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就在岸上住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zhang78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调到岸上的水兵俱乐部的时候是一个阴冷的冬天。凛冽的海风每天从北面的海面上似“万箭齐发”一样扎在小战士的脸上。太冷了,这样的天气,在苦寒的渭北平原也很少见。浙江竟然有这样糟糕的冬季,身体单薄的新兵小战士,深深感到了大海的变幻无常,更感到了身体每天在遭遇着阵阵的寒冷。
  所用的被褥是新兵集训时发放的。蓝面白底的军被已经被“锤打”得像一块铁。每晚盖在身上的时候蓝色被面涌动着褶皱,就像水兵躺在起伏着波浪的大海的怀抱里静静地休息……但海边的气候的确太冷了,所发的铺盖已经抵御不住寒潮的夜袭——手脚冰凉,蜷缩成一团。小战士深夜里想家想妈妈。
  那一天,小战士到码头的洗衣房送洗这床单薄的被子。小战士把被子交给了收被子的洗衣工。洗衣工是当地一位不到五十岁的阿姨,个子不高,干活儿很利落,和人说话的时候脸上总是笑盈盈的。
  侬是哪里人,怎么称呼呀?阿姨接过被子问了一句。阿姨好,我是陕西的,姓王。小战士立正回答。这么小就参军,蛮厉害的!阿姨夸赞后又问了一句,吃饭什么的都习惯吧?
  什么都很好,就是晚上睡觉有点儿冷。哦,这个样子呀。阿姨听完没说什么。
  过了两天,水兵俱乐部大门外有人在一声声地呼叫:小王,小王……小戰士连忙跑出来,发现是洗衣房的阿姨。阿姨抱着一床被子来到小战士面前。小王,石沿这地方冬天是很冷的,这床被子你就用着,到了晚上会暖和的。阿姨伸出双手把被子塞到了小战士的怀里。
  这是一床什么样的被子啊,大红色的绸缎被面上印织着回旋往复一团团碗口大小艳丽的绿牡丹花,白色的棉布里面簇新平展,厚实的棉坯饱满暖柔。显而易见,这是一床没有用过的新棉被。
  这是我小儿子结婚时候我给缝的,准备了好几床,这个一直没用,你别嫌弃呀。阿姨说。
  接过厚实崭新的棉被,小战士望着朴素平实的阿姨,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
  潮水拍打岸边的礁石一日又一日,这床棉被已经陪伴小战士三个冬天了。多少个漫漫寒夜,厚实的棉被给了小战士温暖和内心的稳妥,他再也没有被冰寒惊醒,似乎也很少再去想家想妈妈了。
  小战士很优秀,后来立下三等功一次,优秀士兵两次,由稚嫩变得成熟,由新兵成为即将退伍的老兵。
  阿姨,我要退伍了,被子还给您!谢谢您!小战士庄重地给阿姨敬了一个军礼。
  阿姨望着刚来部队时嘴唇长着茸毛,现在是胡须茬子的“小王”,高兴地抹着眼泪,小王长大了,回到家乡要争气!好好干!
  小战士握着阿姨的手说,阿姨,我一定还会回来的!
  岁月像大海一样永不停歇地向前奔腾着。小战士凭借在海岸边锤炼的坚强品质,退伍后又上了大学,后又当了记者,再后来又做了企业管理,一路披荆斩棘,为了生活而奋力拼搏着。当年身体单薄的男孩儿,已然变成了“中年大叔”。
  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去一些难以磨灭的经历和事情,在小战士的心底愈发显现得清晰生动。小战士怎么也不能忘记老部队,怎么也不能忘记那位当地的阿姨。
  借着一次去杭州出差的机会,小战士辗转回到了他26 年没有回去的军营。
  那条熟悉的通往军港的马路两侧依然盛开着火红的夹竹桃。海岸边当年陈旧的营房早就改建成了现代化的军事楼宇。走进水兵俱乐部大楼,管理员战士看着陌生的“老俱乐部士兵”回来了,一脸茫然,怎么也想不起大楼里还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小战士想,当下的战友认不认识自己,其实一点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曾经是这里的一个“兵”,今天又回来了。甚至小战士还梦幻地感觉到他是一个多年在外的游子,这里才是他的家,今天他“回家”了。
  不知阿姨现在过得怎么样了,小战士一颗承载着期待与愿望的心早就飞向了阿姨所在的渔村——石沿村。这次回来,小战士没有提前联系阿姨。在战友王凯的引导下,车子很快就开到阿姨的家门口。
  阿姨现在身体怎么样了?
  阿姨还能认出我不?
  小战士既有满满的期待,又有些许忐忑不安。
  进了阿姨的家门,小战士便喊了起来:阿姨,阿姨!
  哎,侬是啥子人?一位身穿海青色衣服的老妇人边搭话边从堂厅一侧的佛堂里缓缓走了出来。阿姨,是我!小战士一眼认出了阿姨。头发尽白,满脸皱纹的阿姨怔怔地看着小战士,忽然叫出了小战士的名字。阿姨上前一把抱住了小战士,泪水模糊了双眼。
  阿姨万万没想到她还能再见到小战士。她哭了又笑,心情非常激动,好像一位母亲见到了她远归的孩子。
  阿姨说,她和老伴儿王叔现在过得很好,大儿子在宁波工作,总想让他们去宁波生活,她不去,还是觉得海边的家里好。
  阿姨说,村子的一面有人民海军保护,一面又有东海的观音菩萨保佑。海军和菩萨她都敬、都信。
  阿姨还说,小王,我孙子你是见过的,他现在也去当兵了,在蚌埠上军校……
  说完,阿姨从里屋拿出一个相框给小战士看,照片上的小伙子一身戎装,英姿飒爽。
  在渔村一个普通的农舍里,老阿姨和小战士似乎有说不尽的话。时候不早了,小战士该离开了。
  车子已经发动了,阿姨手把着车门,哽咽着声音对小战士说,小王,你能不能不走,你这回走了,我啥时才能再见到你呀?车子远离了,阿姨还站在村口挥着手。随着车速的加快,石沿村和部队快速地向后倒退着,很快就消失在沉沉的暮色里了……
  曾经的部队是小战士的“家”,阿姨也让小战士感受到了“家”。一个是军,一个是民,他们都住在海岸边,他们的“家”就是小战士的家。
  阿姨,小战士还会“回家”看您的。
其他文献
平庄是全国有名的煤矿,而且全是露天开采,交通自然方便,不时有火车鸣叫着驶过,在老哈河这岸的我们,都能清晰地听到火车那沉闷的吼声。  拉煤是要赶骡子车去的,就是那种常见的木板车。我家没有毛驴,分队的时候,分到了一头犍牛,头上顶着一丛白毛,又称白头芯儿的,很壮实,就是不赶道,幾年后就卖了,然后买了一头白骡子。骡子赶道,从家里可以一直跑到平庄,就是脾气不好,要是发起怒来,两个人也拽不住。每当骡子发脾气的
期刊
每一次到梧州,都要喝一碗冰泉豆浆。  “冰井泉香”这么儒雅的称谓,最早源于唐朝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版的《苍梧县志》云:“冰井泉香”乃梧州古八景之一。按志书的描述,那是一片绿树婆娑、草长莺飞、清静幽美的胜地,范围东起锥子冲,西至冰泉冲,北到凤凰山顶,南临如今的梧州市二中操场。冰井泉水甘寒清冽,楼台亭榭别具韵味,小桥流水依依,莲塘惹人喜爱。历代文人墨客对此都有记载。宋代诗人任韵诗曰
期刊
在马来西亚的几天里,给我印象深的不单有奇特的美景,还有当地导游黄小姐。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实在不怎么样。  随团旅游有点儿像流浪游民,先是被一个团的导游托管,到下一景点再交由另一导游托管,如此这般的被托管几次,一场旅游宣告结束。  在新加坡被阿德托管两天后,第三天一大早移交到马来西亚黄小姐手上。对刚刚熟悉的阿德挥手告别,心里有些难过。好的导游就是这样,让游客喜欢,甚至有点儿依依不舍。  并非以貌取人,
期刊
厨房里,父亲把粘在电饭煲边的几粒米饭捡起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嚼起来,似乎从来没见过米饭似的。我从书房走出客厅,经过厨房门口瞥见了这一幕,心里很不是滋味。  去年,我参加一个征文大赛获得了一等奖,得了2000元奖金,高兴之余邀了几位老友到桂城饮茶小聚。看在平时父亲为了让我静心写作忍痛不看他钟爱的电视节目的分儿上,我把82 岁高龄的老父亲一并请去丰谷酒楼。老父亲知道我获奖请客,甚为高兴,颤颤巍巍地从箱
期刊
冬至日晚上,几个朋友从饭店出来,三三两两的,各自离去。她俩决定顺道走走,聊聊。女人嘛,晚饭后消消食儿,闺蜜一起说点儿体己话,对身材、对食物消化、对心理等都大有益处。  冬季,城市夜晚的灯光,和其他季节并没有多大变化,变化的只是街头稀疏的行人。今年比往年更冷,寒潮频繁光顾北中原这座小城。夜晚9点以后,街头行人就如落叶乔木一般萧索。  在一个路口,和朋友互道晚安。她想着心事,一个人往家走。  快速经过
期刊
“它老态龙钟,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声音低沉而混沌,眼神迷茫而忧伤。”这是说她母亲的那条笨狗虎子,惠表姐声泪俱下。  惠表姐每次找我不是说她的母亲,就是说她母亲的狗,有时穿插着说,让我分不清她到底说的是人还是狗,到底心疼她母亲多一些还是那条笨狗多一点儿。  惠表姐和我都是在1990年离开农村的,那个时候我们认为城市就是天堂。作为最早的农民工,我们对于城市有着迷惘的爱,只是惠表姐比我更脚踏实地,在一个
期刊
所谓“村”宴,不过是小区数户邻居之间的聚餐。邻居们大都是几年前从不同的地方搬过来的,彼此友好、相互帮衬着,邻里关系不错。  前些日子,大家商量好,要在端午节聚一聚。“村长”彭总说,今年端午适逢父亲节,又是“村”上刘娭毑79 岁生日,应该好好庆祝一下。老彭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肯帮忙、人缘好、有号召力,大伙儿自称“村民”,封他为“村长”,自此“村”里就有一个当家做主的头儿。老彭办事细致周到,曾组织我们自
期刊
我们兄妹四个及其家属建了一个群,取名叫“走南闖北一家人”。  我和哥哥、弟弟在群里打着字交流着,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唯独妹妹不能,因为她不识字。每次看到我们发的可喜可贺的照片,妹妹总是率先发三个微笑表情表示祝贺,这是她仅能做到的。我深知,这些跳跃出来的小小表情饱含着妹妹的酸甜苦辣,而每每看到妹妹的“微笑”,我的心如刀割一般的痛。  记忆不自觉地回到那个年代,家庭的贫困让妹妹止步于校门之外。爷爷奶
期刊
自从2013年高龄的父母亲入住茅畲某养老院后,心里总牵挂着那边的一切。  2016年10月下旬,父亲因中风后身体的各方面原因,再也无法待在养老院了,回家不足两天,就永别了他亲爱的家人,永别了在那里待了整整三个多春秋的熟悉的养老院。父亲走了,鉴于我兄弟姊妹仨的家庭各方面因素,91岁高龄的老母亲,在我们匆匆办完父亲的丧事不久,不得不重新入住这所她熟悉的养老院,这间她曾与父亲蜗居的,显得有点儿脏乱的房间
期刊
我的老家在雷州半岛腹地南渡河中下游平原,河两岸近30万亩良田连成一片,海洋一般辽阔,被人们称为“洋田”。  故乡是鱼米之乡,一辈子米饭吃不厌。最有趣的,还是洋田里的鱼虾。  我从小就有一个疑问:这么多鱼虾到底是哪里来的?上一年晚稻收起就要晒田,泥土被晒干变得像石头那么硬,鱼虾早已都绝迹。可是第二年春水一到,插上禾苗,便像变戏法一样,满田都是鱼虾。我问奶奶、问母亲,她们都说“有水就有鱼”。  鱼虾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