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102-01
记得一次上作文课,我给大家在大屏幕上打出一副对联“苦坐苦想苦不堪言,愁事愁情愁眉难展。”,让大家写横批,结果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作文真难!可见,学生畏惧作文到如此地步!但是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离不开作文,作文占据的分数是重中之重。要想改变厌写、怕写作文的现状,我觉得必须有一些小窍门才行,具体做法就是运用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来提升学习写作文的兴趣,我为此曾和学生反复斟酌,写下过这样的顺口溜来激起大家的写作欲望:
写作文口诀
写作文,很容易,定准文体与主题。
写作角度要独特,语言生动靠修辞。
多描写,少叙事,叙事要能多设疑。
一波三折吸引人,别忘事后再有议。
标题新颖又醒目,化用诗词与歌词。
形式独特把人吸,题记后记小标题。
语句通顺是问题,标点别字要注意。
卷面整洁大事情,千万牢牢记心里。
写完之后读与改,语句通顺要注意。
要想获得一等文,上述问题一一记。
具体阐述是: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二、贴近生活,细致观察
三、加强阅读,积累材料
四、多写片段,多改多练
首先是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的动力。要想激发写作兴趣,就要做到:
(一)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有机会战胜怕写、厌写的“恐文”心理。
(二)多参加语文课外活动
一般学校都能有一些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办手抄报、排演小品、课本剧、演讲赛、答记者问、即席采访等等。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让学生随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参与其中,就会有效地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爱屋及乌,爱上作文。
其次是贴近生活,细致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这就说明作文只要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就能成功。要想做到这些,必须学会观察,既要观察自然,又要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把看到的、听到的立即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就像“李贺的书袋”一样。这样,习作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积累生活的最好办法是写日记。叶圣陶先生说:“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自己种种要写的,这才可以使自己写作越来越强。”因此,我要求学生无论何时每周至少写三篇日记。虽然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无味,没什么可写,但可以启发他们拓宽日记的内容:像老师、同学、室友……;像吃饭、做操、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写进日记。
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溜。”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长期地、持之以恒地,这样定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一)抓好课外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课堂上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才有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只有多读,才能善写。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症”,最好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吃不成胖子。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阅读的读物和方式要多样化,切忌单一。
(二)边读边做摘录,写好随感。
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借此来控制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
(三)注意精读﹑泛读要紧密结合。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时,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才能使阅读快上一个台阶。目前,单靠课本提供的阅读材料,是远远不足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给学生的阅读任务做定时定量的要求,以每日两篇文章为底线。在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阅读的质量。
最后多写片段,多改多练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积累。但这还远远不够,阅读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综合运用。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可结合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一些写作能力训练。
⑴写读书心得。要求学生在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甚至一个片段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来。如“《××××》给我的教育”、“我从《××××》中明白了道理”、“我体会到了《×××》中的亲情”等。
⑵仿写、缩写、续写、扩写、改写。可模仿某篇(段)文章的结构、句式、开头、结尾等进行训练,对一些长篇名著进行缩写、续写或改写某个故事等。
⑶鉴赏训练。如评价一本书或一个作者的风格、向同学推荐一本书,阐明推荐的理由。
⑷自由寫作训练。鼓励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书写成文,在班报上发表或指导学生投稿。每学年指导学生将自己平时写得满意的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写上序言和后记,收藏起来,留给未来作回忆。
记得一次上作文课,我给大家在大屏幕上打出一副对联“苦坐苦想苦不堪言,愁事愁情愁眉难展。”,让大家写横批,结果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作文真难!可见,学生畏惧作文到如此地步!但是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离不开作文,作文占据的分数是重中之重。要想改变厌写、怕写作文的现状,我觉得必须有一些小窍门才行,具体做法就是运用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来提升学习写作文的兴趣,我为此曾和学生反复斟酌,写下过这样的顺口溜来激起大家的写作欲望:
写作文口诀
写作文,很容易,定准文体与主题。
写作角度要独特,语言生动靠修辞。
多描写,少叙事,叙事要能多设疑。
一波三折吸引人,别忘事后再有议。
标题新颖又醒目,化用诗词与歌词。
形式独特把人吸,题记后记小标题。
语句通顺是问题,标点别字要注意。
卷面整洁大事情,千万牢牢记心里。
写完之后读与改,语句通顺要注意。
要想获得一等文,上述问题一一记。
具体阐述是: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二、贴近生活,细致观察
三、加强阅读,积累材料
四、多写片段,多改多练
首先是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的动力。要想激发写作兴趣,就要做到:
(一)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有机会战胜怕写、厌写的“恐文”心理。
(二)多参加语文课外活动
一般学校都能有一些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办手抄报、排演小品、课本剧、演讲赛、答记者问、即席采访等等。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让学生随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参与其中,就会有效地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爱屋及乌,爱上作文。
其次是贴近生活,细致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这就说明作文只要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就能成功。要想做到这些,必须学会观察,既要观察自然,又要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把看到的、听到的立即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就像“李贺的书袋”一样。这样,习作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积累生活的最好办法是写日记。叶圣陶先生说:“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自己种种要写的,这才可以使自己写作越来越强。”因此,我要求学生无论何时每周至少写三篇日记。虽然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无味,没什么可写,但可以启发他们拓宽日记的内容:像老师、同学、室友……;像吃饭、做操、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写进日记。
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溜。”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长期地、持之以恒地,这样定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一)抓好课外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课堂上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才有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只有多读,才能善写。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症”,最好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吃不成胖子。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阅读的读物和方式要多样化,切忌单一。
(二)边读边做摘录,写好随感。
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借此来控制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
(三)注意精读﹑泛读要紧密结合。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时,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才能使阅读快上一个台阶。目前,单靠课本提供的阅读材料,是远远不足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给学生的阅读任务做定时定量的要求,以每日两篇文章为底线。在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阅读的质量。
最后多写片段,多改多练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积累。但这还远远不够,阅读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综合运用。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可结合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一些写作能力训练。
⑴写读书心得。要求学生在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甚至一个片段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来。如“《××××》给我的教育”、“我从《××××》中明白了道理”、“我体会到了《×××》中的亲情”等。
⑵仿写、缩写、续写、扩写、改写。可模仿某篇(段)文章的结构、句式、开头、结尾等进行训练,对一些长篇名著进行缩写、续写或改写某个故事等。
⑶鉴赏训练。如评价一本书或一个作者的风格、向同学推荐一本书,阐明推荐的理由。
⑷自由寫作训练。鼓励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书写成文,在班报上发表或指导学生投稿。每学年指导学生将自己平时写得满意的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写上序言和后记,收藏起来,留给未来作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