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思维”视界下的文本解读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davi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解读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对此,语文教师大抵没有什么异议。但是解读文本须围绕哪些内容展开,每项内容应达到哪些要求——对此,很多语文教师其实从未很好地思考过,一直是跟着潮流走,处于不停的摇摆之中:课改前工具性强调过火时,我们就拼命咬文嚼字,解读文本变为纯粹的讲解语文知识和分析语言技巧;课改中人文性呼声高涨时,我们就强调多元开放,把解读文本变为语言内涵的过度挖掘和文字思想的随意生发。诸如此类的阅读教学,都意味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缺失自我,缺乏主见,诚如王尚文先生所批评的患上了“丧魂失魄症”。
  那么,“文本解读”究竟应该解读什么?怎样解读?笔者以为,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理论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窗。意象思维,是借助某种具体的形象来把握某种抽象的意义的思维活动,它有符号意象思维、玄想意象思维和审美意象思维三种类型,以言、象、意作为支撑概念,架构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意象思维论者认为:因“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故“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因“言生于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观照审美意象思维,这些论述恰好跟文学创作及文学欣赏两种心理过程相吻合。阅读,虽然不能与文学欣赏完全相提并论,但从其文本解读的心理机制看,两者应该是相通的,都应该经历“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这样的心理活动过程。
  以意象思维的“目光”审视阅读与阅读教学,笔者觉得文本解读心理过程及相应的导读过程大致有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一、知“言”——破译文字环节
  文本,是言语的书面符号;但是,人感知和理解言语,是建立在言语的声音表象基础上的。因此,从理论上说,以字符呈现的言语文本对读者来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言语,读者“目睹”文本时还须在大脑中进行“口诵”转换为规则有序的声符材料,方能逾越抽象符号的屏障,真正进入触及言语内容的解读过程。曾记得古代孩童读书吗?面对完全陌生完全不解的文本,师长既不创设情境,也不作出解说,只是令其反复吟诵,几近能够脱口背诵时,才引经据典,说文解字,阐释其种种意义。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了帮助孩童将字符言语转换为声符言语以便正确解读文本的缘故。由此可见,多读熟诵是解读文本的首要环节,有了这个环节,才能顺利实现文本字码向声码的转换,形成完整的言语表象。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笔者的理解是:课文依次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等四个场所描述西沙群岛的优美风景和丰富物产,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不无蕴含珍惜土地、珍爱地球的生态伦理。按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无疑只要稍作浏览,课文的结构框架、叙述条理以及基本内容便能立刻了然于心;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在粗略过目之后便进入内容理解,未免操之过急,此时学生的言语认知准备状态显然严重不足,情感与思维显然还不能进入课文“场景”,从容自如地展开体验和感悟活动——这就是言语感知尚无厚实铺垫的缘故。
  以笔者之见,教学本文的起始环节,可以提出这样三轮初读要求:第一轮,逐句轻声地读,直至读得正确、流畅,没有错读、漏读、多读、重读;第二轮,快速轻声地读,留意重要词句,看看课文围绕哪句话写,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第三轮,细心无声地读,留意每处地方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三个轮次的初读,我们通常称其为整体感知,所不同的是:第三轮读书已经在引导学生关注每个段落所写的具体内容,以我们惯常的眼光看,这似乎意味着已进入理解课文、参悟语言文字内在意蕴的环节了,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就是进入“明象”的心理过程了。其实,这是我们习以为常了的误解。在我看来,这三个轮次的读书,不过是完成了对文本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悉这样一个言语知觉过程而已,纵使凭借成人的阅读经验,我们熟读文本之后感觉到的主要效果,也只是加深文面印象。
  二、明“象”——知觉形象环节
  “象”,是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在中国文化研究史上,古今已有很多哲人学人深入探讨过它的涵义和特征,仅从文学或艺术审美的视角看,人们给予的“称谓”就有“物象”“形象”“气象”“兴象”等多种说法,各家之说各有其趣,且有人特别对不同说法进行异同之比较。总之,学界的研究很深入,同时也颇多“玄妙”,这里不作引述。若以语文教师的立场借鉴其有益元素的话,则我的理解是:“象”,就是“意象”(偏正词组),即蕴含“意义”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物的形象,在课文中,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所选择的人物、事件、景观、物件等,“拔”到文学高度来理解,这些人、事、景、物是经作者“艺术加工”“塑造”出来的“形象”;知觉“形象”,是读者生成体验获取意义的必经之路,是文本解读的题中之义。
  试以《巨人的花园》为例略作说明: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哲理童话,“花园”是其核心意象,这一意象从两个侧面以对立的两种形态表达作者寄托的象征意义:一是鲜花盛开、喜气洋溢的花园与活泼快乐的孩子相融,象征和悦友善淳朴美好;一是寒风凛冽、漫天飞雪的花园与孤僻冷漠的巨人合一,象征刻薄无情寂寞痛苦。两种截然相反的“象”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地凸显“快乐源于宽容与分享”的深刻意蕴。这样的深意,如若没有让学生“如临其境”,就很难让学生“感同身受”,正如叶圣陶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为此,教学本文,在熟读文本、对言语内容有了清晰感知后,就须着重引导学生去知觉文中的事件及相应场景,将言语所述的一连串画面重现于脑海,得以“还原”作者“表意之象”,并借此“身”临其境。知觉场景,将言语转换为画面,主要需要联想和想象。可以按这样的思路引导:1.快速浏览课文,关注童话先后几次描写花园景象;2.仔细默读课文,找出每次描写花园景象的重要语句;3.轻声诵读每次描写花园的语句,边读边想象你脑海里浮现的画面;4.这些画面每次都有变化,但你能否发现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5.请再想象一下:你走进这两种景象截然不同的花园,分别会有怎样的表现。这里的导读紧紧围绕明“象”展开:首先提示学生将阅读聚焦于花园景象;接着引导学生驱遣想象“看到”花园景象,如果学生生活经验缺乏,这里可穿插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看到”花园;然后启发学生鉴别两种趣致截然相反的花园景象;最后点拨学生在创造想象中“走进”不同花园感受不同景象。整个过程让学生逐步贴近“象”,融入“象”,为逼近“象”中之“意”奠定厚实的心理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张謇的职教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张謇的“首重道德,次则学术”“教育以生计为先”“知行并进”等教育思想仍熠熠生辉,光照千秋,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现代意蕴。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所在地海门是张謇故乡,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大力实施“弘謇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现代职业人。  关键词:张謇;职教思想;培养;现代职业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摘要:“十二五”以来,江苏省扬州市职业教育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紧贴地方产业实际,着力优化专业布局,硬化专业基地,柔化专业教学,强化专业素养,加强专业集团化建设,不断提升专业综合实力,极大地提升了专业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关键词:扬州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41-04
曹国庆 让教育有一点浪漫  杨九俊 向往真善美 走向高境界  陈桂生 “教案”是怎么一回事?  曹玉兰 悄悄来到你身边……  蔡海月 等风来  陶锡锋 爸爸来这儿  彭丽华 我的心情秘方  邹 君 那些美丽的过往  戈林林 相濡以沫,相忘江湖  薛法根 专业赋权  冯雅静 把权利还给孩子  祝 禧 新课程语境下教师课程权力的再思考  杨文娟 赋予教师专业权力,激活专业发展活力  吴金根 释放教师权
摘要:专业技能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江苏省盐南中等专业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强化技能训练,抓好专业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质量监控,有效提高了技能教学质量,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了学校新的跨越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技能训练;有效训练;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
摘要:张謇20世纪初的职业教育成功实践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笔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弘扬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积极吸收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坚持开放办学,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工作,较好地推动了学院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摘要:好的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原点:这就是“人”。教育要基于人、依赖人、为了人。好的学校要努力构建一个由好的课程、好的课堂、好的教师、好的环境融合起来的好的生态。解密生命成长的密码,构建符合生命成长的生态校园,应当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学校管理;生态校园;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11-05  学校是整个社会生态系
摘要:语文集体备课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从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准确、教学策略能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些方面入手进行集中研讨;要以备课组为单位,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集体备课为形式,以对话为工具,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和健康的“集体备课文化”。  关键词:集体备课;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集体备课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0-0046-04  关于语
“面积”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正式从数学角度接触,虽然也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听到过,但对“面积”的真正含义是不能全面理解的。因此,教学时一定要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知材料,充分地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完成概念形成的每一个步骤,使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避免使学生产生对概念的片面、孤立甚至错误的理解。  一、激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当今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与创新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和难点。常州市審时度势,强力推出重大举措,率先在全国实施中高职衔接的“3 4”培养模式,实现了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3 4”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质量保障,需不断实践、反思。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3 4”;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保障  
摘要:推进指向教学均衡的内涵式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如皋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依托践行科学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创新、教学评价改革、学校特色建设等系列举措,如皋区域教学均衡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教学均衡;区域教育;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5-0014-04  伴随着如皋经济社会的持续跨越腾飞,如皋教育正由全面教育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