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倚重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作为人文性很强的语文学科,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从而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巧设悬念,激发情感。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开头:“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通过悬念的设置,学生学习兴趣来了,都想弄个明白,很快就能进入文本。
二、故事吸引,诱导情感。初中生好奇心强,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针对课文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的兴趣。通过课前所讲故事,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诱导学生情感,为后文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同时又显得亲切自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给学生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又如在学习《过零丁洋》时,给学生讲文天祥誓死抗元、宁死不屈的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更为学生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力凛然、视死如归、忠君爱国的情感奠定了基础。
三、情境再现,激发情感。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和自然、现实、社会紧密相连,课文所写内容不一定都是学生见过、听过、看过的,有些内容甚至是教师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这种课文,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大量的过去和现在的图片、视频资料。用这些资料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受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通过对比,给学生心灵强大的震撼,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多媒体的展示的直观效果,是教师用语言讲述难以达到的。又如在教学《春》时,可以在《春天在哪里》的熟悉旋律中播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草图、迎春图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春天的情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表象,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春的美好、春的活力,从而产生急于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四、开门见山,展示情感。很多老师在语文课导入设计上,新颖独特,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自然很好。但如果一时没有办法,开门见山,展示情感这种方法也不错。它的好处就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简洁明了。其实,很多文章篇幅较长,开门见山,导入简洁一些未尝不可。
五、由此及彼,转移情感。初中教材中的课文,有些篇目虽然不同,但有的或话题相同或写法相同或意境相同,或者不同课文出自同一作家之手,我们在教学类似文章时,可以通过对旧知的回顾,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情感很快转移,对理解课文主题、意境、妙处等很有好处。比如在教学《孔乙己》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到《范进中举》,因为两篇文章同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批判,孔乙己和范进同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以把它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联系起来,又如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时可以联系到《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因为这两首词同是李清照后期作品,其意境、情感相似。再如教学杜甫的《卜算子.咏梅》就可以联系到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因为两首词所写对象相同,都是对梅花高洁品格的赞美。
六、联系体验,激活感情。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可以问学生有没有放过风筝的经验?请同学选择一个最难忘的给同学们听。又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可以问学生有没有因为同学关系而被父母误解的事,请同学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心声。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引起学生共鸣,从而顺利导入,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作为语文教师,只要能灵活多变,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都能巧妙导入,激发学生情感,从而实现课标中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倚重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作为人文性很强的语文学科,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从而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巧设悬念,激发情感。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开头:“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通过悬念的设置,学生学习兴趣来了,都想弄个明白,很快就能进入文本。
二、故事吸引,诱导情感。初中生好奇心强,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针对课文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的兴趣。通过课前所讲故事,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诱导学生情感,为后文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同时又显得亲切自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给学生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又如在学习《过零丁洋》时,给学生讲文天祥誓死抗元、宁死不屈的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更为学生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力凛然、视死如归、忠君爱国的情感奠定了基础。
三、情境再现,激发情感。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和自然、现实、社会紧密相连,课文所写内容不一定都是学生见过、听过、看过的,有些内容甚至是教师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这种课文,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大量的过去和现在的图片、视频资料。用这些资料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受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通过对比,给学生心灵强大的震撼,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多媒体的展示的直观效果,是教师用语言讲述难以达到的。又如在教学《春》时,可以在《春天在哪里》的熟悉旋律中播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草图、迎春图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春天的情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表象,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春的美好、春的活力,从而产生急于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四、开门见山,展示情感。很多老师在语文课导入设计上,新颖独特,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自然很好。但如果一时没有办法,开门见山,展示情感这种方法也不错。它的好处就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简洁明了。其实,很多文章篇幅较长,开门见山,导入简洁一些未尝不可。
五、由此及彼,转移情感。初中教材中的课文,有些篇目虽然不同,但有的或话题相同或写法相同或意境相同,或者不同课文出自同一作家之手,我们在教学类似文章时,可以通过对旧知的回顾,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情感很快转移,对理解课文主题、意境、妙处等很有好处。比如在教学《孔乙己》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到《范进中举》,因为两篇文章同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批判,孔乙己和范进同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以把它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联系起来,又如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时可以联系到《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因为这两首词同是李清照后期作品,其意境、情感相似。再如教学杜甫的《卜算子.咏梅》就可以联系到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因为两首词所写对象相同,都是对梅花高洁品格的赞美。
六、联系体验,激活感情。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可以问学生有没有放过风筝的经验?请同学选择一个最难忘的给同学们听。又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可以问学生有没有因为同学关系而被父母误解的事,请同学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心声。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引起学生共鸣,从而顺利导入,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作为语文教师,只要能灵活多变,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都能巧妙导入,激发学生情感,从而实现课标中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