那些历史相对短暂、基础相对薄弱的新兴学校重新定位、实施错位发展并实现有效超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机会。可以预见,在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特色建设”将会成为我省普通高中发展的“主旋律”。
  如果撇开宏观政策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因素,仅从“普通高中在学校特色建设和发展中的作为”这一微观层面来分析,我们认为,需要思考和经营“五个过程”,概括起来十六个字:“端正观点、科学定位、立体拔高、及时迁移、品牌外显”。笔者拟以所在学校十年来特色品牌建设的实践为例,为此注脚。
  一、端正观点
  端正观点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为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前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有人说,当下素质教育最大的阻力可能发生在普通高中,其主要原因在于高中与万众瞩目的高考直接“接轨”,一些所谓的“主流人群”将成功的高中教育单纯地与高考升学率挂钩,把高中的教育质量等同于高考的质量,把教育的价值等同于高考多出成绩、多培养名牌大学生。这就是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所坚持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这也是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发展过程中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的主因。高中的学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中学校同样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学校,必然导致千篇一律、千校一面,从很大程度上已经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多元化培养。因此,追求特色建设和发展的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首先必须认可并坚守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培养目标从单纯培养社会精英转变为培养各行业的建设者。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才能理直气壮、聚精会神地谈特色、创特色和发展特色。从我省刚刚公布的首批31家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学校的申报创建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特色建设与学校的高考业绩、教育质量以及社会地位不但不相矛盾,而且能够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年轻的省四星级普通高中,通过立足于现实的校情和生情,研究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了“为成功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错位发展,特色竞争,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战略,把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的可造之材和为当地培养高素质的好市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为生—为人—为才”各有侧重的阶段性目标培养,张弛有度,内外兼修,架设多元化发展的立交桥,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尽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教育资源均相对弱势,但经过十年的不断摸索,在特色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一些富有成效的尝试,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快速提升。
  二、科学定位
  科学定位就是本着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原则,寻找突破口,挖掘增长点,为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发展培植支撑点。
  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沒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两所完全一样的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背景、地域特点、历史文化和传统优势,有的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名牌老校,有的是刚刚成立或转型的年轻新校,有的是硬件实力雄厚的城区强校,也有的是以学风朴实见长的乡村学校……几乎每一个学校的发展起点、发展资源都不可能相同,这些就为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所以“科学定位”是打造学校特色的关键,只有定位准确了,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风附会。
  笔者所在的高中前身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中等师范学校,她留下了艺术教育和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优质师资,他(她)们中有省美术家或音乐家协会会员,有市级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有获得硕士学位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这是当时市内甚至省内其他同类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地方,我们敏锐地发现了这一与众不同的特点并把它聚集和凸显出来,率先创办了“艺术实验班”,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以满足当今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对艺术修养和健康心理的需求。经过精心地呵护培育,这两个当初并不起眼的特点稳步成长、不断壮大并形成优势,今天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本区域内被充分认可的学校办学特色。
  三、立体拔高
  立体拔高就是将办学特色不断坚持、提炼和放大,不仅要反映在知识层面上,更应上升到人格层面,服务于培养人的素质这一核心目标。
  社会上往往有一种把办学特色简单化与功利化的倾向,例如在某项工作上做得稍好一些就被冠之以特色,诸如将艺术、体育、外语等特长生培养等同于学校特色。其实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量的积累和质的优化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扬弃与厚积薄发的过程,要能折射教育思想,体现办学理念。比如,有不少学校期望打造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那就应该认识到通过艺术教育不仅仅是让部分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掌握并提升艺术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能达到通过渗透美育,营造校园的艺术氛围,提高全体师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素养和情操,并以此发散到学生的为学、为事、为人过程中去。笔者所在学校的艺术教育经过十年的积淀和发展,在当初率先开设“艺术实验班”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摄影社等众多学生艺术社团,后又组建了市内首家学生艺术团,每年定期开展全员化参与的文化艺术节活动,在进行专业性的艺术特长培养的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艺术普及教育,形成了“美的唤醒 美的体验 美的使者”的艺术教育模式,先后有500多名普通学生由于不断浓厚的艺术志趣而加入艺术专业培养的队伍,最终顺利进入艺术殿堂深造。一串串闪光的成绩使学校获得“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的荣誉。
  四、及时迁移
  及时迁移就是发挥办学特色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利用业已形成的亮点和长项去拉动德育、智育等方面的短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共同发展。
  其实,打造特色并非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是通过特色建设的这些手段和途径使校本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及人文性的校园生态环境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从而使学生学习得更有效、生活得更自信、成长得更健康。由此可见,特色有必要打破“本我”的局限而实现“超我”的转身和迁移,必须以自身的亮点带来更广阔地区的光明。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德育常规管理上追求精、细、实,主要通过细致规范的常规管理、典型性的道理教育、温馨化的心灵沟通、震撼性的主题活动来激发学生在兴趣、习惯、动力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进而推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等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展现和发挥。同时,又从德育领域渗透到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服务保障等其他领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逐步形成了全校性、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特色。可见,办学特色的建设不是简单地为学校增加一个招牌,其根本目的是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为师生的发展搭建宽广平台,为学校的发展开辟新的渠道。
  五、品牌外显
  品牌外显就是通过进一步积淀和稳定发展,从“特色”走向“特色化”,成为具有一定表现载体和社会反响的学校品牌。首先,在校园建筑规划和景点布置上将特色具体物化,使人感受到独特的环境和氛围;其次,在行为上要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使人领略到师生群体相应的人文修养和情操;第三,在思想上要推动师生形成独特的人生追求,做一个健康的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同时,在外部影响上能产生较强的同类示范性和社会认同感。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建造了“乐正楼”(取自孔子语“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设有画室、琴房、舞蹈厅、演艺厅等专用场所,师生的艺术作品、重大艺术竞赛获奖的图片在教学区、办公区和宣传橱窗展示,定期收藏的师生优秀作品还作为学校的礼品馈赠来宾……走进校园便能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为了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我校开辟了“心乐园”专用场所,沙盘游戏室、轻松驿站、团体辅导室、心灵访谈室,为师生提供专业性的外部条件;同时“心灵阳光工作坊”教师志愿队、“同伴咨询员”学生小分队、“亲子互助”家长小组三支普及型的骨干队伍经常在此开展活动,市电视台“心灵相约”外景地也设在这里……加上假山、水榭、绿茵的雅致环境,让人倍感温馨宁静。如今,品牌化的艺术教育、普及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细化的学校管理让这里的老师和学生能时时展现出阳光的心态、高雅的艺术修养和精致规范的行事原则,这些相对特质化的群体面貌和风格赢得了良好的外部评价,成为市民热议的对象和兄弟学校研究借鉴的典范。在正面舆情的支持下,学校的特色品牌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并能走出校门,辐射周边,社会美誉度不断增强。
  有特色才会出众,特色鲜明才能有竞争力。学校的发展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有方向、显个性,才会有魅力、展活力,才会把握主动、率先发展、形成优势、铸就品牌,才能由“特”而“优”,由“优”到“强”。因此,特色建设和发展是普通高中兴校、立校和强校的必由之路和应有作为。
  (殷敦新,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212003)
其他文献
摘要:张謇20世纪初的职业教育成功实践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笔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弘扬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积极吸收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坚持开放办学,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工作,较好地推动了学院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摘要:好的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原点:这就是“人”。教育要基于人、依赖人、为了人。好的学校要努力构建一个由好的课程、好的课堂、好的教师、好的环境融合起来的好的生态。解密生命成长的密码,构建符合生命成长的生态校园,应当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学校管理;生态校园;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11-05  学校是整个社会生态系
摘要:语文集体备课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从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准确、教学策略能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些方面入手进行集中研讨;要以备课组为单位,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集体备课为形式,以对话为工具,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和健康的“集体备课文化”。  关键词:集体备课;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集体备课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0-0046-04  关于语
“面积”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正式从数学角度接触,虽然也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听到过,但对“面积”的真正含义是不能全面理解的。因此,教学时一定要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知材料,充分地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完成概念形成的每一个步骤,使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避免使学生产生对概念的片面、孤立甚至错误的理解。  一、激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当今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与创新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和难点。常州市審时度势,强力推出重大举措,率先在全国实施中高职衔接的“3 4”培养模式,实现了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3 4”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质量保障,需不断实践、反思。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3 4”;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保障  
摘要:推进指向教学均衡的内涵式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如皋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依托践行科学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创新、教学评价改革、学校特色建设等系列举措,如皋区域教学均衡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教学均衡;区域教育;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5-0014-04  伴随着如皋经济社会的持续跨越腾飞,如皋教育正由全面教育现
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解读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对此,语文教师大抵没有什么异议。但是解读文本须围绕哪些内容展开,每项内容应达到哪些要求——对此,很多语文教师其实从未很好地思考过,一直是跟着潮流走,处于不停的摇摆之中:课改前工具性强调过火时,我们就拼命咬文嚼字,解读文本变为纯粹的讲解语文知识和分析语言技巧;课改中人文性呼声高涨时,我们就强调多元开放,把解读文本变为语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素更加优化,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努力调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下面以《莫高窟》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音乐渲染,抒情导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习是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
摘要:人的教育是极其复杂和艰难的实践,为在教育中逐步赢得更多自由,教师专业素养应该追求高位发展境界:一要着眼唤醒高位发展的内在研修需求,二要着意提升高位发展的个体研修品位,三要着力推进高位发展的校本研修实践。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研修需求;研修品位;研修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3-0026-05  人是大自然的早产儿,是尚未完成的
有几件事,记录了我对教学论学科的不同的认识,它们帮助我静下心来,读董洪亮的《教学解释》这本书,并且在读过之后,说几句对它的看法。  因为《教学解释》这本书,是用一个教学事件导引的,那是苏北农村小学里一个普通教师的教学处境。他试图解释这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解释,寻求这位普通教师的普通教学行为的理由,寻求他的理由与他的意义之间的联系,以此来理解教学世界。  我记起我遭遇的一件事,那是在三十年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