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13年高龄的父母亲入住茅畲某养老院后,心里总牵挂着那边的一切。
2016年10月下旬,父亲因中风后身体的各方面原因,再也无法待在养老院了,回家不足两天,就永别了他亲爱的家人,永别了在那里待了整整三个多春秋的熟悉的养老院。父亲走了,鉴于我兄弟姊妹仨的家庭各方面因素,91岁高龄的老母亲,在我们匆匆办完父亲的丧事不久,不得不重新入住这所她熟悉的养老院,这间她曾与父亲蜗居的,显得有点儿脏乱的房间。面对那些父亲曾经用过的床铺、躺椅、桌凳,母亲常常触景生情,其悲伤之情无法言表。从这以后,每当夜幕降临,母亲便开始思念她曾相依为命,患难与共,陪她度过近60 个春秋的老伴儿——我的父亲,她常常泣不成声,有时还号啕大哭。
2018年5月8日的上午,正当我工作忙得不亦乐乎时,突然,老家那边的养老院小老板又来电了,说话似乎很急促,说母亲躺在床上不省人事了,脸部表情很僵硬,似乎是中风了。我即刻电告住在养老院附近,富有多年临床经验的表姐,先去看看情况,哪知很不巧,表姐正忙着急救病人,无法抽身。我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向单位请假后,匆匆开車前往。不到20分钟,就到了目的地,匆匆拉上正在忙碌的表姐一起前往。进去一看:母亲情态很呆板,根本不认得每个周末都去看她、陪她的心爱的小儿子,也不认得多年熟悉关心她的侄女。我们问她叫啥名字,她根本记不起来,讲话舌头僵硬,流着口水,神志不清。很明显,母亲中风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健康,时间就是……”我顾不得任何一切,只想着要以最快的速度送母亲到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我立刻搀扶着母亲,背到自己的车上,系好安全带,电告家人,风驰电掣般行驶二十多公里路,十几分钟就送达医院。经过挂号、目测、就诊、验血、B 超、CT、会诊等一系列看病程序,医院急诊内科、神经科专家会诊确认:93 岁高龄的母亲得了脑梗死——中风,这是高危的老年性疾病。病因可能是长期伤心过度、房颤引起的,经全面检查,母亲脑血管中还有一块挺大的肿瘤,随时会破裂,非常危险!这是母亲继去年肾囊肿、感染化脓之后,又一次住进重症监护室。面对神志不清、戴着呼吸机的母亲,我百感交集。
母亲发病前,她说过她不想住这个养老院了,说这里厨房里的那个阿姨常常为难她,也常欺负这里好多不能自理的老人。起初,我根本不相信,后来,我亲眼目睹了这位阿姨的冷酷。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中午,养老院里开饭了,我去厨房看看母亲她们的午餐情况,我看到了母亲她们围坐在一起,等待着厨房里阿姨、护工们分饭打菜。这里的饭菜质量我暂且不去评价,母亲她们仿佛是嗷嗷待哺的老小孩儿,在等待着员工们的施舍与服务。当时,只听到母亲轻轻地说了一句:“中风的那位阿公,手里没有筷子。”谁知道,那掌厨的女员工甩过来一句:“没有筷子?没有筷子你自己不会拿吗?”我一愣,看了看,只见她两手叉在腰间,仿佛圆规。50 岁左右年纪,肤白,颈大脖子粗,戴着金晃晃的粗大项链,耳垂小而薄,却套着好大的银耳环,涂有很不均匀脂粉的脸上,在这六月天里,看上去高高低低、凹凸不平,如丘壑纵横,阡陌交叉,显然她是个不好惹的角儿。天哪!我想,假如他自食其力,手脚行动自如,他会来养老院?他(她)们都是因为生活上不能自理,子女因生活所迫无法相伴的老人啊!由于我们母子这次的打抱不平,从此,母亲常遭这位母夜叉般掌厨的处处刁难,甚至人身侮辱。我也常亲耳听到这位掌厨,因为小事与她同在养老院服务的丈夫展开厨房大战,这里的勺子、餐具也成了他们战斗的武器,她的丈夫常被打得头破血流。从这之后,我总在想:这里是母亲继续养老的地方吗?母亲曾多次同我说:“我把你们仨带大,老了,住在养老院,现在你父亲死了,我孤苦伶仃一个人,病了,你们也不知;死了,也许断眼无亲人。我是多么希望回到你们的身边去啊!”母亲这话常在我耳边回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心在滴血。我不禁想起母亲那坎坷的人生。不久前,有位90 高龄的亲戚告诉我:你母亲一生,可谓“在家香附子,出门地韭姜”。这话,我不甚懂,大概意思是说:母亲在娘家时生活不错,出嫁后苦不堪言。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母亲的不幸的生活历程:
1927年的寒冬腊月,农历二十八日,母亲出生在黄岩西乡头陀某村还算不错的医生家庭,祖上八代良医,母亲的曾祖父曾被御赐“云骑尉”世爵,可谓家业殷实。祖父符映台是清代五品同知,曾同黄岩知县孙憙(清同治七年,即1868 年任黄岩知县,在黄岩5 年)创建灵石书院,是《灵石书院碑记》的监刊者。母亲的父亲符仲楠,《墓碑·略志》中这样记载:“符公(1875—1954)讳嗣徽,字遂周,号仲楠,武庠生,中医生,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学,文武并修,仁德为怀,医术济世,喜勘风水,观星象,子孙敬仰,千秋缅怀。”从《略志》中可知:他是个武秀才(武庠生),中医医生,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乡里远近闻名,他常救济一些穷苦人家。他还嗜好勘察风水,更喜欢观察天空星象。母亲有兄弟姊妹4 人,其中两位哥哥和一个姐姐,母亲排行最小。他们都受过封建礼教的长期熏陶,母亲常说:她父亲常教育他们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大意是:做事要以礼仪为先,要合乎礼仪,不合乎礼仪的言行,既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更不能去做。还将这孔圣人的名言张贴于家庭中堂四壁,警戒教育子女,意在践行之。母亲姊妹俩还念过私塾,那时农村念书的女性是很少的,她还立志报考师范,准备教书育人。后来,由于外公的反对(外公不支持男女同学堂、同教室读书),所以母亲的理想没有实现。可见,青春少女时期的母亲生活还算不赖。
1947年,20岁的母亲被婚配给原乌岩区秀川乡(小坑港)伪乡长的公子,国民党某空军军官徐某(徐某,由于其母亲张某教子极度严厉,1941年,14岁的他被迫离家出走,投军后,考入国民党西北某空军学校。后来,获国民党军上校军衔,退役后在台湾任某市巡视员)。据说,当时出嫁场面较为壮观:花轿耀眼,鼓乐喧天,鞭炮齐鸣,洋枪护卫……可谓郎才女貌。婚后,小夫妻也颇为恩爱。当时,人民解放战争正如火如荼般进行着。接上峰命令,徐某必须迅速返回部队,否则……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那时,母亲正身怀六甲,只有孤单一人,独守空房,生下的不到3 个月的小男孩儿,也因病误服药物死亡。又因台海风云变幻,夫妻长期失联,身为国民参议院议员乌岩区秀川乡伪乡长的公公,收监后被正法,婆婆张某又为人不善。母亲为了守候与徐某所谓的爱情,整整苦等了13年多。当时,婆媳相依,母亲靠种菜、织帽,去化工厂打工、烧饭,甚至变卖家产来维持生活,养活婆婆。时代风云变幻,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母亲,生活太艰难了,仿佛坠入万丈深渊,开始了她“地韭姜”般的艰辛生活。蒋介石叫嚣的反攻大陆无望后,为了稳定军心,强令:凡是大陆过来的老兵,特别是军官,不管他们在大陆有无原配夫人,必须在台湾安家,落户,再婚。在这毫无人性的残忍的政策高压下,徐某又不得不割断对我母亲的思念,他毫无抗争之力,被硬拉去與拥有17位兄弟姐妹的台湾高山族女子完了婚。
第一任丈夫徐某杳无音信,加上婆媳不和,母亲在徐家实在无法生存,才与乌岩区秀川乡(小坑港)周家桥张某结合,生下一女,即现在我唯一的异父同母的姐姐。不久,大跃进开始了,为了建设长潭水库这样浩大工程,原西乡乌岩区的所有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库区迁移,张姓也在此列。据说,张某虽远没有徐某特有的军人气质,却是一位很能干的青年,新婚育女不久,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长潭水库大坝的建设中。由于过度的劳累,又风餐露宿,因感冒疏忽感染肺炎,不治身亡。无情的现实,又这样夺走了母亲第二任丈夫年轻的宝贵生命。他们夫妻共同生活还不到两年啊,留下了无助的母亲和不到两岁,还不会走路的可怜的姐姐……
为了生存,1961年,母亲又委身于小她4 岁,识字不多,但世代勤劳善良、有几分憨厚的我的父亲(浙江黄岩茅畲牟氏第二十九世嫡孙,丧偶)。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受台海关系牵连,我家吃尽了造反派的苦头。我也由此而一度被剥夺小升初的权利,辍学在家,放牛度日。后来,“十年浩劫”结束了,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海峡两岸也沟通了,人民富裕了,我们的家庭也享受到阳光、雨露。
往事,不堪回首。
为了生活,姐姐一直外出种瓜,哥哥长年走南闯北,远行经商。为了实现母亲回到我们的身边,享受亲情的愿望,让我不再每天担心、牵挂养老院里的来电,2018 年6月1 日那天,我和妻子商议决定,在城关某处买了一套房子,让母亲安顿在那儿,也曾请过我家的至亲来照看,陪伴我的母亲。那时,我们一家人每天享受着与母亲在一起用餐的天伦之乐。每当我下班匆匆回家时,站在家门口的母亲,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特别是有几次周末,我带母亲去九峰公园,看看那活蹦乱跳的猴子,自由自在的鱼,沐浴着徐徐的清风,闻闻那花儿的幽幽清香,听听那画眉婉转的歌唱,百鸟啾啾的和鸣,更有那桃花潭湖心亭上音乐爱好者美妙动人歌喉,有几次,我还情不自禁地上去哼了几句。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体会的啊!
2016年10月下旬,父亲因中风后身体的各方面原因,再也无法待在养老院了,回家不足两天,就永别了他亲爱的家人,永别了在那里待了整整三个多春秋的熟悉的养老院。父亲走了,鉴于我兄弟姊妹仨的家庭各方面因素,91岁高龄的老母亲,在我们匆匆办完父亲的丧事不久,不得不重新入住这所她熟悉的养老院,这间她曾与父亲蜗居的,显得有点儿脏乱的房间。面对那些父亲曾经用过的床铺、躺椅、桌凳,母亲常常触景生情,其悲伤之情无法言表。从这以后,每当夜幕降临,母亲便开始思念她曾相依为命,患难与共,陪她度过近60 个春秋的老伴儿——我的父亲,她常常泣不成声,有时还号啕大哭。
2018年5月8日的上午,正当我工作忙得不亦乐乎时,突然,老家那边的养老院小老板又来电了,说话似乎很急促,说母亲躺在床上不省人事了,脸部表情很僵硬,似乎是中风了。我即刻电告住在养老院附近,富有多年临床经验的表姐,先去看看情况,哪知很不巧,表姐正忙着急救病人,无法抽身。我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向单位请假后,匆匆开車前往。不到20分钟,就到了目的地,匆匆拉上正在忙碌的表姐一起前往。进去一看:母亲情态很呆板,根本不认得每个周末都去看她、陪她的心爱的小儿子,也不认得多年熟悉关心她的侄女。我们问她叫啥名字,她根本记不起来,讲话舌头僵硬,流着口水,神志不清。很明显,母亲中风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健康,时间就是……”我顾不得任何一切,只想着要以最快的速度送母亲到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我立刻搀扶着母亲,背到自己的车上,系好安全带,电告家人,风驰电掣般行驶二十多公里路,十几分钟就送达医院。经过挂号、目测、就诊、验血、B 超、CT、会诊等一系列看病程序,医院急诊内科、神经科专家会诊确认:93 岁高龄的母亲得了脑梗死——中风,这是高危的老年性疾病。病因可能是长期伤心过度、房颤引起的,经全面检查,母亲脑血管中还有一块挺大的肿瘤,随时会破裂,非常危险!这是母亲继去年肾囊肿、感染化脓之后,又一次住进重症监护室。面对神志不清、戴着呼吸机的母亲,我百感交集。
母亲发病前,她说过她不想住这个养老院了,说这里厨房里的那个阿姨常常为难她,也常欺负这里好多不能自理的老人。起初,我根本不相信,后来,我亲眼目睹了这位阿姨的冷酷。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中午,养老院里开饭了,我去厨房看看母亲她们的午餐情况,我看到了母亲她们围坐在一起,等待着厨房里阿姨、护工们分饭打菜。这里的饭菜质量我暂且不去评价,母亲她们仿佛是嗷嗷待哺的老小孩儿,在等待着员工们的施舍与服务。当时,只听到母亲轻轻地说了一句:“中风的那位阿公,手里没有筷子。”谁知道,那掌厨的女员工甩过来一句:“没有筷子?没有筷子你自己不会拿吗?”我一愣,看了看,只见她两手叉在腰间,仿佛圆规。50 岁左右年纪,肤白,颈大脖子粗,戴着金晃晃的粗大项链,耳垂小而薄,却套着好大的银耳环,涂有很不均匀脂粉的脸上,在这六月天里,看上去高高低低、凹凸不平,如丘壑纵横,阡陌交叉,显然她是个不好惹的角儿。天哪!我想,假如他自食其力,手脚行动自如,他会来养老院?他(她)们都是因为生活上不能自理,子女因生活所迫无法相伴的老人啊!由于我们母子这次的打抱不平,从此,母亲常遭这位母夜叉般掌厨的处处刁难,甚至人身侮辱。我也常亲耳听到这位掌厨,因为小事与她同在养老院服务的丈夫展开厨房大战,这里的勺子、餐具也成了他们战斗的武器,她的丈夫常被打得头破血流。从这之后,我总在想:这里是母亲继续养老的地方吗?母亲曾多次同我说:“我把你们仨带大,老了,住在养老院,现在你父亲死了,我孤苦伶仃一个人,病了,你们也不知;死了,也许断眼无亲人。我是多么希望回到你们的身边去啊!”母亲这话常在我耳边回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心在滴血。我不禁想起母亲那坎坷的人生。不久前,有位90 高龄的亲戚告诉我:你母亲一生,可谓“在家香附子,出门地韭姜”。这话,我不甚懂,大概意思是说:母亲在娘家时生活不错,出嫁后苦不堪言。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母亲的不幸的生活历程:
1927年的寒冬腊月,农历二十八日,母亲出生在黄岩西乡头陀某村还算不错的医生家庭,祖上八代良医,母亲的曾祖父曾被御赐“云骑尉”世爵,可谓家业殷实。祖父符映台是清代五品同知,曾同黄岩知县孙憙(清同治七年,即1868 年任黄岩知县,在黄岩5 年)创建灵石书院,是《灵石书院碑记》的监刊者。母亲的父亲符仲楠,《墓碑·略志》中这样记载:“符公(1875—1954)讳嗣徽,字遂周,号仲楠,武庠生,中医生,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学,文武并修,仁德为怀,医术济世,喜勘风水,观星象,子孙敬仰,千秋缅怀。”从《略志》中可知:他是个武秀才(武庠生),中医医生,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乡里远近闻名,他常救济一些穷苦人家。他还嗜好勘察风水,更喜欢观察天空星象。母亲有兄弟姊妹4 人,其中两位哥哥和一个姐姐,母亲排行最小。他们都受过封建礼教的长期熏陶,母亲常说:她父亲常教育他们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大意是:做事要以礼仪为先,要合乎礼仪,不合乎礼仪的言行,既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更不能去做。还将这孔圣人的名言张贴于家庭中堂四壁,警戒教育子女,意在践行之。母亲姊妹俩还念过私塾,那时农村念书的女性是很少的,她还立志报考师范,准备教书育人。后来,由于外公的反对(外公不支持男女同学堂、同教室读书),所以母亲的理想没有实现。可见,青春少女时期的母亲生活还算不赖。
1947年,20岁的母亲被婚配给原乌岩区秀川乡(小坑港)伪乡长的公子,国民党某空军军官徐某(徐某,由于其母亲张某教子极度严厉,1941年,14岁的他被迫离家出走,投军后,考入国民党西北某空军学校。后来,获国民党军上校军衔,退役后在台湾任某市巡视员)。据说,当时出嫁场面较为壮观:花轿耀眼,鼓乐喧天,鞭炮齐鸣,洋枪护卫……可谓郎才女貌。婚后,小夫妻也颇为恩爱。当时,人民解放战争正如火如荼般进行着。接上峰命令,徐某必须迅速返回部队,否则……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那时,母亲正身怀六甲,只有孤单一人,独守空房,生下的不到3 个月的小男孩儿,也因病误服药物死亡。又因台海风云变幻,夫妻长期失联,身为国民参议院议员乌岩区秀川乡伪乡长的公公,收监后被正法,婆婆张某又为人不善。母亲为了守候与徐某所谓的爱情,整整苦等了13年多。当时,婆媳相依,母亲靠种菜、织帽,去化工厂打工、烧饭,甚至变卖家产来维持生活,养活婆婆。时代风云变幻,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母亲,生活太艰难了,仿佛坠入万丈深渊,开始了她“地韭姜”般的艰辛生活。蒋介石叫嚣的反攻大陆无望后,为了稳定军心,强令:凡是大陆过来的老兵,特别是军官,不管他们在大陆有无原配夫人,必须在台湾安家,落户,再婚。在这毫无人性的残忍的政策高压下,徐某又不得不割断对我母亲的思念,他毫无抗争之力,被硬拉去與拥有17位兄弟姐妹的台湾高山族女子完了婚。
第一任丈夫徐某杳无音信,加上婆媳不和,母亲在徐家实在无法生存,才与乌岩区秀川乡(小坑港)周家桥张某结合,生下一女,即现在我唯一的异父同母的姐姐。不久,大跃进开始了,为了建设长潭水库这样浩大工程,原西乡乌岩区的所有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库区迁移,张姓也在此列。据说,张某虽远没有徐某特有的军人气质,却是一位很能干的青年,新婚育女不久,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长潭水库大坝的建设中。由于过度的劳累,又风餐露宿,因感冒疏忽感染肺炎,不治身亡。无情的现实,又这样夺走了母亲第二任丈夫年轻的宝贵生命。他们夫妻共同生活还不到两年啊,留下了无助的母亲和不到两岁,还不会走路的可怜的姐姐……
为了生存,1961年,母亲又委身于小她4 岁,识字不多,但世代勤劳善良、有几分憨厚的我的父亲(浙江黄岩茅畲牟氏第二十九世嫡孙,丧偶)。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受台海关系牵连,我家吃尽了造反派的苦头。我也由此而一度被剥夺小升初的权利,辍学在家,放牛度日。后来,“十年浩劫”结束了,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海峡两岸也沟通了,人民富裕了,我们的家庭也享受到阳光、雨露。
往事,不堪回首。
为了生活,姐姐一直外出种瓜,哥哥长年走南闯北,远行经商。为了实现母亲回到我们的身边,享受亲情的愿望,让我不再每天担心、牵挂养老院里的来电,2018 年6月1 日那天,我和妻子商议决定,在城关某处买了一套房子,让母亲安顿在那儿,也曾请过我家的至亲来照看,陪伴我的母亲。那时,我们一家人每天享受着与母亲在一起用餐的天伦之乐。每当我下班匆匆回家时,站在家门口的母亲,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特别是有几次周末,我带母亲去九峰公园,看看那活蹦乱跳的猴子,自由自在的鱼,沐浴着徐徐的清风,闻闻那花儿的幽幽清香,听听那画眉婉转的歌唱,百鸟啾啾的和鸣,更有那桃花潭湖心亭上音乐爱好者美妙动人歌喉,有几次,我还情不自禁地上去哼了几句。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体会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