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教学要做到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科发展,就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手段,以内化知识、发展思维、升华感情为根本。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安排教育活动,才能建构智慧迸发、思维洋溢、思想激荡的课堂,从而找到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途径,带领师生双方走出“教学迷茫”,迎来“柳暗花明”。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走出 迷茫 方法
思想品德新教材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面对新教材,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课堂教学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有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中,学习知识,养成能力。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使用新教材时过于追求“改变”,而对于“改变”的目的、实质却把握不当,造成了一个又一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认真反思造成课堂缺陷的原因,建立全新的教学方法,达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走出“目标迷茫”
要想把握新教材的内容主旨,首先就要理解教学目标的改变,从教学目标出发,对教学内容和知识衔接做出合理的安排。思想品德新教材紧扣时代的脉搏,课程教学更需要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制订的教学目标不可能统一。只是,教学目标的不统一,造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随意、简单,学生学习的边缘化,教学效果自然低下。解决教学目标掌握不足造成的教学迷茫现象,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从“合作学习”中走出迷茫
思想品德必须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注重方法多元、思想多元和个性多元的特点。有人提出:要把“尊重差异、包容个性、多元并存”看做是教材和教师的生命追求,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学中出现的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的问题。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要联系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及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新经验,特别要联系本地当前的经济社会新形势。这些内容的实现都需要学生有合作交流意识,通过交流来拓展知识的涉猎面。“合作学习”是以课堂中的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反思活动,根据一定性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在异质性中共同学习,发现、吸收更多新信息,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进各“个体”在理智、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初中三年级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其中有很多的渴望,也有很多的彷徨。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鼓励他们合作交流,精诚合作,找到面对生活的正确方向。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为智慧者,而是合作者,要自觉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积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让自己成为合作学习的伙伴之一。
2.从“生活教育”中走出迷茫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违背了规律,就得不偿失。认识事物要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如“勤劳节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懂得零用钱要合理使用。不乱花零用钱不仅包括生活要精打细算,还要学会货比三家,选优择佳。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空间以及生活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想,让学生展示自己美好的内心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回归生活。也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学习过程呈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闪耀创新的火花。因为生活是思想品德的鲜活源头,也是最贴近学生的。
3.从“科学发展”中走出迷茫
现在的课堂教学,太在意过程的清晰,课堂的容量与秩序,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养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注意在新教材改革中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要增强科学发展的意识,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品德教学。教师要在课堂的讨论过程中激发学生好问、敢说、敢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倡学生质疑,允许同教师争辩;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自出心裁”;鼓励学生敢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学会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只有呈现学习过程与思维过程,思维与思维才会碰撞出火花,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掌握更有效的方法,形成更系统的知识,养成更好的思辨能力。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习的结论,而没有学习的过程,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因此,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与其说是教师解决问题,不如说是让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让更多的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只有教会学生利用思想品德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会使得学生获得优秀的品质素养,指导以后的生活实践。
二、走出“角色迷茫”
新教材要求师生关系发生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可是,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还是比较明显:教师成为教材的代言人,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采用的课堂评价缺乏主导和引导,正确的不表扬,错误的也不纠正,评价单一,不得体。这导致了学生对于教师的引导毫不在意,教师费劲心思,拼命引导,可是由于角色转变不对,学生浑浑噩噩,不知所云。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1.摆正位置,和谐气氛
思想品德课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核心,课本是中心,教学过程要以师生对话为主要形式。课堂就是舞台,教师要成为导演,而学生是课堂的表演者。不能像有人说的那样:教师讲课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学生听课昏昏欲睡,又困又累;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和活力,课堂效率十分低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建立在课堂情景的基础上。因此,课堂情景创设,是课堂组织者的重要任务。创设情境,既是“穿针引线”,更是“鸣锣开道”,它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知识点”和“热点”是最佳的切入点。例如,在讲解《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播放了小品《打工奇遇》,让学生明白了消费者应当知道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讲解《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一首《春天的故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改革开放的初始时空中……关键就是要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活动教学,提高效率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化教学,实现他们的主体作用。活动化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九年级学生面临的是升学,学生关注的是中考成绩,思想品德课的课外实践活动要受到冲击,甚至遭受家长的阻力。我认为九年级的学生活动应以课堂活动为主,设计一些高质量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围绕时政热点“上海世博会”,可以要求学生探究以下问题:金融危机下的上海世博会为什么会得到全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何意义?作为青少年,你能为这次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做些什么?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引导学生议论甚至争论,使学生在讨论与争论中,迁移知识,形成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七、八年级可多安排课外实践活动,特别是八年级,不但课时有保证,而且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能力也强,学生活动的质量与效果也往往是最佳的。要找出合适的方式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中去实践,去寻找,去完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三、走出“方法迷茫”
课堂活动过于频繁,知识能力目标虚化,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太少,会使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随意增加教学内容,既加重了学生负担,也冲淡了主干知识,不利于突出重点,容易使学生思路混乱,不知所云。课堂氛围过于热闹,课堂形式过于花俏,课堂活动过于频繁,都会对体验知识产生影响。不归纳、不总结、不分析、不迁移、不运用,会使思维停滞,知识悬浮,能力虚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能内化和升华。这种教学内容的迷茫现象,明显是由于教学主体和教学辅助手段主次颠倒所导致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纠正。
1.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但它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讲解。有的教师误认为它是一种“全能的媒体”,每节课必言多媒体,必用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样教师变成了播放员和解说员,学生就成了知识的观众,不是学习,而是在看热闹;片面追求课堂容量,什么都讲了什么都学了,其实什么都没有讲透,什么都没有学到,完全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时屏幕全能化,忽视了板书的作用;有时图表多,冲淡主题,眼花缭乱,使课堂教学缺乏必要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因此,对多媒体的使用还需要考虑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而不是滥用。针对不同的内容做出合理的安排,用多少,是否全用,要科学认识和科学处理。只有既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又能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素质和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产生效果。
新课程在教学上,倡导学生采取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转变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的被动接受式,主张把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作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例如,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品演示,也可采取辩论赛的方式组织教学,还可以指导进行课外活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2.快速加强实践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特点:“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实践教学。例如,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中学的学习环境有很多不适应,在学习“学习新天地”的内容时,教师要经常问问学生学习情况,看学生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出现的。然后,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温暖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最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3.紧紧抓住内化训练
初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发挥德育功能,使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相统一。有人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考试,不能应对考试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在实际中,上课画书、背书,以考试为目标,以讲题为依托,以熟练掌握知识为目的,进行讲评与指导,很有市场。可是,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死的知识,是知识的堆砌,无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想素质的提高。因此,每一节内容,只要是与学生生活学习有关的,都要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学着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知识落实了,而且能力目标也会得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加实在,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训练。
思想品德教学要做到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科发展,就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手段,以内化知识、发展思维、升华感情为根本。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安排教育活动,才能建构思维洋溢、思想激荡的课堂,从而找到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途径,带领师生双方走出“教学迷茫”,迎来“柳暗花明”。
参考文献:
[1] 吴忠,《新课标下初中思品课教学“师”、“生”的角色转换》[J],《教育教学研究》, 2009
[2] 龚显琰,《怎样养成自主探究性学习习惯》[J],《中考月刊》, 2009
[3] 张平,《浅谈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应用》[J],《学苑教育》, 2009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走出 迷茫 方法
思想品德新教材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面对新教材,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课堂教学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有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中,学习知识,养成能力。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使用新教材时过于追求“改变”,而对于“改变”的目的、实质却把握不当,造成了一个又一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认真反思造成课堂缺陷的原因,建立全新的教学方法,达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走出“目标迷茫”
要想把握新教材的内容主旨,首先就要理解教学目标的改变,从教学目标出发,对教学内容和知识衔接做出合理的安排。思想品德新教材紧扣时代的脉搏,课程教学更需要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制订的教学目标不可能统一。只是,教学目标的不统一,造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随意、简单,学生学习的边缘化,教学效果自然低下。解决教学目标掌握不足造成的教学迷茫现象,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从“合作学习”中走出迷茫
思想品德必须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注重方法多元、思想多元和个性多元的特点。有人提出:要把“尊重差异、包容个性、多元并存”看做是教材和教师的生命追求,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学中出现的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的问题。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要联系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及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新经验,特别要联系本地当前的经济社会新形势。这些内容的实现都需要学生有合作交流意识,通过交流来拓展知识的涉猎面。“合作学习”是以课堂中的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反思活动,根据一定性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在异质性中共同学习,发现、吸收更多新信息,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进各“个体”在理智、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初中三年级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其中有很多的渴望,也有很多的彷徨。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鼓励他们合作交流,精诚合作,找到面对生活的正确方向。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为智慧者,而是合作者,要自觉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积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让自己成为合作学习的伙伴之一。
2.从“生活教育”中走出迷茫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违背了规律,就得不偿失。认识事物要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如“勤劳节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懂得零用钱要合理使用。不乱花零用钱不仅包括生活要精打细算,还要学会货比三家,选优择佳。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空间以及生活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想,让学生展示自己美好的内心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回归生活。也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学习过程呈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闪耀创新的火花。因为生活是思想品德的鲜活源头,也是最贴近学生的。
3.从“科学发展”中走出迷茫
现在的课堂教学,太在意过程的清晰,课堂的容量与秩序,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养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注意在新教材改革中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要增强科学发展的意识,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品德教学。教师要在课堂的讨论过程中激发学生好问、敢说、敢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倡学生质疑,允许同教师争辩;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自出心裁”;鼓励学生敢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学会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只有呈现学习过程与思维过程,思维与思维才会碰撞出火花,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掌握更有效的方法,形成更系统的知识,养成更好的思辨能力。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习的结论,而没有学习的过程,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因此,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与其说是教师解决问题,不如说是让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让更多的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只有教会学生利用思想品德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会使得学生获得优秀的品质素养,指导以后的生活实践。
二、走出“角色迷茫”
新教材要求师生关系发生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可是,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还是比较明显:教师成为教材的代言人,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采用的课堂评价缺乏主导和引导,正确的不表扬,错误的也不纠正,评价单一,不得体。这导致了学生对于教师的引导毫不在意,教师费劲心思,拼命引导,可是由于角色转变不对,学生浑浑噩噩,不知所云。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1.摆正位置,和谐气氛
思想品德课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核心,课本是中心,教学过程要以师生对话为主要形式。课堂就是舞台,教师要成为导演,而学生是课堂的表演者。不能像有人说的那样:教师讲课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学生听课昏昏欲睡,又困又累;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和活力,课堂效率十分低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建立在课堂情景的基础上。因此,课堂情景创设,是课堂组织者的重要任务。创设情境,既是“穿针引线”,更是“鸣锣开道”,它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知识点”和“热点”是最佳的切入点。例如,在讲解《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播放了小品《打工奇遇》,让学生明白了消费者应当知道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讲解《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一首《春天的故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改革开放的初始时空中……关键就是要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活动教学,提高效率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化教学,实现他们的主体作用。活动化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九年级学生面临的是升学,学生关注的是中考成绩,思想品德课的课外实践活动要受到冲击,甚至遭受家长的阻力。我认为九年级的学生活动应以课堂活动为主,设计一些高质量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围绕时政热点“上海世博会”,可以要求学生探究以下问题:金融危机下的上海世博会为什么会得到全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何意义?作为青少年,你能为这次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做些什么?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引导学生议论甚至争论,使学生在讨论与争论中,迁移知识,形成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七、八年级可多安排课外实践活动,特别是八年级,不但课时有保证,而且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能力也强,学生活动的质量与效果也往往是最佳的。要找出合适的方式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中去实践,去寻找,去完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三、走出“方法迷茫”
课堂活动过于频繁,知识能力目标虚化,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太少,会使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随意增加教学内容,既加重了学生负担,也冲淡了主干知识,不利于突出重点,容易使学生思路混乱,不知所云。课堂氛围过于热闹,课堂形式过于花俏,课堂活动过于频繁,都会对体验知识产生影响。不归纳、不总结、不分析、不迁移、不运用,会使思维停滞,知识悬浮,能力虚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能内化和升华。这种教学内容的迷茫现象,明显是由于教学主体和教学辅助手段主次颠倒所导致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纠正。
1.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但它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讲解。有的教师误认为它是一种“全能的媒体”,每节课必言多媒体,必用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样教师变成了播放员和解说员,学生就成了知识的观众,不是学习,而是在看热闹;片面追求课堂容量,什么都讲了什么都学了,其实什么都没有讲透,什么都没有学到,完全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时屏幕全能化,忽视了板书的作用;有时图表多,冲淡主题,眼花缭乱,使课堂教学缺乏必要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因此,对多媒体的使用还需要考虑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而不是滥用。针对不同的内容做出合理的安排,用多少,是否全用,要科学认识和科学处理。只有既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又能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素质和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产生效果。
新课程在教学上,倡导学生采取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转变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的被动接受式,主张把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作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例如,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品演示,也可采取辩论赛的方式组织教学,还可以指导进行课外活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2.快速加强实践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特点:“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实践教学。例如,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中学的学习环境有很多不适应,在学习“学习新天地”的内容时,教师要经常问问学生学习情况,看学生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出现的。然后,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温暖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最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3.紧紧抓住内化训练
初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发挥德育功能,使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相统一。有人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考试,不能应对考试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在实际中,上课画书、背书,以考试为目标,以讲题为依托,以熟练掌握知识为目的,进行讲评与指导,很有市场。可是,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死的知识,是知识的堆砌,无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想素质的提高。因此,每一节内容,只要是与学生生活学习有关的,都要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学着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知识落实了,而且能力目标也会得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加实在,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训练。
思想品德教学要做到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科发展,就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手段,以内化知识、发展思维、升华感情为根本。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安排教育活动,才能建构思维洋溢、思想激荡的课堂,从而找到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途径,带领师生双方走出“教学迷茫”,迎来“柳暗花明”。
参考文献:
[1] 吴忠,《新课标下初中思品课教学“师”、“生”的角色转换》[J],《教育教学研究》, 2009
[2] 龚显琰,《怎样养成自主探究性学习习惯》[J],《中考月刊》, 2009
[3] 张平,《浅谈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应用》[J],《学苑教育》,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