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李叔叔和他的女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aiai1987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似乎二胡拉出的咿呀声总伴着一段凄凉的故事,而我的这个故事里却是格外的一番欢悦,像墨黑底子上一块鲜艳的花布。也许它背后的辛酸都隐在沉沉的黑里了,至少不为当时年少的我所看透。
  话说,在老街一条弄堂的深处,上得几级台阶,有一间侧房,里面住着一户李姓人家。男主人和女主人都是瞎子,他们却有两个聪明伶俐的女儿,大的15 岁,能说会道,小的7 岁,长得机灵乖巧。一家人靠男瞎子每日里在街头算命为生。
  其时,我大约十二三岁,有一年多的时光我常和小伙伴们出入这间简陋的房间,为的是那一声二胡响起之后瞎子李叔叔开场的戏文。其实那些戏文里究竟讲了些什么,我大都忘了。只記得那一声:“好吃莫过天上的鹅肉,地上的驴肉。”这实在让我憧憬了很多年。另外记得的就是《五女拜寿》,因为我总被分配演里面的三女儿。
  李叔叔讲戏文时,空洞的眼窝里,白眼仁往上一翻,像望向无尽的苍穹。咿呀拉两声二胡做引子,嘴一瘪就开始了。声音抑扬顿挫,又极顺畅,中间不打一个隔顿,像清汤挂面,一顺到底。拉的二胡曲子是热闹的调子,从不见悲音。就这样,便引得我们这群孩子风里雨里,不看脸色,天天往他家跑。他大概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喝了酒大声呵骂,但都被我们忽略掉了。他也有兴致特别好的时候,比如捉蚂蚱的季节,我们到城外不远的田里捉了蚂蚱送给他油炸了下酒,这时,他总是很高兴,戏文说得更好听了。
  其间,我便迷恋上了他们家的大女儿。她成了我儿时第一个崇拜的人。在这个大姐姐的领导下,我们成立了一个帮派,先取名叫“射雕”,后因男孩子们不配合,造成阴盛阳衰的局面,于是又改名“ 小百合”。大姐姐有两个好朋友,一个短头发的姐姐,活泼可爱,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过茜茜公主的故事。另一个长头发的姐姐,长年披着一头极顺的长发,把脸都遮住了,偶尔能看到她大大的眼睛。她会画很精美的武侠人物画,还会写在什么的荒郊走来翩翩一少年之类的武侠小说。我们在她们的领导下,每日里说文唱戏、远游、野炊,过得真是神仙般的快活。
  再加上《侠女十三妹》等武侠片的火热,于是,那一年,我的理想就是骑着一匹高大的骏马走街串巷地去卖艺,顺便做些劫富济贫的义事。
  我们常排演的一个曲目是《红楼梦》里黛玉进贾府那段。我一向被分配演林黛玉,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姐姐觉得最好看的人理所当然演主角。直到有一天,不知何故,我气哼哼地坐着,眼角瞟着房梁,不经意被大家发现我其实很像王熙凤,于是我改演王熙凤,可是大姐姐嫌我演不出凤辣子的味道来,就自己承担了那个角色。大姐姐最欣赏的人物是王熙凤,其实我是不喜欢王熙凤的,因为她喜欢,我也就觉得王熙凤这个角色很好吧。
  大姐姐之所以欣赏王熙凤,大概是因为她觉得王熙凤很厉害,可以支配别人的命运。那时,大姐姐家条件不好,常靠亲戚们资助。星期天,她常帮她一个姑姑守摊儿卖服装得些零用钱贴补家用。
  因为太喜欢和她在一起了,所以有时候我也会和她一起去守摊儿卖服装。大姐姐天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虽然不过十五六岁,却很老练,能很准确地拿捏出顾客喜欢什么样的款式、颜色,常常不好看的都被她说得很好看。当生意冷清时,她还会大声吆喝,吸引顾客。我却是一句吆喝都喊不出来,只能干瞪眼,帮不上什么忙。就算大姐姐这样能干,也有出纰漏的时候。
  有一次,人多,不知什么时候,一不留神被人偷走了一条裤子,等盘点时才发现。她姑姑很生气地数落她,我吓得不知所措。她也脸色惨淡,不敢辩白。至此,我就不大敢去服装摊儿上影响她,怕给她帮倒忙。
  就算生活这样不如意,大姐姐也能苦中取乐。她硬是从自己的零用钱中省出几块钱买了一块边角料的粉红色布料,照着电视上古装戏里的服装做了一件夹袄,还用自己的一双巧手绣上了花。我现在还有一张穿着这件衣服照的古装相,每次翻看都感慨良久。
  那时,我小小的心里有一个天真的想法:以后,我挣了钱,一定不让大姐姐受穷,我吃干饭,绝不让她吃稀饭。那时,小小的人儿还不懂得人世的无常。
  大姐姐初中毕业,遇上花灯团招人,兴冲冲地去报了名,却没考上。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进工厂当了工人。
  有一次,她跟我说,她一个上了医学院的好朋友,就是那个给我们讲过茜茜公主的姐姐,给她写信,说她越来越现实了,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有趣了……她说,我当然不能跟她比,她在信里夹了学校捡的银杏叶给我,我的生活哪有那样的诗情画意和闲情逸致。我能有什么话跟她说呢?说这些的时候,大姐姐脸色阴郁,口气中有责怪。
  我能理解大姐姐的艰辛,也能理解那个姐姐的失落。只是后来,我也在外读书,偶尔回家一趟也难得聚一聚。和她终究也无可奈何地越来越疏远了。
  几年前的某一天,我在街上走着,遇到她,她正戴着孝,说是李叔叔去世了,我什么话都还没来得及说,她就先安慰我说:“你不要难过,他走得很安详……”说话的语气和神态还活脱脱一个凤辣子的味儿。我想,一个人能把戏文里的角色演化到这般,大概也算是人生的极致了吧!
  再后来,我们家离开了老街,童年的小伙伴们也各奔东西,但每每回想起来,那真是我童年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了。
其他文献
所谓“村”宴,不过是小区数户邻居之间的聚餐。邻居们大都是几年前从不同的地方搬过来的,彼此友好、相互帮衬着,邻里关系不错。  前些日子,大家商量好,要在端午节聚一聚。“村长”彭总说,今年端午适逢父亲节,又是“村”上刘娭毑79 岁生日,应该好好庆祝一下。老彭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肯帮忙、人缘好、有号召力,大伙儿自称“村民”,封他为“村长”,自此“村”里就有一个当家做主的头儿。老彭办事细致周到,曾组织我们自
期刊
我们兄妹四个及其家属建了一个群,取名叫“走南闖北一家人”。  我和哥哥、弟弟在群里打着字交流着,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唯独妹妹不能,因为她不识字。每次看到我们发的可喜可贺的照片,妹妹总是率先发三个微笑表情表示祝贺,这是她仅能做到的。我深知,这些跳跃出来的小小表情饱含着妹妹的酸甜苦辣,而每每看到妹妹的“微笑”,我的心如刀割一般的痛。  记忆不自觉地回到那个年代,家庭的贫困让妹妹止步于校门之外。爷爷奶
期刊
自从2013年高龄的父母亲入住茅畲某养老院后,心里总牵挂着那边的一切。  2016年10月下旬,父亲因中风后身体的各方面原因,再也无法待在养老院了,回家不足两天,就永别了他亲爱的家人,永别了在那里待了整整三个多春秋的熟悉的养老院。父亲走了,鉴于我兄弟姊妹仨的家庭各方面因素,91岁高龄的老母亲,在我们匆匆办完父亲的丧事不久,不得不重新入住这所她熟悉的养老院,这间她曾与父亲蜗居的,显得有点儿脏乱的房间
期刊
我的老家在雷州半岛腹地南渡河中下游平原,河两岸近30万亩良田连成一片,海洋一般辽阔,被人们称为“洋田”。  故乡是鱼米之乡,一辈子米饭吃不厌。最有趣的,还是洋田里的鱼虾。  我从小就有一个疑问:这么多鱼虾到底是哪里来的?上一年晚稻收起就要晒田,泥土被晒干变得像石头那么硬,鱼虾早已都绝迹。可是第二年春水一到,插上禾苗,便像变戏法一样,满田都是鱼虾。我问奶奶、问母亲,她们都说“有水就有鱼”。  鱼虾的
期刊
被调到岸上的水兵俱乐部的时候是一个阴冷的冬天。凛冽的海风每天从北面的海面上似“万箭齐发”一样扎在小战士的脸上。太冷了,这样的天气,在苦寒的渭北平原也很少见。浙江竟然有这样糟糕的冬季,身体单薄的新兵小战士,深深感到了大海的变幻无常,更感到了身体每天在遭遇着阵阵的寒冷。  所用的被褥是新兵集训时发放的。蓝面白底的军被已经被“锤打”得像一块铁。每晚盖在身上的时候蓝色被面涌动着褶皱,就像水兵躺在起伏着波浪
期刊
所谓的海虾,其实就是我们家乡——皖南水乡遍地可见的小龙虾。这一物种原产于北美洲,在上世纪初先是传入日本,后经日本引入我国,直到上世纪70 年代末才在我的家乡普遍出现。海虾随着水温和光照时间的不同,一般呈青灰色或暗红色,但所有海虾性成熟后都会呈现出明显的暗红色,有的甲壳部分还呈黑色。由于海虾食性杂、繁殖和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既生活在水中又能在陆地爬行捕食,且好打洞——冬天一般在洞穴里休眠,在当地
期刊
15岁那年,我从东平四中高中毕业。生产队长说我有文化,就交给了我一个有点儿技术性的活儿——负责看管记录地瓜育苗火炕的温度。  温度记录非常重要,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造成地瓜母烂掉或不生芽。我身上肩负着这么重要的责任,自然不敢懈怠。每天三次测量地瓜母炕的温度。早晨一起床我就急匆匆地往坐落在河堤东面的地瓜炕跑,测好温度记录下来并告诉看守地瓜炕烧火的人。中午测一次,晚上也要测一次。  从我家去地瓜炕,要经
期刊
当兵三年后,我回到了济南,在西郊机场服役。而这一年老娘已经66 岁了,明显地苍老了许多。  回到濟南的我,虽然离家近了,坐上去泰安方向的大巴车,不过一个小时。但是,刚到一个新单位,自然以工作为主,而周末时,又常忙着给基层官兵放电影,回家就少了。  一个周末,我终于可以回家去看老娘了。而此刻,时间还不到中午,老娘就已经在家里开始进进出出,张罗着在烙我喜爱吃的油饼。老娘烙的油饼就是好吃,那天中午吃得不
期刊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酸菜,是每个东北人的记忆。腌至恰到好处的酸菜,酸味绵柔,松软清脆。地道的东北人用鼻子一闻,就能完成对一缸酸菜的品鉴。”可见酸菜在东北人心目中的地位。  东北气温低,有半年的时间都是冬季,田里没有庄稼,从前没有反季节的大棚作物,吃不到蔬菜。于是,老百姓就发明了一种冬天储存大白菜的方法,把白菜腌起来。东北人把酸菜的吃法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炒着吃、炖着吃、煮着吃、蘸酱吃、空嘴吃
期刊
初冬的黄昏,生态走廊最适宜散步。华灯初上,天色将晚未晚之际,大片的芦苇倒映于水面,波纹里一片絮白。走着,就来到了路边的花店前,门口摆放的植物里,月季最为惹眼。进了门,却不见人影,便轻声问着:“有人吗,有人吗?”声音穿过叶丛,主人走了出来:“有的欸,有的欸!”  眼前的花主,紫色连衣裙,白色小马甲;微卷的发式精致、自然;白底青的翡翠镶戒,在灯下闪着微光,尤其腕上搭着的物件,是我熟悉的手工钩花。  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