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学习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在获取感性知识的同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积累经验。
1.在过程中积累。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体验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获取。动手操作是以感知为主的认识活动,是发展思维的活动,是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操作经验。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页 “找规律”时,设计了如下活动: 课前师生利用黑白棋子做“巧摆棋子”游戏活动。先由一学生按一定规律拼摆一排黑、白棋子,○●○●○● …… 其他学生猜一猜下一个该摆什么棋子?猜对者可按自己的规律再另摆一排黑、白棋子,又让其他学生猜一猜下一个该摆什么棋子?上述活动,学生在操作和猜的过程中,既得到了操作能力的培养,又训练了思维,同时还对事物排列的规律积累了经验。
2.在方法上积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引导和帮助,训练学生有序思维的方法。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程序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操作方法的正确、合理、有序,让学生在掌握正确操作方法的基础上积累有序思维经验。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摆图片的活动:观察给出的图片排列规律。(挂图:△▲△▲△▲ ……)提出问题,在这组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根据发现的规律先将你课前准备好的用图片按一定规律排列,并将你的规律告诉小组里的同学。之后选择一种图片排列在全班展示,说出排列规律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规律排列图片,下一个该排列什么图片。
上面的活动,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规律排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接下来要求学生按一定规律排列图片,学生有形可仿,有据可依,避免了盲目操作。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看问题比较浅,因此,教学活动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直观材料,以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以上操作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有效操作→分析思考→规律应用。操作目标明确、有序,学生的思维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在操作方法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 在活动中积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因此,在组织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把获得的经验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以达到加深理解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 “找规律”时,课后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创设一个摆图片的规律,和你的同学或家人分享。观察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排列现象,这些现象中存在着怎样的排列规律。
这样的活动安排是让学生将学习经验应用于生活实际,把课堂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延伸、拓展到课外,学生在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在活动中再一次积累经验。而这种经验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程后获取的,从而更深刻、牢固有效。
总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感知、体验中逐步建立起来,慢慢积累。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使其积累丰富的操作经验。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实验小学)
1.在过程中积累。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体验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获取。动手操作是以感知为主的认识活动,是发展思维的活动,是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操作经验。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页 “找规律”时,设计了如下活动: 课前师生利用黑白棋子做“巧摆棋子”游戏活动。先由一学生按一定规律拼摆一排黑、白棋子,○●○●○● …… 其他学生猜一猜下一个该摆什么棋子?猜对者可按自己的规律再另摆一排黑、白棋子,又让其他学生猜一猜下一个该摆什么棋子?上述活动,学生在操作和猜的过程中,既得到了操作能力的培养,又训练了思维,同时还对事物排列的规律积累了经验。
2.在方法上积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引导和帮助,训练学生有序思维的方法。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程序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操作方法的正确、合理、有序,让学生在掌握正确操作方法的基础上积累有序思维经验。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摆图片的活动:观察给出的图片排列规律。(挂图:△▲△▲△▲ ……)提出问题,在这组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根据发现的规律先将你课前准备好的用图片按一定规律排列,并将你的规律告诉小组里的同学。之后选择一种图片排列在全班展示,说出排列规律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规律排列图片,下一个该排列什么图片。
上面的活动,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规律排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接下来要求学生按一定规律排列图片,学生有形可仿,有据可依,避免了盲目操作。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看问题比较浅,因此,教学活动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直观材料,以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以上操作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有效操作→分析思考→规律应用。操作目标明确、有序,学生的思维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在操作方法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 在活动中积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因此,在组织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把获得的经验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以达到加深理解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 “找规律”时,课后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创设一个摆图片的规律,和你的同学或家人分享。观察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排列现象,这些现象中存在着怎样的排列规律。
这样的活动安排是让学生将学习经验应用于生活实际,把课堂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延伸、拓展到课外,学生在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在活动中再一次积累经验。而这种经验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程后获取的,从而更深刻、牢固有效。
总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感知、体验中逐步建立起来,慢慢积累。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使其积累丰富的操作经验。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