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锦城西隅的行知小学是一所正在快速发展的精品化平民小学。学校少先队工作以环境涵养、课程主导、活动提档为促进少先队员健康成长的“三驾马车”,实现了少先队文化与行知思想的有效结合,促进广大少先队员在坚守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去希望、去慈爱,有信心、有善行……
一、多维环境涵养——构建少先队工作协同机制
1.校园文化协同
学校环境建设突出“陶味”,追求“校园处处皆风景,一枝一叶总关情”,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校门两侧的“每日四问”和“每天四要”引发少先队员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成长得失的反思;校门左侧的花圃里,矗立着学校的精神先导——行知先生和少先队员一起的铜像,及书写着揭示教育愿景的“行知小学校歌”的石碑;校门右侧藤萝摇曳的“静心苑”上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给少先队员在闹市之中营造出诗意的阅读环境;主教学楼的突出位置,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想昭示出教育的核心,也传递出博爱精神……
学校崇尚“以生为本”的文化生态,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唤醒生命存在,让少先队员意识到“我是学校的主人”。 色彩活泼跳跃、图案卡通有趣,均尊重儿童审美天性;班级名片上有每个孩子的笑容,“一个都不能少”。连楼道上的蔬菜水果都会挤眉弄眼,诠释着一个个的心理寓言。在这里,少先队员充分领略被尊重、被需要的幸福。
2.人际关系协同
孩子仿佛森林中的一片叶,摇曳的姿态源于风的鼓舞和根的滋养。为了让树叶摇曳出最美的风姿,学校首先充实教师群体这“风”的力量,优化家庭影响这“根”的影响,提升教师的心灵智慧和生命质量,用高明的智慧启迪智慧,用优质的生命影响生命。学校长期致力于建設“人人都是心理健康营养师、人人都是家庭教育指导师,人人都是职业规划师”的专业师资队伍的“三师”型队伍,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和辅导智能,能以更高的站位更科学地指引少先队员的生命成长。
3.家校合作协同
我们尝试进行了家校结合的探索,以拓宽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让家长了解、接受、接纳、参与。我们尝试了开放讲座,如组织家长观影《小孩不笨》,参加《幸福了吗》等互动式讲座;通过家长开放日开放课堂,让家长参与并体验生命教育的影响力;开放活动让家长参与其中等,为家长的融入提供了各式机会。一路走来,一座连结学校——学生——家长的生命之桥已经初具规模。
二、立体课程主导——建设少先队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对少先队员的生命成长有这样的定位:基于尊重、基于快乐;适应社会、奠基幸福;培养具有较强的生存发展能力、个性特长突出、民族内涵与世界眼光兼具的合格公民。
一是面向全体队员开设的,丰富生命内涵和提升人文素养的“行知新六艺”课程。“新六艺”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儿童发展为本,坚持全体队员的全面发展,关注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跆拳道课程、咏陶课程、书法课程、陶艺课程、儿童阅读课程、心灵智慧等实践课程,每周每班开课。
二是满足少先队员不同年龄阶段的心智成长需求及生存生活需求的“生活教育”课程。主要开设咏陶、家政、生存技能、艺体等课程,家政课内容包含 插花、巧克力制作、刺绣(十字绣)、茶艺,手工课包括折纸、剪纸、泥塑(胶泥)、模型制作等,课程内容丰富、知识涉猎广泛。
三、实践活动升级——挖掘少先队体验教育精髓
1.大课间的生命律动
学校将广播体操、跆拳操、集体舞、兔子舞及循环跑等多种形式的锻炼活动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练习。根据不同年段特点设计了竹竿舞、跳跳球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锻炼形式。在下雨和雾霾天气,创新跆拳道操、字母操等统一练习。
2.快乐健康“让我玩”
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2010年,学校成为金牛区妇联“让我玩”项目的基地学校,活动做到规范化、项目化、常态化,并以“运动嘉年华”系列活动为载体锻炼学生体魄,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动脑动手的能力。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
每个生命都有不一样特质,都有属于他们的色彩,而少先队员需要一个舞台来绽放。学校有很多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包括自闭症学生、身体残疾学生、多动症学生、成长于SOS儿童村的学生等。学校开展“生命,不一样的色彩”系列活动,一方面,展示这些孩子生命的闪光点,让同学多些对他们的了解,学习与他们的相处之道;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他们的经历,学习尊重每一个生命。活动形式分为画展、摄影展、音乐会等,通过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使每一个孩子都有值得回忆的美丽童年。
四、自主教育创新——把准少先队根本路径方向
1.“小队员”变“小主人”
行知先生认为“人人都可以当小先生”。学校通过主体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使队员在亲历亲为中自治、自理、自控能力逐步增强。学校大队部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由队员负责活动的日常管理。少先队员在管理和服务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最终体验生命的意义。
2.“小干部”变“志愿者”
“梦想与团队”(Dreams
一、多维环境涵养——构建少先队工作协同机制
1.校园文化协同
学校环境建设突出“陶味”,追求“校园处处皆风景,一枝一叶总关情”,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校门两侧的“每日四问”和“每天四要”引发少先队员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成长得失的反思;校门左侧的花圃里,矗立着学校的精神先导——行知先生和少先队员一起的铜像,及书写着揭示教育愿景的“行知小学校歌”的石碑;校门右侧藤萝摇曳的“静心苑”上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给少先队员在闹市之中营造出诗意的阅读环境;主教学楼的突出位置,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想昭示出教育的核心,也传递出博爱精神……
学校崇尚“以生为本”的文化生态,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唤醒生命存在,让少先队员意识到“我是学校的主人”。 色彩活泼跳跃、图案卡通有趣,均尊重儿童审美天性;班级名片上有每个孩子的笑容,“一个都不能少”。连楼道上的蔬菜水果都会挤眉弄眼,诠释着一个个的心理寓言。在这里,少先队员充分领略被尊重、被需要的幸福。
2.人际关系协同
孩子仿佛森林中的一片叶,摇曳的姿态源于风的鼓舞和根的滋养。为了让树叶摇曳出最美的风姿,学校首先充实教师群体这“风”的力量,优化家庭影响这“根”的影响,提升教师的心灵智慧和生命质量,用高明的智慧启迪智慧,用优质的生命影响生命。学校长期致力于建設“人人都是心理健康营养师、人人都是家庭教育指导师,人人都是职业规划师”的专业师资队伍的“三师”型队伍,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和辅导智能,能以更高的站位更科学地指引少先队员的生命成长。
3.家校合作协同
我们尝试进行了家校结合的探索,以拓宽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让家长了解、接受、接纳、参与。我们尝试了开放讲座,如组织家长观影《小孩不笨》,参加《幸福了吗》等互动式讲座;通过家长开放日开放课堂,让家长参与并体验生命教育的影响力;开放活动让家长参与其中等,为家长的融入提供了各式机会。一路走来,一座连结学校——学生——家长的生命之桥已经初具规模。
二、立体课程主导——建设少先队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对少先队员的生命成长有这样的定位:基于尊重、基于快乐;适应社会、奠基幸福;培养具有较强的生存发展能力、个性特长突出、民族内涵与世界眼光兼具的合格公民。
一是面向全体队员开设的,丰富生命内涵和提升人文素养的“行知新六艺”课程。“新六艺”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儿童发展为本,坚持全体队员的全面发展,关注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跆拳道课程、咏陶课程、书法课程、陶艺课程、儿童阅读课程、心灵智慧等实践课程,每周每班开课。
二是满足少先队员不同年龄阶段的心智成长需求及生存生活需求的“生活教育”课程。主要开设咏陶、家政、生存技能、艺体等课程,家政课内容包含 插花、巧克力制作、刺绣(十字绣)、茶艺,手工课包括折纸、剪纸、泥塑(胶泥)、模型制作等,课程内容丰富、知识涉猎广泛。
三、实践活动升级——挖掘少先队体验教育精髓
1.大课间的生命律动
学校将广播体操、跆拳操、集体舞、兔子舞及循环跑等多种形式的锻炼活动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练习。根据不同年段特点设计了竹竿舞、跳跳球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锻炼形式。在下雨和雾霾天气,创新跆拳道操、字母操等统一练习。
2.快乐健康“让我玩”
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2010年,学校成为金牛区妇联“让我玩”项目的基地学校,活动做到规范化、项目化、常态化,并以“运动嘉年华”系列活动为载体锻炼学生体魄,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动脑动手的能力。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
每个生命都有不一样特质,都有属于他们的色彩,而少先队员需要一个舞台来绽放。学校有很多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包括自闭症学生、身体残疾学生、多动症学生、成长于SOS儿童村的学生等。学校开展“生命,不一样的色彩”系列活动,一方面,展示这些孩子生命的闪光点,让同学多些对他们的了解,学习与他们的相处之道;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他们的经历,学习尊重每一个生命。活动形式分为画展、摄影展、音乐会等,通过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使每一个孩子都有值得回忆的美丽童年。
四、自主教育创新——把准少先队根本路径方向
1.“小队员”变“小主人”
行知先生认为“人人都可以当小先生”。学校通过主体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使队员在亲历亲为中自治、自理、自控能力逐步增强。学校大队部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由队员负责活动的日常管理。少先队员在管理和服务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最终体验生命的意义。
2.“小干部”变“志愿者”
“梦想与团队”(Dre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