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研究模糊限制语在医学英语论文讨论部分的使用,笔者自建一个平行语料库,各包括20篇医学英语论文的讨论部分,分别由以英语为母语的研究者和以汉语为母语的研究者所写。通过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发现:中英作者在医学英语论文讨论部分均使用了大量的模糊限制语来缓和提出新理论或新发现时的语气并减轻出现错误时的责任;但中国研究者和以英语为母语的研究者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总量以及具体各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笔者尝试从语用角度分析其原因;并讨论中英作者在医学英语论文讨论部分使用情态动词的异同及原因。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医学英语论文;语用功能;情态动词
【作者简介】王良兰(1975-),女,四川泸县人,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ESP研究、翻译研究;王展(1996-),女,山东菏泽人,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英语专业本科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JY150206和2016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横向课题2016CQ0037A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中国医学研究者的英语水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断提高。如今,多数医学研究者都可使用英语正确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如何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仍是诸多医学研究者面临的问题,也是他们在医学领域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众所周知,作为科技论文的一个重要分支,医学论文对精确性有很高的要求。传统观念认为,医学工作者的语言表述一般是准确的,没有模棱两可之意的(武久菊;蒋跃 2013),但大量的研究发现,医学研究者会在论文中使用像“似乎”、“大约”、“可能”等模糊限制语来模糊句意,以缓和提出新理论或新发现时的语气和减轻出现错误时的责任。
为了探索中国的医学研究者与西方的医学研究者在医学英语论文中使用模糊限制语时的差异,笔者自建了一个40篇医学论文的小型语料库,对中英研究者的医学论文讨论部分进行了研究,以期帮助中国的医学研究者更好掌握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从而撰写出更地道的医学英语论文。
二、方法与语料
1.定义与分类。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最早可追溯到1972年,Lakoff (1972)曾第一个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把事情弄得模糊或把原本模糊的事物弄得不那么模糊的词语”。自Lakoff后,有许多学者曾对不同文本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和分类。例如Hyland(1996)曾基于语料库探究科技英语论文中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并将其分为四类,其中包括:保护型模糊限制语;精确型模糊限制语;可靠性模糊限制语和礼貌型模糊限制语。
针对医学英语论文这一特殊文体,Salager-Meyer(1994)在医学语境的基础上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五类。其中包括:缓和性模糊限制语、变动性模糊限制语、作者参与型模糊限制语、情感加强型模糊限制语、复合型模糊限制语。这种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综合考虑了语言学与医学社会学的特点(夜楠,蒋跃 2009),因而本研究也采用了该分类方法。
但是,需要在此特别说明的是,Salager-Meyer 称那些能表达可能性的情态动词才可被称为是模糊限制语,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如蒋婷2006;蒋跃,陶梅 2007),所有的情态动词都或多或少地传递着说话人的猜测和不确定性,因此,所有的情态动词均可被视为模糊限制语。笔者赞同多数学者的观点,因此在本研究中将语料库中所有的情态动词归为模糊限制语。
2.语料收集。在本研究中,笔者自建了一个平行语料库。其中一个语料库由20篇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医学研究者(下文简称为“西方作者”)所撰写的医学英语论文的讨论部分组成。该语料库中的文章来自于《柳叶刀》和《英国医学杂志》,所有的文章均发表于2017至2018年间,总字数为21,818。另一个语料库由20篇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医学研究者(下文简称为“中国作者”)所撰写的医学英语论文的讨论部分组成。由于同年在《柳叶刀》和《英国医学杂志》中收录的中国作者所撰写的医学英语论文较少,所以该语料库中的文章来自于两本英文版的中国医学SCI杂志ー《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该语料库中所有的文章均发表于2017至2018年间,总字数为22,076。笔者利用计算机辅助和人工挑选的方法,根据Salager-Meyer的分类方法,将两个语料库中的模糊限制语挑选出来。为了避免因两个语料库字数差异所带来的偏差,所有的数据均以观察频次的形式呈现。
三、结果与讨论
该部分主要讨论模糊限制语在两个平行语料库中的观察频次和种类分布的异同及原因,以及情态动词分布的异同及原因。
1.观察频次和种类分布的异同。
图1显示,西方作者和中国作者在医学英语论文讨论部分均使用了一定数量的模糊限制语。在1,000 字中,西方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观察频次为55.41,中国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观察频次为43.62。卡方检验显示,两个数据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x2=32.43,P<0.0001)。
图2显示,中英作者在医学英语论文讨论部分使用模糊限制语的种类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但在西方作者撰写出的论文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被使用的频率最高,为23.15。而在中国作者撰写的论文中,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被使用的频率最高,為20.16。中英作者均使用了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作者参与型模糊限制语、情感加强型模糊限制语和复合模糊限制语。在西方作者撰写的论文中,上述四类模糊限制语的观察频次分别为21.86;4.54;2.29;3.58;在中国作者撰写的论文中,四类模糊限制语的观察频次分别为16.94;2.85;1.27;2.40。卡方检验显示两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44.18,P<0.0001)。 (1)中英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分析。图1和图2显示,在医学英语论文中,中国作者和西方作者均使用了大量的模糊限制语。笔者认为这种相似性是由于医学论文客观严谨的体裁特点和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所决定的。
1)医学论文的体裁特点。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因此没有任何医学研究者敢断言自己的实验所得出的结果或推导出的理论一定是正确的。在医学文体特点的限制下,医学研究者们有时必须模糊自己所做的论断,适当地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语来表达自己对事实客观性的尊重,同时缓和语气,保护自己。例如:
Adolescence, however, seems likely to be an important period for……(选自《柳叶刀》)
The half-life of long acting steroids such as betamethasone and dexamethasone are about 36-54 h.(选自《中华创伤杂志》)
以上两个句子中的 “seems likely” 以及 “about” 似乎使句子的意思变得模糊不精确。但是,这些模糊限制语向读者传递着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实验标准。尽管这些句子在语义上存在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使文中的数据和结论更具有可信性和科学性。
2)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模糊限制语被用来表达作者尊重的态度。对一位成功的医学研究者来说,科研能力固然重要,但如何在试验之后将结果或理论以尊重合作者与读者的语气表达出来也非常重要。本研究发现,在医学英语论文中,论文撰写者有时用作者参与型模糊限制语 “we” (我们)来做主语,以表达其对团队成员的尊重。复合型模糊限制语“if we assume that…”也常常被用来表示作者謙逊的态度。通过邀请读者讨论,作者传递出对读者的尊重(潘丽群 2007)。另外,“Impersonal subjects imply/ demonstrate/ indicate…”这一句型在医学英语论文中被频繁地使用。通过使用非人称主语,作者一方面使自己的表达趋于客观,另一方面,当读者想对此结果或理论提出质疑时,因害怕损伤作者面子的担心便可被消除(赵英玲 1999;潘丽群 2007)。
一段有效的交流来源于参与者积极的配合,在医学英语论文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也不例外。Grice 提出的合作原则在医学论文中同样适用,模糊限制语即是作者遵循合作原则的一个重要工具。
模糊限制语帮助作者遵循量的准则。模糊限制语的确会使句子的意思变得模模糊糊,从而导致读者获取不到精确信息,从这一点上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违背量的准则的一种表现。但在现实中,读者并不总是需要精确的信息,甚至有时过分精确信息的提供会带给人啰嗦之感。正如Grice的合作原则所要求的那样:人们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外,还要求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因此作者常使用模糊限制语使句子信息变得模糊,避免传递过多不必要的精确信息,从而遵循量的准则(潘丽群 2007 )。如下例:
Moreover, some of these studies were open-label, lacked a placebo matched group…(选自《柳叶刀》)
“some” 一词看似使句意变得模糊,但另一方面却帮助作者遵循了量原则。读者从 “some of these studies” 已经获取了足够的信息,若作者进一步将“studies” 的个数精确地表达出来,那么信息就会因过分冗余而违反量准则。
模糊限制语确保作者遵循质的准则。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很难做到同时遵循量准则、质准则、关联准则以及方式准则。当这四种准则之间发生冲突时,多数人会根据语境牺牲某一准则从而做到对另一种或几种的遵循。而对于医学论文撰写者来说,对结果和数据“质”的保证是重中之重。有时为了保证描述的“质”,会在文中使用模糊限制语,从而使话语不能包含读者所需的足够信息,甚至有时所说出的话不相关联或晦涩难懂。如下例:
Every 15 min of treatment delay appears to decrease the benefit by about 10%...(选自《柳叶刀》)
“about”一词使10%这个结果显得不精确,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但是作者对量准则的故意违反是为了遵守质准则,即不能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这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使得结果更加真实客观。
2.情态动词的异同。中英作者在医学英语论文中均使用了大量的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而在这一类型的模糊限制语中,情态动词又是使用频次最多的一类。曾有学者对学术英语中的情态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蒋婷,2006),在本研究中,笔者也对母语为英语和母语为汉语的作者所写的医学英语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分析。研究中所讨论的情态动词包括:must, can, could, will, would, shall, should, may, might,它们的不确定性依次递增(王燕,2001)。所有的情态动词均通过计算机辅助和人工挑选的方法挑选出来。
如图3和图4所示,西方作者所写的论文中,might,will,can 占比较高,总百分比达到了52%。中国作者所写出的论文中,can,may,should 被使用的频率较高,总百分比达到了65%。笔者将通过下图进一步表明两个语料库之间的差异。
注:两个语料库中情态动词数量差=西方作者所写论文中情态动词数量-中国作者所写论文中情态动词数量。
(1)中英作者使用情态动词的分析。Should,may和might是三个常被用来表达不确定性的情态动词。上图显示,在1,000字中,西方作者比中国作者多使用2.07个might,而中国作者则比西方作者分别多使用0.89个should和may。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西方作者想要表达不确定性时,他们更倾向于使用might这个确定等级最低的情态动词;而中国作者想要表达不确定性时,他们不想使自己的表达听起来那么模糊,多使用should和may这两个确定等级高于might的情态动词。这是由于中国作者习惯认为,因为科技语体(尤其是专门学术语体)是以精确表达作为其价值存在的基础的,因而科技语体对模糊语言应呈封闭状态(蒋有经1991;蒋跃,陶梅2007)。本研究中对模糊限制语的频次分析显示的差异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另外,will,can和would也是三个常用的情态动词。图5显示,在1,000字中,西方作者比中国作者多使用了1.16和1.33个will和would,而中国作者比西方作者多使用了0.97个can。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作者过度依赖can这个情态动词。Can是中国作者接触较早,也是最熟悉的一个情态动词,因此,尽管中国作者对情态动词的了解逐渐加深,他们依然会在情态动词的选择上倾向于can(程晓堂,裘晶 2007)。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作者对will和would用法的不熟悉。回忆中国作者學习英语的过程,我们会发现will和would这两个词更多被强调的是作为助动词来表达将来时的用法,而不是作为情态动词被用来表达不确定性。因此在文章中,中国作者较西方作者少用will和would而多用can来表达句意的模糊性。
四、结束语
本文对以英语为母语和以汉语为母语的研究者在医学英语论文讨论部分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为了显示谦逊礼貌的态度,表达数据与结果的客观性,减轻出现错误时的责任,中国作者与西方作者均在医学英语论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模糊限制语。但与中国作者相比,西方作者在医学英语论文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语的数量更多。这可能与中国作者对科技文体文风的认识有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中国作者在使用情态动词时,对can表现出过度依赖,对will和would的用法熟悉度不够。这可能与中国作者的英语学习经历有关。
虽然在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仅是一个小小的语言点,但它却关乎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语言的地道程度。因此,中国医学研究者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不仅应该注意语句的语法正确性,还应适当地使用合适的模糊限制语等使表达更接近于西方医学研究者的表达,促进中国医学研究者的英语学术专业交流能力。而中国的英语教师也应训练医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的能力,以提高其医学英语论文的语言表现力,增强交际效果,从而使其医学论文的可读性和接受性更强。
本研究虽尽力精心设计,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语料库偏小可能会影响数据的客观性。但笔者仍希望本研究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能给中国的医学研究者一点启发,帮助他们写出更地道的医学英语论文。
参考文献:
[1]Grice,H.P.“Logic and Conversion”[J].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75:42-58.
[2]Hyland,K.“Talking to the academy: forms of 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J].Written Communication,1996(2):251-281.
[3]Hyland,K.“Writing Without Conviction? 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J].Applied Linguistics,1996:433-454.
[4]Lakoff,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2:458-508.
[5]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Longman Inc, 1983.
[6]Salager-Meyer.“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1994(2):149-171.
[7]程晓堂, 裘晶. “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7(118):9-15.
[8]蒋有经.模糊修辞浅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9]蒋跃,陶梅.“英汉医学论文讨论部分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7(6):115-122.
[10]蒋婷.“论学术英语中的情态模糊限制语 —— 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110):47-57.
[11]潘丽群.科技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D].2007.
[12]武九菊,蒋跃.“英汉医学论文结果部分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J].西北医学教育,2013(4):777-780.
[13]夜楠,蒋跃.“英汉医学论文引言部分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J].西北医学教育,2009(5):1004-1006.
[14]王燕.医学英语翻译与写作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 1.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医学英语论文;语用功能;情态动词
【作者简介】王良兰(1975-),女,四川泸县人,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ESP研究、翻译研究;王展(1996-),女,山东菏泽人,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英语专业本科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JY150206和2016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横向课题2016CQ0037A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中国医学研究者的英语水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断提高。如今,多数医学研究者都可使用英语正确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如何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仍是诸多医学研究者面临的问题,也是他们在医学领域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众所周知,作为科技论文的一个重要分支,医学论文对精确性有很高的要求。传统观念认为,医学工作者的语言表述一般是准确的,没有模棱两可之意的(武久菊;蒋跃 2013),但大量的研究发现,医学研究者会在论文中使用像“似乎”、“大约”、“可能”等模糊限制语来模糊句意,以缓和提出新理论或新发现时的语气和减轻出现错误时的责任。
为了探索中国的医学研究者与西方的医学研究者在医学英语论文中使用模糊限制语时的差异,笔者自建了一个40篇医学论文的小型语料库,对中英研究者的医学论文讨论部分进行了研究,以期帮助中国的医学研究者更好掌握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从而撰写出更地道的医学英语论文。
二、方法与语料
1.定义与分类。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最早可追溯到1972年,Lakoff (1972)曾第一个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把事情弄得模糊或把原本模糊的事物弄得不那么模糊的词语”。自Lakoff后,有许多学者曾对不同文本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和分类。例如Hyland(1996)曾基于语料库探究科技英语论文中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并将其分为四类,其中包括:保护型模糊限制语;精确型模糊限制语;可靠性模糊限制语和礼貌型模糊限制语。
针对医学英语论文这一特殊文体,Salager-Meyer(1994)在医学语境的基础上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五类。其中包括:缓和性模糊限制语、变动性模糊限制语、作者参与型模糊限制语、情感加强型模糊限制语、复合型模糊限制语。这种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综合考虑了语言学与医学社会学的特点(夜楠,蒋跃 2009),因而本研究也采用了该分类方法。
但是,需要在此特别说明的是,Salager-Meyer 称那些能表达可能性的情态动词才可被称为是模糊限制语,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如蒋婷2006;蒋跃,陶梅 2007),所有的情态动词都或多或少地传递着说话人的猜测和不确定性,因此,所有的情态动词均可被视为模糊限制语。笔者赞同多数学者的观点,因此在本研究中将语料库中所有的情态动词归为模糊限制语。
2.语料收集。在本研究中,笔者自建了一个平行语料库。其中一个语料库由20篇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医学研究者(下文简称为“西方作者”)所撰写的医学英语论文的讨论部分组成。该语料库中的文章来自于《柳叶刀》和《英国医学杂志》,所有的文章均发表于2017至2018年间,总字数为21,818。另一个语料库由20篇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医学研究者(下文简称为“中国作者”)所撰写的医学英语论文的讨论部分组成。由于同年在《柳叶刀》和《英国医学杂志》中收录的中国作者所撰写的医学英语论文较少,所以该语料库中的文章来自于两本英文版的中国医学SCI杂志ー《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该语料库中所有的文章均发表于2017至2018年间,总字数为22,076。笔者利用计算机辅助和人工挑选的方法,根据Salager-Meyer的分类方法,将两个语料库中的模糊限制语挑选出来。为了避免因两个语料库字数差异所带来的偏差,所有的数据均以观察频次的形式呈现。
三、结果与讨论
该部分主要讨论模糊限制语在两个平行语料库中的观察频次和种类分布的异同及原因,以及情态动词分布的异同及原因。
1.观察频次和种类分布的异同。
图1显示,西方作者和中国作者在医学英语论文讨论部分均使用了一定数量的模糊限制语。在1,000 字中,西方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观察频次为55.41,中国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观察频次为43.62。卡方检验显示,两个数据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x2=32.43,P<0.0001)。
图2显示,中英作者在医学英语论文讨论部分使用模糊限制语的种类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但在西方作者撰写出的论文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被使用的频率最高,为23.15。而在中国作者撰写的论文中,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被使用的频率最高,為20.16。中英作者均使用了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作者参与型模糊限制语、情感加强型模糊限制语和复合模糊限制语。在西方作者撰写的论文中,上述四类模糊限制语的观察频次分别为21.86;4.54;2.29;3.58;在中国作者撰写的论文中,四类模糊限制语的观察频次分别为16.94;2.85;1.27;2.40。卡方检验显示两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44.18,P<0.0001)。 (1)中英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分析。图1和图2显示,在医学英语论文中,中国作者和西方作者均使用了大量的模糊限制语。笔者认为这种相似性是由于医学论文客观严谨的体裁特点和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所决定的。
1)医学论文的体裁特点。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因此没有任何医学研究者敢断言自己的实验所得出的结果或推导出的理论一定是正确的。在医学文体特点的限制下,医学研究者们有时必须模糊自己所做的论断,适当地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语来表达自己对事实客观性的尊重,同时缓和语气,保护自己。例如:
Adolescence, however, seems likely to be an important period for……(选自《柳叶刀》)
The half-life of long acting steroids such as betamethasone and dexamethasone are about 36-54 h.(选自《中华创伤杂志》)
以上两个句子中的 “seems likely” 以及 “about” 似乎使句子的意思变得模糊不精确。但是,这些模糊限制语向读者传递着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实验标准。尽管这些句子在语义上存在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使文中的数据和结论更具有可信性和科学性。
2)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模糊限制语被用来表达作者尊重的态度。对一位成功的医学研究者来说,科研能力固然重要,但如何在试验之后将结果或理论以尊重合作者与读者的语气表达出来也非常重要。本研究发现,在医学英语论文中,论文撰写者有时用作者参与型模糊限制语 “we” (我们)来做主语,以表达其对团队成员的尊重。复合型模糊限制语“if we assume that…”也常常被用来表示作者謙逊的态度。通过邀请读者讨论,作者传递出对读者的尊重(潘丽群 2007)。另外,“Impersonal subjects imply/ demonstrate/ indicate…”这一句型在医学英语论文中被频繁地使用。通过使用非人称主语,作者一方面使自己的表达趋于客观,另一方面,当读者想对此结果或理论提出质疑时,因害怕损伤作者面子的担心便可被消除(赵英玲 1999;潘丽群 2007)。
一段有效的交流来源于参与者积极的配合,在医学英语论文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也不例外。Grice 提出的合作原则在医学论文中同样适用,模糊限制语即是作者遵循合作原则的一个重要工具。
模糊限制语帮助作者遵循量的准则。模糊限制语的确会使句子的意思变得模模糊糊,从而导致读者获取不到精确信息,从这一点上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违背量的准则的一种表现。但在现实中,读者并不总是需要精确的信息,甚至有时过分精确信息的提供会带给人啰嗦之感。正如Grice的合作原则所要求的那样:人们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外,还要求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因此作者常使用模糊限制语使句子信息变得模糊,避免传递过多不必要的精确信息,从而遵循量的准则(潘丽群 2007 )。如下例:
Moreover, some of these studies were open-label, lacked a placebo matched group…(选自《柳叶刀》)
“some” 一词看似使句意变得模糊,但另一方面却帮助作者遵循了量原则。读者从 “some of these studies” 已经获取了足够的信息,若作者进一步将“studies” 的个数精确地表达出来,那么信息就会因过分冗余而违反量准则。
模糊限制语确保作者遵循质的准则。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很难做到同时遵循量准则、质准则、关联准则以及方式准则。当这四种准则之间发生冲突时,多数人会根据语境牺牲某一准则从而做到对另一种或几种的遵循。而对于医学论文撰写者来说,对结果和数据“质”的保证是重中之重。有时为了保证描述的“质”,会在文中使用模糊限制语,从而使话语不能包含读者所需的足够信息,甚至有时所说出的话不相关联或晦涩难懂。如下例:
Every 15 min of treatment delay appears to decrease the benefit by about 10%...(选自《柳叶刀》)
“about”一词使10%这个结果显得不精确,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但是作者对量准则的故意违反是为了遵守质准则,即不能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这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使得结果更加真实客观。
2.情态动词的异同。中英作者在医学英语论文中均使用了大量的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而在这一类型的模糊限制语中,情态动词又是使用频次最多的一类。曾有学者对学术英语中的情态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蒋婷,2006),在本研究中,笔者也对母语为英语和母语为汉语的作者所写的医学英语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分析。研究中所讨论的情态动词包括:must, can, could, will, would, shall, should, may, might,它们的不确定性依次递增(王燕,2001)。所有的情态动词均通过计算机辅助和人工挑选的方法挑选出来。
如图3和图4所示,西方作者所写的论文中,might,will,can 占比较高,总百分比达到了52%。中国作者所写出的论文中,can,may,should 被使用的频率较高,总百分比达到了65%。笔者将通过下图进一步表明两个语料库之间的差异。
注:两个语料库中情态动词数量差=西方作者所写论文中情态动词数量-中国作者所写论文中情态动词数量。
(1)中英作者使用情态动词的分析。Should,may和might是三个常被用来表达不确定性的情态动词。上图显示,在1,000字中,西方作者比中国作者多使用2.07个might,而中国作者则比西方作者分别多使用0.89个should和may。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西方作者想要表达不确定性时,他们更倾向于使用might这个确定等级最低的情态动词;而中国作者想要表达不确定性时,他们不想使自己的表达听起来那么模糊,多使用should和may这两个确定等级高于might的情态动词。这是由于中国作者习惯认为,因为科技语体(尤其是专门学术语体)是以精确表达作为其价值存在的基础的,因而科技语体对模糊语言应呈封闭状态(蒋有经1991;蒋跃,陶梅2007)。本研究中对模糊限制语的频次分析显示的差异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另外,will,can和would也是三个常用的情态动词。图5显示,在1,000字中,西方作者比中国作者多使用了1.16和1.33个will和would,而中国作者比西方作者多使用了0.97个can。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作者过度依赖can这个情态动词。Can是中国作者接触较早,也是最熟悉的一个情态动词,因此,尽管中国作者对情态动词的了解逐渐加深,他们依然会在情态动词的选择上倾向于can(程晓堂,裘晶 2007)。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作者对will和would用法的不熟悉。回忆中国作者學习英语的过程,我们会发现will和would这两个词更多被强调的是作为助动词来表达将来时的用法,而不是作为情态动词被用来表达不确定性。因此在文章中,中国作者较西方作者少用will和would而多用can来表达句意的模糊性。
四、结束语
本文对以英语为母语和以汉语为母语的研究者在医学英语论文讨论部分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为了显示谦逊礼貌的态度,表达数据与结果的客观性,减轻出现错误时的责任,中国作者与西方作者均在医学英语论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模糊限制语。但与中国作者相比,西方作者在医学英语论文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语的数量更多。这可能与中国作者对科技文体文风的认识有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中国作者在使用情态动词时,对can表现出过度依赖,对will和would的用法熟悉度不够。这可能与中国作者的英语学习经历有关。
虽然在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仅是一个小小的语言点,但它却关乎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语言的地道程度。因此,中国医学研究者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不仅应该注意语句的语法正确性,还应适当地使用合适的模糊限制语等使表达更接近于西方医学研究者的表达,促进中国医学研究者的英语学术专业交流能力。而中国的英语教师也应训练医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的能力,以提高其医学英语论文的语言表现力,增强交际效果,从而使其医学论文的可读性和接受性更强。
本研究虽尽力精心设计,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语料库偏小可能会影响数据的客观性。但笔者仍希望本研究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能给中国的医学研究者一点启发,帮助他们写出更地道的医学英语论文。
参考文献:
[1]Grice,H.P.“Logic and Conversion”[J].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75:42-58.
[2]Hyland,K.“Talking to the academy: forms of 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J].Written Communication,1996(2):251-281.
[3]Hyland,K.“Writing Without Conviction? 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J].Applied Linguistics,1996:433-454.
[4]Lakoff,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2:458-508.
[5]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Longman Inc, 1983.
[6]Salager-Meyer.“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1994(2):149-171.
[7]程晓堂, 裘晶. “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7(118):9-15.
[8]蒋有经.模糊修辞浅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9]蒋跃,陶梅.“英汉医学论文讨论部分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7(6):115-122.
[10]蒋婷.“论学术英语中的情态模糊限制语 —— 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110):47-57.
[11]潘丽群.科技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D].2007.
[12]武九菊,蒋跃.“英汉医学论文结果部分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J].西北医学教育,2013(4):777-780.
[13]夜楠,蒋跃.“英汉医学论文引言部分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J].西北医学教育,2009(5):1004-1006.
[14]王燕.医学英语翻译与写作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