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的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原点:这就是“人”。教育要基于人、依赖人、为了人。好的学校要努力构建一个由好的课程、好的课堂、好的教师、好的环境融合起来的好的生态。解密生命成长的密码,构建符合生命成长的生态校园,应当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学校管理;生态校园;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11-05
学校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发展必须符合教育生态的发展规律。整合好家庭、社会、教师、课程、学生等学校生态元素,构筑一种自然、和谐、安全、创新、富有活力的学校生态系统,这是现代学校的重要使命。
当人类自然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破坏之时,当伦理道德环境面临重重危机之时,教育生态也未能幸免,种种社会问题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无可回避。
一、教育生态危机重重
1.竞技中的学校教育
沈阳市某初中,寒假里仅春节休息了7天,400余名学生携带着被褥行李,与教师一起分乘10辆大巴,赶赴100公里以外的另一座城市。不是去旅游,而是去补课,因为沈阳市禁止中小学假期在校补课![1]
类似的场景岂止在沈阳,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小学、初中、高中,成了一轮又一轮、一场又一场的淘汰赛。
2.焦虑中的家庭教育
孩子,你为什么沉溺于奇幻、网游?
他是父母的独子,爷爷奶奶的“心头肉”。自小衣食无忧,宠爱有加。家庭生活的重心,就是他的学习。家庭一切活动都围绕着他的学习而展开,在家不能看电视,不能大声说话……妈妈辞职成为特陪。爷爷奶奶更是历尽艰辛,上学、放学坚持接送,中午练习写字、做数学题,晚上完成学校作业,还有家长布置的名目繁多的作业。读初三的他已经多次逃课出走。
为了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家长将孩子生命成长的全部定义理解为教科书的学习,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处于极度焦虑之中。
3.热闹中的校外培训
市区一所重点小学附近有一民办教育机构,因为辅导的学生升入热点初中多而备受社会瞩目,盛名远扬。家长带着孩子安营扎寨参与假期辅导的越来越多。刘女士家住在该培训机构不过5分钟的距离,却为孩子难以进该辅导机构的特训班焦虑纠结。传说,只要能上这家培训机构的特训班,上最好的初中就进保险箱了。不过,进入这个特训班需要考试通过才行。刘女士呢,为儿子差1分进不了这个班懊恼不已。
像刘女士这样的家长很普遍,他们的观念很执著,认为自己不懂教育,把孩子放在老师那儿,总比扔在家里强。看起来,家长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其实只是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无数类似的家长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助长了培训机构的火爆。
4.疲惫中的教师生命
王老师,一位英语老师,班主任。每天早晨6点半到班,晚上10点半回家,几乎被绑在学校,孩子、家庭全交由父母管理。她几乎没有处理家庭和个人事务的时间。她要充电、备课、处理其他事情,可时间在哪里?她纠结于每一次学生的月考成绩,纠结于对自己的孩子疼爱不够。做题、考试、竞争成为她唯一的追求。近来,她班有的同学开始听不懂,开始厌学,开始哀伤,开始抱怨,班级死气沉沉,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更加难过的是自己的孩子无法照顾,连见面说话的机会都很少,原有的工作的激情和冲动一降再降。
像王老师这样生存状态的老师并不少。这样的老师幸福吗?没有幸福感的老师又怎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学生?
5.疯狂中的社会追逐
一个县级市的最好的高中,2012年高考成绩揭晓。该校与往年相比,考取名校的数量明显减少,于是,整个县城一片骂声。更有甚者,市长亲自出来道歉。而该校的校长则成了替罪羊,被就地免职了。新来的校长第一件事就是向家长承诺,来年的高考一定要翻身。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已被窄化为一些极端功利的家长,升学率成为这些家长唯一的追求。社会功利性的追逐似乎已成为学校的所有担当。
二、校园生态呼唤重构
遭受严重破坏的教育生态,违背了孩子的生命成长规律,掠夺了孩子的童年快乐,泯灭了孩子的生命活力,破坏了孩子的内在生态。孩子们过早地关闭了好奇的心扉,一些成长的烦恼被贴上了标签,原本自然的生长过程被无情地打乱、摧残,教育严重背离了其本质的意义。
1.校园不能漠视生命的存在
过度的纯学科知识的灌输占用了孩子过多的时间,很多孩子失去了健康的体魄;过于单一的唯分数的评价,促使学生焦虑重重,甚至漠视生命,各种伤及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远离大自然,很多儿童患上了“自然冷漠症”,对周围的事物越来越冷淡。
如果教育只让人看到竞争、淘汰、伤害,让人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狰狞、诡异、冷酷。这样的教育,是教育的本意吗?这是我们需要的学校生态吗?
2.校园不能忽视精神的发育
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中,学校、家庭共同组成了为孩子生产分数的加工厂,大家都成了竞技活动的帮凶。急功近利、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满堂灌,无限地延长做功课的时间,过度的单调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对学生身心的无情掠夺,简单的课堂教学是对孩子生命成长规律的无视。虽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然而,这一切往往是以牺牲学生学习品质、思维能力甚至身体健康为代价的。
这样的教育“遮蔽了学生童年的春风和阳光,他们不解世事,却被赶进角斗场,没有机会欣赏人生的闲适、神秘和美丽了。这种教育不可原谅的地方是:损害了孩子快乐与幸福的体验,败坏了学习的美感,无法体味热爱、好奇和兴趣。强烈的压迫感、焦虑感、恐惧感,极大地破坏了孩子们精神生态的平衡”[2]。
这是我们需要的学校生态吗? 为了挖掘学科资源,构建学科生态课程体系,让学生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教师的职业生涯更富挑战与新意,我们根据学科活动课程开发的总体框架,结合学科实际,设计和梳理出语文节、数学节、英语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六个校园学科文化节,构建了涵盖所有学科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进一步提炼了富有学科特色的活动项目。这些“学科节日”活动课程的开发是从学科维度对学校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是提升课程适切性和发展性的新的尝试,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教师课程素养的一项新的意义非凡的创举。
各个学科活动课程既体现了学科特色,又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一学科文化节历时一个月。期间处处闪动着师生快乐的身影,闪耀着师生智慧的火花。师生感受到的是浓郁的学科节日氛围和魅力,享受到的是学科智慧的力量。学科文化节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养料,滋养了师生内在的人文精神,克服了传统分科教学以及长期注重书本知识传授所造成的教育弊端,充分体现了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价值,优化了学校课程结构,使学校的校园生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3.用本真课堂教学生态培育生命
课堂是学生生命的主要存在时空,学生的课堂状态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的生命的成长状态。课堂不能有固化的模式,因为固化本身就是对孩子鲜活生命的束缚,我们努力追求“尊重、成长、对话、探究、审美”的本真课堂生态。“坚持学生主体,学生主动,围绕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各种生态元素(因子)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使“师生、同伴间互相激发、共同参与、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在浓郁的、生成的、互动的、幸福的、体验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着从文化到精神的潜滋暗长。”[4]
(1)尊重的课堂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指出:在传统的驯化教育实践中,教师是学生的教师,学生是教师的学生。在新的解放教育实践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教师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学生的学生重新“诞生”。[5]这一观点,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学会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
尊重生命的课堂首先要懂得呵护孩子的生命,协助生命的成长。基于生命的成长,学校精心研发生命教育课程——开设各级各类必修课,组织专业的生命健康课,开展体验生命活动;开设珍爱生命的讲座;开展青春期教育与指导;开展应急疏散演练等。
尊重生命的课堂,是安全的、有尊严的、爱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都应受到鼓励和尊重。尊重生命的课堂拒绝粗暴,拒绝一言堂,拒绝讥笑、谩骂,拒绝任何形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尊重的课堂,师生的生命得以舒展,一切对话均在平等与温馨的氛围中展开;尊重的课堂把时间、空间还给孩子,不能以大量的练习、资料占用孩子的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申请个性化的作业和个性化的考试。
(2)人格的课堂
每一段生命,只要你不横加干预,都会自然健康地成长。反思生态破坏的课堂,无一不是“目中无人”的课堂。在那里,一切的行为都只指向分数这唯一的目标。
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有的课堂的终极目标都应关注学生精神的发育、道德的发展、人格的完善,亦即生命的成长。人格的课堂并不是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多少道理,而是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的习得,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可以体验、参与、讨论、质疑、批判的机会,在师生广泛对话中,成就学生个体内部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帮助他们激发自己的潜能。没有学习者自我人格的塑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课堂价值的实现。
(3)探究的课堂
课堂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场,课堂培养的应当是完整的人。课堂教学按照生命成长的顺序展开,调动各种感官来学习、感悟和探究,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减去那些没有多少价值的重复练习,减去令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的讲解。从而,让学生去学习更有意义更感兴趣的东西。探究学习,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思考,给他们充分的思维成长的机会。探究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标准答案不再束缚孩子的思维和精神。在课堂中,帮助孩子们寻找自己、认识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的精神茂盛起来,让创造意识、创新精神自然地生长出来!
(4)审美的课堂
教师在常态的自然的状态下上课,学生在无痕的状态下欢愉地进入学习状态,自由地探求知识、寻求真理。课堂里呈现、洋溢着自由的气息、生命的激情、创造的活力。课堂里随处流动着生命的光彩。成长是天性,让师生在生态的课堂里,实现生命成长的审美体验。知识的学习不是痛苦,而是一段美好的旅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寻找自然之美,知识之美、生命之美。
4.用幸福的教师成长生态润泽生命
教育,不仅要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也要指向教师自身的生命成长。没有教师的职业幸福,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幸福生活,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的职业幸福源自认同感的确立。包括职业的认同、单位的认同、专业的认同、学生的认同、家长的认同。为此学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师发展规划: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构成的不同层次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以评优课、观摩课、展示课、研究课为平台的教师教学技能展示系列;以小课题研究和省、市级课题研究为抓手的教师科研水平建设等。
教师职业幸福源自同事之间生态文化的建设。学校以“教师书吧”“青年教师论坛”“青蓝工程”“青年教师社团”等为载体,建设不同层次的教师研究共同体,从而实现健康的、合作的、和谐的教师人际环境,让教师在“共生性”环境中形成一种发展的、互动的生存结构,最终促进个人的发展,寻找到教师的职业幸福。
四、生态校园——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在谈及日本学校教育变革时所言:“现在进行的学校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6]生态校园的建设也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这一场变革中,作为教育生态的一部分的学校生态,首先要实现教育理念的自主而深刻的变化,必须主动地、坚定地从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观中走出来,认识到建构健康的教育生态的无比重要性。唯有健康的体魄才有充沛的精力、高效的教育效果;唯有健康的心灵,才能有宁静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有灵性的、有创新精神的、有担当情怀的、有朝气的民族的未来;唯有鲜活的课程文化,才能有发自生命本源的热爱和参与;唯有本真的课堂才是对师生生命的尊重,才会激发起真正智慧的、平等的、生长的教学对话。
在这一场变革中,作为教育理想的追寻者,要敢于担当起自己的教育信念,要敢于在已经被功利主义和各种各样负面教育力量破坏了的教育生态中主动担当。作为教育生态的子系统学校生态,具有自我发展的空间与可能,只要我们内心里敢于担当起构建生态校园的信念并付诸实践,那么生态校园就完全可以静悄悄地变革,当每个学校的生态逐渐变得和谐而美好时,整个教育生态的根本性改善必然是可以期待的。
在这一场变革中,我们要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待孩子,善于从教育的本质去思考与决定,坚持从学生生命成长的立场选择自己的教育之路,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有小草的魅力”,让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自由得到尊重,把学生真正置于教与学的中心地位,使每个孩子的生命于课堂上、教育中、校园里得以润泽与舒展。
教育不能理想化,但教育一定要有理想。没有教育的理想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教育。我们坚信,构建符合生命成长规律,服务生命成长需求的生态校园无疑是高效的、持久的、有生命力的科学选择。
参考文献:
[1]程路.掠夺,以教育的名义[J].人民教育,2012(24).
[2]笑蜀.最大损失是生命磨损 单纯“竞技教育”必须终结[N].南方周末,2005-06-17.
[3]叶澜.卷首语[J].中国教师,2012(10).
[4]黄大龙.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J].人民教育,2008(6).
[5]转引自:黄大龙.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J].人民教育,2008(6).
[6]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3:8.
责任编辑:丁伟红
关键词:学校管理;生态校园;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11-05
学校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发展必须符合教育生态的发展规律。整合好家庭、社会、教师、课程、学生等学校生态元素,构筑一种自然、和谐、安全、创新、富有活力的学校生态系统,这是现代学校的重要使命。
当人类自然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破坏之时,当伦理道德环境面临重重危机之时,教育生态也未能幸免,种种社会问题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无可回避。
一、教育生态危机重重
1.竞技中的学校教育
沈阳市某初中,寒假里仅春节休息了7天,400余名学生携带着被褥行李,与教师一起分乘10辆大巴,赶赴100公里以外的另一座城市。不是去旅游,而是去补课,因为沈阳市禁止中小学假期在校补课![1]
类似的场景岂止在沈阳,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小学、初中、高中,成了一轮又一轮、一场又一场的淘汰赛。
2.焦虑中的家庭教育
孩子,你为什么沉溺于奇幻、网游?
他是父母的独子,爷爷奶奶的“心头肉”。自小衣食无忧,宠爱有加。家庭生活的重心,就是他的学习。家庭一切活动都围绕着他的学习而展开,在家不能看电视,不能大声说话……妈妈辞职成为特陪。爷爷奶奶更是历尽艰辛,上学、放学坚持接送,中午练习写字、做数学题,晚上完成学校作业,还有家长布置的名目繁多的作业。读初三的他已经多次逃课出走。
为了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家长将孩子生命成长的全部定义理解为教科书的学习,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处于极度焦虑之中。
3.热闹中的校外培训
市区一所重点小学附近有一民办教育机构,因为辅导的学生升入热点初中多而备受社会瞩目,盛名远扬。家长带着孩子安营扎寨参与假期辅导的越来越多。刘女士家住在该培训机构不过5分钟的距离,却为孩子难以进该辅导机构的特训班焦虑纠结。传说,只要能上这家培训机构的特训班,上最好的初中就进保险箱了。不过,进入这个特训班需要考试通过才行。刘女士呢,为儿子差1分进不了这个班懊恼不已。
像刘女士这样的家长很普遍,他们的观念很执著,认为自己不懂教育,把孩子放在老师那儿,总比扔在家里强。看起来,家长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其实只是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无数类似的家长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助长了培训机构的火爆。
4.疲惫中的教师生命
王老师,一位英语老师,班主任。每天早晨6点半到班,晚上10点半回家,几乎被绑在学校,孩子、家庭全交由父母管理。她几乎没有处理家庭和个人事务的时间。她要充电、备课、处理其他事情,可时间在哪里?她纠结于每一次学生的月考成绩,纠结于对自己的孩子疼爱不够。做题、考试、竞争成为她唯一的追求。近来,她班有的同学开始听不懂,开始厌学,开始哀伤,开始抱怨,班级死气沉沉,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更加难过的是自己的孩子无法照顾,连见面说话的机会都很少,原有的工作的激情和冲动一降再降。
像王老师这样生存状态的老师并不少。这样的老师幸福吗?没有幸福感的老师又怎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学生?
5.疯狂中的社会追逐
一个县级市的最好的高中,2012年高考成绩揭晓。该校与往年相比,考取名校的数量明显减少,于是,整个县城一片骂声。更有甚者,市长亲自出来道歉。而该校的校长则成了替罪羊,被就地免职了。新来的校长第一件事就是向家长承诺,来年的高考一定要翻身。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已被窄化为一些极端功利的家长,升学率成为这些家长唯一的追求。社会功利性的追逐似乎已成为学校的所有担当。
二、校园生态呼唤重构
遭受严重破坏的教育生态,违背了孩子的生命成长规律,掠夺了孩子的童年快乐,泯灭了孩子的生命活力,破坏了孩子的内在生态。孩子们过早地关闭了好奇的心扉,一些成长的烦恼被贴上了标签,原本自然的生长过程被无情地打乱、摧残,教育严重背离了其本质的意义。
1.校园不能漠视生命的存在
过度的纯学科知识的灌输占用了孩子过多的时间,很多孩子失去了健康的体魄;过于单一的唯分数的评价,促使学生焦虑重重,甚至漠视生命,各种伤及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远离大自然,很多儿童患上了“自然冷漠症”,对周围的事物越来越冷淡。
如果教育只让人看到竞争、淘汰、伤害,让人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狰狞、诡异、冷酷。这样的教育,是教育的本意吗?这是我们需要的学校生态吗?
2.校园不能忽视精神的发育
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中,学校、家庭共同组成了为孩子生产分数的加工厂,大家都成了竞技活动的帮凶。急功近利、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满堂灌,无限地延长做功课的时间,过度的单调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对学生身心的无情掠夺,简单的课堂教学是对孩子生命成长规律的无视。虽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然而,这一切往往是以牺牲学生学习品质、思维能力甚至身体健康为代价的。
这样的教育“遮蔽了学生童年的春风和阳光,他们不解世事,却被赶进角斗场,没有机会欣赏人生的闲适、神秘和美丽了。这种教育不可原谅的地方是:损害了孩子快乐与幸福的体验,败坏了学习的美感,无法体味热爱、好奇和兴趣。强烈的压迫感、焦虑感、恐惧感,极大地破坏了孩子们精神生态的平衡”[2]。
这是我们需要的学校生态吗? 为了挖掘学科资源,构建学科生态课程体系,让学生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教师的职业生涯更富挑战与新意,我们根据学科活动课程开发的总体框架,结合学科实际,设计和梳理出语文节、数学节、英语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六个校园学科文化节,构建了涵盖所有学科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进一步提炼了富有学科特色的活动项目。这些“学科节日”活动课程的开发是从学科维度对学校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是提升课程适切性和发展性的新的尝试,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教师课程素养的一项新的意义非凡的创举。
各个学科活动课程既体现了学科特色,又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一学科文化节历时一个月。期间处处闪动着师生快乐的身影,闪耀着师生智慧的火花。师生感受到的是浓郁的学科节日氛围和魅力,享受到的是学科智慧的力量。学科文化节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养料,滋养了师生内在的人文精神,克服了传统分科教学以及长期注重书本知识传授所造成的教育弊端,充分体现了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价值,优化了学校课程结构,使学校的校园生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3.用本真课堂教学生态培育生命
课堂是学生生命的主要存在时空,学生的课堂状态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的生命的成长状态。课堂不能有固化的模式,因为固化本身就是对孩子鲜活生命的束缚,我们努力追求“尊重、成长、对话、探究、审美”的本真课堂生态。“坚持学生主体,学生主动,围绕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各种生态元素(因子)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使“师生、同伴间互相激发、共同参与、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在浓郁的、生成的、互动的、幸福的、体验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着从文化到精神的潜滋暗长。”[4]
(1)尊重的课堂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指出:在传统的驯化教育实践中,教师是学生的教师,学生是教师的学生。在新的解放教育实践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教师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学生的学生重新“诞生”。[5]这一观点,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学会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
尊重生命的课堂首先要懂得呵护孩子的生命,协助生命的成长。基于生命的成长,学校精心研发生命教育课程——开设各级各类必修课,组织专业的生命健康课,开展体验生命活动;开设珍爱生命的讲座;开展青春期教育与指导;开展应急疏散演练等。
尊重生命的课堂,是安全的、有尊严的、爱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都应受到鼓励和尊重。尊重生命的课堂拒绝粗暴,拒绝一言堂,拒绝讥笑、谩骂,拒绝任何形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尊重的课堂,师生的生命得以舒展,一切对话均在平等与温馨的氛围中展开;尊重的课堂把时间、空间还给孩子,不能以大量的练习、资料占用孩子的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申请个性化的作业和个性化的考试。
(2)人格的课堂
每一段生命,只要你不横加干预,都会自然健康地成长。反思生态破坏的课堂,无一不是“目中无人”的课堂。在那里,一切的行为都只指向分数这唯一的目标。
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有的课堂的终极目标都应关注学生精神的发育、道德的发展、人格的完善,亦即生命的成长。人格的课堂并不是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多少道理,而是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的习得,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可以体验、参与、讨论、质疑、批判的机会,在师生广泛对话中,成就学生个体内部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帮助他们激发自己的潜能。没有学习者自我人格的塑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课堂价值的实现。
(3)探究的课堂
课堂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场,课堂培养的应当是完整的人。课堂教学按照生命成长的顺序展开,调动各种感官来学习、感悟和探究,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减去那些没有多少价值的重复练习,减去令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的讲解。从而,让学生去学习更有意义更感兴趣的东西。探究学习,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思考,给他们充分的思维成长的机会。探究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标准答案不再束缚孩子的思维和精神。在课堂中,帮助孩子们寻找自己、认识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的精神茂盛起来,让创造意识、创新精神自然地生长出来!
(4)审美的课堂
教师在常态的自然的状态下上课,学生在无痕的状态下欢愉地进入学习状态,自由地探求知识、寻求真理。课堂里呈现、洋溢着自由的气息、生命的激情、创造的活力。课堂里随处流动着生命的光彩。成长是天性,让师生在生态的课堂里,实现生命成长的审美体验。知识的学习不是痛苦,而是一段美好的旅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寻找自然之美,知识之美、生命之美。
4.用幸福的教师成长生态润泽生命
教育,不仅要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也要指向教师自身的生命成长。没有教师的职业幸福,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幸福生活,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的职业幸福源自认同感的确立。包括职业的认同、单位的认同、专业的认同、学生的认同、家长的认同。为此学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师发展规划: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构成的不同层次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以评优课、观摩课、展示课、研究课为平台的教师教学技能展示系列;以小课题研究和省、市级课题研究为抓手的教师科研水平建设等。
教师职业幸福源自同事之间生态文化的建设。学校以“教师书吧”“青年教师论坛”“青蓝工程”“青年教师社团”等为载体,建设不同层次的教师研究共同体,从而实现健康的、合作的、和谐的教师人际环境,让教师在“共生性”环境中形成一种发展的、互动的生存结构,最终促进个人的发展,寻找到教师的职业幸福。
四、生态校园——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在谈及日本学校教育变革时所言:“现在进行的学校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6]生态校园的建设也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这一场变革中,作为教育生态的一部分的学校生态,首先要实现教育理念的自主而深刻的变化,必须主动地、坚定地从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观中走出来,认识到建构健康的教育生态的无比重要性。唯有健康的体魄才有充沛的精力、高效的教育效果;唯有健康的心灵,才能有宁静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有灵性的、有创新精神的、有担当情怀的、有朝气的民族的未来;唯有鲜活的课程文化,才能有发自生命本源的热爱和参与;唯有本真的课堂才是对师生生命的尊重,才会激发起真正智慧的、平等的、生长的教学对话。
在这一场变革中,作为教育理想的追寻者,要敢于担当起自己的教育信念,要敢于在已经被功利主义和各种各样负面教育力量破坏了的教育生态中主动担当。作为教育生态的子系统学校生态,具有自我发展的空间与可能,只要我们内心里敢于担当起构建生态校园的信念并付诸实践,那么生态校园就完全可以静悄悄地变革,当每个学校的生态逐渐变得和谐而美好时,整个教育生态的根本性改善必然是可以期待的。
在这一场变革中,我们要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待孩子,善于从教育的本质去思考与决定,坚持从学生生命成长的立场选择自己的教育之路,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有小草的魅力”,让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自由得到尊重,把学生真正置于教与学的中心地位,使每个孩子的生命于课堂上、教育中、校园里得以润泽与舒展。
教育不能理想化,但教育一定要有理想。没有教育的理想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教育。我们坚信,构建符合生命成长规律,服务生命成长需求的生态校园无疑是高效的、持久的、有生命力的科学选择。
参考文献:
[1]程路.掠夺,以教育的名义[J].人民教育,2012(24).
[2]笑蜀.最大损失是生命磨损 单纯“竞技教育”必须终结[N].南方周末,2005-06-17.
[3]叶澜.卷首语[J].中国教师,2012(10).
[4]黄大龙.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J].人民教育,2008(6).
[5]转引自:黄大龙.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J].人民教育,2008(6).
[6]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3:8.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