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推动力。课堂提问既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手段,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年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运用好课堂提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把握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闸门靠老师甩出的问题去打开。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设计问题时要做到:
(1)目的明确,富思考性。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不分轻重,漫无边际,也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一定既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设疑,又要针对学生学习上的疑点和他们关心的热点提问,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富有思考性,尽量避免整堂課提问那些学生随口可答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
(2)深度适宜,富实效性。思维从问题开始,但并非所有提出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设计问题不仅应考虑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问题提得抽象深奥,远离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智力水平,会使他们望而生畏,调动不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问题提得过于浅显,学生不屑发言或脱口而出,同样激不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那些适合学生已有的智力与能力水平,并经过主观努力后才能答出的问题,才是最富实效性的。如在讲授《闽中桥梁甲天下》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 “闽中桥梁甲天下”是作者自己的评价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②世界上到处有桥,为什么惟独古代“闽中桥梁”甲天下呢?③闽中桥梁又是凭借什么得以甲天下的呢?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便可答出,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准确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强化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结构的能力,加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3)步步深入,富诱导性。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应只富思考性和实效性,更要注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还是在讲授《闽中桥梁甲天下》一文中,学生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后,我又抛出了以下问题:①闽中桥梁“规模宏大,技术先进,石桥梁多,工艺精巧,形式多样”的五个特征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特征?②谁来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一特征?③为什么对这一特征的印象特别深刻?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层层诱导,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中,使他们既准确掌握了闽中桥梁的特征,还强化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设计的问题富思考性、实效性、诱导性,这只是课堂提问的前提基础,关键还应做到:
二、巧妙引导,贵在启发
(1)激活学生,创设思考情境。所谓激活是指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创设一种愉悦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踊跃发言。课堂提问的激活措施主要是尊重学生的发言,鼓励他们敢于发言,肯定他们积极发言的学习态度,切不可因学生答错而批评奚落、讽刺挖苦他们,打击他们发言的积极主动性。
(2)抓住契机,巧妙引导。课堂提问中,学生对富有深度的问题大多不能准确回答,这时教师应抓住契机,巧妙引导。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学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时,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而说不出时,不去启发他。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不仅在于问题的设置,更在于问题回答时捕捉有利时机,巧妙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让他们对问题有一种雾散山现、水落石出之感。切不可学生一时答不出,教师便告之答案。如在教学《故乡的榕树》时,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边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狮子。”在与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仅仅只有少女吗?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少女呢?”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只有少数学生答出“可能是作者的初恋情人吧”这样的答案,更多的学生则是一脸困惑。不知如何回答,这时,我没有着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又设计了下列问题:①青春少女和暮年老太给人的感觉有何不一样?②这一段中主要有哪些景物?③这些景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④你在想家时,你会想家人的好还是你们间的隔阂?想家的温馨还是冰冷?这四个问题解答出来后,学生们恍然大悟,个个笑意拂面,准确回答了前面的问题,以更加高涨的学习热情继续投入到学习中。
(3)注意小结,准确评价。好的课堂提问,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小结,是对是错准确评价。是对,为什么对;是错,错在哪里,可能是理解中的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应针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答案,作深入透彻的分析评价。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未置可否,教师一声“坐下”便只管自己讲课。那样不仅会收不到课堂提问应有的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把握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是前提和基础;贵在启发,巧妙引导是关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最终目的。只要奠定好基础,抓住问题的关键,就一定能够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把握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闸门靠老师甩出的问题去打开。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设计问题时要做到:
(1)目的明确,富思考性。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不分轻重,漫无边际,也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一定既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设疑,又要针对学生学习上的疑点和他们关心的热点提问,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富有思考性,尽量避免整堂課提问那些学生随口可答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
(2)深度适宜,富实效性。思维从问题开始,但并非所有提出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设计问题不仅应考虑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问题提得抽象深奥,远离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智力水平,会使他们望而生畏,调动不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问题提得过于浅显,学生不屑发言或脱口而出,同样激不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那些适合学生已有的智力与能力水平,并经过主观努力后才能答出的问题,才是最富实效性的。如在讲授《闽中桥梁甲天下》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 “闽中桥梁甲天下”是作者自己的评价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②世界上到处有桥,为什么惟独古代“闽中桥梁”甲天下呢?③闽中桥梁又是凭借什么得以甲天下的呢?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便可答出,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准确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强化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结构的能力,加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3)步步深入,富诱导性。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应只富思考性和实效性,更要注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还是在讲授《闽中桥梁甲天下》一文中,学生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后,我又抛出了以下问题:①闽中桥梁“规模宏大,技术先进,石桥梁多,工艺精巧,形式多样”的五个特征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特征?②谁来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一特征?③为什么对这一特征的印象特别深刻?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层层诱导,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中,使他们既准确掌握了闽中桥梁的特征,还强化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设计的问题富思考性、实效性、诱导性,这只是课堂提问的前提基础,关键还应做到:
二、巧妙引导,贵在启发
(1)激活学生,创设思考情境。所谓激活是指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创设一种愉悦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踊跃发言。课堂提问的激活措施主要是尊重学生的发言,鼓励他们敢于发言,肯定他们积极发言的学习态度,切不可因学生答错而批评奚落、讽刺挖苦他们,打击他们发言的积极主动性。
(2)抓住契机,巧妙引导。课堂提问中,学生对富有深度的问题大多不能准确回答,这时教师应抓住契机,巧妙引导。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学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时,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而说不出时,不去启发他。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不仅在于问题的设置,更在于问题回答时捕捉有利时机,巧妙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让他们对问题有一种雾散山现、水落石出之感。切不可学生一时答不出,教师便告之答案。如在教学《故乡的榕树》时,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边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狮子。”在与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仅仅只有少女吗?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少女呢?”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只有少数学生答出“可能是作者的初恋情人吧”这样的答案,更多的学生则是一脸困惑。不知如何回答,这时,我没有着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又设计了下列问题:①青春少女和暮年老太给人的感觉有何不一样?②这一段中主要有哪些景物?③这些景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④你在想家时,你会想家人的好还是你们间的隔阂?想家的温馨还是冰冷?这四个问题解答出来后,学生们恍然大悟,个个笑意拂面,准确回答了前面的问题,以更加高涨的学习热情继续投入到学习中。
(3)注意小结,准确评价。好的课堂提问,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小结,是对是错准确评价。是对,为什么对;是错,错在哪里,可能是理解中的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应针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答案,作深入透彻的分析评价。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未置可否,教师一声“坐下”便只管自己讲课。那样不仅会收不到课堂提问应有的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把握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是前提和基础;贵在启发,巧妙引导是关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最终目的。只要奠定好基础,抓住问题的关键,就一定能够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