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思维主要包括质疑思维、批判思维和散发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传承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怀疑、思索、辨别的质疑思维习惯,注重培养学生敢于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批判思维品质,注重培养学生"异想天开"、同中求异、多维变式的散发思维能力。只有培养学生以探究性、判逆性、灵活性、新颖性为特征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大量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学价值观;个性;创新;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一、前言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教学中最本质、最终极、最高层次的教学价值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必须积极接纳、努力确立这种课程理念。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价值观,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走出旧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困境,有效推动新课程改革将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决定于培养怎样的学生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中国和美国的课堂教学的比较。
以下是美籍教师Traci的课堂实录。
课程名称:英语国家文化与社会
教学目标:了解并体验美国家庭。
课堂讲授:一上课,教师先向大家问候,然后简短地说明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注意到教师始终面带微笑,亲切从容地用眼睛环视了每一位学生。
课堂活动:在活动进行之时,教师时而接受学生的咨询,时而坐下来加入到某一组的讨论之中。
美国课堂的许多设计和环节都透射着与中式课堂大相异趣之处。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差异。在美国人的教学价值理念中有一条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是无效的。美国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做中学”的方法使学生超越认知领域的局限,实现对问题本身的生命感受、价值判断和能力的形成。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从总体上看,中式教学法以讲授法为主,美式教学法以互动为主。在我们的课堂实录中,教师在前半部分使用了讲授法,但其使用的目的在于为后续的活动铺路搭桥。中式课堂的讲授法在高校已被演绎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课堂中只有教师主体,学生成为等待被灌输的容器。在美式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这一教学法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直接体验。
(三)从对学生的评价来看,中式课堂教学强调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其评价的标准和主体单一。美式课堂评价的过程性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方面,从教的角度看,教师的教学重在如何组织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不要求一节课结束时必须完成某一内容或得出某一结论,因为课堂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师生对问题的探讨往往是“论而无果”(open-ended)。中式教学重结果所带来的影响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学生把所有希望和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到未来,不关心现时生活,宁可现在受苦受难,只求将来扬眉吐气。这种影响力使得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成为一种特殊形式上的宗教式依托。
这篇文章使我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建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是多么的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将来的能力甚至性格。而建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的关键就是要明确自己想要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教师真的需要常常反省自己,教学所达到的目标为何?是灌输学生更多的知识,还是培养了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思维和创新的能力;自我指导和责任意识。如果不是后者,则需如何的予以改进。
三、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现如今多数老师的教学,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狭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更广泛更深入的训练,一小步一小步的引导、点拨,手把手的去教,整堂课显得非常被动。由此我在想我们该如何让学生更大限度的去体验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由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拓展到开放性课堂的研讨,其实这也是一个体现教师教学价值观的问题。
(一)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关系上有助于实现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转变
我们知道,在旧课程标准下所形成的教学关系的典型特征是“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至今仍有一些教师还习惯于一味的“我讲你听”,习惯于滔滔不绝的“一言堂”,很多学生则习惯于“你讲我听”,习惯于做“听众”、“观众”。这种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是以不民主、不平等为核心的,它不仅会造成师生情感交流的“隔膜”,而且从根本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抹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泯灭了学生的主体精神。无庸置疑,“教师中心”不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真正启动自己的全部心智去自主、能动地体验、探究、领悟、内化知识,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不能成为能动学习知识的主体。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价值观。为此,要努力营造关爱尊重学生的人文环境。要把自己真正变成是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讨论、情感融会、和谐互动的朋友,把自己真正变成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真正成为动脑动手的主体,真正成为能动学习的主体。
(二)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方法上有助于实现教法研究向学法指导转变
在旧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广大教师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实际上是把教学方法片面地理解为教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法指导。这种割裂教法与学法的关系,忽视学法指导的教学行为,必然弱化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体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依赖性与被动性,因而难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学生难以在方法、知识、能力的良性循环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心由“教”向“学”转移,这是当今国际国内教学发展的价值取向。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辩证统一,学法制约教法,教法来源于学法。离开学法指导不可能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学“最要紧的是看学生学习,而不是看老师讲课”,“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育思想家们这些精辟的论述不仅充分揭示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而且突出了学法的重要地位。因此,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实现教法研究向学法指导转变,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广大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能发挥学生主体性、体现学生个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比如研究性学习法、实践性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自主性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创新学习法等。可以肯定,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论管教不管学的缺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实践意义。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模式上有助于实现共性统一向个性发展转变
在旧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共性统一,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方法、统一答案、统一评分标准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有独特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的个性学生鼓励不足、抑制有余,其结果只能是造就许多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缺乏创造个性的“良民”、“顺民”,很难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风格各异、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艺术家等个性人才。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对于学生的个性,只要无害于他人和社会,我们都要尊重和爱护,并要给予正确引导,使其个性特质获得良好发展。大凡在科学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物,都在他(她)们的奋斗史、成功史上留下了独特个性的印记。其次,我们要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他(她)们在心理、爱好、兴趣、智力、思维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教师应当因人施教,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设计不同的问题和思维情景,让不同个性学生都能作答:要规范开展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文娱、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科技小发明等活动课程;要灵活设计、科学选择适合学生差异的个性教学方法。只有选择、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展示,个性素质得以良好发展。
(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功能上有助于实现文化知识传承向创新能力培养转变
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去审视课堂教学的功能,我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实现文化知识的传承功能创新能力的发展功能转变。
研究表明:在当今知识剧增和信息爆炸的年代,一个本科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知识只是获取了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其它90%的知识要靠终生学习才能获得。据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功能和教师水平的体现主要不在于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通过传授知识为学生培养了多少终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因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本就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创新思维能力,而创新思维主要包括质疑思维、批判思维和散发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传承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怀疑、思索、辨别的质疑思维习惯,注重培养学生敢于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批判思维品质,注重培养学生“异想天开”、同中求异、多维变式的散发思维能力。只有培养学生以探究性、判逆性、灵活性、新颖性为特征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大量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四、结语
教学价值观是一个恒久而新颖的话题,其恒久性是指它要与教学的存在共始终,其新颖性在于人们既没有对教学价值观形成一致的看法,又对价值观如何影响教学行为知之甚少。各国的教学价值观各有特色。中国教学在学科中心价值观发展到极端之后开始向学生中心靠拢。我们在新课改中开始尊重差异、鼓励创新、学会合作、关注生活,帮助学生找回他自己。
只有教师建立了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再辅以各种不同的教学法,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若是教师本身的教学价值观无法改变,不论使用怎样的教学法或策略,仍可看到传统教学的影子在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韩四清.教师要关注自身在课改中角色和教育行为转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3).
[2]韩晓红,孙卫国.课程改革必须复归教育的本位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7-8).
[3]沈小碚,宋秀红.对现代教学价值观的哲学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4](美)克里克山克(Cruickshank,D.R.),贝勒尔(Bainer,D.L.),梅特卡夫(Metcalf,K.K.)著,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毛荣贵,宗玉.[美]霍夫曼(Hofmann.B.).问答美国:美国社会热点英汉问答[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关键词:教学价值观;个性;创新;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一、前言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教学中最本质、最终极、最高层次的教学价值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必须积极接纳、努力确立这种课程理念。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价值观,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走出旧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困境,有效推动新课程改革将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决定于培养怎样的学生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中国和美国的课堂教学的比较。
以下是美籍教师Traci的课堂实录。
课程名称:英语国家文化与社会
教学目标:了解并体验美国家庭。
课堂讲授:一上课,教师先向大家问候,然后简短地说明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注意到教师始终面带微笑,亲切从容地用眼睛环视了每一位学生。
课堂活动:在活动进行之时,教师时而接受学生的咨询,时而坐下来加入到某一组的讨论之中。
美国课堂的许多设计和环节都透射着与中式课堂大相异趣之处。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差异。在美国人的教学价值理念中有一条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是无效的。美国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做中学”的方法使学生超越认知领域的局限,实现对问题本身的生命感受、价值判断和能力的形成。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从总体上看,中式教学法以讲授法为主,美式教学法以互动为主。在我们的课堂实录中,教师在前半部分使用了讲授法,但其使用的目的在于为后续的活动铺路搭桥。中式课堂的讲授法在高校已被演绎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课堂中只有教师主体,学生成为等待被灌输的容器。在美式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这一教学法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直接体验。
(三)从对学生的评价来看,中式课堂教学强调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其评价的标准和主体单一。美式课堂评价的过程性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方面,从教的角度看,教师的教学重在如何组织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不要求一节课结束时必须完成某一内容或得出某一结论,因为课堂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师生对问题的探讨往往是“论而无果”(open-ended)。中式教学重结果所带来的影响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学生把所有希望和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到未来,不关心现时生活,宁可现在受苦受难,只求将来扬眉吐气。这种影响力使得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成为一种特殊形式上的宗教式依托。
这篇文章使我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建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是多么的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将来的能力甚至性格。而建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的关键就是要明确自己想要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教师真的需要常常反省自己,教学所达到的目标为何?是灌输学生更多的知识,还是培养了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思维和创新的能力;自我指导和责任意识。如果不是后者,则需如何的予以改进。
三、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现如今多数老师的教学,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狭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更广泛更深入的训练,一小步一小步的引导、点拨,手把手的去教,整堂课显得非常被动。由此我在想我们该如何让学生更大限度的去体验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由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拓展到开放性课堂的研讨,其实这也是一个体现教师教学价值观的问题。
(一)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关系上有助于实现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转变
我们知道,在旧课程标准下所形成的教学关系的典型特征是“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至今仍有一些教师还习惯于一味的“我讲你听”,习惯于滔滔不绝的“一言堂”,很多学生则习惯于“你讲我听”,习惯于做“听众”、“观众”。这种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是以不民主、不平等为核心的,它不仅会造成师生情感交流的“隔膜”,而且从根本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抹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泯灭了学生的主体精神。无庸置疑,“教师中心”不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真正启动自己的全部心智去自主、能动地体验、探究、领悟、内化知识,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不能成为能动学习知识的主体。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价值观。为此,要努力营造关爱尊重学生的人文环境。要把自己真正变成是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讨论、情感融会、和谐互动的朋友,把自己真正变成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真正成为动脑动手的主体,真正成为能动学习的主体。
(二)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方法上有助于实现教法研究向学法指导转变
在旧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广大教师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实际上是把教学方法片面地理解为教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法指导。这种割裂教法与学法的关系,忽视学法指导的教学行为,必然弱化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体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依赖性与被动性,因而难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学生难以在方法、知识、能力的良性循环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心由“教”向“学”转移,这是当今国际国内教学发展的价值取向。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辩证统一,学法制约教法,教法来源于学法。离开学法指导不可能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学“最要紧的是看学生学习,而不是看老师讲课”,“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育思想家们这些精辟的论述不仅充分揭示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而且突出了学法的重要地位。因此,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实现教法研究向学法指导转变,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广大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能发挥学生主体性、体现学生个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比如研究性学习法、实践性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自主性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创新学习法等。可以肯定,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论管教不管学的缺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实践意义。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模式上有助于实现共性统一向个性发展转变
在旧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共性统一,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方法、统一答案、统一评分标准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有独特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的个性学生鼓励不足、抑制有余,其结果只能是造就许多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缺乏创造个性的“良民”、“顺民”,很难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风格各异、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艺术家等个性人才。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对于学生的个性,只要无害于他人和社会,我们都要尊重和爱护,并要给予正确引导,使其个性特质获得良好发展。大凡在科学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物,都在他(她)们的奋斗史、成功史上留下了独特个性的印记。其次,我们要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他(她)们在心理、爱好、兴趣、智力、思维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教师应当因人施教,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设计不同的问题和思维情景,让不同个性学生都能作答:要规范开展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文娱、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科技小发明等活动课程;要灵活设计、科学选择适合学生差异的个性教学方法。只有选择、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展示,个性素质得以良好发展。
(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功能上有助于实现文化知识传承向创新能力培养转变
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去审视课堂教学的功能,我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实现文化知识的传承功能创新能力的发展功能转变。
研究表明:在当今知识剧增和信息爆炸的年代,一个本科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知识只是获取了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其它90%的知识要靠终生学习才能获得。据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功能和教师水平的体现主要不在于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通过传授知识为学生培养了多少终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因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本就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创新思维能力,而创新思维主要包括质疑思维、批判思维和散发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传承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怀疑、思索、辨别的质疑思维习惯,注重培养学生敢于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批判思维品质,注重培养学生“异想天开”、同中求异、多维变式的散发思维能力。只有培养学生以探究性、判逆性、灵活性、新颖性为特征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大量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四、结语
教学价值观是一个恒久而新颖的话题,其恒久性是指它要与教学的存在共始终,其新颖性在于人们既没有对教学价值观形成一致的看法,又对价值观如何影响教学行为知之甚少。各国的教学价值观各有特色。中国教学在学科中心价值观发展到极端之后开始向学生中心靠拢。我们在新课改中开始尊重差异、鼓励创新、学会合作、关注生活,帮助学生找回他自己。
只有教师建立了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再辅以各种不同的教学法,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若是教师本身的教学价值观无法改变,不论使用怎样的教学法或策略,仍可看到传统教学的影子在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韩四清.教师要关注自身在课改中角色和教育行为转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3).
[2]韩晓红,孙卫国.课程改革必须复归教育的本位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7-8).
[3]沈小碚,宋秀红.对现代教学价值观的哲学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4](美)克里克山克(Cruickshank,D.R.),贝勒尔(Bainer,D.L.),梅特卡夫(Metcalf,K.K.)著,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毛荣贵,宗玉.[美]霍夫曼(Hofmann.B.).问答美国:美国社会热点英汉问答[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