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硅谷从来没有什么规划和发展蓝图。《硅谷之火》阐述得很清晰:IT业的发展不是主流文化和政治的推动,而最初纯粹是一些反主流文化人士,是他们最终改变了世界。这些出色的电脑爱好者、工程师和黑客是这场革命的灵魂。
1994年,美国学者安纳利·萨克森宁(Annalee Saxenian)在《区域优势》中,对同在美国的两个分处东部和西部的高科技中心——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区域——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两个区域都以优秀的大学为营地,都得到了军事项目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也有相当多的企业家,甚至在上述几个方面,128公路都远胜过硅谷,硅谷的科技园区经验还是特曼从128公路“偷师”和“移植”到硅谷的。况且,128公路还是现代风险投资的诞生地。但是80年代之后,两者的命运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硅谷在全球快速崛起,而128公路则迅速衰退。
萨克森宁认为:人们,包括硅谷人,往往没有意识到硅谷那种合作与竞争的不寻常组合,连同其他要素,共同构成的制度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成就。事实上,硅谷的成功,更重要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和制度,而不仅仅是技术,它深深根植于当地的社会体系中。在这一自发组织的网络型体系中,信息、经验、文化共享,协作竞争。竞争激发创新,创新又需要合作,最终在协作竞争中产生了巨大的虚拟规模经济和很强的整体竞争力,构成地区发展优势独有的魅力。
硅谷的高科技创业文化才是硅谷真正的秘密所在。多少年来,硅谷的创始人们都没有把自己视为东部老牌工业传统的继承者和同路人。而且他们站在“现有的”、“老牌的”工业和“东部工业区”的对立面上。单看外表,区别也一目了然:东部人常穿夹克、西装、系领带,而西部的硅谷人爱穿牛仔裤和T恤衫。
是文化,是创业文化的不同决定了硅谷和128公路的不同结局。那么,硅谷的这种文化究竟是如何孕育的?又是如何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并且生生不息?
追寻硅谷更久远的文化基因
在人类走向信息时代的历程中,为什么偏偏是硅谷从郁郁葱葱的果园和农场演变成为生机勃勃的全球高科技创新中心?硅谷早期孕育的校园文化、工程师文化和极客文化,尤其是这些文化在校园、在企业、在社会,甚至在军方研究机构之内,都能够相互融合、跨界、交叉与互动,从而诞生并奠定了创业文化的基因,并且定义了全球创业文化的基本模板。
要追根溯源,那一定需要回到1884年到1885年这两年间,利兰·斯坦福考虑创办一所大学,以纪念早逝的爱子。正是利兰·斯坦福提出的“学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奠定了斯坦福大学与其他历史更悠久的院校的不同,奠定了未来在高科技领域脱颖而出的文化基因。利兰·斯坦福是美国镀金时代的十大财阀之一,铁路大王,领导了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大铁路的建设。1861年任加州的第一任州长。他开创了铁路时代,终结了马匹时代。而他当年捐赠250万美元建设的斯坦福大学,又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斯坦福大学位于旧金山以南约50公里处,名叫帕洛阿尔托,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这里本来是一片原始森林,到处是茂密的美国松和橡胶树。这里先前有一座培训优种赛马的农场。1891年10月,斯坦福大学正式成立并开始授课。如今,斯坦福大学成了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优种赛马”的培训基地,在硅谷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校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和教师创立的公司总数高达3.99万家。包括惠普、思科、雅虎、Sun和谷歌等硅谷支柱企业,近4万家公司的经济总量如看成一个独立国家,将在世界经济体中排名第十,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创造的营业收入累计达2.7万亿美元。
只有校园是远远不够的。硅谷的成功背后还有一个无名英雄。正如互联网诞生于美国军方支持的科研项目,硅谷的科技与工程基因,最早也是源自军方。毕竟,农场和果园是不可能诞生高科技的。20世纪20年代,Alameda县的玛丽·惠普尔(全名劳拉·塞恩·惠普尔,Laura Thane Whipple)是一个年轻能干的地产经纪人,很有经济开发意识。她签下了在山景城和桑尼维尔之间一个数千英亩的农场项目。这里风景优美,但是要有更大的经济价值,惠普尔相信,如果能够争取军方来这里修建空军基地,那么商业发展、技术研发和工作岗位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惠普尔从朋友那里得知美国海军少将威廉·墨菲特正在游说联邦政府建立两支飞艇舰队。惠普尔策动山景城和桑尼维尔商会会长,于1929年制作了一部不到10分钟的宣传短片。要知道,有声电影要到1930年代早期才成为一个全球现象。所以这个短片还是无声的。这个短片一方面用于向军方高层宣传当地优势,一方面向当地民众宣传建立基地的好处,还动员商会和民众捐款,并说服当地业主降低售价。通过惠普尔的不懈努力以及时髦的宣传手段,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31年7月31日,美国海军以1美元的限制性价格“买下”了这块土地。
1933年10月16日,海军航空基地迎来了“梅肯”号飞艇,一时间万人空巷。后来,基地移交美国陆军,并更名为“墨菲特联邦机场”(Moffett Federal Airfield),成为美国空军的前身——美国陆军航空队在西海岸的主要训练基地。1942年,机场已经成为飞艇和飞机的联合基地,飞机制造业初具规模。1958年,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的埃姆斯研究中心并入美国太空总署,并在墨菲特联邦机场正式落户,重点研究风洞和螺旋桨飞机的空气动力学。当年,这些都是计算机研究和应用的最前沿领域。就连乔布斯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也是在埃姆斯中心。他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计算机终端,就是我爸爸带我去埃姆斯中心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彻底爱上它了。”今天,埃姆斯研究中心在超级计算、智能系统、天体物理学和星球探索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可以说,旧金山湾区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硅谷,这个海军飞机场绝对是功不可没。因为,这个机场,在硅谷还是大片农田和果园时,是第一个崛起的大规模现代化建筑,至今还是硅谷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只是,很少有人再记起玛丽·惠普尔这个历史功臣了! 2007年9月,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吉和塞吉·布林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签署协议,两位创始人把他们的波音767-200私人客机停在加州山景城 Googleplex附近的墨菲特联邦机场里。这项协议的价值为130万美元。这也算硅谷“古迹”发挥余热。
当然,仅仅有大学和军事基地是不够的,硅谷创业文化还需要两样不可或缺的要素:高科技的工程师文化以及爱好者驱动的极客文化。
硅谷的无线电时代:硅谷在电子时代捷足先登
如今,人们都知道硅谷计算机爱好者的极客文化是硅谷文化最璀璨的部分,也是真正最有活力的地方。可以说,这种极客文化其实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就已经在硅谷开始盛行,这就是计算机史前的无线电爱好者文化。
其实,最早为硅谷在电子时代确立江湖地位的,是无线电。真空管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可以与集成电路相提并论。无论是早期出现的广播、电视、雷达以及声音录放,还是后期的计算机和工业控制技术,真空管都是最基础性的元件。真空管的发明人就是1910年来到旧金山湾区的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他早在1906年发明了用于信号放大的真空管,也就是三极管。而后,无线电真空管在位于硅谷的电子研究实验室诞生。无线真空管的诞生不仅预示着20世纪电子技术革命的真正开始,也奠定和巩固了硅谷作为“电子创新摇篮”的美名。福雷斯特也因此被誉为无线电之父。
在硅谷计算机爱好者群体声名鹊起之前,硅谷的无线电爱好者不可小觑。1899年,旧金山《召唤报》在海岸外的灯塔里安装了一架马可尼式无线电。由该报拍发的一则消息,向旧金山宣布了在菲律宾参战的运兵船“谢尔曼”号的到达。这不但是首次用无线电传送消息,而且无线电的前景吸引了旧金山湾区整整一代孩子们。10年之内,旧金山市区和旧金山半岛布满了业余无线电俱乐部——伴随而来的是火灾、爆炸和触电事件的大量发生。特别是在年轻的斯坦福大学,业余无线电活动简直成了魔幻,不但使工科学生们着迷,也使教员们的儿子们入魔。很快,斯坦福在电子学方面成为世界的中心。
1909年,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广播电台“FN电台”在圣何塞诞生,开播星期三晚间的唱片音乐会节目。创办者查尔斯·赫罗德(Charles Herrold)曾经在附近的斯坦福大学学习物理和天文。当时的斯坦福大学还籍籍无名。赫罗德学习的时候,学校刚创立不久。然而,就是这所学校的文化以及它培养的学生已经开始塑造硅谷的成长。
广播电台的创业与今天做网站很类似,很适合个人单打独斗,自由发挥。赫罗德自己任台长兼技术员,他的妻子则担任播音员。与当时一些带有试验性质的电台广播不同,“FN”有固定的播出时间表,节目内容既有新闻播报、也有音乐和歌曲,甚至还有广告。“FN”的开播在旧金山湾地区的青少年当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迅速催生出许许多多的业余无线电台和业余无线电兴趣小组。
与很多硅谷的创始人一样,赫罗德并没有因创建电台就获得商业上的成功,终其一生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但是,他们为硅谷培育了全新的文化。没有斯坦福大学,很难想象会有硅谷。就像先有哈佛,才有后来的美国。
20世纪初,旧金山湾地区崛起了一大批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掀起这股无线电热潮的,除了查尔斯·赫罗德外,还有另一个斯坦福1907年毕业生西里尔·埃尔维尔(Cyril Elwell)。埃尔维尔的创业过程在今天也很有代表性。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戴维·斯塔尔·乔丹投资500美元,一些教授也解囊相助,并且担任公司顾问。斯坦福与硅谷企业之间极其重要的纽带关系,在硅谷出名之前的半个世纪就已经建立起来。
埃尔维尔在帕洛阿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帕尔森无线电话电报公司。旧金山的金融资本家汤普森对此很感兴趣,投入几百万美元巨资,建立了覆盖美国的无线电报公司。两年后,帕尔森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无线电报公司之一,并随之更名为“联邦电报公司”(Federal Telegraph Company)。1912年,公司在旧金山南部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无线电发射架,由两个高达140米的铁塔构成,中间由多个发射天线相连。
联邦电报公司是硅谷的第一家新公司,是当时最好的企业之一,成为当地不少孩子心目中的技术殿堂。公司成立之后,埃尔维尔雇用了真空三极管的发明人福雷斯特,于1911—1913年间在这里设计了第一款真空管扬声器与振荡器。福雷斯特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狂热、最具创造性的一段日子。就在硅谷一间经过改造的屋子里,福雷斯特宣告了电子时代的开始!
联邦电报公司凭借先进的创新技术获得了海军的订单,从而使圣塔克拉拉成为美国海军的一个工作站点,并且海军的飞行研究基地也设于此,后来许多科技公司和商店都围绕着海军的研究基地建立起来。由于业务发展太快,联邦电报公司从斯坦福招收了大批的电子工程毕业生,而圣克拉拉地区的青少年们,包括小特曼同学,也得以借着打暑期工的机会,接触到“新奇有趣”的无线电和电子技术。
无线电爱好者:计算机史前阶段的极客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新生的电子工业是绝好的良机。泰坦尼克的沉没又极大推动了无线电的推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无线电已经脱颖而出,从几个跃跃欲试的无线电迷的车库中,开始进入家庭的起居室。这是20世纪席卷整个社会的多次电子革命的第一次!这次革命,为未来发生在消费电子工业的革命作出了典范,尤其是奠定了爱好者与发烧友的极客文化。那时候的爱好者就已经是一帮举止古怪、思想奇异、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特异群体。他们将无线电当作自己的伊甸园,病态似的迷恋无线电,分享破坏的经验和快感。后来计算机爱好者们完全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出品的。
从无线电到计算机,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爱好者的文化却是一脉相承的。后来引领硅谷崛起的计算机先驱们,无论是惠普的两位创始人,苹果创始人沃兹,还是硅谷之父特曼教授,年轻时候都是无线电爱好者中的佼佼者,是无线电“黑客”。甚至特曼的指导教授,20世纪中期美国电子行业的领军人物万尼瓦尔·布什,小时候也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 特曼,从小就在斯坦福校园长大。小时候,他体弱多病,时常在家休养。养病之余,开始摆弄电气小玩意儿,这使他成了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小特曼与两位邻居的小孩建立了一个业余无线电台,这两个小孩一个是斯坦福一位化学教授的儿子,另一个就是斯坦福第一届毕业生,美国总统胡佛的儿子。那时候,他们仨只要发现谁家的房子树起了天线,就会毫不客气地去敲人的家门,要与人家交朋友,切磋技艺。
由于无线电和电子技术刚刚兴起,相关的知识还很匮乏,像小特曼这样的业余爱好者们只能边交流边摸索。因此在那段时期,发烧友们出没的地方,经常伴随着爆炸、火灾、触电等事故的发生,这甚至一度成为旧金山湾地区不少家长最为头痛的“社会问题”。小特曼自然也惹过不少麻烦,但父亲并未对他加以指责,而是鼓励他继续朝自己的兴趣发展。
20年代,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内的其他院校也纷纷开设无线电课程,但是由于学校、企业和社会之间良好的互动与融合,斯坦福牢牢确立了领先优势。这个荣誉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哈里斯·瑞安博士和特曼教授。瑞安是斯坦福极受欢迎的教授,他从世纪之初就对当地的无线电爱好者提供全力支持。他众多学生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电子学领域的开拓者,包括西里尔·埃尔维尔。后来,瑞安很快成为电子工程系的系主任。他喜欢和系里的教员、学生以及校外的爱好者一起,全力投入到无线电的研究。1924年,他在电子工程大厦楼顶建立了“无线电通讯实验室”。正是他物色了特曼教授来担任这个实验室的领导,为斯坦福和硅谷的未来引入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从1924年到1945年,特曼作为无线电通讯实验室的领导,将这里打造成为许多聪明过人的年轻人的圣地。而且进入实验室供职也成为毕业生寻找工作的第一选择。特曼形容这些年轻人为“电子迷,对真空管、半导体、计算机的兴趣就像对姑娘的兴趣一样”。二战结束,特曼被提升为系主任。实验室已经成为美国西海岸技术革命的中心!
这个时候,硅谷生机勃勃的创新景象已经初步形成,硅谷以农业为主、原始、未开化、落后的岁月已经走到尽头。只是硅谷还缺乏一个与斯坦福能够比肩的世界级大公司,这个公司不但获得世界的认可,还能带领整个行业。到了30年代中期,特曼班上出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学生,那就是后来惠普公司的创始人戴维·帕卡德和比尔·休利特。这两个人为硅谷创造了一个足以笑傲全球的标志性的公司。
惠普创业故事的另一面:无线电为媒
戴维·帕卡德很小就喜欢上了无线电,花很多时间摆弄无线电。就读普韦布洛百年高中时,戴维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无线电操作员了。他当上了学校无线电俱乐部的日常事务负责人 ,而且和住在帕洛阿尔托的同龄人一样,在他们家后院的小屋顶上搭起了高高的天线塔,转播自己的“业余无线电台”——9DRV电台。戴维第一次接触博大的技术世界是作为学校俱乐部的负责人有幸应邀参加了全美范围的无线电爱好者聚会。但是,两人的相遇还需要另一个更厉害的无线电爱好者作为纽带。这就是休利特的好朋友埃德·波特。
波特也就读于斯坦福,是他促进了比尔和戴维之间的友谊。后来,他一生都在惠普公司担任高层主管。虽然休利特和帕卡德都是优秀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善于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在这方面远远不及波特专业。帕卡德回忆说:“波特拥有丰富的无线电知识,都可以在业余做修理工赚取生活费了。”其实是波特把休利特带到了无线电的世界。他们在高中时,波特就邀请比尔到他家的阁楼上,给比尔看他自己悄悄建立的实验室,还有与五个州相连的自制转播台。就是无线电方面的新手休利特都知道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且有点害怕:波特的转播台在阁楼上生成的电压高达1000伏,使用了电解整流器,而且都是裸线连接的。幸运的是,波特没有受到电压的伤害,而且顺利进入了斯坦福大学,还为他的老朋友提供了不少帮助。如果说帕卡德是校园绿茵场上的明星,那么,波特就是工程系的明星,他在校园成立了个人无线电台W6BOA——因此有一个绰号“旧金山长虫”,他的电台和特曼的电子通信实验室齐名。作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帕卡德经常专程到波特的房间讨论一些专业问题,看看这位无线电高手在钻研什么新东西——正是在这儿帕卡德经常碰到休利特。而且从那时候起——休利特和帕卡德还是大学低年级学生时,这两位小伙子之间真正的友谊就开始萌芽了!
苹果创始人沃兹与乔布斯也是在无线电俱乐部相遇的。沃兹是一个天才的无线电爱好者,也是当时全美最年轻的业余无线电操作员。乔布斯也一度在惠普工作过——13岁时,他以最传统的方式得到了一份暑期工作。他当时正在试图制造一种电子计算设备,并且需要一些额外的部件,所以他后来直接给惠普的创始人休利特打了电话,而休利特也爽快地给了他所需的部件,还有一份工作。后来乔布斯回忆说,当年他心目中惠普工程师的标准形象就是:超级无线电爱好者、铁杆电子迷。
现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使用两用电台相互通话、共享信息或仅供娱乐。但那时候,它不仅仅是业余爱好。最初,业余无线操作员提供公共服务,旨在保护电视广播免受无线电盗版,对于如何使用公共波道,他们也极其道德。很早以前,许多业余无线电操作员就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那年代,在所有的青少年爱好中,再也没有什么比无线电更新奇,更神奇,更富有挑战性。汤姆·沃尔夫后来所形容的,类似特曼这样的来自小城镇的工程师家庭或书香世家的孩子,在脱离了美国东部的传统文化之后,想象力有了很大突破。所以在奠定硅谷与众不同的极客文化过程中,无线电功不可没。毕竟,要等到硅谷著名的电脑爱好者俱乐部——家酿俱乐部成立(1975年),起码还得半个世纪之后。
1994年,美国学者安纳利·萨克森宁(Annalee Saxenian)在《区域优势》中,对同在美国的两个分处东部和西部的高科技中心——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区域——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两个区域都以优秀的大学为营地,都得到了军事项目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也有相当多的企业家,甚至在上述几个方面,128公路都远胜过硅谷,硅谷的科技园区经验还是特曼从128公路“偷师”和“移植”到硅谷的。况且,128公路还是现代风险投资的诞生地。但是80年代之后,两者的命运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硅谷在全球快速崛起,而128公路则迅速衰退。
萨克森宁认为:人们,包括硅谷人,往往没有意识到硅谷那种合作与竞争的不寻常组合,连同其他要素,共同构成的制度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成就。事实上,硅谷的成功,更重要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和制度,而不仅仅是技术,它深深根植于当地的社会体系中。在这一自发组织的网络型体系中,信息、经验、文化共享,协作竞争。竞争激发创新,创新又需要合作,最终在协作竞争中产生了巨大的虚拟规模经济和很强的整体竞争力,构成地区发展优势独有的魅力。
硅谷的高科技创业文化才是硅谷真正的秘密所在。多少年来,硅谷的创始人们都没有把自己视为东部老牌工业传统的继承者和同路人。而且他们站在“现有的”、“老牌的”工业和“东部工业区”的对立面上。单看外表,区别也一目了然:东部人常穿夹克、西装、系领带,而西部的硅谷人爱穿牛仔裤和T恤衫。
是文化,是创业文化的不同决定了硅谷和128公路的不同结局。那么,硅谷的这种文化究竟是如何孕育的?又是如何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并且生生不息?
追寻硅谷更久远的文化基因
在人类走向信息时代的历程中,为什么偏偏是硅谷从郁郁葱葱的果园和农场演变成为生机勃勃的全球高科技创新中心?硅谷早期孕育的校园文化、工程师文化和极客文化,尤其是这些文化在校园、在企业、在社会,甚至在军方研究机构之内,都能够相互融合、跨界、交叉与互动,从而诞生并奠定了创业文化的基因,并且定义了全球创业文化的基本模板。
要追根溯源,那一定需要回到1884年到1885年这两年间,利兰·斯坦福考虑创办一所大学,以纪念早逝的爱子。正是利兰·斯坦福提出的“学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奠定了斯坦福大学与其他历史更悠久的院校的不同,奠定了未来在高科技领域脱颖而出的文化基因。利兰·斯坦福是美国镀金时代的十大财阀之一,铁路大王,领导了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大铁路的建设。1861年任加州的第一任州长。他开创了铁路时代,终结了马匹时代。而他当年捐赠250万美元建设的斯坦福大学,又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斯坦福大学位于旧金山以南约50公里处,名叫帕洛阿尔托,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这里本来是一片原始森林,到处是茂密的美国松和橡胶树。这里先前有一座培训优种赛马的农场。1891年10月,斯坦福大学正式成立并开始授课。如今,斯坦福大学成了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优种赛马”的培训基地,在硅谷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校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和教师创立的公司总数高达3.99万家。包括惠普、思科、雅虎、Sun和谷歌等硅谷支柱企业,近4万家公司的经济总量如看成一个独立国家,将在世界经济体中排名第十,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创造的营业收入累计达2.7万亿美元。
只有校园是远远不够的。硅谷的成功背后还有一个无名英雄。正如互联网诞生于美国军方支持的科研项目,硅谷的科技与工程基因,最早也是源自军方。毕竟,农场和果园是不可能诞生高科技的。20世纪20年代,Alameda县的玛丽·惠普尔(全名劳拉·塞恩·惠普尔,Laura Thane Whipple)是一个年轻能干的地产经纪人,很有经济开发意识。她签下了在山景城和桑尼维尔之间一个数千英亩的农场项目。这里风景优美,但是要有更大的经济价值,惠普尔相信,如果能够争取军方来这里修建空军基地,那么商业发展、技术研发和工作岗位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惠普尔从朋友那里得知美国海军少将威廉·墨菲特正在游说联邦政府建立两支飞艇舰队。惠普尔策动山景城和桑尼维尔商会会长,于1929年制作了一部不到10分钟的宣传短片。要知道,有声电影要到1930年代早期才成为一个全球现象。所以这个短片还是无声的。这个短片一方面用于向军方高层宣传当地优势,一方面向当地民众宣传建立基地的好处,还动员商会和民众捐款,并说服当地业主降低售价。通过惠普尔的不懈努力以及时髦的宣传手段,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31年7月31日,美国海军以1美元的限制性价格“买下”了这块土地。
1933年10月16日,海军航空基地迎来了“梅肯”号飞艇,一时间万人空巷。后来,基地移交美国陆军,并更名为“墨菲特联邦机场”(Moffett Federal Airfield),成为美国空军的前身——美国陆军航空队在西海岸的主要训练基地。1942年,机场已经成为飞艇和飞机的联合基地,飞机制造业初具规模。1958年,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的埃姆斯研究中心并入美国太空总署,并在墨菲特联邦机场正式落户,重点研究风洞和螺旋桨飞机的空气动力学。当年,这些都是计算机研究和应用的最前沿领域。就连乔布斯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也是在埃姆斯中心。他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计算机终端,就是我爸爸带我去埃姆斯中心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彻底爱上它了。”今天,埃姆斯研究中心在超级计算、智能系统、天体物理学和星球探索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可以说,旧金山湾区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硅谷,这个海军飞机场绝对是功不可没。因为,这个机场,在硅谷还是大片农田和果园时,是第一个崛起的大规模现代化建筑,至今还是硅谷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只是,很少有人再记起玛丽·惠普尔这个历史功臣了! 2007年9月,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吉和塞吉·布林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签署协议,两位创始人把他们的波音767-200私人客机停在加州山景城 Googleplex附近的墨菲特联邦机场里。这项协议的价值为130万美元。这也算硅谷“古迹”发挥余热。
当然,仅仅有大学和军事基地是不够的,硅谷创业文化还需要两样不可或缺的要素:高科技的工程师文化以及爱好者驱动的极客文化。
硅谷的无线电时代:硅谷在电子时代捷足先登
如今,人们都知道硅谷计算机爱好者的极客文化是硅谷文化最璀璨的部分,也是真正最有活力的地方。可以说,这种极客文化其实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就已经在硅谷开始盛行,这就是计算机史前的无线电爱好者文化。
其实,最早为硅谷在电子时代确立江湖地位的,是无线电。真空管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可以与集成电路相提并论。无论是早期出现的广播、电视、雷达以及声音录放,还是后期的计算机和工业控制技术,真空管都是最基础性的元件。真空管的发明人就是1910年来到旧金山湾区的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他早在1906年发明了用于信号放大的真空管,也就是三极管。而后,无线电真空管在位于硅谷的电子研究实验室诞生。无线真空管的诞生不仅预示着20世纪电子技术革命的真正开始,也奠定和巩固了硅谷作为“电子创新摇篮”的美名。福雷斯特也因此被誉为无线电之父。
在硅谷计算机爱好者群体声名鹊起之前,硅谷的无线电爱好者不可小觑。1899年,旧金山《召唤报》在海岸外的灯塔里安装了一架马可尼式无线电。由该报拍发的一则消息,向旧金山宣布了在菲律宾参战的运兵船“谢尔曼”号的到达。这不但是首次用无线电传送消息,而且无线电的前景吸引了旧金山湾区整整一代孩子们。10年之内,旧金山市区和旧金山半岛布满了业余无线电俱乐部——伴随而来的是火灾、爆炸和触电事件的大量发生。特别是在年轻的斯坦福大学,业余无线电活动简直成了魔幻,不但使工科学生们着迷,也使教员们的儿子们入魔。很快,斯坦福在电子学方面成为世界的中心。
1909年,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广播电台“FN电台”在圣何塞诞生,开播星期三晚间的唱片音乐会节目。创办者查尔斯·赫罗德(Charles Herrold)曾经在附近的斯坦福大学学习物理和天文。当时的斯坦福大学还籍籍无名。赫罗德学习的时候,学校刚创立不久。然而,就是这所学校的文化以及它培养的学生已经开始塑造硅谷的成长。
广播电台的创业与今天做网站很类似,很适合个人单打独斗,自由发挥。赫罗德自己任台长兼技术员,他的妻子则担任播音员。与当时一些带有试验性质的电台广播不同,“FN”有固定的播出时间表,节目内容既有新闻播报、也有音乐和歌曲,甚至还有广告。“FN”的开播在旧金山湾地区的青少年当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迅速催生出许许多多的业余无线电台和业余无线电兴趣小组。
与很多硅谷的创始人一样,赫罗德并没有因创建电台就获得商业上的成功,终其一生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但是,他们为硅谷培育了全新的文化。没有斯坦福大学,很难想象会有硅谷。就像先有哈佛,才有后来的美国。
20世纪初,旧金山湾地区崛起了一大批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掀起这股无线电热潮的,除了查尔斯·赫罗德外,还有另一个斯坦福1907年毕业生西里尔·埃尔维尔(Cyril Elwell)。埃尔维尔的创业过程在今天也很有代表性。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戴维·斯塔尔·乔丹投资500美元,一些教授也解囊相助,并且担任公司顾问。斯坦福与硅谷企业之间极其重要的纽带关系,在硅谷出名之前的半个世纪就已经建立起来。
埃尔维尔在帕洛阿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帕尔森无线电话电报公司。旧金山的金融资本家汤普森对此很感兴趣,投入几百万美元巨资,建立了覆盖美国的无线电报公司。两年后,帕尔森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无线电报公司之一,并随之更名为“联邦电报公司”(Federal Telegraph Company)。1912年,公司在旧金山南部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无线电发射架,由两个高达140米的铁塔构成,中间由多个发射天线相连。
联邦电报公司是硅谷的第一家新公司,是当时最好的企业之一,成为当地不少孩子心目中的技术殿堂。公司成立之后,埃尔维尔雇用了真空三极管的发明人福雷斯特,于1911—1913年间在这里设计了第一款真空管扬声器与振荡器。福雷斯特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狂热、最具创造性的一段日子。就在硅谷一间经过改造的屋子里,福雷斯特宣告了电子时代的开始!
联邦电报公司凭借先进的创新技术获得了海军的订单,从而使圣塔克拉拉成为美国海军的一个工作站点,并且海军的飞行研究基地也设于此,后来许多科技公司和商店都围绕着海军的研究基地建立起来。由于业务发展太快,联邦电报公司从斯坦福招收了大批的电子工程毕业生,而圣克拉拉地区的青少年们,包括小特曼同学,也得以借着打暑期工的机会,接触到“新奇有趣”的无线电和电子技术。
无线电爱好者:计算机史前阶段的极客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新生的电子工业是绝好的良机。泰坦尼克的沉没又极大推动了无线电的推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无线电已经脱颖而出,从几个跃跃欲试的无线电迷的车库中,开始进入家庭的起居室。这是20世纪席卷整个社会的多次电子革命的第一次!这次革命,为未来发生在消费电子工业的革命作出了典范,尤其是奠定了爱好者与发烧友的极客文化。那时候的爱好者就已经是一帮举止古怪、思想奇异、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特异群体。他们将无线电当作自己的伊甸园,病态似的迷恋无线电,分享破坏的经验和快感。后来计算机爱好者们完全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出品的。
从无线电到计算机,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爱好者的文化却是一脉相承的。后来引领硅谷崛起的计算机先驱们,无论是惠普的两位创始人,苹果创始人沃兹,还是硅谷之父特曼教授,年轻时候都是无线电爱好者中的佼佼者,是无线电“黑客”。甚至特曼的指导教授,20世纪中期美国电子行业的领军人物万尼瓦尔·布什,小时候也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 特曼,从小就在斯坦福校园长大。小时候,他体弱多病,时常在家休养。养病之余,开始摆弄电气小玩意儿,这使他成了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小特曼与两位邻居的小孩建立了一个业余无线电台,这两个小孩一个是斯坦福一位化学教授的儿子,另一个就是斯坦福第一届毕业生,美国总统胡佛的儿子。那时候,他们仨只要发现谁家的房子树起了天线,就会毫不客气地去敲人的家门,要与人家交朋友,切磋技艺。
由于无线电和电子技术刚刚兴起,相关的知识还很匮乏,像小特曼这样的业余爱好者们只能边交流边摸索。因此在那段时期,发烧友们出没的地方,经常伴随着爆炸、火灾、触电等事故的发生,这甚至一度成为旧金山湾地区不少家长最为头痛的“社会问题”。小特曼自然也惹过不少麻烦,但父亲并未对他加以指责,而是鼓励他继续朝自己的兴趣发展。
20年代,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内的其他院校也纷纷开设无线电课程,但是由于学校、企业和社会之间良好的互动与融合,斯坦福牢牢确立了领先优势。这个荣誉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哈里斯·瑞安博士和特曼教授。瑞安是斯坦福极受欢迎的教授,他从世纪之初就对当地的无线电爱好者提供全力支持。他众多学生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电子学领域的开拓者,包括西里尔·埃尔维尔。后来,瑞安很快成为电子工程系的系主任。他喜欢和系里的教员、学生以及校外的爱好者一起,全力投入到无线电的研究。1924年,他在电子工程大厦楼顶建立了“无线电通讯实验室”。正是他物色了特曼教授来担任这个实验室的领导,为斯坦福和硅谷的未来引入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从1924年到1945年,特曼作为无线电通讯实验室的领导,将这里打造成为许多聪明过人的年轻人的圣地。而且进入实验室供职也成为毕业生寻找工作的第一选择。特曼形容这些年轻人为“电子迷,对真空管、半导体、计算机的兴趣就像对姑娘的兴趣一样”。二战结束,特曼被提升为系主任。实验室已经成为美国西海岸技术革命的中心!
这个时候,硅谷生机勃勃的创新景象已经初步形成,硅谷以农业为主、原始、未开化、落后的岁月已经走到尽头。只是硅谷还缺乏一个与斯坦福能够比肩的世界级大公司,这个公司不但获得世界的认可,还能带领整个行业。到了30年代中期,特曼班上出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学生,那就是后来惠普公司的创始人戴维·帕卡德和比尔·休利特。这两个人为硅谷创造了一个足以笑傲全球的标志性的公司。
惠普创业故事的另一面:无线电为媒
戴维·帕卡德很小就喜欢上了无线电,花很多时间摆弄无线电。就读普韦布洛百年高中时,戴维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无线电操作员了。他当上了学校无线电俱乐部的日常事务负责人 ,而且和住在帕洛阿尔托的同龄人一样,在他们家后院的小屋顶上搭起了高高的天线塔,转播自己的“业余无线电台”——9DRV电台。戴维第一次接触博大的技术世界是作为学校俱乐部的负责人有幸应邀参加了全美范围的无线电爱好者聚会。但是,两人的相遇还需要另一个更厉害的无线电爱好者作为纽带。这就是休利特的好朋友埃德·波特。
波特也就读于斯坦福,是他促进了比尔和戴维之间的友谊。后来,他一生都在惠普公司担任高层主管。虽然休利特和帕卡德都是优秀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善于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在这方面远远不及波特专业。帕卡德回忆说:“波特拥有丰富的无线电知识,都可以在业余做修理工赚取生活费了。”其实是波特把休利特带到了无线电的世界。他们在高中时,波特就邀请比尔到他家的阁楼上,给比尔看他自己悄悄建立的实验室,还有与五个州相连的自制转播台。就是无线电方面的新手休利特都知道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且有点害怕:波特的转播台在阁楼上生成的电压高达1000伏,使用了电解整流器,而且都是裸线连接的。幸运的是,波特没有受到电压的伤害,而且顺利进入了斯坦福大学,还为他的老朋友提供了不少帮助。如果说帕卡德是校园绿茵场上的明星,那么,波特就是工程系的明星,他在校园成立了个人无线电台W6BOA——因此有一个绰号“旧金山长虫”,他的电台和特曼的电子通信实验室齐名。作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帕卡德经常专程到波特的房间讨论一些专业问题,看看这位无线电高手在钻研什么新东西——正是在这儿帕卡德经常碰到休利特。而且从那时候起——休利特和帕卡德还是大学低年级学生时,这两位小伙子之间真正的友谊就开始萌芽了!
苹果创始人沃兹与乔布斯也是在无线电俱乐部相遇的。沃兹是一个天才的无线电爱好者,也是当时全美最年轻的业余无线电操作员。乔布斯也一度在惠普工作过——13岁时,他以最传统的方式得到了一份暑期工作。他当时正在试图制造一种电子计算设备,并且需要一些额外的部件,所以他后来直接给惠普的创始人休利特打了电话,而休利特也爽快地给了他所需的部件,还有一份工作。后来乔布斯回忆说,当年他心目中惠普工程师的标准形象就是:超级无线电爱好者、铁杆电子迷。
现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使用两用电台相互通话、共享信息或仅供娱乐。但那时候,它不仅仅是业余爱好。最初,业余无线操作员提供公共服务,旨在保护电视广播免受无线电盗版,对于如何使用公共波道,他们也极其道德。很早以前,许多业余无线电操作员就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那年代,在所有的青少年爱好中,再也没有什么比无线电更新奇,更神奇,更富有挑战性。汤姆·沃尔夫后来所形容的,类似特曼这样的来自小城镇的工程师家庭或书香世家的孩子,在脱离了美国东部的传统文化之后,想象力有了很大突破。所以在奠定硅谷与众不同的极客文化过程中,无线电功不可没。毕竟,要等到硅谷著名的电脑爱好者俱乐部——家酿俱乐部成立(1975年),起码还得半个世纪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