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内地初中语文测试偏重于纸笔测试的形式不同,香港全港性系统评估(TSA)中学三年级中国语文评估是香港教育局及考评局每年对中学三年级(相当于九年级)学生实施的测试评估活动,包括读、写、听、说四方面的内容。其中,阅读评估板块的文言文试题(以下简称“港题”)为必考项目。广东省中考则是全省性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言文试题(以下简称“粤题”)是每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必考内容。本文拟比较两地近几年试题所呈现出来的差异,进而追根溯源,为优化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若干建议。
一、测试目标的差异
“港题”旨在摸清中学三年级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水平,从中发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缺憾,通过评估反馈给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以期改进。《全港性评估(TSA)(学校篇)》中郑重声明:为了落实“促进学习的评估”的理念,“TSA学校报告不会列出个别学生的成绩,所以不会影响学生的升班或升学”。
“粤题”更偏重于初中学段结束时文言文阅读水平的终结性评价,以利于甄别出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成绩,便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此外,当然也有明显的评价、反馈和促进功能。
二、试题设置的差异
测试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港题”与“粤题”从外到内的方方面面的差异。
(一)外观形式的差异
近几年来,“港题”与“粤题”在选文来源、试题数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1. 选文特点
近两年的“港题”均设3套,每套只考查一个课外文言文段,字数在110字左右。选文来源不拘一格,如2015年三段选文分别源自明朝周晖《金陵琐事》、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和南宋朱熹、李幼武的《宋名臣言行录》。2014年三段选文源自明代刘元卿的《应谐录》、清代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和唐代何自然的《续笑林》。内容多为记录人物的典型言行,借以表现人物的个性风貌。
“粤题”则多年来一直考查一篇课内文言文和一篇课外文言文。前者源自广东省考试大纲所推荐的24篇课内重点文言文。后者则为篇幅短小的课外文言文,如近三年分别源自《韩非子·晋文公攻原》《吕氏春秋·祁黄羊去私》《战国策》,依次突出恪守信用、公正无私、审时度势的主旨,注重对初中生的正面引导。
2. 试题数量
近两年“港题”每年均设3套,每套只依托一个课外文言文段考查4道单项选择题。近两年“粤题”均考查7道题,即默写填空题1道,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各3道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道、填空题2道、断句题1道、主观题1道。
3. 所占比重
近两年“港题”每套试题阅读部分共有试题23~24道,其中文言文阅读4道,约占1/3;“粤题”阅读部分(含文学名著阅读)共有16道题,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共6道题,超过了1/3。
(二)内在特征的差异
近几年来,“港题”与“粤题”在设题思路与考查重点等方面差异显著。
1. 侧重理解与全面要求
从近三年的试题看,“港题”侧重考查学生“能概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而4道题目均指向对于选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如2015年第一套测试题(TSA2015_9CR1_QB)依次考查了4道单项选择题:(1)为什么何岳没有告诉家人拾得银两?(2)失金者本想分给部分银两给何岳作为报酬,何岳为何拒绝他的好意?(3)何岳怎样处理宦家寄存在他家多年的箱中黄金?(4)按本文内容,何岳的性格是怎样的?显而易见,前3道题考查在理解词句意思基础上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第4题则在读懂文义的基础上整体把握人物的主要特点。
“粤题”则全面考查学生默写名句、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理解内容和把握主旨等方方面面的能力。如2015年试题共有7道题目涉及文言文。其中,默写第3小题考查“《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课内文言文考查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三道题。课外文言文则考查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三道题。从赋分比重看,理解性题目8分,约占36.4%;其他题目14分,约占63.6%。
可见,“港题”侧重评估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义 ,侧重于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粤题”则旨在全面考查考生文言文的积累、理解和运用的水平。
2. 循序渐进与多维考查
“港题”遵循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般顺序,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由浅入深地理解选文。如2015年第二套测试题(TSA2015_9CR2_
QB)依次考查了4道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项关于王积薪的描述是正确的?(2)到了晚上,王积薪在旅馆有什么经历?(3)第二天,王积薪做了什么?(4)这个故事主要带出什么信息?前3道题按照选文故事情节的顺序,引导学生依次理解关键信息,读懂故事内容;第4题则在前3题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带给读者的人生感悟。
“粵题”则以选文为载体,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文言积累、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功底。如2014年中考设计文言文的6道试题从不同考点全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默写第1小题考查名句的识记水平;课内文言文3道题依次考查文言词汇、文言翻译和内容理解;课外文言文3道题则依次考查了文言词汇、文言断句和内容理解。
可见,“港题”通常顺应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程序,由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地理解选文内容,进而整体把握;“粤题”则从识记、理解和运用等层级,对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考查,每道小题之间并无紧密的联系。
3. 单向解读与综合考查
仅就对文意的理解而言,“港题”偏重于单向性解读,“粤题”侧重于综合性把握。 “港题”2013年第一套测试题(TSA2013_9CR1_QB)设置了4道单项选择题:(1)当发生火灾时,梁国妇人想做什么?(2)梁国妇人再入火场的目的是什么?(3)为什么梁国妇人选择再入火场?(4)梁国妇人最重视什么?这4道题每道题都指向清晰,前3题都聚焦于选文关键情节的理解,第4题着力于对人物特征的把握。
同年的“粤题”课内文言文考查对《满井游记》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选项依次是:
A. 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 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寫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泉而茗者,罄而歌者,红装而赛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 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不难发现,A项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总体概述,B、C两项考查对关键语句内容及表达效果的品味,D项则考查对选文表达方式和创作意图的理解。4个选项几乎对选文进行了立体式、全方位的考查。课外文言文考查了两道主观题:(1)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前者不仅考查了文言积累——源自选文的成语,还考查了阅读感悟和启示;后者则需要考生在读懂选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关键信息。
三、思考与建议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是华人文化基因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对比“港题”,笔者认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应当从如下几方面不断优化:
(一)宜致力于整体理解的能力的培养
与“港题”侧重考查学生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同,“粤题”对于文言文的考查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其中,默写、翻译和断句等非理解性的题目约占文言文阅读试题的63.6%。受考试指挥棒的左右,在平时教学中,师生们必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识记文言词汇、背诵文章、翻译句子等,甚至着力于文言语法等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因此,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有培养中文系学生的倾向,难免让多数学生望而生畏。
(二)宜突出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很多初中生认为文言文是古人的东西,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好的试题则能改变他们的这种偏见。如2015年的“港题”(TSA2015_9CR2_QB阅读)第18题“这个故事带出了什么信息?”就很好地让学生从古人下棋的故事中领悟到在现实生活中仍然非常有用的人生哲理,从古人的故事中联系到自我,获得很有借鉴意义的人生启示。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和各类考试中,应当让学生明白文言文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如读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一文,不妨让学生从劝学者孙权、听劝者吕蒙和旁观者鲁肃三个角度谈谈人生感悟,这样学生才能思路开阔,滔滔不绝,从中感受到文言文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由于测试目标迥乎不同,“港题”与“粤题”在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教师应当在准确把握文言文教学和测试的优势与缺憾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和测试工作。
一、测试目标的差异
“港题”旨在摸清中学三年级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水平,从中发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缺憾,通过评估反馈给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以期改进。《全港性评估(TSA)(学校篇)》中郑重声明:为了落实“促进学习的评估”的理念,“TSA学校报告不会列出个别学生的成绩,所以不会影响学生的升班或升学”。
“粤题”更偏重于初中学段结束时文言文阅读水平的终结性评价,以利于甄别出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成绩,便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此外,当然也有明显的评价、反馈和促进功能。
二、试题设置的差异
测试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港题”与“粤题”从外到内的方方面面的差异。
(一)外观形式的差异
近几年来,“港题”与“粤题”在选文来源、试题数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1. 选文特点
近两年的“港题”均设3套,每套只考查一个课外文言文段,字数在110字左右。选文来源不拘一格,如2015年三段选文分别源自明朝周晖《金陵琐事》、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和南宋朱熹、李幼武的《宋名臣言行录》。2014年三段选文源自明代刘元卿的《应谐录》、清代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和唐代何自然的《续笑林》。内容多为记录人物的典型言行,借以表现人物的个性风貌。
“粤题”则多年来一直考查一篇课内文言文和一篇课外文言文。前者源自广东省考试大纲所推荐的24篇课内重点文言文。后者则为篇幅短小的课外文言文,如近三年分别源自《韩非子·晋文公攻原》《吕氏春秋·祁黄羊去私》《战国策》,依次突出恪守信用、公正无私、审时度势的主旨,注重对初中生的正面引导。
2. 试题数量
近两年“港题”每年均设3套,每套只依托一个课外文言文段考查4道单项选择题。近两年“粤题”均考查7道题,即默写填空题1道,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各3道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道、填空题2道、断句题1道、主观题1道。
3. 所占比重
近两年“港题”每套试题阅读部分共有试题23~24道,其中文言文阅读4道,约占1/3;“粤题”阅读部分(含文学名著阅读)共有16道题,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共6道题,超过了1/3。
(二)内在特征的差异
近几年来,“港题”与“粤题”在设题思路与考查重点等方面差异显著。
1. 侧重理解与全面要求
从近三年的试题看,“港题”侧重考查学生“能概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而4道题目均指向对于选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如2015年第一套测试题(TSA2015_9CR1_QB)依次考查了4道单项选择题:(1)为什么何岳没有告诉家人拾得银两?(2)失金者本想分给部分银两给何岳作为报酬,何岳为何拒绝他的好意?(3)何岳怎样处理宦家寄存在他家多年的箱中黄金?(4)按本文内容,何岳的性格是怎样的?显而易见,前3道题考查在理解词句意思基础上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第4题则在读懂文义的基础上整体把握人物的主要特点。
“粤题”则全面考查学生默写名句、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理解内容和把握主旨等方方面面的能力。如2015年试题共有7道题目涉及文言文。其中,默写第3小题考查“《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课内文言文考查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三道题。课外文言文则考查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三道题。从赋分比重看,理解性题目8分,约占36.4%;其他题目14分,约占63.6%。
可见,“港题”侧重评估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义 ,侧重于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粤题”则旨在全面考查考生文言文的积累、理解和运用的水平。
2. 循序渐进与多维考查
“港题”遵循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般顺序,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由浅入深地理解选文。如2015年第二套测试题(TSA2015_9CR2_
QB)依次考查了4道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项关于王积薪的描述是正确的?(2)到了晚上,王积薪在旅馆有什么经历?(3)第二天,王积薪做了什么?(4)这个故事主要带出什么信息?前3道题按照选文故事情节的顺序,引导学生依次理解关键信息,读懂故事内容;第4题则在前3题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带给读者的人生感悟。
“粵题”则以选文为载体,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文言积累、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功底。如2014年中考设计文言文的6道试题从不同考点全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默写第1小题考查名句的识记水平;课内文言文3道题依次考查文言词汇、文言翻译和内容理解;课外文言文3道题则依次考查了文言词汇、文言断句和内容理解。
可见,“港题”通常顺应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程序,由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地理解选文内容,进而整体把握;“粤题”则从识记、理解和运用等层级,对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考查,每道小题之间并无紧密的联系。
3. 单向解读与综合考查
仅就对文意的理解而言,“港题”偏重于单向性解读,“粤题”侧重于综合性把握。 “港题”2013年第一套测试题(TSA2013_9CR1_QB)设置了4道单项选择题:(1)当发生火灾时,梁国妇人想做什么?(2)梁国妇人再入火场的目的是什么?(3)为什么梁国妇人选择再入火场?(4)梁国妇人最重视什么?这4道题每道题都指向清晰,前3题都聚焦于选文关键情节的理解,第4题着力于对人物特征的把握。
同年的“粤题”课内文言文考查对《满井游记》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选项依次是:
A. 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 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寫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泉而茗者,罄而歌者,红装而赛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 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不难发现,A项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总体概述,B、C两项考查对关键语句内容及表达效果的品味,D项则考查对选文表达方式和创作意图的理解。4个选项几乎对选文进行了立体式、全方位的考查。课外文言文考查了两道主观题:(1)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前者不仅考查了文言积累——源自选文的成语,还考查了阅读感悟和启示;后者则需要考生在读懂选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关键信息。
三、思考与建议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是华人文化基因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对比“港题”,笔者认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应当从如下几方面不断优化:
(一)宜致力于整体理解的能力的培养
与“港题”侧重考查学生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同,“粤题”对于文言文的考查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其中,默写、翻译和断句等非理解性的题目约占文言文阅读试题的63.6%。受考试指挥棒的左右,在平时教学中,师生们必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识记文言词汇、背诵文章、翻译句子等,甚至着力于文言语法等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因此,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有培养中文系学生的倾向,难免让多数学生望而生畏。
(二)宜突出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很多初中生认为文言文是古人的东西,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好的试题则能改变他们的这种偏见。如2015年的“港题”(TSA2015_9CR2_QB阅读)第18题“这个故事带出了什么信息?”就很好地让学生从古人下棋的故事中领悟到在现实生活中仍然非常有用的人生哲理,从古人的故事中联系到自我,获得很有借鉴意义的人生启示。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和各类考试中,应当让学生明白文言文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如读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一文,不妨让学生从劝学者孙权、听劝者吕蒙和旁观者鲁肃三个角度谈谈人生感悟,这样学生才能思路开阔,滔滔不绝,从中感受到文言文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由于测试目标迥乎不同,“港题”与“粤题”在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教师应当在准确把握文言文教学和测试的优势与缺憾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和测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