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创造性思维的推进。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历史,也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随着相关文件的出台与学前教育专家的不懈努力,学前教育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了学前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人们对幼儿绘画教育的认识与态度也随之发生了转变,逐渐重视起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的影响,一部分教师与绝大部分家长还是将幼儿绘画活动定位在过于强调技巧的重复练习方面,大大压抑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幼儿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绘画活动中存在的现象
(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不准确
幼儿的绘画能力是一个逐步进步的过程,孔起英认为5—6岁的大班幼儿处于图式期,在这一阶段,幼儿认知能力与思维发展突飞猛进,想象创造的能力也相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还能够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作画内容与意图。
(二)教师出示范画现象严重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范画是教师在课堂上将相关美术知识、绘画技巧等相对全面的展现给幼儿的载体,也是教师在活动中将自己的教学构思与幼儿想法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之一。但是,许多教师本末倒置,过于注重范画在绘画活动中的示范性作用,把它视为组织幼儿绘画活动的主要手段,导致幼儿作品千篇一律、没有特点,自我表达性较差。
三、人们对幼儿绘画活动的认知
(一)幼儿:画画就是游戏。幼儿进行绘画活动并非像成人一样将它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来进行,在他们看来,画画就像“过家家”、“搭积木”一样好玩。因此,幼儿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往往将自己喜欢或者自己觉得有必要的东西一件一件全部“放”在画面上,看见自己喜欢的、或者觉得会漂亮的颜色都涂上去,不会考虑是否搭配、和谐,不会考虑构图等成人会在意的那些。但就是这些“不和谐”、“不完美”,才是幼儿对画画的兴趣所在,才是幼儿最真实的表达。
(二)家长:你应该这样画。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小肌肉尚未发展成熟,手脑不统一、协调,大脑不能很好的支配手对于画笔的运用,导致幼儿的画经常长短、粗细不均,在画人物画时更为明显;其次,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具有局限性,不能像成人一样有顺序的观察,经常忽略整体结构,凭借自己脑中的印象去作画,因此幼儿的作品往往整体形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是一些小细节却被放大表现出来,作品显示出其特有的稚拙感,这些被成人看来特别夸张的形象、画面,往往表现出了幼儿最真实的情感色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充分调动起他的情感,将现实与想象想融合,思维不受拘束,虽然最终作品有可能会“四不像”,但这才是幼儿作品真正的魅力所在。
(三)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的绘画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幼儿的绘画心理与行为的认识;二是教师在绘画方面的专业素质。
通过在实习期间的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幼儿教师毕业于大专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经过几年的学习与训练,绘画方面的专业素质与教育素养相对过硬。教师通过已有知识与国家下发的相关文件明确了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的必要性,但是幼儿园或相关的政府机关并没有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导致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还是不理解到底应该怎么开始、如何继续;还有不少教师将幼儿绘画活动当作普通的教学活动,以较强的逻辑性进行教学、评判,忽视了幼儿作为绘画主体的感受。
四、关注幼儿绘画活动的创造性
(一)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大班幼儿在这个时期突出表现为学习兴趣的萌发,这个时期的幼儿有意行为倾向得到了显著发展。
(二)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幼儿创造性思维是与他的想象力发展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幼儿在3-5岁时以无意想象为主,到了5-6岁时便明显呈现出了有意识的创造行为。
五、幼儿绘画活动创造性的培养
(一)趣味引导,创设情境,让孩子乐在其中: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幼儿进行绘画活动之前,成人如果能够尽可能地调动起幼儿的感知觉器官,便能够更大程度上激发起幼儿的创作兴趣。
(二)鼓励幼儿大胆、独立创作:有些幼儿会受教师课堂讲解、示范的影响,这限制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导致全班幼儿的画都是一个思路、风格,毫无创新可言;有些幼儿为得到老师的夸奖模仿别的画得好的小朋友的画,导致紧挨着的几个幼儿的作品模仿痕迹严重;还有些幼儿有畏难情绪,迟迟不敢下笔……面对以上这些情况,成人要走出“不示范=学不会”的误区,作为幼儿自主绘画的引导者,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别人优秀作品的同时要敢于下笔,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要与众不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营造积极的绘画氛围,鼓励幼儿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幼儿自主性绘画并不等于自由绘画,切不能让幼儿纯自由发挥、“撒手不管”,更不能全权代理、“越俎代庖”。
(三)正确发挥教师引导性绘画在幼儿绘画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幼儿时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一个阶段,并且幼儿在这一阶段也热衷于模仿,但是是否为了保证幼儿拥有独立性与创造性就把模仿对象撤走呢?
(四)鼓励幼儿多观察生活,增加绘画素材:在绘画过程中,幼儿难免会对绘画内容摸不清头脑,不知从何下手,不少幼儿还会说“老师我不会画”、“老师你帮我画”,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对所要进行的绘画活动在大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与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正如前文所说,许多教师与家长都走入了以“画得像不像”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误区,我们在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时,要尽量用多个视角来看待他的绘画成果,用鼓励的语言进行评价。
幼儿时时将成人的行为与语言当作自己的标准,特别是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极大。教师的评价常常在幼儿心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
六、结语
幼儿的创造性是无穷的。我认为,作为一名未来幼儿教师的我们,要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投入更多精力。幼儿绘画活动不是一门强调绘画技巧的活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各种手段,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与开发,幼儿能够在绘画活动中感到快乐、自己的想法能够表达、思维得到发散、作品得到尊重,这才是一次真正的繪画活动。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创造性思维的推进。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历史,也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随着相关文件的出台与学前教育专家的不懈努力,学前教育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了学前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人们对幼儿绘画教育的认识与态度也随之发生了转变,逐渐重视起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的影响,一部分教师与绝大部分家长还是将幼儿绘画活动定位在过于强调技巧的重复练习方面,大大压抑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幼儿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绘画活动中存在的现象
(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不准确
幼儿的绘画能力是一个逐步进步的过程,孔起英认为5—6岁的大班幼儿处于图式期,在这一阶段,幼儿认知能力与思维发展突飞猛进,想象创造的能力也相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还能够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作画内容与意图。
(二)教师出示范画现象严重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范画是教师在课堂上将相关美术知识、绘画技巧等相对全面的展现给幼儿的载体,也是教师在活动中将自己的教学构思与幼儿想法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之一。但是,许多教师本末倒置,过于注重范画在绘画活动中的示范性作用,把它视为组织幼儿绘画活动的主要手段,导致幼儿作品千篇一律、没有特点,自我表达性较差。
三、人们对幼儿绘画活动的认知
(一)幼儿:画画就是游戏。幼儿进行绘画活动并非像成人一样将它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来进行,在他们看来,画画就像“过家家”、“搭积木”一样好玩。因此,幼儿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往往将自己喜欢或者自己觉得有必要的东西一件一件全部“放”在画面上,看见自己喜欢的、或者觉得会漂亮的颜色都涂上去,不会考虑是否搭配、和谐,不会考虑构图等成人会在意的那些。但就是这些“不和谐”、“不完美”,才是幼儿对画画的兴趣所在,才是幼儿最真实的表达。
(二)家长:你应该这样画。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小肌肉尚未发展成熟,手脑不统一、协调,大脑不能很好的支配手对于画笔的运用,导致幼儿的画经常长短、粗细不均,在画人物画时更为明显;其次,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具有局限性,不能像成人一样有顺序的观察,经常忽略整体结构,凭借自己脑中的印象去作画,因此幼儿的作品往往整体形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是一些小细节却被放大表现出来,作品显示出其特有的稚拙感,这些被成人看来特别夸张的形象、画面,往往表现出了幼儿最真实的情感色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充分调动起他的情感,将现实与想象想融合,思维不受拘束,虽然最终作品有可能会“四不像”,但这才是幼儿作品真正的魅力所在。
(三)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的绘画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幼儿的绘画心理与行为的认识;二是教师在绘画方面的专业素质。
通过在实习期间的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幼儿教师毕业于大专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经过几年的学习与训练,绘画方面的专业素质与教育素养相对过硬。教师通过已有知识与国家下发的相关文件明确了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的必要性,但是幼儿园或相关的政府机关并没有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导致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还是不理解到底应该怎么开始、如何继续;还有不少教师将幼儿绘画活动当作普通的教学活动,以较强的逻辑性进行教学、评判,忽视了幼儿作为绘画主体的感受。
四、关注幼儿绘画活动的创造性
(一)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大班幼儿在这个时期突出表现为学习兴趣的萌发,这个时期的幼儿有意行为倾向得到了显著发展。
(二)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幼儿创造性思维是与他的想象力发展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幼儿在3-5岁时以无意想象为主,到了5-6岁时便明显呈现出了有意识的创造行为。
五、幼儿绘画活动创造性的培养
(一)趣味引导,创设情境,让孩子乐在其中: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幼儿进行绘画活动之前,成人如果能够尽可能地调动起幼儿的感知觉器官,便能够更大程度上激发起幼儿的创作兴趣。
(二)鼓励幼儿大胆、独立创作:有些幼儿会受教师课堂讲解、示范的影响,这限制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导致全班幼儿的画都是一个思路、风格,毫无创新可言;有些幼儿为得到老师的夸奖模仿别的画得好的小朋友的画,导致紧挨着的几个幼儿的作品模仿痕迹严重;还有些幼儿有畏难情绪,迟迟不敢下笔……面对以上这些情况,成人要走出“不示范=学不会”的误区,作为幼儿自主绘画的引导者,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别人优秀作品的同时要敢于下笔,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要与众不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营造积极的绘画氛围,鼓励幼儿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幼儿自主性绘画并不等于自由绘画,切不能让幼儿纯自由发挥、“撒手不管”,更不能全权代理、“越俎代庖”。
(三)正确发挥教师引导性绘画在幼儿绘画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幼儿时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一个阶段,并且幼儿在这一阶段也热衷于模仿,但是是否为了保证幼儿拥有独立性与创造性就把模仿对象撤走呢?
(四)鼓励幼儿多观察生活,增加绘画素材:在绘画过程中,幼儿难免会对绘画内容摸不清头脑,不知从何下手,不少幼儿还会说“老师我不会画”、“老师你帮我画”,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对所要进行的绘画活动在大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与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正如前文所说,许多教师与家长都走入了以“画得像不像”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误区,我们在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时,要尽量用多个视角来看待他的绘画成果,用鼓励的语言进行评价。
幼儿时时将成人的行为与语言当作自己的标准,特别是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极大。教师的评价常常在幼儿心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
六、结语
幼儿的创造性是无穷的。我认为,作为一名未来幼儿教师的我们,要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投入更多精力。幼儿绘画活动不是一门强调绘画技巧的活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各种手段,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与开发,幼儿能够在绘画活动中感到快乐、自己的想法能够表达、思维得到发散、作品得到尊重,这才是一次真正的繪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