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背受敌下的经销商复兴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i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骤然失重的年代
  
  尽管本土的第一家超市在1981年就诞生了,但中国连锁零售的真正井喷,却是以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为标志的。法国人教会了中国同行什么才是最有市场统治力的零售业态。
  面对连锁超市巨大的出货量,经销商还没来得及欣喜,便被各种“费用”搞懵了。习惯于搞批发的经销商搞不懂连锁超市这个新玩意儿:
  为什么要那么长的账期?不是给了扣点了吗,为什么还要交通道费?采购怎么那么会杀价,我都不知道这洗发水的成本,他居然一清二楚,是不是唬我啊?为什么还要我送货上门,搞得我还要买车招人搞什么配送,折进扣点里不行吗?它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老板,是店长么?店长点头了你还得找采购,是采购么?你还得找课长……
  摸不着头脑的经销商遭遇群体迷茫。在巨大销量的诱惑下,他们只能任连锁宰割,乖乖地将各种“苛捐杂税”如数上交,乖乖地等上三五个月再排着队去对账结款,乖乖地听一个小采购的任意呵斥,甚至要请厂家高层连夜赶来才能摆平……整个供应链都在唯连锁零售商的马首是瞻,失去了平等对话的资格。
  这边经销商还摸不着头脑,那边连锁已经抄了他们的后路,开始和厂家直接做生意了。经销商被剥夺了谈判的权利,只能按照厂家和连锁签订的合同送货,赔上人力物力,承担数十万的资金积压和风险,就等着赚那可怜巴巴的三五个点的“配送费”。
  之前的十年,是经销商失重的十年。经销商在分销链上的价值被质疑,权力旁落,成了被扁平化的对象。中国经销商集体沉默了,似乎只能等待着沦陷。
  
  黑暗中成长
  
  但总有一些经销商不甘在沉默中死亡,他们在黑暗中学习、成长。
  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来自连锁终端的巨大压力,促使经销商群体开始加速分化、蝶变。
  痛苦的蝶变过程中,很多经销商死掉了,业务萎缩了,甚至从一批转做二批。但也有经销商跟上了思路,转换了操作方式,开始适应现代零售连锁的经营方式。连锁超市依然可恶,但不再神秘,也没什么可怕的了。
  经销商的成长,主要得益于三方面。
  一是相对于中国本土的零售业态(不修边幅的食杂店,以及批零兼营、假货横行的批发市场),连锁零售实际上是一种高成本业态。他们在中国一、二级城市找到了目标人群,但这些城市相距数百甚至上千公里之远,本土根本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全国性供应商,而他们自己建设物流中心还为时尚早,甚至在相当长时间内根本没有商业上的可行性,即便那只是为区域的密集开店服务。
  因此,连锁零售商必须依赖当地的经销商。
  有了接触的机会,秘密就守不住。经销商在运作中不断琢磨、研究、适应连锁零售商的运作模式,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二是得益于厂家的培养。在和连锁零售商博弈的过程中,厂家也在不断学习、成长、成熟。与经销商群体相比,厂家组织性更强,学习渠道更多,自我经验的复制传播也更迅速。厂家的培训体系和区域销售组织,迅速将成熟的KA运作经验传授给了经销商。
  三是以《销售与市场》为代表的营销专业媒体,不断发表解密KA系统运作的专业文章,让经销商群体迅速了解了其中的运作,开启了经销商的“民智”。
  竞争洗礼后的经销商,不再是几年前的个体户了,他们关注终端,关注产品结构、适销性、贡献率,他们关注内部管理、团队建设,关注细节,他们成立了专门的终端队伍,有了专业的业务体系、财务体系,开始了真正的公司化运作。
  
  价值回归
  
  经历了被质疑和边缘化,走过了迷茫彷徨,经销商群体在分销链上的价值开始被重新审视,其转机始于连锁神话的破灭。
  2001年,北京“城市之光”超市倒闭,20多家门店人去楼空,从此揭开连锁超市的倒闭狂潮;2004年,普尔斯马特猝死,是年十月,广州家谊超市破产。短短10月间,全国有150多家连锁超市倒闭,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连锁超市关门。而他们倒闭的原因几乎完全一样,而且非常低级:长期掠夺上游资金、自身极度缺乏造血能力所引发的现金流断裂。
  在一次次向倒闭超市追债的声讨中,经销商逐渐明白了:原来这些连锁零售商一直都在拆东墙补西墙,一直都在拿我们的钱开新店,原来他们一直在玩一个现代版本的空手套白狼。
  连锁神话就此破灭。
  这给了经销商一支强心针:“原来你所谓的先进的现代化运营模式也不过如此!我都还没倒闭,你倒挺不住了?”
  连锁神话破灭,也让厂家开始意识到了经销商在分销链上不可取代的价值。时至今日,越是大企业,这个认识越是深刻。
  以家电为例,经销商曾被广泛“削权”、“架空”,而如今各家电品牌却纷纷开始走“格力之路”。格兰士、志高、美的,还有龙的这样的小家电企业,都开始了与经销商更紧密的合作。“营销共同体”也好,“联营体”也好,其内容都是一个方向:厂商双方更紧密的合作。
  为什么厂家要重新定义经销商的价值?在几年渠道模式反复的过程中,厂家开始意识到,没了经销商,很多事情厂家做起来效率低下,不经济,且资金风险极大。
  而连锁零售商阵营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个在发达国家代表着低成本的业态,到了中国这块发展不均衡、整体上还处于发展中的土地上,就成了相对高成本、高价格的业态。它的目标顾客群,只能是一、二级城市里消费者金字塔的中上部,三级城市的上部。这意味着,门店的密集度还没有达到西方成熟市场的程度,开新店就已经开始不赚钱了。新店甚至已经成为整个连锁体系的包袱,把整个公司的各项关键指标往下拉。
  这就是为什么最近频繁爆出连锁企业间相互兼并、内部加强业务梳理与整顿的根本原因。连锁零售业的两大代表——家乐福和国美——前者不再把新店数量和速度放在第一位,新店固定资产建设厉行节约;后者已经开始计划缩短付账周期,缓和与实力供应商的关系。而那些还学不到连锁真谛的中小超市,在上游供应商看穿其纸老虎面目、不再资金输血之后,已经沦落到靠卖假货苟延残喘的地步。
  门店趋于饱和,越来越激烈的同业竞争,迫使连锁零售业越来越重视与优秀供应商的合作——它们需要稳定的供应链。
  上下游对经销商价值的重新定义和认同,正是中国经销商涅檗重生的大好时机。
  
  寻找突破之路
  
  中国并不缺少千万级乃至亿万级的经销商。中国持续多年两位数的消费市场增长是它们的坚实基础。但“千万”与“千万”有可能是不同的。十年前,你做个全国总代,过“千万”轻轻松松;十年后,在厂家不断加强对渠道控制,不断精耕细作,甚至在县级市场开立经销商户头的趋势下,过“千万”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内涵与价值。
  来自下游零售商的压力并未减轻,上游厂家不断缩减经销商的势力范围,同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内部人才流失不断。未来的竞争不进则退,市场已经没有多少腹地可供你迂回喘息。
  停滞不前的销量瓶颈,已经成为困扰千万级经销商前进的桎梏,他们必须找到突破这些天花板的方法,以获得进一步发展。
  今年8月,《销售与市场》主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经销商大会”将在北京盛大举行。届时,大会将邀请业内著名专家和经销商亲临现场,以“新业务、新机会”为主题,探讨如何挖掘产品深处的增长和网络的最大价值,什么才是有效的区域扩张之路,以及多元化的陷阱与机会在哪里。(文章编号:3070711,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66556619)
  
  编辑:陈思廷[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点评]仲崇玉  患者流分析告诉我们从哪儿拿到业绩。不会这种方法的产品经理,就像行军打仗的军人没有地图的指引一样荒唐。      能否准确地找到目标市场,决定了市场策略能否枪响靶倒。“漏斗型患者流图”(见图1)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从图中可以看到,从上至下,每个环节的人数逐步减少,9个环节罗列起来呈漏斗型,这就是“漏斗型患者流图”。  这个“漏斗”有两个作用:  一是评估产品在某个区域的潜力。 
期刊
大店厮杀,愈演愈烈。在交通发达的城区市场中,为了影响更广泛的购物人群,各类大卖场日益将媒体作为支撑其竞争策略的载体。  例如,宜家的主要营销媒体是DM产品手册。其实,它也会使用其他媒体,如网站、杂志等,如果区域竞争激烈或情况特殊,它还会选择成本较高的大型路牌广告和车站灯箱广告。  现今媒体林林总总,哪些适合卖场?又该怎么运用?  我们用一实例(见附表)做简要介绍。    媒体各负其责    从附表
期刊
车商与啤酒厂联姻,才者突发奇想,居然决定买车关啤酒!如此不顾“车酒是死敌”的促销,一开始当然是街头巷尾的热门谈资。可偏锋走得太远的促销,不但对手乐于詆毁,就是顾客也不会真的买账。    逢年过节,开展各式各样的促销已是各大汽车商家的保留科目,促销不外乎以下几类套路:或买赠,或让利,或有奖活动(如有奖问卷调查、公司广告语有奖征集等),或跨行业搞捆绑,最后干脆白刃血拼,你降一千我降两千,你跳楼我出血,
期刊
一份采用流行色的DM,也会比普通DM引发更多的购物冲动。    流行色    个人喜好千差万别,但很奇怪,你在街上行走,总会感觉到有些衣服颜色很频繁地出现;你回到家里打开电视,也会时不时发现那些颜色,仿佛在和大街上的风景遥相呼应。  没错,你察觉到的就是“流行色”。每一年的几个流行色,都会带动全球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并“驱使”他们做出大致类似的色彩判断。零售商要么因未能把握色彩趋势而积压严重,要么因
期刊
就算是家乐福,如果单店销售能力没有那么强,进场费也不会长久。    常在供应商那里听到“零售为王”这句话,但真正的零售商可能会对这个“定论”持否定态度——在区域市场中,在某个业态里,只有少数零售商才能称雄,其他多数哪会有什么王者之风?  不过,供应商对零售商的“敬畏之心”却全都包含在这句话里,这句话也成为很多品牌制造商不断增加渠道投入的理由。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多久?    并非中国独家    放眼全
期刊
武汉M商贸公司的宋总,是一个“卖场关系管理明星”。据说,甲国际连锁的采购因为他对单品毛利贡献的阐释做得细致而精准,把他尊称为“ARPU先生”;乙家电连锁的上上下下,亲切地称已进入“大宋”年龄段的他为“小宋”;学识渊博、性情儒雅的丙仓储连锁老总,只要一和他聊起书法,就像是遇到了知音……  跟卖场打交道,他有什么特殊心得呢?    重诺守信    2006年,因不满某国际知名品牌突然提出的“绝对不能经
期刊
营销经理大部分是综合人才,阅历、素质、思维和悟性都非常高。这样一支高素质、综合型的队伍,如何才能管理好?    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变数,同样一件事情可能有无数种解决方法,这让我们似乎有些无所适从。万幸的是,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其规律同样可被总结、复制、推广。笔者倡导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做一个综合型的营销老总。    用好流程和制度,建立起管理下属的标准    管理科学最核心的要义,是用流程和制度去
期刊
有些销售经理的职业生涯总是命运多舛,他们的一生基本都在奔波中抱怨旧主和寻觅明君。纵观这些销售经理的职业生涯,我们发现,他们在工作中曾经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但却在那如烟花般的一炫之后,便陷入沉寂。  是什么让他们败走麦城?是什么让他们一蹶不振?是什么让他们在营销人生中找不着北了?  现实中,总有一些销售经理,把带有强烈外部因素的偶然成功当成是自身能力的硕果,被飘红的业绩和如潮的嘉奖冲昏了头脑。最后,不
期刊
“我用的是最先进的管理软件,打开电脑一查就能知道库房有哪些产品,有多少,什么时候需要进货……”但管理的最终对象不是商品,而是人。    [真实案例1]    几天前我去拜访一个经销商,碰巧赶上他整理库房。一个收废品的也在现场忙得不亦乐乎,成捆成捆的过期海报和堆箱,被抬上了废品车——要知道,这些堆箱是经销商花3.5元一个从厂家买的啊!结果干干净净、连包装都没坏,就被4毛钱一斤给卖掉了。  我边和经销
期刊
前任经理一味迁就惯坏了经销商,区域回款一落千丈。新任经理面对渠道规矩已经坏了的区域市场,想把它扳正谈何容易?!看来只能先从增量市场入手,立起规矩后,再反噬老市场。    2006年初,业绩出色的张经理,从湖南省省级经理升为大区经理,负责磐古公司风雨飘摇的华北市场。  磐古公司主要产品是实木地板,年销售额3亿元左右,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主要市场在华中、华南,华北市场也曾一度占据公司1/3的销售份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