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一、灵活应用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1. 灵活运用教材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题
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找到相应的实物或者模型,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把生活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充实和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买文具》教学时,我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各种文具组成一个“小超市”,学生在超市中可以自由购物。许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所以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同时我又要求学生在购物时必须要自己计算价格,自己付款,小组长负责收款算账。有关人民币的换算知识,许多学生就已有基础,教师只需要组织以及给个别学生讲解就可以了。这种生动有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堂教学,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写数学日记。写数学日记就是要记录下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记录,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写数学日记,更有利于数学教学。因为数学日记是在课外完成的,所以一些费时的或课内无法完成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学生把自己的活动过程、结果写在日记上,教师借以检查学生的能力、水平。例如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和妈妈去买书,看到书店里‘全场打八折’,就问妈妈:‘这个书店不是亏了吗?他还赚什么?’妈妈说:‘不一定啊,可能他还赚很多呢!’‘为什么他还赚啊?’‘我打个比方,如果一本书是5元进货,书店要标价20元出售,现在促销打八折,你说他还赚多少?’‘哦,是这样标价啊,20×0.8=16元,16-5=11元,他还赚11元啊!’我算得很快,但我很疑惑,书店这样做,算不算是欺骗呢?” 虽然学生的日记很简单。但足以看出生活中的数学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开展实践活动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离开教室,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除了要求分小组进行活动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各负其责,不同的学生分配难易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完《比例尺》后,我要求学生分小组测量学校的中国地图上的各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小组中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数据的纪录,有的负责计算,有的负责收集多种方法计算……这样的活动课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实用数学”的新理念。
二、合理利用小组团队协作
1. 合理分组
小组团队协作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首先要在组合时,对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再配成若干“功能”合作小组,小组人数通常4~6人为宜。每个小组必须要水平较接近,组员之间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
2. 合理分工
教师应该合理的按组员的特点分配任务,如给好动的学生安排组织讨论的任务,给文静的学生安排计算检查任务,等等。任务的分配也可由组长安排,同时组长不固定,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当小组长,都有机会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和学习。这样做,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组织能力得到了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一个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一旦能主动承担任务,一定会得到全组的鼓励和赞许,小组的支持将激励他更加积极向上。同时,小组长又是组员,总是处于组织和被组织的过程中,人人参与的机会是均等的,每个成员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 自由发言
传统教学中教师上课喜欢自己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安安静静地听,并认为这就是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体现。其实,一个小学生在安静听课的环境下只能保持全神贯注大约6到8分钟,如果总叫他老实地坐端正,只会造成他上课开小差。而且,回答老师的问题只是个别学生,得到锻炼的总是少数几个。因此,教师不妨让课堂“吵”起来,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勇于发言,得到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积极尝试。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一、灵活应用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1. 灵活运用教材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题
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找到相应的实物或者模型,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把生活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充实和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买文具》教学时,我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各种文具组成一个“小超市”,学生在超市中可以自由购物。许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所以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同时我又要求学生在购物时必须要自己计算价格,自己付款,小组长负责收款算账。有关人民币的换算知识,许多学生就已有基础,教师只需要组织以及给个别学生讲解就可以了。这种生动有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堂教学,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写数学日记。写数学日记就是要记录下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记录,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写数学日记,更有利于数学教学。因为数学日记是在课外完成的,所以一些费时的或课内无法完成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学生把自己的活动过程、结果写在日记上,教师借以检查学生的能力、水平。例如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和妈妈去买书,看到书店里‘全场打八折’,就问妈妈:‘这个书店不是亏了吗?他还赚什么?’妈妈说:‘不一定啊,可能他还赚很多呢!’‘为什么他还赚啊?’‘我打个比方,如果一本书是5元进货,书店要标价20元出售,现在促销打八折,你说他还赚多少?’‘哦,是这样标价啊,20×0.8=16元,16-5=11元,他还赚11元啊!’我算得很快,但我很疑惑,书店这样做,算不算是欺骗呢?” 虽然学生的日记很简单。但足以看出生活中的数学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开展实践活动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离开教室,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除了要求分小组进行活动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各负其责,不同的学生分配难易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完《比例尺》后,我要求学生分小组测量学校的中国地图上的各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小组中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数据的纪录,有的负责计算,有的负责收集多种方法计算……这样的活动课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实用数学”的新理念。
二、合理利用小组团队协作
1. 合理分组
小组团队协作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首先要在组合时,对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再配成若干“功能”合作小组,小组人数通常4~6人为宜。每个小组必须要水平较接近,组员之间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
2. 合理分工
教师应该合理的按组员的特点分配任务,如给好动的学生安排组织讨论的任务,给文静的学生安排计算检查任务,等等。任务的分配也可由组长安排,同时组长不固定,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当小组长,都有机会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和学习。这样做,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组织能力得到了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一个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一旦能主动承担任务,一定会得到全组的鼓励和赞许,小组的支持将激励他更加积极向上。同时,小组长又是组员,总是处于组织和被组织的过程中,人人参与的机会是均等的,每个成员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 自由发言
传统教学中教师上课喜欢自己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安安静静地听,并认为这就是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体现。其实,一个小学生在安静听课的环境下只能保持全神贯注大约6到8分钟,如果总叫他老实地坐端正,只会造成他上课开小差。而且,回答老师的问题只是个别学生,得到锻炼的总是少数几个。因此,教师不妨让课堂“吵”起来,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勇于发言,得到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积极尝试。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