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辅导员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以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基础和核心的。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维持辅导员自身精神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如今,“80后”的学生辅导员已占到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三分之二以上,他们有着与老一代人不同的、特有的生存体验。面对如此高比例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心理状况理应引起特别的关注。
【关键词】 :“80后”青年辅导员;心理素质;成因;对策分析
大学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中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的教师,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高校德育质量以及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还关系着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这就要求处于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跟上新形式,适应新要求,取得新成效。
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其自身素质应包括较高的政治、道德、业务和心理素质等等。而人的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又是以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基础和核心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智力、能力、情感、意志、气质、性格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心理品质的概称。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维持辅导员自身精神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实践证明,辅导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科学地、准确地把握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使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而且还有利于辅导员自身的全面发展。
“80后”是社会议论颇多的一代人。有关资料显示,在许多高校,“80后”的学生辅导员已占到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三分之二以上。面对如此高比例的新生力量,他们的自身特有的生存体验、现实的工作状况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理应引起特别的关注,以便深化认识,顺势引导。本文将研究的目光投向这一群体,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调研、分析,争取取得一些理性认识,给相关部门在作出有关决策时提供必要的参考,对提升高校专职辅导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一些理性化建议。
1 青年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各个高校也都从数量上加大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力度。新增添的辅导员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增强火力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素质不能满足形势发展和教育对象需要的问题。
青年辅导员心理素质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辅导员平均年龄是高校各职业或专业中年龄最低的,并且相当一部分是从毕业留校生中选拔而出,对院系的情况已经基本了解,工作较容易上手;多数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品质,善于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需要层次上,多数辅导员能以事业为重,社会期望值较为合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较为合理,具有较强自我调控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素质不高,与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特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第一是对专业知识认识不够深刻,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专业引导方面的不足。第二是缺乏足够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第三是知识更新意识不够迅速。辅导员若不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正确迅速而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困惑。
1.2 创新方法跟进太慢,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一是运用教育科学知识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较弱。二是对心理健康方面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缺乏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洞察力。
1.3 对自我价值认识定位不够准确。访谈调查发现,有的辅导员过于偏重个人前途、待遇,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欠缺。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不强。
2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辅导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小气候的影响,也有工作性质、职业特点本身的原因,还与辅导员的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能力不够有很大关系。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岗位本身的繁杂性和挑战性所造成的强大心理压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辅导员工作有八个大类三十多个小项,而高校对辅导员的人员配备上普遍不足。辅导员一方面要承担重要工作和任务,要处理好学生中存在的大量复杂问题和矛盾,另一方面要面对上级的考核、学生的评价、同级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比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辅导员身处大学生思政工作第一线,直接面对大学生,任务不落实上级压,工作不到位学生闹,而现实问题圆满解决又较难。由此容易出现精神紧张、思想焦虑,心情压抑,烦躁不安等多种心理问题。
2.2 社会高速发展,职业竞争激烈所导致的能力胜任危机和心理忍受脆弱。高校改革日新月异,岗位竞争日趋激烈,竞聘上岗机制正在逐步深化,辅导员置身于高校基层岗位,必然有较大的生存忧患。有的辅导员能力提升速度难以跟上现代教育发展,于是就出现能力胜任危机。在职业和岗位激烈竞争中,有的辅导员一遇轮岗或竞聘,深感无法把握自己前途与命运,产生一些迷茫、担忧、失望等不良心理,害怕自己被轮到不好的岗位或落聘,忧虑多,心事重。高校辅导员岗位性质相似,工作可比性大,工作业绩对照明显,面对竞争有的辅导员心理紧张不知所措,自信心不足,唉声叹气,悲观失望;遇批评自暴自弃,逆反心理严重,甚至气急败坏等。
2.3 心意诉求难实现,身心常处亚健康状态,易引发多种心理问题。辅导员大部分年龄轻,职位低,阅历浅,经验少,经济基础差,在工作或生活上难免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与矛盾,需要更多的帮助,但应有的诉求对象和沟通渠道比较少,实质性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大。如辅导员的住房困难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职称和职务晋升问题、业务进修和培训机会问题等事关辅导员切身利益,在现实中难以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情绪,引发心理问题。有的辅导员新上岗,工作压力本来就很大,再加上业务不精,人际关系不熟,组织关心没有及时到位,一时难有心意诉求的排遣对象,心理得不到必要的安慰,承受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势必引发心情忧郁、心意烦躁、焦虑失眠、压抑不适等心理问题。
2.4 不良政治生态环境和消极社会因素影响,透发出不健康心理。目前高校也存在学校效益化、干部政客化、教师工具化的倾向。有的高校领导关系紧张,同事关系不和谐,利益争斗严重。辅导员在这种生态环境中,执行不统一的指令,常会处于两难境地,公道正派地做事,有时得不到理解与支持。不良的高校政治生态环境会透发辅导员阳奉阴违、尔虞我诈等不健康心理。高校对社会接触加强,社会各种不良诱因会对高校产生冲击,这些势必会给辅导员带来负面影响,进而诱发出不健康心理。
2.5 辅导员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不足也是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有的辅导员身体素质比较差,面对高强度、长时间、繁杂的工作,生理忍受能力不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体质差,自我调节能力弱,身体负担重,疲惫感强,使得实际工作成效低,处理各个矛盾完善程度差,容易产生挫折、焦虑、易激动等心理问题。有的辅导员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协调能力差,专业局限性,个人阅历浅等,也易引发心理问题。
3 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1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员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提高认识和理论水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的理念,明确自己在心理教育中具有的作用和应当承担的责任。高校心理教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要求和长远来看,高校教师都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因此,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2 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岗前培训和心理健康培训。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对于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除师范院校外,多数高校辅导员均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学习。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建立在对心理结构、心理品质的认识基础上的,不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心理素质的培养就缺少系统性,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繁忙,岗前培训一般时间较短,所以应坚持集中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辅导员在学习中要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态度。
3.3 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实践是培养和锻炼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最现实、最重要的途径。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强化心理教育能力。
4 开展对辅导员心理素质的评价与考核
心理素质是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心理素质的考核纳入对辅导员考核的范畴。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才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制定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组织或聘请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考评小组对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心理素质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职务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正由于此,以维护、促进辅导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为目的的各项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活动,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将加强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纳入以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为目的的师资培训系统之中。
参考文献
[1] 童彭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0- 123
[2] 董俊梅. 浅谈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心理品质.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8):100- 101
[3]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收稿日期:2008-4-09
【关键词】 :“80后”青年辅导员;心理素质;成因;对策分析
大学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中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的教师,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高校德育质量以及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还关系着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这就要求处于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跟上新形式,适应新要求,取得新成效。
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其自身素质应包括较高的政治、道德、业务和心理素质等等。而人的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又是以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基础和核心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智力、能力、情感、意志、气质、性格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心理品质的概称。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维持辅导员自身精神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实践证明,辅导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科学地、准确地把握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使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而且还有利于辅导员自身的全面发展。
“80后”是社会议论颇多的一代人。有关资料显示,在许多高校,“80后”的学生辅导员已占到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三分之二以上。面对如此高比例的新生力量,他们的自身特有的生存体验、现实的工作状况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理应引起特别的关注,以便深化认识,顺势引导。本文将研究的目光投向这一群体,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调研、分析,争取取得一些理性认识,给相关部门在作出有关决策时提供必要的参考,对提升高校专职辅导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一些理性化建议。
1 青年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各个高校也都从数量上加大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力度。新增添的辅导员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增强火力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素质不能满足形势发展和教育对象需要的问题。
青年辅导员心理素质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辅导员平均年龄是高校各职业或专业中年龄最低的,并且相当一部分是从毕业留校生中选拔而出,对院系的情况已经基本了解,工作较容易上手;多数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品质,善于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需要层次上,多数辅导员能以事业为重,社会期望值较为合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较为合理,具有较强自我调控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素质不高,与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特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第一是对专业知识认识不够深刻,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专业引导方面的不足。第二是缺乏足够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第三是知识更新意识不够迅速。辅导员若不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正确迅速而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困惑。
1.2 创新方法跟进太慢,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一是运用教育科学知识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较弱。二是对心理健康方面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缺乏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洞察力。
1.3 对自我价值认识定位不够准确。访谈调查发现,有的辅导员过于偏重个人前途、待遇,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欠缺。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不强。
2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辅导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小气候的影响,也有工作性质、职业特点本身的原因,还与辅导员的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能力不够有很大关系。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岗位本身的繁杂性和挑战性所造成的强大心理压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辅导员工作有八个大类三十多个小项,而高校对辅导员的人员配备上普遍不足。辅导员一方面要承担重要工作和任务,要处理好学生中存在的大量复杂问题和矛盾,另一方面要面对上级的考核、学生的评价、同级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比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辅导员身处大学生思政工作第一线,直接面对大学生,任务不落实上级压,工作不到位学生闹,而现实问题圆满解决又较难。由此容易出现精神紧张、思想焦虑,心情压抑,烦躁不安等多种心理问题。
2.2 社会高速发展,职业竞争激烈所导致的能力胜任危机和心理忍受脆弱。高校改革日新月异,岗位竞争日趋激烈,竞聘上岗机制正在逐步深化,辅导员置身于高校基层岗位,必然有较大的生存忧患。有的辅导员能力提升速度难以跟上现代教育发展,于是就出现能力胜任危机。在职业和岗位激烈竞争中,有的辅导员一遇轮岗或竞聘,深感无法把握自己前途与命运,产生一些迷茫、担忧、失望等不良心理,害怕自己被轮到不好的岗位或落聘,忧虑多,心事重。高校辅导员岗位性质相似,工作可比性大,工作业绩对照明显,面对竞争有的辅导员心理紧张不知所措,自信心不足,唉声叹气,悲观失望;遇批评自暴自弃,逆反心理严重,甚至气急败坏等。
2.3 心意诉求难实现,身心常处亚健康状态,易引发多种心理问题。辅导员大部分年龄轻,职位低,阅历浅,经验少,经济基础差,在工作或生活上难免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与矛盾,需要更多的帮助,但应有的诉求对象和沟通渠道比较少,实质性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大。如辅导员的住房困难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职称和职务晋升问题、业务进修和培训机会问题等事关辅导员切身利益,在现实中难以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情绪,引发心理问题。有的辅导员新上岗,工作压力本来就很大,再加上业务不精,人际关系不熟,组织关心没有及时到位,一时难有心意诉求的排遣对象,心理得不到必要的安慰,承受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势必引发心情忧郁、心意烦躁、焦虑失眠、压抑不适等心理问题。
2.4 不良政治生态环境和消极社会因素影响,透发出不健康心理。目前高校也存在学校效益化、干部政客化、教师工具化的倾向。有的高校领导关系紧张,同事关系不和谐,利益争斗严重。辅导员在这种生态环境中,执行不统一的指令,常会处于两难境地,公道正派地做事,有时得不到理解与支持。不良的高校政治生态环境会透发辅导员阳奉阴违、尔虞我诈等不健康心理。高校对社会接触加强,社会各种不良诱因会对高校产生冲击,这些势必会给辅导员带来负面影响,进而诱发出不健康心理。
2.5 辅导员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不足也是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有的辅导员身体素质比较差,面对高强度、长时间、繁杂的工作,生理忍受能力不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体质差,自我调节能力弱,身体负担重,疲惫感强,使得实际工作成效低,处理各个矛盾完善程度差,容易产生挫折、焦虑、易激动等心理问题。有的辅导员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协调能力差,专业局限性,个人阅历浅等,也易引发心理问题。
3 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1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员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提高认识和理论水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的理念,明确自己在心理教育中具有的作用和应当承担的责任。高校心理教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要求和长远来看,高校教师都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因此,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2 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岗前培训和心理健康培训。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对于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除师范院校外,多数高校辅导员均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学习。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建立在对心理结构、心理品质的认识基础上的,不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心理素质的培养就缺少系统性,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繁忙,岗前培训一般时间较短,所以应坚持集中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辅导员在学习中要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态度。
3.3 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实践是培养和锻炼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最现实、最重要的途径。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强化心理教育能力。
4 开展对辅导员心理素质的评价与考核
心理素质是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心理素质的考核纳入对辅导员考核的范畴。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才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制定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组织或聘请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考评小组对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心理素质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职务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正由于此,以维护、促进辅导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为目的的各项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活动,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将加强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纳入以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为目的的师资培训系统之中。
参考文献
[1] 童彭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0- 123
[2] 董俊梅. 浅谈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心理品质.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8):100- 101
[3]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收稿日期:2008-4-09