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的微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70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兄妹四个及其家属建了一个群,取名叫“走南闖北一家人”。
  我和哥哥、弟弟在群里打着字交流着,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唯独妹妹不能,因为她不识字。每次看到我们发的可喜可贺的照片,妹妹总是率先发三个微笑表情表示祝贺,这是她仅能做到的。我深知,这些跳跃出来的小小表情饱含着妹妹的酸甜苦辣,而每每看到妹妹的“微笑”,我的心如刀割一般的痛。
  记忆不自觉地回到那个年代,家庭的贫困让妹妹止步于校门之外。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母亲体弱多病,我和哥哥都在读书,弟弟年幼,家庭的重担很自然地就落在父亲和年仅十岁的妹妹身上。为了供我们上学,十岁的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重担。洗衣、做饭、干农活儿样样都做,一个小女孩儿却干着大人干的活儿。妹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子,这位别人眼中的娇娇女就是这样被“娇宠”的。
  看到同龄的男孩儿女孩儿背着书包,妹妹的心不知有多痛。她渴望上学,可这一切对她来说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求!她偷偷地抹眼泪,她清楚地知道这将是她一生的遗憾。为了爹娘,为了哥哥,也为了这个穷困的家,她认命了。在没人的地方,她甚至哭出声来,独自一人发泄心中的委屈,哭出来也许会好受些。可在别人面前她从不哭诉,她将所有的痛苦深深埋在心底,把微笑留给别人。
  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只能靠种地维持生计,80 年代,家家户户都种了大面积的棉花。夏日炎炎,妹妹背着农药桶,头顶烈日,脚踏黄土,默默地为棉花喷洒农药,农药水加上药桶足足三十斤重,如一座小山重重地压在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姑娘那稚嫩的肩上。没穿防护服,没戴口罩,刺鼻难闻的农药恶臭味时时笼罩着她的鼻尖,晒得黑红黑红的小脸满是汗水,脑后的羊角辫儿展示着她的坚韧与倔强。
  “天有不测风云”,妹妹十五岁那年,一个酷暑的日子,她喷完两亩多棉花后,背着药桶步履蹒跚地回到家里,她面色蜡黄,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院子里,然后口吐白沫昏了过去。全家人都吓蒙了,赶紧用地排车将她送进医院,经诊断,她农药中毒了,经全力抢救才幸免于难。看到妹妹醒了,我们一家人都哭了,是惊恐,是后怕,是心疼,是高兴,是激动。
  1987年,我以优异成绩考上县师范,成了村上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更是人人羡慕的“乡村小秀才”。一人“得志”,全家沸腾。最高兴的当属妹妹,她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她为我感到骄傲。说实话,我被师范录取,也为我们这个贫穷的家注入一剂希望。
  开学那天,妹妹用省吃俭用攒的零花钱为我买了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二哥,你是好样的,你为咱家争了气,也为咱村争了气,到了城里会更有出息。”说着她把仅剩的九元钱塞给我,我说啥也不要,我知道这都是妹妹的辛苦钱,她生气了,说道:“出门在外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咱家虽穷,可在外面也不要小里小气的,别让人家瞧不起咱!”我讷讷半晌,内心纵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来,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
  我发誓,等条件好了我一定要好好报答妹妹,今生今世我都欠她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次年初冬,师范的校园一夜间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雪停了,我一大早起来感觉寒气袭人,冰冷彻骨。衣服单薄的我站在寝室门口的雪地上瑟瑟发抖。
  “刘中方,快到女生院来看看吧,你妹妹给你送棉衣却送到我们女生宿舍里来了,哈哈哈!”仅一墙之隔的女生院里发出一声响亮的叫喊并伴随着哈哈的笑声。
  听到喊声我喜出望外地飞奔到女生宿舍。眼前的一幕让我傻了眼。妹妹穿着一件红色旧棉袄,左手提着一个崭新的花格子包裹,右手拎着一个编织袋,袋子里装满了花生,一双旧棉鞋上沾满了雪。她没戴帽子,也没围围巾,嘴巴和鼻孔不停地出着热气,圆圆的脸蛋儿冻得红里发紫,额头上却沁出汗。皑皑白雪里好像多余了一位土里土气的乡下妹子,她怯生生地站在女生宿舍门外,不停地跺着脚。
  天上掉下个土妹妹,我感觉很不适应,她的老土好像与我们学校的一切都不合拍。更让我感到没面子的是我们班女生的那番议论。
  “没想到刘凯还有这么一位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妹妹,给哥哥送棉衣竟跑到女生院里来了,真逗!哈哈哈……”
  “这算什么?更逗的是她一进门就问‘我哥哥在不在?’她哥哥是男的还是女的?她哥哥姓啥名谁?没文化的人我也见过,可从来没见过这么傻的。才子的妹妹并不等于才女!”又一阵刺耳的笑声。
  不绝于耳的议论及笑声让我的大脑“轰”地一下变成了空白,我感到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垂下了高傲的头,用余光看着无助的妹妹,她也看着我,似乎我是她唯一的救星,或许我的出现能够为她解围,至少可以结束眼前的尴尬。
  “二哥,你肯定冻坏了吧。天说冷就冷了,咱娘刚为你套好的新棉袄,赶紧穿上吧,还有,这是咱家地里产的花生也是刚炒好的,快拿去分给大伙吃吧!”妹妹脸上堆满笑。
  我一句话也没说,一个箭步向前,一把夺过包裹和花生,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二哥,二哥……”妹妹不停地呼唤着。
  回到宿舍,我的心情极为复杂。先是生气、愤怒、懊恼、失落,后来开始后悔,甚至羞愧难当。从家到县城将近二十里路,由于雪大不能骑车,妹妹一大早顶风冒寒,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厚厚的积雪来给我送棉衣已经够辛苦了,却受到哥哥的如此“礼遇”,难道这就是我所谓的要报答她吗?难道面子和尊严比良心还重要吗?难道我也步了“时位之移人”的后尘了吗?我怎么这么混蛋?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我不顾一切地冲出宿舍门,我要追上去当面向她道歉。可当我从女生院一直追到校门外时,妹妹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还要继续追,耳边却传来了丁零零的上课铃声。
  后来,我走上工作岗位,拼命地工作,努力地进取。尽管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都是我的这位不识字却有文化的妹妹鼓励我:“世上没有过不去的沟坎。”
其他文献
江非在他的诗歌《一个秋风漫漫退去的季节》中这样写道:“被灵魂和记忆唤醒/我又回到了我的出发之地/像一片傲慢的灰尘/又落回了飘起的谷地”。  读到此处,忽然间觉得这位诗人有着与众不同的傲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傲慢代表了某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某种目中无人的睥睨,但诗人的傲慢绝非是此种。  他的傲慢栖身在尘埃之中。因为微不足道。没有人会关心一片灰尘的心情。但这正是傲慢的理由,诗人不屑被面目模糊的大多数人关
期刊
人们把漂泊在外叫背井离乡,民间也有包上一小撮故乡井里的泥土到他乡,可治水土不服。也许生来就是漂泊的命,久在异乡为异客的我,坐再远的长途车都不曾晕车。天南海北,无论到了哪里我都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迹象,所以井泥是否可以治水土不服之症,还真没亲身体验过,不知道是真是假。  看过电影《老井》才知道中国北方大山深处曾经吃水不易,打口井简直比登一次月球都难。拜读李存葆先生的报告文学《沂蒙九章》方晓得在上个世纪
期刊
在赣南宁都革命烈士纪念园那扇厚重的墙体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6725名烈士英名就像镶嵌在广阔天际里的繁星,其中王俊烈士的名单旁,还有一个“王俊之子”赫然在目,一门双烈。  “王俊之子”出生不到一天,就成为革命烈士。  王俊是宁都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他与战友温雪堂、彭澎共同创办了宁都县农工商学联合会、总工会、农民协会等红色组织,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组织农民暴动。1929 年2 月,毛泽东、朱德率
期刊
平庄是全国有名的煤矿,而且全是露天开采,交通自然方便,不时有火车鸣叫着驶过,在老哈河这岸的我们,都能清晰地听到火车那沉闷的吼声。  拉煤是要赶骡子车去的,就是那种常见的木板车。我家没有毛驴,分队的时候,分到了一头犍牛,头上顶着一丛白毛,又称白头芯儿的,很壮实,就是不赶道,幾年后就卖了,然后买了一头白骡子。骡子赶道,从家里可以一直跑到平庄,就是脾气不好,要是发起怒来,两个人也拽不住。每当骡子发脾气的
期刊
每一次到梧州,都要喝一碗冰泉豆浆。  “冰井泉香”这么儒雅的称谓,最早源于唐朝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版的《苍梧县志》云:“冰井泉香”乃梧州古八景之一。按志书的描述,那是一片绿树婆娑、草长莺飞、清静幽美的胜地,范围东起锥子冲,西至冰泉冲,北到凤凰山顶,南临如今的梧州市二中操场。冰井泉水甘寒清冽,楼台亭榭别具韵味,小桥流水依依,莲塘惹人喜爱。历代文人墨客对此都有记载。宋代诗人任韵诗曰
期刊
在马来西亚的几天里,给我印象深的不单有奇特的美景,还有当地导游黄小姐。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实在不怎么样。  随团旅游有点儿像流浪游民,先是被一个团的导游托管,到下一景点再交由另一导游托管,如此这般的被托管几次,一场旅游宣告结束。  在新加坡被阿德托管两天后,第三天一大早移交到马来西亚黄小姐手上。对刚刚熟悉的阿德挥手告别,心里有些难过。好的导游就是这样,让游客喜欢,甚至有点儿依依不舍。  并非以貌取人,
期刊
厨房里,父亲把粘在电饭煲边的几粒米饭捡起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嚼起来,似乎从来没见过米饭似的。我从书房走出客厅,经过厨房门口瞥见了这一幕,心里很不是滋味。  去年,我参加一个征文大赛获得了一等奖,得了2000元奖金,高兴之余邀了几位老友到桂城饮茶小聚。看在平时父亲为了让我静心写作忍痛不看他钟爱的电视节目的分儿上,我把82 岁高龄的老父亲一并请去丰谷酒楼。老父亲知道我获奖请客,甚为高兴,颤颤巍巍地从箱
期刊
冬至日晚上,几个朋友从饭店出来,三三两两的,各自离去。她俩决定顺道走走,聊聊。女人嘛,晚饭后消消食儿,闺蜜一起说点儿体己话,对身材、对食物消化、对心理等都大有益处。  冬季,城市夜晚的灯光,和其他季节并没有多大变化,变化的只是街头稀疏的行人。今年比往年更冷,寒潮频繁光顾北中原这座小城。夜晚9点以后,街头行人就如落叶乔木一般萧索。  在一个路口,和朋友互道晚安。她想着心事,一个人往家走。  快速经过
期刊
“它老态龙钟,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声音低沉而混沌,眼神迷茫而忧伤。”这是说她母亲的那条笨狗虎子,惠表姐声泪俱下。  惠表姐每次找我不是说她的母亲,就是说她母亲的狗,有时穿插着说,让我分不清她到底说的是人还是狗,到底心疼她母亲多一些还是那条笨狗多一点儿。  惠表姐和我都是在1990年离开农村的,那个时候我们认为城市就是天堂。作为最早的农民工,我们对于城市有着迷惘的爱,只是惠表姐比我更脚踏实地,在一个
期刊
所谓“村”宴,不过是小区数户邻居之间的聚餐。邻居们大都是几年前从不同的地方搬过来的,彼此友好、相互帮衬着,邻里关系不错。  前些日子,大家商量好,要在端午节聚一聚。“村长”彭总说,今年端午适逢父亲节,又是“村”上刘娭毑79 岁生日,应该好好庆祝一下。老彭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肯帮忙、人缘好、有号召力,大伙儿自称“村民”,封他为“村长”,自此“村”里就有一个当家做主的头儿。老彭办事细致周到,曾组织我们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